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膽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dǎn dà xīn xiǎo膽大心小 | 形容辦事果斷,考慮周密。 | 《舊唐書 孫思邈傳》:“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 |
dǎn dà bāo tiān膽大包天 | 形容膽量極大(多指做壞事)。現多含貶義。 | 唐 劉叉《自問》:“自問彭城子何人授汝顛,酒腸寬似海,詩膽大于天。” |
jīng xīn dào dǎn驚心悼膽 | 悼:戰栗。形容恐懼到極點。 | 清 章炳麟《新方言 釋言》上卷:“今人言懼,猶曰驚心悼膽。” |
lù dǎn pī gān露膽披肝 | 披露肝膽。比喻待人坦誠之至。 | 唐·李遠《蟬蛻賦》:“擘肌分理,有謝于昔時;露膽披肝,請從于今日。” |
qīng xīn tǔ dǎn傾心吐膽 | 比喻痛快地說出了心里話。 | 元 李行道《灰闌記》第二折:“我每買不轉的,都是傾心吐膽說真實話。” |
huī gān lì dǎn隳肝瀝膽 | 隳:毀壞;瀝:液體往下滴。比喻待人忠心耿耿,赤誠無比。 | 唐·元稹《上裴度相公書》:“宰物者雖朝許之以綸誥,暮許之以專席,厚則厚矣,遽責有隳肝瀝膽同廝養之用力,亦難哉!” |
gān dǎn guò rén肝膽過人 | 膽量超過一般人。比喻有勇氣,有血性。 | |
dǎn hán fā shù膽寒發豎 | 形容恐怖之極。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及第惡登科》:“李少卿又曰操空弮,冒白刃,聞者靡不膽寒發豎,永為子孫之戒。” |
gān dǎn yù suì肝膽欲碎 | 欲:將要。肝和膽將要破碎了。形容極度悲痛或非常生氣。 | |
dǎn rú dǒu dà膽如斗大 | 膽:膽量;斗:舊時的一種量器,容量為十升。膽子像斗一樣大。形容膽量極大。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姜維傳》:“維妻子皆伏誅。”裴松之注引《世語》:“維死時見剖,膽如斗大。” |
ǒu xīn tǔ dǎn嘔心吐膽 | 嘔:吐。形容費盡心血,歷盡艱辛。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隱秀》:“嘔心吐膽,不足語窮;鍛發煉年,奚能喻苦?” |
yǒu dǎn yǒu shí有膽有識 | 既有膽量又有見識。 |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回:“金羽妹子,絕世聰明,有膽有識,今年也是七歲,可憐有才無命。” |
yì gāo rén dǎn dà藝高人膽大 | 技藝高超的人膽量也大。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66回:“這正是藝高人膽大。蔣爺竟不慌不忙的答道:‘實是半路出家,何必施主追問呢?’” |
shī hún sàng dǎn失魂喪膽 | 形容極度恐慌。 | 巴金《生活在英雄們的中間》:“他那四方臉、紫紅臉膛、寬肩膀、魁梧身材的雄姿和他那吞日月、貫長虹的英雄氣概,使得那一群脫離了大隊的英國皇家軍失魂喪膽。” |
pī gān lì dǎn披肝瀝膽 | 披:披露;瀝:滴下。露出肝臟;滴出膽汁。比喻真心對待;傾吐心里話。也形容十分忠誠。 | 唐 劉賁《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策》:“或有以系危之機,兆存亡之變者,臣清披肝瀝膽,為陛下別白而重言之。” |
zuò xīn xuán dǎn坐薪懸膽 | 坐臥在柴草上,懸膽嘗其味。比喻刻苦自勵,奮發圖強。 | 《金史 術虎筠壽傳》:“中都食盡,遠棄廟社,陛下當坐薪懸膽之日,奈何以球鞠細物動搖民間。” |
