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余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yóu rèn yú dì游刃余地 | 游:運轉;刃:刀口;余:余地。比喻工作熟練,有實際經驗,解決問題毫不費事。 | 宋·蘇軾《書吳道子畫后》:“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謂游刃余地,運斤成風,蓋古今一人而已。” |
yí niè yú liè遺孽余烈 | 指遺留下來的殘余勢力。 | 宋 蘇轍《唐論》:“高帝(漢高祖)之世,反者九起,其遺孽余烈,至于文景,而為淮南、濟北、吳、楚之亂。” |
bǐ xià yǒu yú比下有余 | 比:比較。對所處的中等地位感到知足。形容滿足現狀,不求進取。 | 清·沈復《浮生六記》第六卷:“古人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此最是尋樂妙法也。” |
chéng shì bù zú,huài shì yǒu yú成事不足,壞事有余 | 成:成就;足:足夠。指事情不但辦不好,反而把事情弄壞。用于指責辦事拙劣或故意不讓事情辦成的人。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05回:“部里書辦們,成事不足,壞事有余;勝之不武,不勝為笑。” |
yú shí zhuì xíng余食贅行 | 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贅疣。比喻遭人討厭的東西。 | 《老子》:“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 |
gǒu zhì bù shí rǔ yú狗彘不食汝余 | 食:吃。狗豬都不吃他剩下的東西。形容人的品行極其卑鄙齷齪。 | 《明史·李任傳》:“汝為大將,不能殺賊,反為賊用,狗彘不食汝余。” |
yí yīn yú yùn遺音余韻 | 前人作品的余音和韻致。形容作品美妙。 | 《宣和書譜 皇象》:“則又見其遺音余韻,得之于筆墨外也。” |
hǎi wài fú yú海外扶余 | 指遙遠的外國。 | 清·張岱《與王白岳》:“海外扶余,隱然復有世界。” |
huī huī yǒu yú恢恢有余 | 恢恢:形容寬廣。指寬廣而有余裕。 | 莊周《莊子 養生主》:“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
shōu hé yú jìn收合余燼 | 收:收拾,收取;余燼:燒剩的灰燼。比喻殘留的人或物。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成公二年》:“子又不許,請收合余燼,背城借一,敝邑是之幸。” |
yú yīn niǎo niǎo余音裊裊 | 形容音樂悅耳動聽,令人沉醉。 | 宋·蘇軾《前赤壁賦》:“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
yí fēng yú liè遺風余烈 | 遺風:前人遺留下來的風尚。余烈:前人的功業。前人流傳下來的功業和風尚。亦作“余業遺烈”、“遺風余韻”。 | 《漢書·禮樂志》:“夫樂本情性,浹肌膚而臧骨髓,雖經乎千載,其遺風余烈尚猶不絕。”《晉書·劉頌傳》:“如或當身之政,遺風余烈不及后嗣。” |
yí fāng yú liè遺芳余烈 | 比喻前人留下的盛德美名和功烈業績。 | 南朝 宋 傅亮《為宋公修楚元王墓教》:“遺芳余烈,奮乎百世。” |
chuò yǒu yú xiá綽有余暇 | 綽:寬,緩;暇:空閑。形容態度從容,不慌不忙的樣子。 | 《北史·魏收傳》:“我綽有余暇,山立不動。” |
shí rén tuò yú拾人唾余 | 見“拾人涕唾”。 | 梁啟超《論內地雜居與商務關系》:“事事落人之后,拾人唾余。” |
jiǔ yú chá hòu酒余茶后 | 指隨意消遣的空閑時間。 | 魯迅《集外集拾遺 幫助文學與幫閑文學》:“但依我們中國的老眼睛看起來,小說是給人消閑的,是為酒余茶后之用。” |
