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100 個隨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suí háng jiù shì隨行就市 | 謂按市場行情行事。 | |
suí yuán jiù fāng隨圓就方 | 同“隨方就圓”。 |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恭孝儀王大節(jié)》:“濮祖之后,性比山麋,貌同野瘦,隨圓就方,似無惟有。” |
shùn shí suí sú順時隨俗 | 順應(yīng)時勢,隨從習(xí)俗。 | 《陳書·姚察傳》:“察乃博引經(jīng)籍,獨(dú)違群議……其不順時隨俗,皆此類也。” |
jià gǒu suí gǒu嫁狗隨狗 | 比喻女子只能順從丈夫。 | 宋 陳造《題六幺后》:“蘭摧蕙枯昆玉碎,不如人家嫁狗隨狗雞隨雞。” |
fū chàng fù suí夫倡婦隨 | 見“夫唱婦隨”。 | 語出《關(guān)尹子·三極》:“天下之理,夫者唱,婦者隨。”唱,一本作“倡”。 |
zhú yǐng suí bō逐影隨波 | 跟著別人的影子走,隨著水流飄移。形容無主見。 | 明·沈德符《野獲編·內(nèi)監(jiān)·馮保之?dāng) 罚骸八紴閳髲?fù)仇,且結(jié)張誠歡,故出全力攻之,言官不過逐影隨波而已。” |
shuǐ xìng suí xié水性隨邪 | 邪:不正派。比喻沒有主見,不正派。 | 元·關(guān)漢卿《哭存孝》:“枉了他那眼霜臥雪,阿媽他水性隨邪。” |
suí shí shī yí隨時施宜 | 同“隨時制宜”。 | 宋·王安石《敕修南郊式表》:“推本知變,實(shí)有考于將來;隨時施宜,亦不為乎無補(bǔ)。” |
suí shì zhì yí隨事制宜 | 根據(jù)事實(shí),采取適當(dāng)措施。 | 宋 朱熹《朱子語類》卷三十七:“如道之正體,卻一定于此,而隨事制宜,自莫不當(dāng)。” |
suí fāng zhú yuán隨方逐圓 | ①謂立身行事無定則。②根據(jù)物體的形狀、地形的高低等作出與之相適應(yīng)的設(shè)計(jì)構(gòu)造。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8回:“和光混俗,惟其利欲是前,隨方逐圓,不以廉恥為重。” |
xiū duǎn suí huà修短隨化 | 修:長;化:造化,舊指自然界的主宰者,迷信說法指運(yùn)氣、命運(yùn)。人的壽命長短,隨造化而定。 | 晉 王羲之《蘭亭集序》:“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
qiān suí bǎi shùn千隨百順 | 隨:追隨;順:順從。形容完全順隨別人,別人要怎么樣就怎么樣。 | 元 楊景賢《劉行首》第一折:“欲要見五祖七真,先受些千隨百順。” |
jiàn mò suí dí踐墨隨敵 | 踐:依循,履行;墨:繩墨,計(jì)劃;踐墨:遵守規(guī)律;隨敵:順隨敵情。實(shí)施作戰(zhàn)計(jì)劃要順應(yīng)敵情的變化。 | 春秋·齊·孫武《孫子·九地》:“踐墨隨敵,以決戰(zhàn)事。” |
suí rén fǔ yǎng隨人俯仰 | 謂隨波逐流,從俗浮沉。 | 清·包世臣《再與楊季子書》:“侯朝宗隨人俯仰,致近徘優(yōu)。” |
suí zhě chàng yú隨者唱喁 | 喁:應(yīng)和的聲音。指后者附和前者。形容隨聲附和。 | 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齊物論》:“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 |
tiān suí rén yuàn天隨人愿 | 上天順從人的意愿。指事物的發(fā)展正合自己的心愿。 |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二折:“誰知天從人愿,到得我家,不上三日,添了一個滿抱兒小廝。” |
suí yù ér ān隨遇而安 | 隨:順從;遇:遭遇;安:安然自得。順從環(huán)境的變化而安然自得;指能適應(yīng)各種環(huán)境并感到滿足。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計(jì)算起來,也是吾生有限,浩劫無涯,倒莫如隨遇而安。” |
