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69 個忍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rěn chǐ hán xiū忍恥含羞 | 含忍恥辱。同“忍辱含垢”。 | 宋 無名氏《錯立身》第十三出:“撞府共沖州,遍走江湖之游,身為女婿,只能忍恥含羞。” |
rěn rǔ hán gòu忍辱含垢 | 忍、含:忍受。忍受恥辱。 | 漢 班昭《女誡》:“謙讓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惡莫辭;忍辱含垢,常若畏懼,是謂卑弱下人也。” |
hán gòu rěn chǐ含垢忍恥 | 忍受恥辱。 | 宋·胡銓《上高宗封事》:“陛下尚不覺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國大讎而不報,含垢忍恥,舉天下而臣之,甘心焉。” |
bāo xiū rěn chǐ包羞忍恥 | 包:包容,藏;忍:容忍,忍耐。容忍羞愧與恥辱。 | 唐 杜牧《題烏江亭》詩:“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
rěn rǔ fù zhòng忍辱負重 | 忍受恥辱;承當重任。指為了重任而忍受一切屈辱。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陸遜傳》:“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 |
dòng xīn rěn xìng動心忍性 | 動心:使內心驚動;忍性:使性格堅韌。指不顧外界阻力,堅持下去。 |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下》:“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shì kě rěn,shú bù kě róng是可忍,孰不可容 | 是:這個;孰:什么。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絕不能容忍。 | 《梁書·元帝紀》:“畢、原、……是可忍也,孰不可容!” |
mù bù rěn dǔ目不忍睹 | 睹:看。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慘。 | 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而軍士之折臂斷足,血流殷地,偃仰僵仆者,令人目不忍睹。” |
hán xiū rěn rǔ含羞忍辱 | 含:包容;辱:恥辱。形容忍受羞恥侮辱。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6卷:“且含羞忍辱,待報仇之后,死亦未遲。” |
jiān rěn bù bá堅忍不拔 | 形容在艱苦困難的情況下意志堅定,毫不動搖。 | 宋 蘇軾《晁錯論》:“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
dān jīng rěn pà擔驚忍怕 | 擔心害怕。指常處在驚嚇、恐懼之中。 | 元 無名氏《盆兒鬼》第一折:“做買賣的擔驚忍怕,眼見得疏林老樹噪昏鴉。” |
bù rěn zú dú不忍卒讀 | 卒:盡,完。不忍心讀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內容悲慘動人。 | 清 百一居士《壺天錄》上卷:“閩督何公小宋,挽其夫人一聯,一字一淚,如泣如訴,令人不忍卒讀。” |
hán wū rěn gòu含污忍垢 | 忍受屈辱。 | 《明史·周經傳》:“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溝壑,目且不瞑。” |
mù bù rěn jiàn目不忍見 | 形容景象極其悲慘。同“目不忍視”。 | 《廣東軍務記》:“真為目不忍見。” |
ài bù rěn shì愛不忍釋 | 忍:忍心;釋:放下。對所喜愛的物品;愛得拿在手里久久不肯放下。形容極其喜愛。 | 清 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 條幅扇頭詩》:“又于扇頭見一絕云:‘一夜東風草剪齊,如絲春雨濕香泥……’亦愛不忍釋。” |