sǐ yǒu yú zhū死有余誅 | 猶死有余辜。 | 宋·蘇軾《謝除兩職守禮部尚書表》:“臣等雖三尺之喙,日誦五車之書,反不如醫卜執技之流、簿書奔走之吏,其為尸素,死有余誅。” |
bù liú yú dì不留余地 | 說話、辦事走極端;沒有可以回旋的余地。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第11卷:“此狐眼光如鏡,然詞鋒太利,未免不留余地矣。” |
fù fù yǒu yú富富有余 | 形容東西量多,滿足需要外,還有富余。 | 清·郭小亭《濟公全傳》第238回:“眾位不必費心了,富富有余。” |
yú gāo shèng fù余膏剩馥 | 見“殘膏剩馥”。 | 《宣和畫譜·景道》:“景道喜丹青,而無貴公子氣,蓋亦余膏剩馥所沾丐而然。” |
sǐ yǒu yú gū死有余辜 | 辜:罪惡。形容罪大惡極;即使處死刑也抵償不了他的罪惡。 | 東漢 班固《漢書 路溫舒傳》:“蓋奏當之成,雖咎繇聽之,猶以為死有余辜。” |
yí ēn yú liè遺恩余烈 | 前人遺留下的恩德功業。 | 《后漢書 王昌劉永傳論》:“觀更始之際,劉氏之遺恩余烈,英雄豈能抗之哉!” |
yú zǐ lù lù余子碌碌 | 余子:其他的人。指其他人平庸無能,表示對別人的輕視。 | 《后漢書·猿文苑傳下·禰衡》:“唯善魯國孔融及弘農楊修。常稱曰:‘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數也。’” |
gǒu zhì bù shí qí yú狗彘不食其余 | 狗豬都不吃他剩下的東西。形容人極其卑鄙齷齪。 | 《漢書·元后傳》:“既無以報,受人孤寄,乘便利時,奪取其國,不復顧恩義,人如此者,狗豬不食其余,天下豈有而兄弟邪!” |
dōng bì yú guāng東壁余光 | 東鄰墻壁上透過來的光。表示對他人有好處而對自己并無損害的照顧或好處。 | |
yú yè yí liè余業遺烈 | 遺留下來的事業與功績。《戰國策·劉向書錄》:“及春秋時,已四五百載矣,然其余業遺烈,流而未滅。” | 《戰國策·劉向書錄》:“及春秋時,已四五百載矣,然其余業遺烈,流而未滅。” |
gōng qí yī diǎn,bù jí qí yú攻其一點,不及其余 | 對于人或事不從全面看,只是抓住一點就攻擊。多指有偏見的批評。 | 《新華半月刊》1959年第2期:“那些還不覺悟的人就冷眼旁觀,吹毛求疵,攻其一點,不及其余。” |
shī jū yú qì尸居余氣 | 余氣:最后一口氣。象尸體一樣但還有一口氣,指人將要死亡。也比喻人暮氣沉沉,無所作為。 | 《晉書 宣帝紀》:“司馬公尸居余氣,形神已離,不足慮矣。” |
zài hé yú jìn再合余燼 | 合:匯聚;余燼:燒剩的灰燼,引申為戰敗后的殘余士卒。比喻失敗后恢復力量接著干。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成公二年》:“請收合余燼,背城借一。” |
chuò yǒu yú yù綽有余裕 | 形容態度從容,不慌不忙的樣子。后也指能力、財力足夠而有剩余。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下》:“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余裕哉?” |
yí fēng yú jiào遺風余教 | 前代遺留下來的風尚教化。 | 宋 葉適《金壇縣重建學記》:“京口常為江南必爭之地,其人以智詐勇力擅名于時,而古人遺風余教無聞焉,何也?” |
yí fēng yú sú遺風余俗 | 前代遺留下來的風俗。 | 漢 賈誼《治安策》:“曩之為秦者,今轉而為漢矣,然其遺風余俗,猶尚未改。” |
yí xùn yú fēng遺訓余風 | 前代遺留下來的風尚教化。 | 《宋書 明帝紀論》:“圣人立法垂制,所以必稱先王,蓋由遺訓余風,足以貽之來世也。” |
yú táo dàn jūn余桃啖君 | 比喻愛憎喜怒無常。 | 《韓非子·說難》:“昔者彌子瑕有寵于衛君。衛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刖。彌子瑕母病,人間往夜告彌子,彌子矯駕君車以出,君聞而賢之口:‘孝哉,為母之故,忘其刖罪。’異日,與君游于果園,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啖君,君曰:‘愛我哉,[下續示例] |