fū chàng fù suí夫唱婦隨 | 唱:原為“倡”;即倡議;提出某種意見。丈夫說什么;妻子也跟著說什么。是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表現(xiàn)。形容夫妻和睦。 | 《關(guān)尹子 三極》:“天下之理,夫者唱,婦者隨。” |
xíng yǐng xiāng suí形影相隨 | 像人或物體與其影子那樣總是在一起。形容關(guān)系密切;永不分離。 | 唐 崔峒《江山書懷》:“登高回首罷,行影自相隨。” |
gān yǔ suí chē甘雨隨車 | 舊時稱訟地方官的政治措施的話。 | 《太平御覽》第十卷引三國吳謝承《后漢書》:“訴曰:‘人等是公百姓,獨(dú)不迂降。’回赴,雨隨車而下。” |
suí shēng shì fēi隨聲是非 | 別人說是,自己也說是;別人說不是,自己也說不是。謂毫無主見,一味盲從。 | 漢·荀悅《漢紀(jì)·哀帝紀(jì)》:“或懷妒嫉不考情實(shí),雷同相從,隨聲是非,豈不哀哉。” |
fǔ yǎng suí rén俯仰隨人 | 一舉一動都隨人擺布。 | 宋·蘇軾《送李公恕赴闕》詩:“安能終老塵土下,俯仰隨人如桔槔。” |
suí fāng jiù yuán隨方就圓 | 處事順應(yīng)形勢和情況的變化;待人隨和而不固執(zhí)。 | 元·馬致遠(yuǎn)《青衫淚》第二折:“好使的錢,你好隨的方就的圓,可又分的愚別的賢。” |
suí shì chén fú隨世沉浮 | 沉浮:在水面上出沒。形容缺乏操守,隨俗俯仰。亦作“與世沉浮”、“隨俗浮沉”。 | 《零陵先賢傳》:“君令子初隨世沉浮,容悅玄德,交非其人,何足為高士乎?” |
bǎi zòng qiān suí百縱千隨 | 什么都順從。形容一切都順從別人。 | 元關(guān)漢卿《竇娥冤》第二折:“怎不記舊日夫妻情意,也曾有百縱千隨。“ |
xiǎng dá yǐng suí響答影隨 | 如應(yīng)聲和答、形影相隨。比喻兩者緊密相連。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117卷:“由是論之,罪福報應(yīng),猶響答影隨,不差毫末。” |
suí xiāng rù sú隨鄉(xiāng)入俗 | 見“隨鄉(xiāng)入鄉(xiāng)”。 | 明·湯顯祖《邯鄲記·望幸》:“則怕珍羞不齊,老皇帝也只得隨鄉(xiāng)入俗了。” |
suí sú yǎ huà隨俗雅化 | 隨著時俗風(fēng)尚恰到好處地改變裝飾。 | |
suí sú fú chén隨俗浮沉 | 自己沒有一定的想法,隨著潮流走。 |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 |
shì sú suí shí適俗隨時 | 猶言順應(yīng)時俗。 | 唐·劉知畿《史通·雜說中》:“案綽文雖去彼淫麗,存茲典實(shí),而陷于矯枉過正之失,乖天適俗隨時之義。” |
suí hóu zhī zhū隨侯之珠 | 比喻珍貴的物品 | 《文士傳》:“隨侯之珠,燭眾士之好,南垠之金,登窈窕之首。” |
yán fā huò suí言發(fā)禍隨 | 同“言出禍從”。 | 唐·陸贄《謝密旨因論所宣事狀》:“其如言發(fā)禍隨,求之以情既無端,驗(yàn)之以跡又無兆,宜蒙昭恕,理在不疑。” |
suí bō zhú làng隨波逐浪 | ①隨著波浪飄蕩。②顛沛貌。③猶言隨波逐流,隨大流。④謂同行同止。 | ①唐·白居易《浪淘沙》詞之六:“隨波逐浪到天涯,遷客西還有幾家。”②元·孟漢卿《魔合羅》第三折:“詳察這生分女作歹為非,更和這忤逆男隨波逐浪。”③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四回:“七軍亂竄,隨波逐浪者,不計(jì)其數(shù)。” |
suí kǒu hú zhōu隨口胡謅 | 隨便搪塞。 | |
nán chāng nǚ suí男倡女隨 | 倡:倡導(dǎo)。指女方必須附和男方。形容夫妻和睦。 | 《孔叢子·嘉言》:“十五許嫁而后從夫,是陽動而陰應(yīng),男唱而女隨之義也。” |
yī bō cái dòng wàn bō suí一波才動萬波隨 | 指一波方動,萬波隨之而起。比喻事情開端后的不斷發(fā)展變化。 | 宋 惠洪《冷齋夜話 船子和尚偶》:“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 |
