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德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dé yóu rú yǔ德輶如羽 | 見“德輶如毛”。 | 晉·張華《勵志詩》:“仁道不遐,德輶如羽。求焉斯至,眾鮮克舉。” |
dé bó wàng qiǎn德薄望淺 | 薄:輕微;望:名望,聲望。品德低下,名望輕微。 | |
jìn dé xiū yè進德脩業 | 指增進道德與建立功業。 | |
bù yǐ yī shěng yǎn dà dé不以一眚掩大德 | 以:因;眚:過失,錯誤;掩:遮蔽,遮蓋;德:德行。不因為一個人有個別的錯誤而抹殺他的大功績。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三十三年》:“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
yǐ zhí bào yuàn,yǐ dé bào dé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用公道來回報怨恨,用恩德來回報恩德。 | 春秋·魯·孔丘《論語·憲問》:“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yī dé yī xīn一德一心 | 德:心意。大家一條心,為一個共同目標而努力。 | 《尚書 泰誓中》:“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 |
dé yán gōng róng德言工容 | 見“德言容功”。 | 語出《禮記·昏義》。見“德言容功”。 |
cái xióng dé mào材雄德茂 | 指才德杰出。 | 唐 韓愈《送汴州監軍俱文珍序》:“其監統中貴,必材雄德茂,榮耀寵光,能俯達人情,仰喻天意者,然后為之。” |
huái cái bào dé懷才抱德 | 抱:胸懷。既有才學,又有德行。 | 元·關漢卿《陳母教子》楔子:“怕有那山間林下,隱跡埋名,懷才抱德。” |
gǎn ēn dài dé感恩戴德 | 感激別人的恩德。戴:尊敬;推崇。 | 晉 陳壽《三國志 駱統傳》:“今皆感恩戴義,懷欲報之心。” |
jī dé lěi rén積德累仁 | 積累功德與仁義。 | 《后漢書·李固傳》:“李氏滅矣·自太公已來,積德累仁,何以遇此?” |
lóng dé zài tián龍德在田 | 《易·干》:“‘見龍在田’,德施普也。”后因以“龍德在田”謂恩德廣被。 | 《易·干》:“‘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
bài dé rǔ xíng敗德辱行 | 敗壞道德和操守。 | |
qián dé yǐn xíng潛德隱行 | 謂不為人知的德行。 | 宋·歐陽修《右班殿直贈右羽林軍將軍唐君墓志銘》:“士之為善者,雖潛德隱行,必有時而發。” |
dì chǒu dé qí地丑德齊 | 丑:同類。地相等,德相同。比喻彼此條件一樣。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下》:“今天下地丑德齊,莫能相尚。” |
jiào dé chāo qín較德焯勤 | 顯著的德行和功勞。 | 唐·韓愈《劉統軍碑》:“自我公薨至葬,凡所以較德焯勤者,莫不粗完。” |
shèng dé yí fàn盛德遺范 | 盛德:美盛的品德;范:榜樣。先人美盛的品德和風范。 | 《新唐書·韋陟傳》:“宋琿見陟嘆曰:‘盛德遺范,盡在足矣。’” |
dé gāo wàng zhòng德高望重 | 道德好;聲望大。多形容老年人為人好;有名望。 | 宋 司馬光《辭人對小殿札子》:“臣竊惟富弼三世輔臣,德高望重。” |
dé róng yán gōng德容言功 | 見“德言容功”。 | 語出《禮記·昏義》。見“德言容功”。 |
jiàn dé sī qí見德思齊 | 見“見賢思齊”。 | 春秋·魯·孔丘《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dào gāo dé zhòng道高德重 | 道德高尚,很有威信。 | 艾蕪《回家》:“水元伯伯打發人來叫丁永森到他家去坐,丁永森知道定是講這件不愉快的事情的,但因為水元伯伯是這村里道高德重的人,沒法子違反他的命令,就只好硬著頭皮去了。” |
