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然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dàng rán wú yú蕩然無余 | 蕩:洗滌;蕩然:干凈的樣子。全都毀壞,消失盡凈。形容原有的東西完全失去或毀壞。 | 南朝·梁·任昉《為梁武帝集墳籍令》:“近災起柏梁,遂逐渠閣,青編素簡,一同煨燼,湘囊綖柣,蕩然無余。” |
fèn rán zuò sè忿然作色 | 因忿怒而變了臉色。 | 孫臏《孫臏兵法 威王問》:“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日其急則也。” |
bó rán dà nù勃然大怒 | 勃然:因生氣或驚慌等突然變臉色的樣子。形容突然變臉;發起脾氣來。 | 東漢 班固《漢書 谷永傳》:“是故皇天勃然發怒。” |
fèi rán ér fǎn廢然而反 | 廢然:沮喪失望的樣子。反:返回。懷著失望的心情而歸來。形容因消極失望而中途退縮。亦作“廢然思返”、“廢然而返”。 | 戰國·宋·莊周《莊子·德充符》:“我拂然而怒,而適先生之所,則廢然而反。” |
rán dí dú shū然荻讀書 | 然:“燃”的本字,燃燒;荻:蘆葦一類的植物。燃荻為燈,發奮讀書。形容勤學苦讀。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梁世彭城劉綺,交州刺史勃之孫,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讀。” |
yuè rán zhǐ shàng躍然紙上 | 躍然:跳躍;活躍的樣子。形容好像活的一樣;跳躍在紙面上。 | 清 薛雪《一瓢詩話》:“如此體會,則詩神詩旨,躍然紙上。” |
wēi rán bù dòng巍然不動 | 巍然:高大的樣子。形容高大堅固,不可動搖。 | 西漢·劉安《淮南子·詮言訓》:“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動,行者以為期。” |
hǎi nèi dàn rán海內澹然 | 海內:四海之內;澹然:安靜的樣子。形容國家安定,生活正常。 | 東漢·班固《漢書·揚雄傳》:“海內澹然,永亡邊城之災,金革之患。” |
mí rán cóng fēng靡然從風 | 同“靡然向風”。 | 明·李贄《答馬歷山書》:“然非龍溪先生五六十年守其師說,不少改變,亦未必靡然從風,一至此也。” |
rán kāng zì zhào然糠自照 | 然:同燃,燒;糠:谷殼。燒糠照明。比喻勤奮好學。 | 《南史 顧歡傳》:“鄉中有學舍,歡貧無以受業,于舍壁后倚聽,無遺忘者。夕則然松節讀書,或然糠自照。” |
mí rán yī gài斠然一概 | 持平一致。 | |
fèn rán zuò sè憤然作色 | 憤然:忿怒的樣子。因忿怒而變了臉色,發怒。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蔣濟傳》:“帝憤然作色而問其故,濟具以答。” |
yǎ rán dà xiào啞然大笑 | 啞然:笑聲。發出啞然的大笑聲。 | 戰國·鄭·列御寇《列子·周穆王》:“同行者啞然大笑。” |
wǎng rán rú shī惘然如失 | 惘然:失意的樣子。心情迷惘,好像失落了什么東西似的。 | 宋·洪邁《夷堅丙志·蔡十九郎》:“次日,彷徨于案間,惘然如失。” |
chāo rán wù wài超然物外 | 超然:脫離;不介入;物:客觀世界。超脫于世俗生活之外;意指對現實的一切都不感興趣。也比喻置身事外。 | 宋 葉夢得《石林詩話》:“淵明正以脫略世故,超然物外為適,顧區區在位者,何足概其心哉?” |
yī jiàn le rán一見了然 | 猶一目了然。 | 元·陳櫟《勤有堂隨錄》:“程泰之《禹貢圖》,不愜人意,不能使人一見了然。” |
rán kāng zhào xīn然糠照薪 | 燒糠照明。比喻勤奮學習。同“然糠自照”。 | 《太平廣記》卷一七五引《李琪》:“明年,丁母憂,因流寓青、齊間,然糠照薪,俾夜作晝,覽書數千卷。” |
xí guàn chéng zì rán習慣成自然 | 習慣了就成為很自然的事了。 | 東漢 班固《漢書 賈誼傳》:“少成若天性,習慣若自然。” |
lǐ gù dāng rán理固當然 | 理:道理;當然:應該這樣。按道理應當這樣。 | 宋·蘇軾《始皇論中》:“始皇既平天下,分都邑,置守宰,理固當然。” |
yīn wèn yǎo rán音問杳然 | 音問:音信。書信收不到,消息也沒有。 | 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四卷:“是時真宗在魏府,與眾臣懸望救兵消息,音問杳然。” |