zhí biān suí dèng執(zhí)鞭隨鐙 | 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隨左右。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8回:“愿將軍不棄,收為步卒,早晚執(zhí)鞭隨鐙,死亦甘心。” |
tiān suí rén yuán天隨人原 | 上天順從人的意愿。形容事態(tài)恰如所望。 | |
suí jìn zhú biàn隨近逐便 | 就近,圖方便。 | 《隋書·李密傳》:“若隨近逐便,先向東都,唐袆告之,理當(dāng)固守。” |
suí bō piāo liú隨波漂流 | 隨:跟從。隨著波浪起伏,跟著流水漂蕩。比喻沒有堅(jiān)定的立場,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只能隨著別人走。 | 漢·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泥滯茍且,沒而不覺,隨波漂流,與熛俱滅者亦甚眾多。” |
suí bō zhú chén隨波逐塵 | 猶言隨波逐流。 | 明·高明《玉簪記·誑告》:“他是冰清玉潤,怎便肯隨波逐塵。” |
bǐ jiān suí zhǒng比肩隨踵 | 猶比肩繼踵。形容接連不斷。 | 《韓非子 難勢》;“且夫堯、舜、桀、紂千世而一出,是比肩隨踵而生也,世之治者不絕于中。” |
jī yǐn qiú suí箕引裘隨 | 比喻子弟能繼承父兄之業(yè)。 | 語出《禮記 學(xué)記》:“良治之子,必學(xué)為裘,良弓之子,必學(xué)為箕。” |
yíng suí jì wěi蠅隨驥尾 | 蒼蠅附隨在騏驥的尾巴上,便可騰飛千里。比喻依附于賢能或有名望者,必能得益。 | 語出《后漢書 隗囂傳》:“數(shù)蒙伯樂一顧之價,而蒼蠅之飛,不過數(shù)步,即托驥尾,得以絕群。” |
suí suí biàn biàn隨隨便便 | 不多加斟酌,怎么方便就怎么做。 | 曾樸《孽海花》第26回:“如今老爺一死,進(jìn)款是少了,太太縱然賢惠,我怎么能隨隨便便地要?” |
suí shēng fèi yǐng隨聲吠影 | 比喻一經(jīng)他人唆使,便不分是非曲直,對人大加攻擊。 | 漢 王符《潛夫論 賢難》:“諺曰:一犬吠形,百犬吠聲。” |
rù xiāng suí sú入鄉(xiāng)隨俗 | 到一個地方;就順從當(dāng)?shù)亓?xí)俗。常用以形容隨遇而安。 | 宋 釋普濟(jì)《五燈會元 大寧道寬禪師》:“雖然如是,‘且道入鄉(xiāng)隨俗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西天梵語,此土唐言。’” |
bǎi shùn qiān suí百順千隨 | 形容什么都順從。同“百依百隨”。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六:“李將軍見他聰明伶俐,知書曉事,愛得他如珠似玉一般,十分抬舉,百順千隨。” |
yán bù guǐ suí言不詭隨 | 詭隨:隨機(jī)應(yīng)變。說話不譎詐善變。 | 唐·張說《齊黃門侍郎盧公神道碑》:“清明虛受,磊落標(biāo)奇,言不詭隨,行不茍合,游必英俊,門無塵雜。” |
suí shí zhì yí隨時制宜 | 隨:根據(jù);制:制訂,采取;宜:適宜的措施。根據(jù)當(dāng)時的情況,采取適當(dāng)?shù)拇胧?/td> | 《晉書 周崎傳》:“州將使求援于外,本無定指,隨時制宜耳。” |
yìng biàn suí jī應(yīng)變隨機(jī) | 機(jī):時機(jī),形勢。隨著情況的變化靈活機(jī)動地應(yīng)付。 | 元·柯丹丘《荊釵記·奸詰》:“吾兄就應(yīng)變隨機(jī),將侄女送到王門去。” |
suí wù fù xíng隨物賦形 | 謂針對客觀事物本身的不同形態(tài)給予形象生動的描繪。 | 宋·蘇軾《畫水記》:“畫奔湍巨浪,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盡水之變,號稱神逸。” |