hào shēng zhī dé好生之德 | 好生:愛惜生靈。指有愛惜生靈;不事殺戮的品德。 | 《尚書 大禹謨》:“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好生之德,洽于民心。” |
gū ēn fù dé孤恩負德 | 孤:負。指背棄恩義,忘恩負義。 | 漢·李陵《答蘇武書》:“陵雖孤恩,漢亦負德。” |
dé zūn wàng zhòng德尊望重 | 見“德高望重”。 | 《東周列國志》第七五回:“吾主以令尹德尊望重,故令某等獻上良馬,以備驅馳之用。” |
bù dé shī ēn布德施恩 | 布:給予;施:施舍。給人們以道德和恩惠。 | 元·無名氏《劉弘嫁婢》第四折:“則為你積功累行陰功厚,布德施恩神天佑。” |
wén dé wǔ gōng文德武功 | 治理國家和對外用兵卓有成就。 | 唐·楊炯《原州百泉縣令李君神道碑》:“示之以文德,陳之以武功。所以夜戶不扃,所以重門罷柝。” |
tóng xīn tóng dé同心同德 | 指思想統一;信念一致。心:愿望;思想;德:信念;意志。 | 《尚書 泰誓》:“受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 |
jiǎn yǐ yǎng dé儉以養德 | 節儉有助于養成質樸勤勞的德操。 | 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
dé yáng ēn pǔ德洋恩普 | 謂德澤優渥普及。 | 漢·司馬相如《難蜀父老》:“蓋聞中國有至仁焉,德洋恩普,物靡不得其所。” |
wán rén sàng dé玩人喪德 | 戲弄他人,以致失去做人的道德。 | 《尚書·旅獒》:“不役耳目,百度惟貞,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
huì dé zhāng wén穢德彰聞 | 穢:穢惡;穢德:丑惡的行為;彰:明顯。丑惡的行為已經為人所共知。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7回:“這等的穢德彰聞,焉得不人皆掩鼻!” |
dǎo dé qí lǐ導德齊禮 | 指用道德誘導,用禮教整頓,讓百姓歸服。 |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
dé shēn wàng zhòng德深望重 | 德:品德;深:高;望:聲望,名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多用于稱頌年長與名位高的人。 | 南朝·宋·宋明帝《下廬江王瑋詔》:“公若德深望重,宜膺大統;朕初平暴亂,豈敢當壁!” |
tóng xīn hé dé同心合德 | 同“同心同德”。 | 清·李漁《蜃中樓·獻壽》:“我有兩個同胞兄弟,一個是洞庭君,一個錢塘君。洞庭與俺同心合德。” |
zhī ēn bào dé知恩報德 | 受別人的恩惠,心存感激意圖報答。 | 《群英類選·〈紅蕖記·觸身諧配〉》:“可憐見咱魂銷盡,知恩報德情難混。” |
chēng gōng sòng dé稱功頌德 | 稱頌功德。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三回:“何必借我們,你鼓唇搖舌的,自己開心作戲,卻說是稱功頌德呢。” |
fēng gōng yì dé豐功懿德 | 同“豐功茂德”。 | 《三國志·魏志·公孫度傳》“誘呼鮮卑,侵擾北方”裴松之注引晉·王沈《魏書》:“自先帝初興,愛暨陛下,榮淵累葉,豐功懿德,策名褒揚,辯著廊廟,勝衣舉履,誦詠明文,以為口實。” |
guǒ xíng yù dé果行育德 | 以果斷的行動培養高尚的道德。 | 《易·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
wú dé ér chēng無德而稱 | ①無何恩德可以稱道。②謂德高不可言狀。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季氏》:“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 |
èr sān qí dé二三其德 | 二三:不專一。形容三心二意。 | 《詩經 衛風 氓》:“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
dé yán róng gōng德言容功 | 德:婦德,品德。言:言辭。容:容貌。功:女紅(舊指女子所做的針線活)。封建禮教要求婦女應具備的品德。 | 《禮記·昏義》:“是以古者婦人先嫁三日……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