yú jìn fù rán余燼復燃 | 比喻已經消失了的惡勢力又重新活動起來。同“死灰復燃”。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五回:“復從火后創出奇論,幾使余燼復燃,燒天灼地。” |
yú bēi lěng zhì余杯冷炙 | 指吃剩下來的酒食。 | 明·湯顯祖《牡丹亭·尋夢》:“受用余杯冷炙,勝如剩粉殘膏。” |
jiǔ hòu chá yú酒后茶余 | 指隨意消遣的空閑時間。 | 魯迅《而已集 黃花節的雜感》:“從別的地方--如北京,南京,我的故鄉--的例子推想起來,當時大概有若干人痛惜,若干人快意,若干人沒有什么意見,若干人當作酒后茶余的談助的罷。” |
yí fēng yú zé遺風余澤 | 前人遺留下來的風教和德澤。 | 《宣和書譜 張彥遠》:“此其遺風余澤,沾馥后人者特非一日。” |
yú xiǎng rào liáng余響繞梁 | 見“余音繞梁”。 | 晉·張華《博物志》卷八:“秦青顧謂其友曰:‘昔韓娥東之齊,遺糧,過雍門,鬻歌假食而去,馀響繞梁,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
jī shàn yú qìng積善余慶 | 積:積累;善:善事;余慶:指先代的遺澤。積德行善之家,恩澤及于子孫。 | 《周易 坤》:“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
gǒu shǔ bù shí rǔ yú狗鼠不食汝余 | 食:吃。狗豬都不吃他剩下的東西。形容人的品行極其卑鄙齷齪。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因不復前而嘆曰:‘狗鼠不食汝余,死故應爾。’至山陵,亦竟不臨。” |
duàn xiù yú táo斷袖余桃 | 指男性之間的同性戀。亦作“斷袖之歡”,“斷袖分桃”,“斷袖之好”,“斷袖之契”,“斷袖之癖”,“斷袖之冤”。 | |
yí dé yú liè遺德余烈 | 指先人留下的德澤和功業。 | 宋 王珪《天地太廟七室皇后廟奉慈廟奏告仁宗皇帝謚號祝文》:“伏以仁宗皇帝遺德余烈,蒙被天下,施之無窮。” |
yú fēng yí wén余風遺文 | 傳留下來的習氣和文章。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時序》:“而樂松之徒,招集淺陋,故楊賜號為驩兜,蔡邕比之俳優,其馀風遺文,蓋蔑如也。” |
dàng rán wú yú蕩然無余 | 蕩:洗滌;蕩然:干凈的樣子。全都毀壞,消失盡凈。形容原有的東西完全失去或毀壞。 | 南朝·梁·任昉《為梁武帝集墳籍令》:“近災起柏梁,遂逐渠閣,青編素簡,一同煨燼,湘囊綖柣,蕩然無余。” |
qǔ zhī bù jìn,yòng zhī yǒu yú取之不盡,用之有余 | 拿不完,用不盡。形容非常豐富,源源不斷。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94回:“你自己的家財取之不盡,用之有余……卻是因何舍了自己的祖業,去住人家的不吉房廊?” |
yú miào rào liáng余妙繞梁 | 見“余音繞梁”。 | 南朝·梁·蕭統《七契》:“初音魚踴,馀妙饒梁,何止田文慨慷,劉靖心傷而已哉!” |
bǐ shàng bù zú,bǐ xià yǒu y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趕不上前面的,卻超過了后面的。這是滿足現狀,不努力進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話。有時也用來勸人要知足。 | 晉 張華《鷦鷯賦》:“鷦螟巢于蚊睫,大鵬彌乎天隅,將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普天壤以遐觀,吾又安知大小之所如。” |
xīn yǒu yú jì心有余悸 | 指可怕的事情雖已過去;心里還感到害怕。悸:因為害怕而心跳。 | 柳洲《風雨桃花洲》:“談到三年前倒圩的情景,趙老大心有余悸地說:‘那次桃花洲的人淹死了一半,莊稼全毀了。’” |