rěn xīn hài lǐ忍心害理 | 忍:殘忍。心地殘忍,喪盡天良。 | 《詩·大雅·桑柔》:“維彼忍心,是顧是復。” |
qì rěn shēng tūn氣忍聲吞 | 受了氣而勉強忍耐,不說什么話。形容窩囊。 |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一折:“他一世兒為人,半世兒孤貧,氣忍聲吞,何日酬恩。” |
cǐ ér kě rěn,shú bù kě róng此而可忍,孰不可容 | 此:這;孰:哪個;容:容忍。如果這能容忍,還有什么不能容忍的。 | 《南齊書·張敬兒傳》:“履霜于開運之辰,堅冰于嗣業之世,此而可忍,孰不可容。” |
yú xīn hé rěn于心何忍 | 怎能忍心。即內心不忍。 | 明·王世楨《鳴鳳記》第十六出:“若如此,楊公命盡此刻矣!我和你不惟不能救,且監斬他,于心何忍。” |
cǎn bù rěn dǔ慘不忍睹 | 睹:看。情景凄慘;使人不忍看下去。 | 清 黃小配《洪秀全演義》:“尸首堆積,慘不忍睹。” |
rěn wú kě rěn忍無可忍 | 忍:忍受;忍耐;無:無法。再也無法忍受下去了。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孫禮傳》:“宣王曰:‘且止,忍不可忍!” |
wēn liáng rěn ràng溫良忍讓 | 聽他人意志的擺布、忍讓、屈從。 | 章詒和《往事并不如煙·斯人寂寞》:“一向溫良忍讓的母親,憤憤地說:‘受苦的日子過去了,我們也沒有什么使用價值了。’” |
bù rěn shì juàn不忍釋卷 | 釋:放開;卷:書本。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 清·李漁《閑情偶寄·音律》:“予初閱時不忍釋卷,及考其聲韻,則一無定軌。” |
mù bù rěn shì目不忍視 | 眼睛不忍看視。形容景象極其悲慘。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七卷:“欽宗聽罷,不好回言,只是暗暗淚落,目不忍視。” |
yǐn rěn bù fā隱忍不發 | 亦作“隱忍不言”。克制忍耐,不向人發泄、透露。 | 宋·秦觀《淮海集·石慶論》:“特以太后之故,隱忍而不發。” |
rěn jùn bù zhù忍俊不住 | 見“忍俊不禁”。 | 鄒韜奮《萍蹤寄語》二:“張君幽默健談,追述去年和他的夫人往甘肅時途中遇盜情形,令人忍俊不住。” |
rěn jī āi è忍饑挨餓 | 忍受饑餓。形容極其貧困。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114回:“忍饑挨餓進廟殺僧,少水無茶開門揖盜。” |
cǐ ér kě rěn,shú bù kě rěn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 這個如能容忍,還有什么不能容忍呢! | 《晉書 解系傳》:“[司馬倫]怒曰:‘我于水中見蟹且惡之,況此人(解系)兄弟輕我邪!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
xiǎo bù rěn zé luàn dà móu小不忍則亂大謀 | 小事不忍耐就會壞了大事。 | 先秦 孔子《論語 衛靈公》:“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
rěn gòu tōu shēng忍垢偷生 | 忍受恥辱,茍且求生。 | 唐 陳子昂《為張著作謝父官表》:“所以忍垢偷生,克躬自勵,期效萬一,補過酬恩,灰軀糜骨,以甘心愿。” |
ān rěn wú qīn安忍無親 | 安心于做殘忍的事情,因而無所謂親人。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隱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 |
hán xīn rěn kǔ含辛忍苦 | 見“含辛茹苦”。 |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至于商家,連疑心也不當人子,只好含辛忍苦,自己懊悔怨悵,沒個處法。” |