zēng bù cǎn rán曾不慘然 | 竟不覺得慘痛。 | 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君》:“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今也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曾不慘然。” |
piāo rán ruò xiān飄然若仙 | 飄然:神形瀟灑的樣子。神形瀟灑好像神仙。形容人的動作瀟灑自如輕盈優美。 | |
fáng huàn yú wèi rán防患于未然 | 患:災禍;未然:沒有這樣,指尚未形成。防止事故或禍害于尚未發生之前。 | 《周易 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樂府詩集 君子行》:“君子防未然。” |
yì rán tǐng lì屹然挺立 | 屹然:高聳的樣子。像山峰一樣高聳而堅定地直立著 | |
àn rán hún xiāo黯然魂銷 | 黯然:心神沮喪的樣子;魂銷:靈魂離開了軀殼。形容心情極其沮喪、哀痛,以致心神無主的樣子。 | 清 李漁《閑情偶寄 授曲第三》:“悲者黯然魂銷而不致反有喜色,歡者怡然自得而不見稍有瘁容。” |
kè rán ér shì溘然而逝 | 溘然:突然。指人忽然死去。 |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徐錄五》:“忽呼鄰里語曰:‘同居三十余年,今長別矣,以遺蛻奉托可乎?’溘然而逝。” |
xuān rán xiá jǔ軒然霞舉 | 像云霞高高飄舉。形容俊美瀟灑。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海西時,諸公每朝,朝堂猶暗;唯令稽王來,軒軒如朝霞舉。” |
zhāo rán ruò jiē昭然若揭 | 昭然:明明白白的樣子;揭:高舉。形容真相大白;非常明顯。 | 先秦 莊周《莊子 達生》:“今汝飾知以驚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
chǎn rán ér xiào囅然而笑 | 囅然:笑的樣子。高興地笑起來。 | 《莊子·達生》:“桓公……囅然而笑。” |
mí rán xiāng fēng靡然鄉風 | 見“靡然向風”。 | 西漢·司馬遷《史記·儒林列傳》:“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下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學士靡然鄉風矣。” |
kuī rán dú cún巋然獨存 | 形容經過變亂而惟一幸存的事物。 | 漢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自西京未央、建章之殿,皆見隳壞,而靈光巋然獨存。” |
bù qīng rán nuò不輕然諾 | 輕:輕易;然諾:許諾。不隨便許諾什么。形容人守信用。 | 清 百一居士《壺天錄》中卷:“如嚴某者,其亦濁世之錚錚,而不輕然諾者與!” |
gù wǒ yī rán故我依然 | 故我:舊日的我。仍舊是過去的我。指自己的境況和從前一樣,沒有變化。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一回:“說這次必要高中了。究竟到了出榜還是個依然故我,也無味的很。” |
kǎi rán yǔn nuò慨然允諾 | 慨然:慷慨、爽快。形容豪不猶豫地答應下來。 | 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二十七回:“令婆召孟良入與言其事,孟良慨然領諾。” |
xiāo rán wù wài蕭然物外 | 物外:自身以外的一切。形容極為超脫,不為俗情雜務所煩擾。 | 《清朝野史大觀》卷九:“蕭然物外,自得天機,吾不如傅青主。” |
kài rán tàn xī愾然嘆息 | 愾:嘆息,感慨。感慨嘆息。 | 晉·陸機《吊魏武帝文》:“見魏武帝遺令,愾然嘆息,傷懷者久之。” |
yǎn hū qí rán儼乎其然 | 十分嚴肅正經的樣子。帶有諷刺意味。 | 魯迅《偽自由書·文學上的折扣》:“刊物上登載一篇儼乎其然的像煞有介事的文章,我們就知道字里行間還有看不見的鬼把戲。” |
lǐ suǒ bì rán理所必然 | 指按道理必定如此。 | 《弘明集 神不滅論》:“若有始也,則不能為終,唯無始也然后始終無窮,此自是理所必然。” |
shēng jī àng rán生機盎然 | 充滿生氣和活力的。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26章:“春天來了,滿山青綠,遍地黃花,它們都生機盎然,而我為什么要死?” |