jīng xīn diào dǎn驚心吊膽 | 形容十分害怕或擔心。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12回:“我們在這里也是驚心吊膽。” |
qīng xīn lù dǎn傾心露膽 | 傾心:竭盡忠誠。形容待人竭盡誠心。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2回:“次日又排筵宴,各各傾心露膽,講說平生之懷。” |
dǎn sàng hún jīng膽喪魂驚 | 同“膽裂魂飛”。 | 《醒世恒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任你銅筋鐵骨的好漢,到此也膽喪魂驚,不知斷送了多少忠臣義士!” |
xī gān guì dǎn析肝劌膽 | 剖示肝膽。比喻赤誠。亦作“析肝吐膽”。 | 明袁宗道《乞進<大學衍義>疏》:“其當上指與否,俱且和顏受之。有不析肝劌膽者,非夫也。” |
chì dǎn zhōng xīn赤膽忠心 | 赤:赤誠、真誠;忠:忠誠。形容很忠誠;有時也指非常真誠的心。也作“忠心赤膽”。 | 清 錢采《說岳全傳》第30回:“赤膽忠心扶社稷。” |
pōu gān lì dǎn剖肝瀝膽 | 比喻開誠相待。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承變色而起曰:公乃漢朝皇叔,故剖肝瀝膽以相告,公何詐也?” |
shū gān pōu dǎn輸肝剖膽 | 比喻對人極為忠誠。 | 唐·李白《行路難》:“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篲折腰無嫌猜,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 |
xīn cū dǎn zhuàng心粗膽壯 | 粗:粗疏,粗略。心思粗疏,膽量很大。形容野心勃勃,肆無忌憚。 |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55回:“這會有銀子在手里,更是心粗膽壯。” |
nù cóng xīn tóu qǐ,è xiàng dǎn biān shēng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 | 比喻憤怒到極點就會膽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來。也泛指惱怒到極點。 | 《五代史平話》:“朱溫未聽得萬事俱休,才聽得后,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 |
dǎn dā xīn cū膽大心粗 | 做事膽子在,但心粗。考慮不周全。 | 元 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撲咚咚階下升衙鼓,唬得我手忙腳亂,使不得膽大心粗。 |
xīn dǎn jù suì心膽俱碎 | 見“心膽俱裂”。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82回:“于途中連得告急之報,軍士已知家國被襲,心膽俱碎,又且遠行疲敝,皆無斗志。” |
gān dǎn zhào rén肝膽照人 | 指以赤誠之心待人。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9回:“你又怎保得住你那東人父子一定也像你這等肝膽照人,一心向熱的?” |
gān dǎn xiāng jiàn肝膽相見 | 肝膽:比喻真誠的心。比喻對人忠誠,以真心相待。 | 陸士諤《續孽海花》第34回:“大丈夫肝膽相見,腦袋也可以奉送。” |
shén sàng dǎn luò神喪膽落 | 形容心神極為驚恐不安。 | 清·譚嗣同《思緯氤氳臺短書——報貝元徽》:“向之主戰者,乃始目瞪舌撟,神喪膽落,不敢出一語。” |