xíng yú zhī rén刑余之人 | 余:以后。①特指太監或受過宮刑的人。②也指受刑致殘的人。 |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齊威王欲將孫臏,臏辭謝曰:‘刑余之人不可。’” |
kū xiǔ zhī yú枯朽之余 | 指衰病殘年。 | 宋·蘇軾《代滕甫辯謗乞郡書》:“異日復得以枯朽之余,仰瞻天日之表。” |
yí xiū yú liè遺休余烈 | 比喻前人留下的盛德美名和功烈業績。同“遺芳余烈”。 | 宋 歐陽修《尊皇太后冊文》:“洪惟有宋,受命造邦,百年四圣,而小子獲承之,以繼我仁考之遺休余烈。” |
yú xīng cán huì余腥殘穢 | 指吃剩的食物。 | 明·方孝孺《畸亭記》:“逐逐于眾人之后,求其余腥殘穢以自飫。” |
shì bù yǒu yú事不有余 | 謂達到極點。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娘兒倆先哭了個事不有余,大家勸住,他便忙著到祠堂行禮。” |
chuò rán yǒu yú綽然有余 | 綽然:寬裕的樣子。形容非常寬裕,態度從容,不慌不忙。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道壹道人好整飾音辭。”南朝·梁·劉孝標注:“馳騁游說,言固不虛。唯茲壹公,綽然有余。” |
yú xiá sàn qǐ余霞散綺 | 清·洪升《長生殿·定情》:“堪賞,圓月搖金,余霞散綺,五云多處易昏黃。”亦常用來評論文章結尾有不盡之意。詳見“余霞成綺”。 | 清·洪昇《長生殿·定情》:“堪賞,圓月搖金,余霞散綺,五云多處易昏黃。” |
kū gǔ zhī yú枯骨之余 | 枯骨:白骨,引申為死人。比喻垂死的人。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四卷:“華存卑賤,枯骨之余。自處塵垢,久染濁穢。” |
mù kōng yú zǐ目空余子 | 眼里沒有別人。形容驕傲自大,看不起人。同“目中無人”。 | 馬南邨《燕山夜話·交友待客之道》:“如果遇到對方有弱點,就更加盛氣凌人,目空余子。” |
chǐ yá yú lùn齒牙余論 | 微末的贊揚言辭。比喻不費力的獎勵的話。 | 《南史·謝眺傳》:“士子聲名未立,應共獎成,無惜齒牙余論。” |
dú shū sān yú讀書三余 | 余: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指讀好書要抓緊一切閑余時間。 | 《三國志·魏志·董遇傳》云:“人有從學者,……從學者云,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余。’或問:‘三余’之意。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 |
yí fēng yú xí遺風余習 | 前代遺留下來的風俗。同“遺風余俗”。 | 《宣和書譜 衛恒》:“學家相傳,四世不墜,盛哉,遂與王謝家遺風余習相季孟也。” |
gǒu zhū bù shí qí yú狗豬不食其余 | 食:吃。狗豬都不吃他剩下的東西。形容人的品行極其卑鄙齷齪。 | 東漢 班固《漢書 元后傳》:“受人孤寄,乘便利時,奪取其國,不復顧恩義。人如此者,狗豬不食其余。” |
duàn zhǐ yú mò斷紙余墨 | 斷:破裂;余:殘存;墨:墨跡。指殘存的詩文墨跡。 | 《宣和書譜·行書·蔡京》:“至于斷紙余墨,人爭寶之。” |
rì jì bù zú,suì jì yǒu yú日計不足,歲計有余 | 每天算下來沒有多少,一年算下來就很多了。比喻積少成多。也比喻凡事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有很大收獲。 | 《淮南子·真訓》:“其道可以大美興,而難以算計舉也。是故日計之不足,而歲計之有余。” |
niǎo niǎo yú yīn裊裊余音 | 裊裊:宛轉悠揚。余音:不絕之音。形容音樂結束后悠揚悅耳的聲音仍然綿延不絕,回響在耳邊。同“余音裊裊”。 | 清 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一回:“諸君聽小子講書,不必就散,尚有一回裊裊余音哩。” |