fān rán gǎi tú翻然改圖 | 迅速改變過來,另作打算。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呂凱傳》:“將軍若能翻然改圖,易跡更步,古人不難追,鄙土何足宰哉!” |
yōu rán zì shì悠然自適 | 悠然:安閑舒適的樣子。形容神態悠閑、心情舒適 | 宋·陸游《中丞蔣公墓志銘》:“得屋僅庇風雨,頹垣壞縐,悠然自適,讀書旦暮不輟。” |
piāo rán yuǎn zhù飄然遠翥 | 翥:向高處飛。輕快地向高處飛去。比喻放棄權利之爭,遠離庸俗的官場。 | 蔡鍔《致唐繼堯皓電》:“儕輩中果有三數人身先引退,飄然遠翥,實足以對于今日號稱偉人志士、英雄豪杰一流直接下一針砭,為后來留一榜樣。” |
tài rán jū zhī泰然居之 | 泰然:毫不在意很放心的樣子。形容處理事情不慌不忙、沉著鎮定或對待事情毫不在意。 | 宋·陳亮《王珪確論如何》:“太宗方奮然有運天下豪杰之心,使新進疊用事,而玄齡泰然居之,不以進退自嫌。” |
huì rán zhī gù惠然之顧 | 用作歡迎客人來臨的客氣話。同“惠然肯來”。 | 晉 袁宏《后漢紀 靈帝紀下》:“彌秋歷冬,經邁二載,深拒以疾,無惠然之顧。” |
tū rán xí jī突然襲擊 | 原指軍事上出其不意地攻擊,現多比喻突然加于別人的行動使人感到意外而難應付。 | 司馬文森《風雨桐江》第一章:“這個突然襲擊使大林大感狼狽,面紅著。” |
fān rán huǐ wù幡然悔悟 | 思想轉變很快,徹底悔悟 | 清·黃世仲《洪秀全演義》第八回:“話說譚紹洸聽得馮云山這番議論,已幡然悔悟。” |
suǒ rán guǎ wèi索然寡味 | 寡:少,缺少。毫無意味或毫無興致的樣子。 | 劉師培《論近世文學之變遷》:“然以空疏者為之,則枯木朽荄,索然寡味,僅得其轉折波瀾。” |
zài bù qí rán再不其然 | 猶言再不然。 | |
zhèng qì lǐn rán正氣凜然 | 正氣:剛正之氣。凜然:可敬畏的樣子。形容正氣威嚴不可侵犯。 | 羅廣斌、楊益言《紅巖》第十章:“許云峰把椅子一推,正氣凜然地站在大廳當中,昂頭命令道:‘送我回監獄!’” |
kè rán cháng shì溘然長逝 | 指死去。 | 梁啟超《飲冰室詩話》:“乃歸未及一月,竟溘然長逝,年僅逾弱冠耳。” |
yīn qí gù rán因其固然 | 順著它本來的結構。 | |
miǎo rán yī shēn渺然一身 | 渺然:微小的樣子。孤孤單單一個人。形容力量微小。 | 宋·陳亮《與石應之》:“古之君子以渺然一身而能與天地并立者,豈周旋上下委曲彌縫之所能辦哉!” |
chāo rán yuǎn yǐn超然遠引 | 見“超然遠舉” | 清·姚鼎《伍子胥論》:“昔者嘗怪樂毅之于燕,伍子胥之于吳,皆以受任于先君之時,及至嗣子棄之,于是毅遂超然遠引,而子胥乃戀戀不去,終以諫死于吳。” |
tài rán zì dé泰然自得 | 指身體感到不尋常的舒適的滿足。 | |
chuò rán yǒu yú綽然有余 | 綽然:寬裕的樣子。形容非常寬裕,態度從容,不慌不忙。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道壹道人好整飾音辭。”南朝·梁·劉孝標注:“馳騁游說,言固不虛。唯茲壹公,綽然有余。” |
fú rán bù yuè怫然不悅 | 怫然:憂愁或憤怒的樣子;悅:愉快,高興。憤怒,很不愉快。 | |
hún rán yī tǐ混然一體 | 混然:混同在一起的樣子。融合成一個整體,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繪畫,布置勻整,結構謹嚴。 | 《二程遺書》卷二上:“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 |
àn rán wú shén黯然無神 | 黯然:心情抑郁沮喪的樣子。無精打采。 | 何為《第二次考試》:“一雙聰穎的眼睛顯得黯然無神,那頑皮的嘴角也流露出一種無法訴說的焦急。” |
piāo piāo rán飄飄然 | 由于迷戀某人或懷有極大的驕傲自大情緒而感到輕飄飄。形容得意。 | 唐·李復言《續玄怪錄·裴湛》:“神清氣爽,飄飄然有凌云之意。” |
fěi rán xiāng fēng斐然鄉風 | 翩然地聞風歸向。 | |
chǎn rán yī xiào囅然一笑 | 囅然:笑的樣子。高興地笑起來。 | 清·汪琬《<漁樵耕牧圖>序》:“然后徐展此圖,以校其人物風景相似與否,夫也將為之囅然一笑也。” |
áng rán zì dé昂然自得 | 自得:自己感到舒適。指大模大樣,滿不在乎的樣子。 | 宋·歐陽修《與高司諫書》:“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無愧畏。” |