dà ēn dà dé大恩大德 | 恩:恩惠;德:恩德,好處。巨大的恩德,形容恩澤深厚。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7卷:“若非妹丈救我性命,必作異鄉之鬼矣。大恩大德,將何補報!” |
jù rén cháng dé巨人長德 | 巨:大。形容德高望重的人。 | 唐·韓愈《唐故相權公墓碑》:“遷太常卿,天下愈推為鉅人長德。” |
liàng lì duó dé量力度德 | 衡量自己的德行是否能夠服人,估計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夠勝任。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隱公十一年》:“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 |
dào dé wén zhāng道德文章 | 指思想品德和學識學問。 | 宋·辛棄疾《漁家傲·為余伯熙察院壽》:“道德文章傳幾世,到君合上三臺位。” |
chēng dé duó gōng稱德度功 | 稱:衡量;度:估量。對被任用的人既要考慮到他的品德,也要考慮到他的功勞。 | 《管子·君臣下》:“稱德度功,勸其所能。” |
pǐn dé wén zhāng品德文章 | 指學問和品德。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46回:“至于品德文章,令郎自有家傳。” |
zhāo dé sāi wéi昭德塞違 | 彰明美德,杜絕錯誤。 | 《左傳·恒公二年》:“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孔穎達疏:“昭德,謂昭明善德,使德益彰聞也;塞違,謂閉塞違邪,使違命止息也。” |
dé zhòng ēn hóng德重恩弘 | 重:崇高、深厚;弘:通“宏”,大。道德高尚,恩惠廣大。形容普施恩德。 | 唐·韓愈《袁州刺史謝上表》:“顯榮頻煩,稱效寂蔑,又蒙赦其罪累,授以方州,德重恩弘。” |
sòng dé gē gōng頌德歌功 | 頌揚恩德,贊美功績。 | 《太平天國·天條書》:“世間享福盡由天,頌德歌功理固然。” |
gē gōng sòng dé歌功頌德 | 頌揚功績和德行。現多含阿諛奉承的意思。功:功績。德:德行。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周本紀》:“民皆歌樂之,頌其德。” |
dé bó cái shū德薄才疏 | 薄:淺;疏:空虛。品行和才能都很差。常作謙辭。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八回:“小弟德疏才薄,怎敢承當此位!若得居末,尚自過分。 |
rén yì dào dé仁義道德 | 泛指舊時鼓吹的道德規范。 | 唐·韓愈《原道》:“后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 |
qián rén zhòng dé hòu rén shōu前人種德后人收 | 德:德行。指上輩的人有德行,后輩的人會受到恩惠。 | 明·馮惟敏《商調·集賢賓·歸田自壽》:“恰才個繞蝸居編菊籬,又報道步蟾宮折桂手,端的是前人種德后人收。” |
yāo bù shèng dé妖不勝德 | 比喻邪不壓正。 | 《史記·殷本紀》:“臣聞妖不勝德。” |
lí xīn lí dé離心離德 | 心:思想;德:信念。思想不統一;信念不一致。形容人心各異;各行其是。 | 《尚書 泰誓中》:“受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 |
dé bó rèn zhòng德薄任重 | 薄:輕微。德行不足,責任重大。 | 三國·蜀·諸葛亮《坐上與杜微書》:“德薄任重,慘慘憂慮。” |
míng dé shèn fá明德慎罰 | 慎:謹慎。多行恩惠,少用刑罰。 | 《尚書·康誥》:“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 |
cái qīng dé bó材輕德薄 | 指才德疏淺。有時用為謙詞。 | 宋 朱熹《論臧否所部守臣狀》:“熹委是材輕德薄,不足取信,豈復更敢臧否人物。” |
tǎ jiān shàng gōng dé塔尖上功德 | 比喻快要完成的工作。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七:“這是個權宜之術。賢弟須知,塔尖上功德,休得固辭。” |