yī lǎn wú yú一覽無余 | 覽:看。余:剩余。看一眼就全部看在眼里。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言語》:“江左地促,不如中國,若使阡陌條暢,則一覽而盡,故紆余委曲,若不可測。” |
yú yùn liú fēng余韻流風 | 傳留后世的韻致風度。《群音類選·<龍泉記·壽祝椿堂>》:“家傳舊清白,余韻流風正洋溢,愿壽考彌高,華峰難敵。” | 《群音類選·<龍泉記·壽祝椿堂>》:“家傳舊清白,余韻流風正洋溢,愿壽考彌高,華峰難敵。” |
yú qián shèng mǐ余錢剩米 | 有剩余的金錢與大米。形容生活富裕。 | 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第一部分是有余錢剩米的,即用其體力或腦力勞動所得,除自給外,每年有余剩。” |
sǐ yǒu yú zuì死有余罪 | 猶死有余辜。 | 東漢·班固《漢書·平當傳》:“吾居大位,已負素餐之責矣,起受侯印,還臥而死,死有余罪。” |
dāo zǔ yú shēng刀俎余生 | 猶虎口余生。 | 清 昭槤《嘯亭雜記錄 記辛亥敗兵事》:“余刀俎余生,受君恩乃不死,今得以馬革裹尸幸矣!” |
fēng dí yú shēng鋒鏑余生 | 鋒:鋒芒。鏑:箭鏃。指從刀箭下逃生或經過戰亂后而活下來。 | |
yí fēng yú yùn遺風余韻 | 前人遺留下來的風教和韻致。 | 《朱子全書 治道一》:“此古之君子,所以成尊主庇民之功于一時,而其遺風余韻,猶有稱思于后世者也。” |
sǐ yǒu yú zé死有余責 | 猶死有余辜。 | 漢·荀悅《漢紀·哀帝紀》:“幸得充位宰相,不能進賢退不肖,以此負國,死有余責。” |
hǔ kǒu yú shēng虎口余生 | 從老虎嘴里逃出的生命。比喻經歷極大的危險;僥幸保全了性命。 | 唐 劉長卿《按復后歸睦州贈苗侍御》詩:“羊腸留覆轍,虎口脫余生。” |
pò cháo yú luǎn破巢余卵 | 比喻破家或被禍后幸存的人。 | 明 夏完淳《〈續幸存錄〉自序》:“破巢余卵,旦夕待命。” |
yí fēng yú cǎi遺風余采 | 前代遺留下來的風度文采。 | 南朝 梁 劉勰《文心雕龍 時序》:“應對固無方,篇章亦不匱,遺風余采,莫與比盛。” |
fú yú hǎi wài扶余海外 | 指遙遠的外國。 | 柳亞子《詩翁行哭李少石》:“從茲雙宿復雙飛,扶余海外三年久。” |
yú bō wèi píng余波未平 | 指某一事件雖然結束了,可是留下的影響還在起作用。 | |
yú xiá chéng qǐ余霞成綺 | 晚霞象美麗的錦緞一樣。形容晚霞色彩絢麗。南朝齊·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亦作“余霞散綺”。 | 南朝齊·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
xīn yǒu yú ér lì bù zú心有余而力不足 | 心里非常想做;可是力量不夠。 | 先秦 孔子《論語 里仁》:“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
yí fēng yú sī遺風余思 | 前代遺留下來的風尚情思。 | 唐 樊宗師《絳守居園池記》:“絳即東雍,為守理所,稟參實沉分,氣蓄兩河潤,有陶唐冀遺風余思。” |
sǐ yǒu yú xié死有余僇 | 猶死有余辜。 | 明·沈德符《野獲編·世宗廢后》:“至殺無辜,如文臣李夢陽、內臣何文鼎輩所奏,真死有余僇。” |
mò yú dú yě莫余毒也 | 再也沒有人威脅、危害我了。表示目空一切,認為誰也不能傷害我。 | 《左傳 僖公二十八年》:“晉侯聞之而后喜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 |
yóu rèn yǒu yú游刃有余 | 刃:刀口;刀鋒;游刃:運轉刀刃;余:余地。比喻經驗豐富;做事熟練;解決問題毫不費力。 | 先秦 莊周《莊子 養生主》:“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
yú yīn rào liáng余音繞梁 | 余音:音樂演奏后好像還留下樂聲。仿佛遺留下來的樂聲圍著屋打轉轉。形容歌聲、樂聲高亢、悅耳;使人經久不忘。 | 戰國 鄭 列御寇《列子 湯問》:“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