bù qī rán ér rán不期然而然 | 沒有想到是這樣而竟然是這樣。 | 明 高啟《威愛論》:“功或以愛誠有以結于人者,則趨事赴功有不期然而然。何以威為哉!” |
jǐng rán yǒu xù井然有序 | 井然:整整齊齊的樣子。有條理;有次序;整齊不亂。 | 清 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外編》:“以制產、重農、救荒分三事……井然有序。” |
kuì rán cháng tàn喟然長嘆 | 喟然:嘆氣的樣子。因感慨而深深地嘆氣。 | 《論語·子罕》:“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
xué rán hòu zhī bù zú,jiāo rán hòu zhī kùn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 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點;教學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識貧乏。 | 《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
chǔ zhī yí rán處之夷然 | 處:處理,對待;之:代詞;夷然:坦然。形容處理事情不慌不忙、沉著鎮定或對待事情毫不在意。 | 《晉書·王承傳》:“承每遇艱險,處之夷然。” |
máo gǔ sǒng rán毛骨悚然 | 毛:頭發和汗毛;骨:指脊背;悚然:害怕的樣子。毛發豎起;脊骨透寒。形容非常恐懼驚駭。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2回:“左右將此檄傳進,操見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
guī jiǎo àn rán圭角岸然 | 形容風操嚴峻。 | |
àn rán shāng shén黯然傷神 | 沮喪的樣子。情緒低沉,心神憂傷。 | 清 百一居士《壺天錄》上卷:“篝燈詢母,如秋蝶黯然傷神。” |
zhāo rán zài mù昭然在目 | 形容大家看得明明白白。 | 《魏書·楊播傳》:“若率眾一臨,方寸各亂,人人思歸,則郡圍自解。不戰而勝,昭然在目。” |
chǔ zhī chuò rán處之綽然 | 處:對待;綽然:寬裕舒緩的樣子。形容對待困難或緊急情況能顯得從容坦然。 | 宋·程頤《明道先生行狀》:“人皆病于拘礙,而先生處之綽然。” |
fān rán huǐ guò翻然悔過 | 翻然:回飛的樣子,形容轉變很快;悔:悔恨。形容很快認識到過錯而悔改。 | 唐·陸贄《貞元改元在赦制》:“李懷光若能翻然悔過,束身赴朝,念其嘗有大勛,必當終始全護。” |
hè rán sǒng xiàn赫然聳現 | 顯示出一種給人印象深刻的或夸大的形像。 | |
fěi rán chéng zhāng斐然成章 | 非常有文采;出口便成章。斐然:有文采的樣子。也用以形容才干或聲名顯耀。 | 先秦 孔子《論語 公冶長》:“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
jié rán yī shēn孑然一身 | 孑然:孤獨的樣子。孤單單的一個人。 | 宋 周煇《清波雜志》第八卷:“歲月滋久,根深蒂結,生育男女,于義有不可負者,兼渠孑然一身,無所依傍,處性不能自立。” |
fěi rán xiàng fēng斐然向風 | 見“斐然鄉風”。 | 漢·賈誼《過秦論下》:“天下之士,斐然向風,若是者何也?” |
máng rán zì shī芒然自失 | 芒然:模糊不清。若有所失而又不知所以的樣子。 | 戰國·宋·莊周《莊子·說劍》:“此天子之劍也。文王芒然自失。” |
yí rán zì yú怡然自娛 | 怡然:安閑、愉快的樣子。形容高興而滿足的樣子。 | 元·湯式《一枝花·題云巢》套曲:“怡然自娛,恬然自足,再不從龍化甘雨。” |
huò rán ér yù霍然而愈 | 霍然:很快的樣子。很快病就好了。 | 魯迅《父親的病》:“只一服,便霍然而愈了。” |
dà shì yǐ rán大事已然 | 指事情已成定局,不可挽回。 | |
huō rán què sī豁然確斯 | 明白透徹。 | 戰國·宋·莊周《莊子·齊物論》:“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郭象注:“了無,則天地萬物彼我是非豁然確斯也。” |
dào mào àn rán道貌岸然 | 道貌:正經;嚴肅的外貌;岸然:高傲;嚴肅的樣子。形容神態莊重;外貌嚴肅正經。現多用于諷刺故作正經表里不一的偽君子。也作“岸然道貌”。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成仙》:“道貌岸然。” |