shì kě rěn,shú bù kě rěn是可忍,孰不可忍 | 是:這個;孰:那個。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絕不能容忍。 | 先秦 孔子《論語 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rěn chǐ hán gòu忍恥含垢 | 含忍恥辱。同“忍辱含垢”。 | 宋 蘇軾《上韓樞密書》:“好兵始禍者既足以為后嗣之累,則凡忍恥含垢以全人命,其為子孫之福,審矣。” |
hán gòu rěn rǔ含垢忍辱 | 含:包容;垢:通“詬”;恥辱。指容忍恥辱。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曹世叔妻傳》:“有善莫名,有惡莫辭,忍辱含垢,常若畏懼。” |
hán gòu rěn wū含垢忍污 | 同“含垢忍恥”。 | 《老殘游記續集遺稿》第四回:“我為三爺含垢忍污的同牛馬落交,卻又因親近牛馬,得罪了三爺,豈不大失算嗎?” |
cán rěn bù rén殘忍不仁 | 殘忍:兇暴;仁:仁愛。兇惡暴虐不講仁義。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董卓傳》:“卓性殘忍不仁,遂以嚴刑脅眾。” |
zú bīng ān rěn阻兵安忍 | 阻:倚仗;阻兵:仗恃手握兵權;安忍:安于做殘忍的事情。形容行兇作惡而有恃無恐。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隱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 |
shēng tūn qì rěn聲吞氣忍 | 吞:咽下。形容受了氣勉強忍耐,不敢出聲抗爭。 | 明·高明《琵琶記·瞷詢衷情》:“夫人,非是我聲吞氣忍,只為你爹行勢逼臨,怕他知我要歸去,將人廝禁。” |
tūn shēng rěn qì吞聲忍泣 | 吞聲:有話不敢說出來。流淚入口,不敢哭出聲響。形容無聲地悲泣。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段氏》:“我所以吞聲忍泣者,為無兒耳。” |
yǐ rěn wéi hūn以忍為閽 | 用忍耐作門。表示不輕易動怒而出言傷人,以免招來禍患。 | 唐·劉禹錫《口兵戒》:“戒哉我口之啟,爾心之門。無為我兵,當為我藩。以慎為鍵,以忍為閽。可以多食,勿以多言。” |
rěn rǔ qiú quán忍辱求全 | 忍受屈辱以求保全整個大局 | |
tòng bù kān rěn痛不堪忍 | 堪:可;忍:忍耐。疼痛或悲痛到極點,以至于忍受不了。 | 宋·洪邁《夷堅丁志·陳通判女》:“過嶺下,小石損我足,仆地移時,至今猶痛不堪忍。” |
rěn yóu hán gòu忍尤含垢 | 遭受怨謗恥辱而忍耐著。 | 《后漢書·曹世叔妻傳》:“有善莫名,有惡莫辭,忍辱含垢,常若畏懼,是謂卑弱下人也。” |
rěn kǔ nài láo忍苦耐勞 | 經得起艱苦的工作和生活。 | 鄒韜奮《萍蹤寄語》二五:“這不能說他們沒有冒險的精神,更不能說他們沒有忍苦耐勞的精神。” |
cǎn bù rěn wén慘不忍聞 | 慘:悲慘;凄慘;聞:聽見。悲慘得不忍聽下去。 | 清 陳天華《獅子吼》第二回:“或父呼子,或夫覓妻,呱呱之聲,草畔溪間,比比皆是,慘不忍聞。” |
yǐn rěn bù yán隱忍不言 | 把事情蕆在心里不說。 | 清 歸莊《與季滄葦侍御書》:“即受侮嫚,亦為親屈,欲終隱忍不言。” |
tòng bù kě rěn痛不可忍 | 忍:忍耐。疼痛或悲痛到極點,以至于忍受不了。 | 宋·洪邁《夷堅甲志·人生鱉》:“稍久左右噬食,痛不可忍,凡月余而死。” |
rěn jùn bù jīn忍俊不禁 | 忍俊:原指抑制鋒芒外露;后指含笑。禁:止。不能克制自己;忍不住發笑。 | 唐 崔致遠《答徐州時溥書》:“足下去年,忍俊不禁,求榮頗切。” |
fù gòu rěn yóu負詬忍尤 | 忍受指責和怨恨。 | 陳夔龍《夢蕉亭雜記》卷一:“責備之嚴,誠不足怪。庸詎知當局之負詬忍尤,艱難應付,有非楮墨所能罄者。” |
gān xīn rěn shòu甘心忍受 | 甘心:情愿。情愿忍受痛苦。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莊公九年》:“管、召仇也,請受而甘心焉。” |