tóng dé tóng xīn同德同心 | 見“同心同德”。 | 《舊唐書·馬燧傳》“長城壓境,巨艦濟川,同德同心,扶危持顛。”明·羅貫中《平山冷燕》第一回:“然君臣同德同心,于茲可見。” |
fēng gōng mào dé豐功茂德 | 巨大的功勛,隆盛的德澤。 | 南朝·梁·裴子野《宋略總論》:“江東以來,有國有家,豐功茂德,未有如斯之盛者。” |
dé shèng tóu huí德勝頭回 | 德,通“得”。回,同“回”。宋明話本、通俗小說的引首。 | |
xíng hǎo jī dé行好積德 | 行:從事,做。做好事,積功德。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9回:“我雖錯了,姑娘們吩咐了,以后改過,姑娘們那不是行好積德。” |
cái dé jiān bèi材德兼備 | 材:通“才”。既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又有好的思想品質。 | 《禪真逸史》前言:“路上為民除害,以武藝高強、材德兼備,[林時茂]被薦為建康寶剎妙相寺副住持。” |
tóng dé xié lì同德協力 | 為同一目標而共同盡力。 | 鐵郎《論各省宜速響應湘贛革命軍》:“使其萬眾一心,同德協力,共逐白山之獸,追還我黃帝之魂。” |
shèng dé bù mǐn盛德不泯 | 盛德:美盛的品德;泯:滅。美盛的德行永遠不會泯滅。指品德高尚的人永世受人崇敬。 | 南朝·宋·傅亮《為宋公修張良廟教》:“夫盛德不泯,義存祀典。” |
qián dé mì xíng潛德秘行 | 見“潛德隱行”。 | 明·宋濂《陳府君墓志銘》:“其績用昭著者,易于言;而潛德秘行者,難于形容也。” |
gōng dé yuán mǎn功德圓滿 | 比喻舉辦事情圓滿結束。 | 唐 陳集原《龍龕道場銘》:“更于道場之南造釋迦尊像一座,遂得不日而成,功德圓滿。” |
suì zhǒu dé chú誶帚德鋤 | 漢賈誼《治安策》:“商君遺禮義,棄仁恩,并心于進取,行之二歲,秦俗日敗。故秦人家富子壯則出分,家貧子壯則出贅。借父耰鋤,慮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誶語。”后以“誶帚德鋤”形容風俗敗壞,不仁愛。 | 漢·賈誼《治安策》:“商君遺禮義,棄仁恩,并心于進取,行之二歲,秦俗日敗。故秦人家富子壯則出分,家貧子壯則出贅。借父耰鋤,慮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誶語。” |
cái qīng dé bó才輕德薄 | 才識疏淺,德行不高。常用作自謙之詞。同“才疏德薄”。 | 元 無名氏《衣錦還鄉》第一折:“想小官生居寒門,長在白屋,才輕德薄,智窮量淺,有勞先生不棄相探也。” |
dé báo cái xiān德薄才鮮 | 自謙道德修養不足,才能薄弱。 | |
shùn dé zhě chāng,nì dé zhě wáng順德者昌,逆德者亡 | 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違逆道德的就遭到滅亡。 | 東漢·班固《漢書·高帝紀》:“臣聞‘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山無名,事故不成’。” |
shī rén bù dé施仁布德 | 指實行仁義,布施恩德,多行善事。亦作“施恩布德”。 | 元·無名氏《看錢奴》楔子:“則俺這家豪富祖先積,他為甚施仁布德,也則要搏一個孝子和賢妻。” |
huái cái bào dé懷材抱德 | 抱:胸懷。既有才學,又有德行。 | 元·秦簡夫《剪發待賓》第一折:“因為山間林下,多有懷材抱德之人,不肯進取功名,今著小官五路采訪。” |
shī ēn bù dé施恩布德 | 施:給予;布:布施。給人以恩德,多行善事。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45卷:“夫學道者,第一欲得廣行陰德,慈向萬物,救人危難,度人苦厄,輕財重道,施恩布德,最為上善。” |
shuò wàng xiǔ dé碩望宿德 | 猶言德高望重。 | 明·宋濂《送用明上人還四明序》:“凈覺大師以碩望宿德為釋子所宗,亦以上人為法器,俾出世于菩提律奪。” |
fù dé gū ēn負德孤恩 | 缺少恩義。 | 宋·李覯《閔雨詩》:“安知愚下鬼,負德孤恩難制指,弄天之權侮人命。” |