qiǎo rán wú lè愀然無樂 | 愀然:憂愁的樣子。臉上憂愁嚴肅,心中不愉快。 | 《荀子 修身》:“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
zhī qí rán ér bù zhī qí suǒ yǐ rán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然:這樣,如此。知道是這樣,但不知道為什么是這樣。只知道事物的表面現象,不知事物的本質及其產生的原因。 | 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無論為哀為樂,為怨為怒,為戀為駭,為憂為慚,常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wéi rán bù dòng嵬然不動 | 嵬然:高大的樣子。形容高聳挺立,穩固而不為外力所動。 | 西漢·劉安《淮南子·詮言訓》:“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動,行者以為期。” |
fěi rán kě guān斐然可觀 | 斐然:有文采的樣子。形容才干或聲名顯著。 | 朱自清《經典常談·尚書第三》:“這方面努力的不少,成績也斐然可觀。” |
ān rán wú shì安然無事 | 猶言平安無事。 | 元 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折:“哥哥當日在漢江之上,情愿舍了嫂嫂、侄兒,留您兄弟。豈知嫂嫂、侄兒安然無事。” |
zhèng yì lǐn rán正義凜然 | 凜然:整肅而又可敬又可怕。形容極威嚴的英雄氣概,使人敬畏。 | |
ào rán tǐng lì傲然挺立 | 傲然:堅強不屈的樣子。挺立:像山峰一樣高高地聳立。形容堅強而不可動搖。 | 茅盾《白楊禮贊》:“難道你竟一點也不聯想到,在敵后的廣大土地上,到處有堅強不屈,就象這白楊樹一樣傲然挺立的守衛他們家鄉的哨兵?” |
kuì rán tàn xī喟然嘆息 | 喟然:嘆氣的樣子。形容因深有感慨而嘆息。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崔琰傳》:“太祖貴其公亮,喟然嘆息,遷中尉。” |
dào mào lǐn rán道貌凜然 | 猶道貌岸然。 | 《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光嚴整行之次,忽見維摩,道貌凜然,儀形壘落。” |
qióng rán zú yīn跫然足音 | 跫:腳步聲。原指長期住在荒涼寂寞的地方,對別人的突然來訪感到欣悅。后常比喻難得的來客。 | 《莊子·徐無鬼》:“夫逃虛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徑,踉位其空,聞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
rèn qí zì rán任其自然 | 任:聽憑;不管。指對人、對事聽憑他(它)自由發展;不加約束或引導。 | 宋 周密《齊東野語 小兒瘡痘》:“大要在固臟氣之外,任其自然耳。” |
zú yīn qióng rán足音跫然 | 跫:腳步聲。原指長期住在荒涼寂寞的地方,對別人的突然來訪感到欣悅。后常比喻難得的來客。 | 《莊子·徐無鬼》:“夫逃虛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徑,踉位其空,聞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
xīn rán zì dé欣然自得 | 心情舒適、自覺得意貌。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魯丕傳》:“士友常以此短之,而丕欣然自得。” |
zhāo rán kě jiàn昭然可見 | 昭然:明白的樣子。指明明白白,可以著見 | 東漢·班固《漢書·劉向傳》:“明暗之效,葬之吉兇,昭然可見矣。” |
huì rán kěn lái惠然肯來 | 惠:賜,敬辭。用作歡迎客人來臨的客氣話。 | 《詩經 邶風 終風》:“終風且霾,惠然肯來。” |
jiǒng rán bù tóng迥然不同 | 迥然:差距很大的樣子。大不相同;相差太遠。形容彼此完全不同。 | 宋 張戒《歲寒堂詩話》:“文章古今迥然不同。” |
càn rán yī xīn燦然一新 | 燦然:耀眼的光彩。耀眼的光彩,給人一種全新的感覺。 | 《宣和書譜·行書六》:“正夫以精忠相與圖回至治,其所以持盈守成,而熙豐之盛德美意,燦然一新,正夫其有力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