gān dǎn chǔ yuè肝膽楚越 | 肝膽:比喻關系密切;楚越:春秋時兩個諸侯國,雖土地相連,但關系不好。比喻有著密切關系的雙方,變得互不關心或互相敵對。 | 莊周《莊子 德充符》:“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
hún fēi dǎn chàn魂飛膽顫 | 同“魂飛魄散”。 | 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22回:“正有些心虛,忽然見床下鉆出一個披頭黑鬼來,二人驚得毛骨悚然,魂飛膽顫,大叫有鬼,戒尺亂打。” |
dǎn xiǎo rú xī膽小如鼷 | 見“膽小如鼠”。 | 《魏書·汝陰王天賜傳》:“言同百舌,膽若鼷鼠。” |
bàn shēng cháng dǎn半生嘗膽 | 半生:半輩子;膽:苦膽。半輩子嘗苦膽。指受了半輩子的勞苦。 | 宋·胡繼宗《書言故事·志氣類·嘗膽》:“自嘆勞苦曰半生嘗膽。” |
zhāi dǎn wān xīn摘膽剜心 | 摘:取。剜:用刀剜。用刀子將膽和心取出。形容非常痛苦。 | 元·無名氏《小孫屠》第三折:“再休放來生債,啼哭的摘膽剜心,傷情無奈。” |
xī gān tǔ dǎn析肝吐膽 | 見“析肝劌膽”。 | 明·高以儉《〈太師張文公集〉跋》:“受顧命,輔沖圣,秉國十年,乃舉其生平,析肝吐膽獻之天子。” |
sè dǎn mí tiān色膽迷天 | 色:女色。形容貪戀淫欲膽量很大。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7卷:“吳氏經過兒子幾番道兒,也該曉得謹慎些,只是色膽迷天,又欺他年小,全不照顧。” |
qì zhuàng dǎn cū氣壯膽粗 | 氣勢壯、膽量大。形容無所畏懼。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6回:“她的那點聰明根本不在何玉鳳之下,況又受了公婆的許多錦囊妙計,此時轉比何玉鳳來的氣壯膽粗。” |
hún fēi dǎn luò魂飛膽落 | 同“魂飛魄散”。 | 清·吳趼人《痛史》第三回:“回顧元營,火光四起,愈覺得魂飛膽落。” |
lì dǎn zhuó gān瀝膽濯肝 | 瀝膽披肝。 | 明·唐寅《與文征明書》:“瀝膽濯肝,明何嘗負朋友,幽何嘗畏鬼神!” |
dǎn dà wàng wéi膽大妄為 | 妄:胡亂。無所顧忌地胡作非為。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說他擅賣礦產,膽大妄為,請旨拿交刑部治罪。” |
pī lù gān dǎn披露肝膽 | 謂竭誠相告或竭盡忠誠。 | 唐·陳子昂《安宗子科》:“披露肝膽,不知忌諱,實戰實惶。” |
jīng xīn liè dǎn驚心裂膽 | 見“驚心破膽”。 | 茅盾《子夜》:“他來上海也已經有兩三天了,然而在前線炮火中的驚心裂膽,以及誤陷入敵陣被俘那時候的猶疑委屈,還不曾完全從他腦膜上褪去。” |
gān dǎn tú dì肝膽涂地 | 見“肝腦涂地”。 | 漢·劉向《說苑·善說》:“使食肉者一旦失計于廟堂之上,若臣等之藿食者寧得無肝膽涂地于中原之野?” |
gān dǎn xiāng zhào肝膽相照 | 形容對人忠誠;用真心相待。肝膽:比喻真誠的心。 | 宋 文天祥《與陳察院文龍書》:“所恃知己肝膽相照,臨書不憚傾倒。” |
lì dǎn huī gān瀝膽隳肝 | 瀝膽披肝。 | 唐·羅隱《冬暮寄裴郎中》詩:“仙郎舊有黃金約,瀝膽隳肝更禱祈。” |
wò xīn cháng dǎn臥薪嘗膽 | 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經常嘗一嘗苦膽。比喻刻苦激勵自身;堅定報仇雪恥的意志。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