suí jī yìng biàn隨機(jī)應(yīng)變 | 隨著情況的變化靈活機(jī)動地應(yīng)付。機(jī):時機(jī);情況;應(yīng):應(yīng)付;變:變化。 | 《舊唐書 郭孝恪傳》:“建德遠(yuǎn)來助虐,糧運(yùn)阻絕,此是天喪之時。請固武牢,屯軍氾水,隨機(jī)應(yīng)變,則易為克殄。” |
zhí biān suí dēng執(zhí)鞭隨蹬 | 手里拿著馬鞭,跟在馬鐙旁邊。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隨在左右。 | 《論語·述而》:“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 |
suí dì suí shí隨地隨時 | 見“隨時隨地”。 | 清·魏源《圣武記》第一卷:“居近琿春之庫爾喀人,分駐佐領(lǐng),隨地隨時編丁入軍籍,統(tǒng)稱為吉林之兵。” |
yán chū fǎ suí言出法隨 | 言:話;這里指法令或命令;法:法律;隨:跟隨。話一說出口。法律就跟在后面。指法令一經(jīng)公布就嚴(yán)格執(zhí)行;如有違犯就依法處理。 | 清 林則徐《奉旨前往廣東查辦海口事件傳牌稿》:“言出法隨,各宜懔遵毋違。” |
zǒu xiāng suí xiāng走鄉(xiāng)隨鄉(xiāng) | 走到哪里就順隨哪里的民情習(xí)俗。 | 劉知俠《鐵道游擊隊(duì)》第五章:“是呀!應(yīng)該走鄉(xiāng)隨鄉(xiāng)才是。” |
yī bù yā zhòng,bǎi bù suí yī一不壓眾,百不隨一 | 少數(shù)敵不過多數(shù)。 | |
suí zhū tán què隨珠彈雀 | 比喻處理事情輕重失當(dāng),得不償失。 | 先秦 莊周《莊子 讓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以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 |
cǎi fèng suí yā彩鳳隨鴉 | 比喻女子嫁給才貌配不上好的人。 | 明 湯顯祖《紫釵記 哭收釵燕》:“終不然到嫁了人,那里有彩鳳去隨鴉,老鹮戲彈牙。” |
fēi péng suí fēng飛蓬隨風(fēng) | 枯蓬隨風(fēng)飛。比喻人沒有主見,態(tài)度隨著情勢而轉(zhuǎn)變。 | 《后漢書·明帝紀(jì)》:“飛蓬隨風(fēng),微子所嘆。” |
suí fēng zhú làng隨風(fēng)逐浪 | ①奔波;顛沛。②猶言隨大流。 | 唐·吳融《商人》詩:“隨風(fēng)逐浪年年別,卻笑如期八月槎。” |
suí shí duó shì隨時度勢 | 隨:順從;度:估量。根據(jù)當(dāng)時的情況審度事勢的發(fā)展趨向。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94回:“可見凡事須隨時度勢,敢作敢為,方可轉(zhuǎn)禍為福。” |
chǐ guò jiān suí齒過肩隨 | 謂尊禮長者。 | 《梁書·文學(xué)傳下·陸云公》:“見與齒過肩隨,禮殊拜絕,懷抱相得,忘其年義。” |
suí chē gān yǔ隨車甘雨 | 見“隨車致雨”。 | 清·楊潮觀《東萊郡暮夜卻金》:“攬轡清風(fēng),隨車甘雨,免他供頓徒勞。” |
suí dà liú隨大流 | 順著多數(shù)人說話或辦事。 | 劉斯奮《白門柳·夕陽芳草》第一章:“其余的人,有一多半是隨大流、瞎起哄罷了。” |
suí xiāng rù xiāng隨鄉(xiāng)入鄉(xiāng) | 到一個地方就按照這一個地方的風(fēng)俗習(xí)慣生活。也比喻到什么地方都能適應(yīng)。 | 先秦 莊周《莊子 山木》:“入其俗,從其令。” |
jià jī suí jī,jià gǒu suí gǒu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 封建禮教認(rèn)為,女子出嫁后,不論丈夫好壞,都要永遠(yuǎn)跟從。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81回:“你難道沒聽見人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那里個個都像你大姐做娘娘呢?” |