dé shèng tóu huí德勝頭迴 | 德,通“得”。迴,同“回”。宋明話本、通俗小說的引首。 | |
cái shū dé bó才疏德薄 | 才識疏淺,德行不高。常用作自謙之詞。 | 元 無名氏《東籬賞菊》第三折:“小生才疏學薄,敢勞大人下降,真乃蓬蓽生輝也。” |
zǎo shēn yù dé澡身浴德 | 修養身心,使純潔清白。 | 西漢 戴圣《禮記 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 |
dé yì shuāng xīn德藝雙馨 | 形容一個人的德行和藝術(技藝)都具有良好的聲譽。一般指從事藝術的人。 | 《國語·周語》:“其德足以昭其馨香。” |
míng dé wéi xīn明德惟馨 | 明德:美德;惟:是;馨:散發的香氣。真正能夠發出香氣的是美德。 | 《尚書 君陳》:“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
yǒu tiǎn zǔ dé有忝祖德 | 有愧于祖宗的德行,辱沒了祖宗的聲譽。 | |
yǐ yuàn bào dé以怨報德 | 怨:仇恨;報:報答;回報;德:恩惠。指忘恩負義;反而加害于人。 | 《國語 周語中》:“以怨報德,不仁。” |
ōu gōng sòng dé謳功頌德 | 謳:歌頌,贊美。指贊美功績,歌頌恩德。 | 西漢·司馬遷《史記·周本紀》:“民皆歌樂之,頌其德。” |
hòu dé zài wù厚德載物 | 舊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擔重大任務。 | 《周易 坤》:“《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
zhèn mín yù dé振民育德 | 振:通“賑”,救濟。指接濟、幫助人民,涵養自己的德性。 | 《周易·蠱》:“象曰: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 |
xīng dé fā wén腥德發聞 | 腥德:穢惡的行徑。丑惡的行徑為人所知曉。 | 漢·徐干《中論·虛道》:“是以辜罪昭著,腥德發聞,百姓傷心,鬼神怨痛。” |
qián guāng yǐn dé潛光隱德 | 謂隱藏德才。 | 南朝·梁·慧皎《高僧傳·道淵》:“眾經數論,靡不通達,而潛光隱德,世莫之知。” |
yǐ dé fú rén以德服人 | 以良好的德行使百姓歸順、服從統治者。 | 戰國·鄒·孟軻《孟子·公孫丑上》:“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
dé pèi tiān dì德配天地 | 謂道德可與天地匹配。極言道德之高尚盛大。 | 《莊子田子方》:“夫子德配天地,而猶假至言以修心。” |
tóng dé yī xīn同德一心 | 指全心全意為共同目標努力。 | 獨立蒼茫子《東京學界告鄉人書》:“為此說者,既不肯同德一心,以成人之美,使生者竟此外交之緒,則亦已矣。” |
jiǎn shī bàn dé減師半德 | 指只學到老師的一半水平。 | 宋 陳善《捫虱新話 右軍書東坡字魯直詩》:“若乃學退之而不至者為孫樵;學淵明而不至者為白樂天,則又所謂減師半德也耶!” |
gāo cái dà dé高才大德 | 高才:有杰出的才能。大德:有極高尚的品德。才能和品德都很好。 | 元·馬致遠《薦福碑》第一折:“賢弟,論你高才大德,博學廣文,為何不進取功名。” |
qì è cóng dé棄惡從德 | 棄;拋開。拋棄丑惡信從道德。 | 唐·韓愈《劉統軍碑》:“棄惡從德,乃與蔡通涂其榛棘。” |
fù dé bèi yì負德背義 | 猶言負恩背義。 | 《東周列國志》第二四回:“[申侯]今又以國媚楚,使子之君,負德背義,自召干戈,禍及民社。” |
yí dé xiū liè遺德休烈 | 見“遺德馀烈”。 | 宋·王珪《賜韓琦免恩命第二表不允斷來章批答》:“朕蒙遺德休烈,既已布澤四海之遐,矧定策禁中,以安社稷,褒功賦爵,庸敢后乎!” |
dé yóu rú máo德輶如毛 | 德輕得象羽毛一樣。謂施行仁德并不困難,而在于其志向有否。 | 《詩經·大雅·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 |
yí dé yú liè遺德余烈 | 指先人留下的德澤和功業。 | 宋 王珪《天地太廟七室皇后廟奉慈廟奏告仁宗皇帝謚號祝文》:“伏以仁宗皇帝遺德余烈,蒙被天下,施之無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