cháng dǎn wò xīn嘗膽臥薪 | 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
xīn dǎn jiē suì心膽皆碎 | 嚇破了心和膽。形容受到極大的驚嚇。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6回:“帝知事泄,心膽皆碎。” |
pōu dǎn qīng xīn剖膽傾心 | 剖:破開。比喻竭盡忠誠或開誠相見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39卷:“直請到內衙床前,歡然談笑,說著民風、土俗、錢糧、政務,無一不剖膽傾心,津津不已。” |
xīn jīng dǎn zhàn心驚膽戰 | 形容內心極度驚懼恐慌。戰:發抖。 | 元 無名氏《薩真人夜斷碧桃花》第三折:“一個個氣昂昂性兒不善,他每都叫吼捋袖揎拳,走的我腿又酸又軟,不由我不心驚膽戰。” |
xīn jīng dǎn luò心驚膽落 | 同“心驚膽戰”。 | 宋·歐陽修《祭蘇子美文》:“人有遭之,心驚膽落,震汗如麻。” |
xīn jīng dǎn suì心驚膽碎 | 碎:破裂。形容人極度驚懼恐慌。 | 明·郭勛《英烈傳》第30回:“下令急回兵北走。眾軍心驚膽碎,兵潰爭先。” |
xīn yǔn dǎn luò心殞膽落 | 形容十分驚恐。 | 宋·邵伯溫《聞見前錄》第四卷:“而又喧傳陛下決為親征之謀,中外聞之,心殞膽落。” |
pī gān lù dǎn披肝露膽 | 見“披露肝膽”。 | 《晉書·杜弢傳》:“吾得披肝露膽,沒身何恨!” |
qīng gān lì dǎn傾肝瀝膽 | 形容對人極其忠誠。 | 宋·梅堯臣《聞密賜》:“傾肝瀝膽謝不敏,豈可便恃張良才。” |
hún xiāo dǎn sàng魂消膽喪 | 同“魂飛魄散”。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百十四回:“[段愷]使人探知大軍離城不遠,遙望水陸路上,旌旗蔽日,船馬相連,嚇得魂消膽喪。” |
dǎn dà xīn xì膽大心細 | 形容辦事果斷,考慮周密。 | 魯迅《書信集 致羅清楨》:“我是主張青年發表作品,要‘膽大心細’的,因為心若不細,便容易走入草率的路。” |
lù dǎn pī chéng露膽披誠 | 同“露膽披肝”。 | 《梁書·王僧孺傳》:“露膽披誠,何能以酬屢顧。” |
yǐn dǎn cháng xuè飲膽嘗血 | 謂刻苦自勵。 | 西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苦心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也嘗膽也。” |
gān dǎn pī lì肝膽披瀝 | 猶言披肝瀝膽。比喻極盡忠誠。 | 湯增璧《崇俠論》:“食人之祿,不顧其患,非志士所忍出;當其發難,則亦慷慨悲歌,顧盼生姿,自謂肝膽披瀝,不忘平生一諾。” |
pōu xīn xī dǎn剖心析膽 | 猶剖心析肝。形容掬誠相示。 | 宋·司馬光《辭修起居第三狀》:“且臣前后所陳,剖心析膽,莫非懇到,而朝廷棄置其言,曾不之省,是不以情實待臣也。” |
zhōng gān yì dǎn忠肝義膽 | 忠心耿耿,仗義行事。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回:“丞相金鑾直諫君,忠肝義膽孰能群。” |
lì dǎn duò gān瀝膽墮肝 | 比喻竭盡忠誠。 | 唐 李頎《雜曲歌辭 行路難》詩:“世人逐勢爭奔走,瀝膽隳肝惟恐后。” |
tóng xīn gòng dǎn同心共膽 | 亦作“同心合膽”。心志一致。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鄭太傳》:“不肯同心共膽,與齊進退。” |