xíng suí shì qiān行隨事遷 | 行:做事。做事要隨著事情的變化而變化。 | 明·李贄《焚書·先行錄序》:“故行隨事遷,則言焉人殊,安得據(jù)往行以為典要,守前言以效尾生耶?” |
lán dǎo bō suí瀾倒波隨 | 比喻言行無標(biāo)準(zhǔn)。 | 明 宋濂《<楚石禪師六會語>序》:“第近年以來,傳者失真,瀾倒波隨,所趣日下。” |
piāo yīn suí hùn飄茵隨溷 | 見“飄茵墮溷”。 | 清·吳梅《風(fēng)洞山·殉烈》:“雖然是苦結(jié)局傷心斷魂,煞強(qiáng)如沒收煞飄茵隨溷。” |
suí xīn suǒ yù隨心所欲 | 隨著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隨:聽任;欲:想要。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寶玉終是個不能安分守理的人,一味的隨心所欲。” |
suí gāo zhú dī隨高逐低 | 猶言隨高就低。 | 《豆棚閑話·介之推火封妒婦》:“那些人家,或老或少,或男或女,或拿根凳子,或掇張椅子,或鋪條涼席,隨高逐低,坐在下面,搖著扇子,乘著風(fēng)涼。” |
bǎi yī bǎi suí百衣百隨 | 什么都依從。形容一切都順從別人。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十三卷:“做爺娘的百依百順,沒一事違拗了他。” |
nǐ chàng wǒ suí你倡我隨 | 倡:帶頭,倡導(dǎo)。指彼此呼應(yīng)。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91回:“真是那獅吼之聲,山鳴谷應(yīng),你倡我隨。” |
suí yì yī piē隨意一瞥 | 匆匆地一瞥;不完全注意。 | |
suí bō zhú liú隨波逐流 | 隨:跟著;逐:追趕;追隨。隨著波浪起伏;跟著流水漂蕩。比喻沒有堅(jiān)定的立場;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只是隨著別人走。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屈原賈生列傳》:“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yáng)其波?” |
bù suí yǐ zhǐ不隨以止 | 不跟隨別人而半途停止。 | |
suí yù suí ān隨寓隨安 | 猶言隨遇而安。 | 宋·魏了翁《浪淘沙》詞:“世念久闌珊,隨寓隨安。人情猶望袞衣還。” |
suí wù yīng jī隨物應(yīng)機(jī) | 順應(yīng)事物而機(jī)變。 | 宋·葉夢得《石林詩話》上卷:“禪宗論云間有三種語:其一為隨波逐浪句,謂隨物應(yīng)機(jī),不主故常。” |
bàng liǔ suí huā傍柳隨花 | 春天依倚花草柳樹而游樂的情調(diào)。比喻狎妓。 | 北宋·程顥《春日偶成詩》:“云淡風(fēng)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
suí yù ér ān隨寓而安 | 見“隨遇而安”。 |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14卷:“安,謂隨所寓而安,蓋深于靜也。” |
suí shēng fù hè隨聲附和 | 自己沒有主見;別人怎么說;就跟著怎么說。隨:跟著;和:音賀。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崇侯虎不過隨聲附和,實(shí)非本心。” |
rú yǐng suí xíng如影隨形 | 好像影子老是跟著身體一樣。比喻兩個人關(guān)系親密;常在一起。 | 先秦 管仲《管子 任法》:“然故下之事上也,如響之應(yīng)聲也;臣之事主也,如影之從形也。” |
wǎng zhí suí xíng枉直隨形 | 謂影子的曲直隨形而定。 | 戰(zhàn)國·鄭·列御寇《列子·說符》:“形枉則影曲,形直則影正,然則枉直隨形,而不在影。” |
guǎn zhòng suí mǎ管仲隨馬 | 管仲:春秋齊桓公的相國;隨:跟從。管仲隨著馬走。比喻尊重前人的經(jīng)驗(yàn)。 | 戰(zhàn)國·韓·韓非《韓非子·說林》:“管仲、隰朋從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