mù bù rěn shì,ěr bù rěn wén目不忍視,耳不忍聞 | 不忍心看,不忍心聽。形容情景十分凄慘。 | 康有為《大同書》乙部:“若將其坑降之跡演以雜劇,累一月描寫之,當無人不惻動其心,哀矜涕泗,目不忍視,耳不忍聞矣。” |
rěn tòng gē ài忍痛割愛 | 割愛:放棄心愛的東西。指不是出自本意忍痛地放棄心愛的東西。 | 王朔《我是你爸爸》:“愛情嘛,不管早晚,不分先后,我忍痛割愛。” |
yú xīn bù rěn于心不忍 | 指對某人或處理某事物心存憐憫。 | 清·劉鶚《老殘游記續集遺稿》第八回:“再要刑法加重,于心不忍,然而人心因此江河日下。” |
xiāng rěn wèi guó相忍為國 | 忍:容忍。為了國家的利益而作一定的讓步。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元年》:“魯以相忍為國也,忍其外不忍其內,焉用之?” |
bāo xiū rěn rǔ包羞忍辱 | 包:包容。形容人有忍辱含垢的大氣量。 | 明·王廷訥《獅吼記》:“在家做小伏低,好似啞子吃了黃連在心里苦,到人前包羞忍辱。” |
jiān rěn zhì zhí堅忍質直 | 堅忍:堅毅不拔;質直:正直。性情堅毅不拔,品格質樸率直。 | 西漢·司馬遷《史記·張丞相傳》:“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堅忍質直,且自呂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憚之。” |
rěn qì tūn shēng忍氣吞聲 | 忍:忍耐。吞聲:有話不敢說。形容受了氣而強自忍下;不能說出來。 | 元 關漢卿《魯齋郎》:“你不如休和他爭,忍氣吞聲罷!” |
cǎn bù rěn yán慘不忍言 | 慘:悲慘;言:講,說。不忍心把悲慘情形說出口。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五章:“最近數年,百姓死亡流離,如水愈深,如火愈熱,往往赤地千里,炊煙斷絕,易子而食,慘不忍言。” |
mù bù rěn jiàn,ěr bù kān wén目不忍見,耳不堪聞 | 堪:可。不忍心看,不忍心聽。形容情景十分凄慘。 | 清·葉燮《原詩·內篇》:“想其時,陳言為之禍,必有出于目不忍見,耳不堪聞者。” |
rěn jī shòu è忍饑受餓 | 忍受饑餓。形容生活極其貧困,艱難度日。 | 元 關漢卿《五侯宴》第四折:“做娘的忍饑受餓,為子的富貴榮昌。可憐見看看至死,可來報答你這養育親娘!” |
tūn shēng rěn lèi吞聲忍淚 | 形容強忍悲傷。 | 《敦煌曲子詞·破陣子》:“迢遞可知閨閣,吞聲忍淚孤眠。” |
rěn rǔ tōu shēng忍辱偷生 | 偷:茍且。忍受屈辱,茍且活命。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回:“止因未與將軍一訣,故且忍辱偷生。” |
rěn jī shòu kě忍饑受渴 | 忍受饑渴。形容極其艱難、貧困,苦苦度日。 | |
bǎi rěn chéng jīn百忍成金 | 形容忍耐的可貴。 | 《舊唐書 孝友傳 張公藝》:“鄆州壽張人張公藝,九代同居……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過鄆州,親幸其宅,問其義由。其人請紙筆,但書百余‘忍’字。” |
rěn rǔ hán xiū忍辱含羞 | 忍、含:忍受。忍受恥辱。 | 《后漢書·曹世叔妻傳》:“有善莫名,有惡莫辭,忍辱含垢,常若畏懼,是謂卑弱下人也。” |
tūn shēng rěn qì吞聲忍氣 | 吞聲:不敢出聲;忍:忍耐。形容受了氣而勉強忍耐,不敢出聲。 | 元 高文秀《黑旋風》第一折:“我只是吞聲忍氣,匿跡潛形。” |
ěr bù rěn wén耳不忍聞 | 不忍心聽,形容情景十分凄慘。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9卷:“卻都是上路逃難來的百姓,哭哭啼啼,耳不忍聞。” |
rěn chǐ tōu shēng忍恥偷生 | 忍受恥辱,茍且求生。同“忍垢偷生”。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十六卷:“忍恥偷生為父仇,誰知奸計覓風流。勸君莫設虛言誓,湛湛青天在上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