xióng xīn bào dǎn熊心豹膽 | 比喻非常膽大。 | 元 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三折:“老元帥!我有熊心豹膽,怎敢掩藏著趙氏孤兒。” |
xīn jīng dǎn liè心驚膽裂 | 同“心驚膽戰”。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十九回:“先鋒將魄散魂飛,合后兵心驚膽裂。” |
gān dǎn xiāng xiàng肝膽相向 | 肝膽:比喻真誠的心。比喻對人忠誠,以真心相待。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37回:“豪杰遇豪杰,自然話得投機,頃刻間肝膽相向。” |
dǎn zhuàng xīn xióng膽壯心雄 | 見“膽大心雄”。 | 《中國歌謠資料·當兵要當紅軍》:“十七十八正年青,當兵就要當紅軍,膽壯心雄志愿大,紅軍到處受歡迎。” |
hún jīng dǎn chàn魂驚膽顫 | 形容驚恐萬分。 | 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33回:“薛舉一枝畫戟神出鬼沒,若舞梨花,遍身解數。官軍看了,個個魂驚膽顫。” |
pī lì gān dǎn披瀝肝膽 | 見“披肝瀝膽”。 | 唐·權德輿《權載之文集·盧相公陳乞第五表》:“前后陳聞,披瀝肝膽,期切之至。” |
kāi xīn jiàn dǎn開心見膽 | 見“開心見誠”。 | 沙汀《困獸記》:“由于眼前田疇對于孟瑜表示出來的愛情,尤其是他那種開心見膽的熱忱。” |
dà dǎn hǎi kǒu大膽海口 | 膽:膽量;海口:說大話。大著膽子夸海口。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89回:“況孤在此城,今已五代,不是大膽海口,孤也頗有個賢名在外。” |
má què suī xiǎo,gān dǎn jù quán麻雀雖小,肝膽俱全 | 比喻事物體積或規模雖小,具備的內容卻很齊全。 | 毛澤東《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斗爭》:“不要把所有的麻雀統統捉來解剖,然后才證明‘麻雀雖小,肝膽俱全’。” |
zhōng xīn chì dǎn忠心赤膽 | 形容十分忠誠。 | 清 李漁《比目魚》:“我聞得慕容兵道是個忠心赤膽的人,未必就肯投降。” |
qì gāo dǎn zhuàng氣高膽壯 | 氣:氣勢。氣勢大,膽子壯。 | 劉流《烈火金剛》第11回:“何世清這老頭子為什么這樣氣高膽壯呢?” |
yǒu jiǔ dǎn,wú fàn lì有酒膽,無飯力 | 有借著喝酒顯示出來的膽量,在平常的生活中則沒有勇力。指只有一時沖動的勇氣。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9回:“如今薛蟠本是個憐新棄舊的人,且是有酒膽,無飯力的。” |
shū gān lì dǎn輸肝瀝膽 | 見“輸肝剖膽”。 | 宋·司馬光《辭門下侍郎第二札子》:“臣得輸肝瀝膽,極竭以聞道,就鼎鑊死且不朽,飲食寤寐不忘此志。” |
jīng xīn diào dǎn驚心掉膽 | 驚:驚嚇;掉:恐懼,戰栗。形容十分害怕或擔心。 | 章炳麟《新方言·釋言》:“今人言懼猶曰驚心掉膽。” |
pò dǎn sàng hún破膽喪魂 | 喪魂:喪失了魂魄。形容恐懼到極點。 | 《太平廣記·張和思》:“北齊張和思,斷獄囚,無問善惡貴賤,必被枷鎖杻械,困苦備極。囚徒見者,破膽喪魂,號生羅剎。” |
hún fēi dǎn pò魂飛膽破 | 同“魂飛魄散”。 | 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34回:“田龍秋聽說,驚得魂飛膽破,放馬逃生。” |