nán chàng nǚ suí男唱女隨 | 指女方必須附和男方。形容夫妻和睦。 | 《孔叢子 嘉言》:“十五許嫁而后從夫,是陽動而陰應(yīng),男唱而女隨之義也。” |
dān qī suí mèng丹漆隨夢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序志》:“齒在逾立,則嘗夢執(zhí)丹漆之禮器,隨仲尼而南行。”后以“丹漆隨夢”指追隨前哲。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序志》:“齒在逾立,則嘗夢執(zhí)丹漆之禮器,隨仲尼而南行。” |
qíng suí jìng biàn情隨境變 | 情況變了,思想感情也隨著變化。 | 明·袁宏道《敘小修詩》:“曾不知情隨境變,字遂情生。” |
xiāo guī cáo suí蕭規(guī)曹隨 | 蕭何定下的政策規(guī)章制度;曹參全盤繼承。借指后人沿襲前人遺制。蕭:蕭何;西漢初年丞相;規(guī):規(guī)矩;規(guī)章;曹:曹參;蕭何死后;繼任丞相;隨:跟隨;沿襲。 | 漢 揚(yáng)雄《解嘲》:“夫蕭規(guī)曹隨,留侯畫策,陳平出奇,功若泰山,響若阺隤。” |
qíng suí shì qiān情隨事遷 | 情:心情、感情;遷:變化。情況變了;思想感情也隨著變化。 | 晉 王羲之《蘭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
zhú làng suí bō逐浪隨波 | 喻指一個人缺乏主見;總是隨順時尚;人云亦云。逐浪:追逐浪潮;隨波:隨順波流。 | 漢 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泥滯茍且,沒而不覺,隨波漂流,與漂俱滅者亦甚眾多。” |
gān fèn suí shí甘分隨時 | 甘愿順隨時世環(huán)境。 | 元 無名氏《誶范叔》楔子:“常則是半生忙不遂,我平生志,居陋巷甘分隨時。” |
suí fēng ér mǐ隨風(fēng)而靡 | 靡:倒下。順風(fēng)倒下。比喻沒有主見。 | 南朝 梁 蕭統(tǒng)《文選 楊惲〈報孫會宗書〉》:“雖雅知惲者,猶隨風(fēng)而靡,尚何稱譽(yù)之有?” |
suí fēng zhuǎn duò隨風(fēng)轉(zhuǎn)舵 | 比喻順著情勢改變態(tài)度。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98回:“眼見得城池也不濟(jì)事了,各人自思,隨風(fēng)轉(zhuǎn)舵。” |
suí zhǒng ér zhì隨踵而至 | 踵:腳后跟。一個跟著一個前來。形容人來得多,接連不斷。 | 《戰(zhàn)國策·齊策三》:“子來,寡人聞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隨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見七士,則士不亦眾乎!” |
suí rén zuò jì隨人作計(jì) | 謂順應(yīng)他人意旨行事。 | 清·惲敬《答方九江書》:“男兒必有自立之處,不隨人作計(jì),如蚊之同聲,蠅之同嗜,以取富貴名譽(yù)也。” |
suí sú wéi biàn隨俗為變 | 俗:風(fēng)俗。到什么地方就隨什么風(fēng)俗。 | 西漢·司馬遷《史記·扁鵲列傳》:“來入咸陽,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yī),隨俗為變。” |
suí xíng zhú duì隨行逐隊(duì) | 指跟著大家一道行動。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楊八老越國奇逢》:“眾倭公然登岸,少不得放火殺人,楊八老雖然心中不愿,也不免隨行逐隊(duì)。” |
suí cái qì shǐ隨才器使 | 根據(jù)長處,安排適當(dāng)?shù)墓ぷ鳌?/td>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71回:“或奔馳,或偷騙,各有偏長,真是隨才器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