zú zú yǒu yú足足有余 | 形容充足、寬裕,支用不完。 | 《新華日報》1954.10.31:“家庭生活足足有余。” |
xīn yú lì chù心余力絀 | 心里很想干;但力量夠不上。 | 宋 朱熹《金紫光祿大夫黃公墓志銘》:“鄰家有李永者,尚氣節,雅敬慕公,察公養親之意有余而力不足,請助公以經紀,公亦信之不疑,竭貲付之一不問。” |
yú yīn rào liáng,sān rì bù jué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 余音:音樂的余味;絕:斷。形容歌聲高亢、優美悅耳,余味無窮。 | 戰國·鄭·列御寇《列子·湯問》:“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
chuò chuò yǒu yú綽綽有余 | 綽綽:寬裕的樣子。形容人、物、財、能力等很寬裕;用不完。也作“綽綽有余”、“綽有寬裕”。 | 清 鄭觀應《盛世危言 防邊上》:“崇山峻嶺所在俱有,誠使其險要,多筑土壘,則進攻退守,綽綽有余。” |
yú guāng fēn rén余光分人 | 比喻順便幫助別人不必有任何花費。 |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二》:“妾以無燭,故常先至,掃室布席,何愛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賜妾,何妨于處女?” |
bù yí yú lì不遺余力 | 遺:保留;余力:剩余的力量。用出全部力量一點也不保留。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趙策三》:“秦不遺馀力矣,必且破趙軍。” |
yí fēng yú xiàng遺風余象 | 前代遺留下來的風俗和法式。 | 宋 司馬光《投壺新格》:“古者壺矢之制,揖讓之容,今雖闕焉,然其遺風余象猶仿佛也。” |
chá yú fàn hòu茶余飯后 | 品茶、吃飯之后的一段閑暇時間。多指傍晚一段時間。 | 元 關漢卿《斗鵪鶉 女校尉》套曲:“茶余飯飽邀故友,謝館秦樓,散悶消愁。” |
chá yú fàn bǎo茶余飯飽 | 泛指閑暇之時。也作“茶余飯后”。 | 元·關漢卿《斗鶴鵲·女校尉》曲:“茶余飯飽邀故友,謝館秦樓,散悶消愁。” |
shàng fāng bù zú,xià bǐ yǒu yú上方不足,下比有余 |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晉書 王湛傳》:“時人謂湛上方山濤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
yú wèi wú qióng余味無窮 | 形容美妙的詩文、歌曲或可口的食物耐人回味。 | 劉斯奮《白門柳·夕陽芳草》第五章:“須是如我方才的樣子,輕吸慢噓,不惟安然無恙,且覺余味無窮哩!” |
mù wú yú zǐ目無余子 | 余子:其他的人。眼里沒有旁人。形容自高自大,目中無人。 | 清 梁啟超《新民說》:“目無余子,而我躬亦不知何存。” |
liú yú dì留余地 | 不把話說死或不把事辦絕,留下進退回旋的地步。 |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第11卷:“此狐眼光如鏡,然詞鋒太利,未免不留余地矣。” |
liú yǒu yú dì留有余地 | 說話辦事不走極端;留有回旋和變通的余地。 |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68章:“他們顯然具有‘化大事為小事’的用心,為下一步‘打退堂鼓’留有余地。” |
jī shàn zhī jiā,bì yǒu yú qìng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 積:聚;慶:福。積德的人家,子孫必然會得到福澤。 | 《周易·坤·文言》:“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