hún fēi dǎn liè魂飛膽裂 | 同“魂飛魄散”。 | 向春《煤城怒火》第二十章:“小島左堵右擋支持不住,看到劉鐵沖在前邊直取他來,嚇的他魂飛膽裂,關山一群保護著小島狂跑猛竄!” |
hún fēi dǎn sàng魂飛膽喪 | 同“魂飛魄散”。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14回:“使人探知大軍離城不遠,遙望水陸路上,旌旗蔽日,船馬相連,嚇得魂消膽喪。” |
zhěn gē cháng dǎn枕戈嘗膽 | 頭枕兵器,口嘗苦膽。形容刻苦自勵,發憤圖強,或報仇雪恥心切。 | 南朝·梁·沈初明《勸進梁元帝第三表》:“陛下英略緯天,沉明內斷,橫劍泣血,枕戈嘗膽。” |
dǎn chàn xīn jīng膽顫心驚 | 顫:發抖。形容害怕到了極點。 | 元 施惠《幽閨記 士女隨遷》:“生長升平,誰曾慣遭離亂,苦怎言。膽顫心驚,如何可免。” |
dǎn dà rú dǒu膽大如斗 | 形容膽量極大。 | 《三國志·蜀志·姜維傳》:“維妻子皆伏誅。”裴松之注引《世語》:“維死時見剖,膽如斗大。” |
kāi kǒu jiàn dǎn開口見膽 | 見“開口見心”。 | 宋·宗紹《無門關·趙州洗缽》:“趙州開口見膽,露出心肝。” |
dǎn zhàn xīn yáo膽戰心搖 | 同“膽戰心驚”。 | 清·洪昇《長生殿·驚變》:“呀,你道失機的哥舒翰,稱兵的安祿山,赤緊的離了漁陽,陷了東京,破了潼關,唬得人膽戰心搖。” |
jīng shén pò dǎn驚神破膽 | 形容極其恐懼。 | 唐·范攄《云溪友議》卷上:“凡所書判,或是卒然,故趨事皆驚神破膽矣。” |
fàng xīn tuō dǎn放心托膽 | 形容毫無顧慮。 | 《何典》第七回:“趕茶娘只道師姑為女子所做,既然修行念佛,自當謹守清規;故放心托膽,打發女兒去。” |
huī dǎn chōu cháng隳膽抽腸 | 猶言披肝瀝膽。表示真心誠意。 | 南朝·梁·劉孝標《廣絕交論》:“雞人始唱,鶴蓋成陰,高門旦開,流水接軫,皆愿摩頂至踵,隳膽抽腸。” |
shū gān xiě dǎn輸肝寫膽 | 見“輸肝剖膽”。 | 唐·白居易《杭州刺史謝上表》:“當陛下旰食宵衣之日,是微臣輸肝寫膽之時。” |
chì dǎn zhōng gān赤膽忠肝 | 赤:赤誠,真誠;忠:忠誠。形容十分忠誠。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95回:“我這一個丹心碧血扶周主,那一個赤膽忠肝助紂王。” |
dú dǎn yīng xióng獨膽英雄 | 指不畏強敵,英勇奮戰,以少勝多的杰出人物。 | |
zhěn gē yǐn dǎn枕戈飲膽 | 見“枕戈嘗膽”。 | 唐·姚思廉《梁書·元帝紀》:“孤以不德,天降之災,枕戈飲膽,扣心泣血。” |
sàng hún xiāo hún喪膽銷魂 | 喪、銷:失去。形容驚恐到極點。 | 元·無名氏《馮玉蘭》第四折:“暗自凝睛,不由我不喪膽銷魂忽地驚。” |
dǎn liè hún fēi膽裂魂飛 | 裂:破裂。魂:魂靈、神志。膽也破了,魂也飛了。形容極度害怕、恐慌。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一回:“秦鳳一聞此言,膽裂魂飛,忙忙奏知李娘娘。” |
zhào rén gān dǎn照人肝膽 | 比喻以赤誠相見。 | 姜可生《送影禪北行》詩:“照人肝膽秦時月,百戰風霜劫后旗。” |
qì xiāo dǎn duó氣消膽奪 | 形容畏懼到極點。 | 《南史·賊臣傳·侯景》:“初,景之圍臺城,援軍三十萬,兵士望青袍則氣消膽奪。” |
diào dǎn tí xīn吊膽提心 | 提心吊膽。形容非常擔心或害怕。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五回:“一個個擦拳磨掌,吊膽提心的,只等姑娘一句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