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問公叔文子于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后言,人...
佚名
原文
zǐ子wèn問gōng公shū叔wén文zǐ子yú于gōng公míng明jiǎ賈,,yuē曰::xìn信hū乎,,fū夫zǐ子bù不yán言bù不xiào笑bù不qǔ取hū乎??gōng公míng明jiǎ賈duì對yuē曰::yǐ以gào告zhě者guò過yě也。。fū夫zǐ子shí時rán然hòu后yán言,,rén人bù不yàn厭qí其yán言;;lè樂rán然hòu后xiào笑,,rén人bù不yàn厭qí其xiào笑;;yì義rán然hòu后qǔ取,,rén人bù不yàn厭qí其qǔ取。。zǐ子yuē曰::qí其rán然,,qǐ豈qí其rán然hū乎。。譯文
注釋
1:公叔之子:衛國大夫公孫拔,衛獻公之子。謚號“文”。
2:公明賈:姓公明字賈。衛國人。
3:夫子:文中指公叔文子。
4:以:此處是“這個”的意思。
譯文
孔子向公明賈問到公叔文子,說:“先生他不說、不笑、不取錢財,是真的嗎?”公明賈回答道:“這是告訴你話的那個人的過錯。先生他到該說時才說,因此別人不厭惡他說話;快樂時才笑,因此別人不厭惡他笑;合于禮要求的財利他才取,因此別人不厭惡他取。”孔子說:“原來這樣,難道真是這樣嗎?”
評析
孔子在這里通過評價公叔文子,進一步闡釋“義然后取”的思想,只要合乎于義、禮,公叔文子并非不說、不笑、不取錢財。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