佛教
詞語解釋
佛教
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公元前6至5世紀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釋迦牟尼創立。反對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主張“眾生平等”、“有生皆苦”,以超脫生死為理想境界。廣泛流傳于亞洲國家。相傳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
英Buddhism;
翻譯
- 英語 Buddhism
- 德語 Buddhismus (S, Rel)?
- 法語 bouddhisme
引證解釋
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公元前六至五世紀古 印度 的 迦毗羅衛國 (今 尼泊爾 境內)王子 釋迦牟尼 創立。反對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主張“眾生平等”、“有生皆苦”,以涅槃(超脫生死)為理想境界。相傳 東漢?明帝 時傳入我國。或說 西漢?哀帝 元壽 元年(公元前二年)時即已傳入。見《三國志·魏志·烏凡鮮卑東夷傳》 裴松之 注引《魏略·西戎傳》。至 魏、晉、南北朝 時得到發展, 隋、唐?時達到鼎盛,形成天臺宗、律宗、凈土宗、法相宗、華嚴宗、禪宗、密宗以及三階教等 中國 佛教宗派,對我國的文學、藝術、哲學以至社會的風俗習慣等,都有較大影響。
引南朝?梁 沉約 《枳園寺剎下石記》:“佛教東流,適末尤著,始自 洛京,盛於 江 左。”
清?沉大成 《學福齋雜著·讀通典職官》:“開元 二十年七月敕:末摩尼法本是邪見,妄稱佛教,誑惑黎元,宜嚴加禁斷。”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序論:“佛教傳入 中國 后和 中國 原有的思想相接觸,不斷變化,不斷發展,最后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的新學說。”
國語辭典
佛教
世界五大宗教之一,為釋迦牟尼佛所創。主張生命是痛苦的,一切是無常的,只有息滅貪、瞋、癡,證得圓滿智慧,才能得究竟解脫。佛教流傳至今,主要的教學系統:一、南傳佛教,盛行于斯里蘭卡、泰國、緬甸等。二、北傳佛教,包括漢傳佛教及西藏佛教。佛教信徒分布世界各地,但主要以亞洲為主。
近釋教
佛、菩薩的教法。
引《西游記·第八回》:「那大圣見性明心歸佛教,這菩薩留情在意訪神僧。」
網絡解釋
佛教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佛姓新稱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舊稱瞿曇;因為他屬于釋迦(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