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才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cái shū jì zhuō才疏計拙 | 指才識疏淺,不善謀算。 | 元 魏初《滿江紅 寄何侍御》詞:“今老去,才疏計拙,百居人后。” |
bó xué hóng cái博學宏才 | 博:廣博;學:學問;宏:廣大;才:才能。學識廣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36回:“陛下在內檢一個博學宏才的,召他進來,面試一篇,不好再作區處。” |
shì cái lù yòng試才錄用 | 指根據他人的能力大小給予錄用。 | 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棄暇錄用。” |
cái gāo shí yuǎn才高識遠 | 才能超眾,見識深遠。 | 宋·強至《祠部集·送王賓玉》:“志節慷慨忠義俱,才高識遠器有余。” |
jiàng yù liáng cái將遇良才 | 將:將領;良才:高才;本領高的人。多指雙方本領相當;能人碰上能人。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34回:“兩個就清風山下廝殺,乃是棋逢敵手難藏幸,將遇良才好用功。” |
wáng zuǒ zhī cái王佐之才 | 佐:輔佐,幫助。指有輔助帝王創業治國的才能。 | 《漢書·董仲舒傳贊》:“劉向稱董仲舒有王佐之材,雖伊、呂亡以回。” |
qī bù qí cái七步奇才 | 有七步成詩的才能。比喻人有才氣,文思敏捷。 | 清·程允升《幼學故事瓊林·文事》:“七步奇才,羨天才之敏捷。” |
shū zhì yīng cái淑質英才 | 淑:善良;英:非凡。善良的品質,非凡的才能。 | 《后漢書·禰衡傳》:“字正平,淑質貞亮,英才卓礫。” |
cái wàng jiān lóng才望兼隆 | 才:才學;望:聲望,名望;隆:高。才能和威望都很高。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5回:“今卿亦須薦一才望兼隆者,代卿為妙。” |
xiù cái rén qíng秀才人情 | 舊時秀才多數貧窮,遇有人情往來,無力購買禮物,只得裁紙寫信。俗話說:“秀才人情紙半張。”一般表示送的禮過于微薄。 | 清 朱之瑜《答奧村庸禮書》:“外具湖筆、斗方貳種,真乃秀才人情而已。” |
yǐ mǎ cháng cái倚馬長才 | 倚:靠著。比喻才思敏捷,文章寫得快。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67回:“兩人不來多嘴,全憑那斫輪老手徐世昌,及倚馬長才王式通,悉心研究……” |
cái guǎng fáng shēn才廣妨身 | 妨:妨害。自恃才能廣博,有時反而害了自己。元·周文質《斗鵪鶉·自悟》套曲:“看了些英雄休爭閑氣,為功名將命虧……常言道才廣妨身,官高害已。” | 元·周文質《斗鵪鶉·自悟》套曲:“看了些英雄休爭閑氣,為功名將命虧……常言道才廣妨身,官高害已。” |
jì dòu fù cái計斗負才 | 喻才高。相傳南朝宋謝靈運曾稱:“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見宋無名氏《釋常談·八斗之才》。 | 相傳南朝宋謝靈運曾稱:“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見宋·無名氏《釋常談·八斗之才》。 |
xī shì zhī cái希世之才 | 指世間很少有的人才。 | 元 無名氏《射柳捶丸》第一折:“欲解倒懸之厄,須杖希世之才。” |
cái yì zhuó jué才藝卓絕 | 才:才能;藝:技藝;卓絕:無可比擬。才能技藝高超無比。 | 漢·桓譚《新論·思慎》:“人雖才藝卓絕,不能悖理成行,逆人道也。” |
fù cái shǐ qì負才使氣 | 見“負才任氣”。 | 《北史·薛憕傳》:“常郁郁不得志,每在人間,輒陵架勝達,負才使氣,未嘗趨世祿之門。” |
huái cái bào dé懷才抱德 | 抱:胸懷。既有才學,又有德行。 | 元·關漢卿《陳母教子》楔子:“怕有那山間林下,隱跡埋名,懷才抱德。” |
cái dà rú hǎi才大如海 | 多用來稱譽對方的才學淵博。 | |
yī bō cái dòng wàn bō suí一波才動萬波隨 | 指一波方動,萬波隨之而起。比喻事情開端后的不斷發展變化。 | 宋 惠洪《冷齋夜話 船子和尚偶》:“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 |
cháng cái guǎng dù長才廣度 | 指才能出眾器量宏大的人。 | 三國 魏 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然使長才廣度,無所不淹,而能不營,乃可貴耳。” |
qí cái yì néng奇才異能 | 奇:少見的;異:特別的。指特殊的才智和能力。 | 唐 吳兢《貞觀政要 擇宮》:“臣愚豈敢不盡情,但今未見有奇才異能。” |
sòng cái pān miàn宋才潘面 | 宋玉的才華,潘岳的容貌。比喻才華出眾,儀容俊美。 | 清李漁《奈何天 慮婚》:“我輩居先,常笑文人偃蹇,本自有守才潘面,都貧賤,爭似區區,癡頑福分徼天。” |
jīng cái jué yàn驚才絕艷 | 見“驚才絕艷”。 | 清·王晫《今世說·企羨》:“彭羨門驚才絕艷,詞家推為獨步。”清·梁章鉅《浪跡叢談·劉英初編修》:“英初本驚才絕艷,而近作大不如前,同人比之江郎才盡。” |
yī jiè zhī cái一介之才 | 微小的才能。 | 《后漢書·杜詩傳》:“臣詩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創制大業,賢俊在外,空乏之間,超受大恩。”《文選·陸倕〈石闕銘序〉》:“興建庠序,啟設郊丘,一介之才必記,天文之典咸秩。”呂向注:“一介,謂小才也。” |
ài cái rú kě愛才如渴 | 才:賢才,人才。愛慕賢才,急欲求得,就象口渴急于喝水一樣。 | 清·葉燮《原詩·外篇上》:“嫉惡甚嚴,愛才若渴,此韓愈之面目也。” |
ài cái hǎo shì愛才好士 | 好:喜愛。愛護、重視人才。 | 《晉書 殷仲文傳》:“劉毅愛才好士,深相禮接,臨當之郡。” |
yì qún zhī cái逸群之才 | 擁有超過眾人的才能。 | 漢·徐幹《中論·虛道》:“故君子常虛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眾人之上。” |
shí duō cái guǎng識多才廣 | 識:知識,見識。具有廣博的知識和多方面的才能。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55回:“他是晉國勛臣,識多才廣。” |
yán cái shòu zhí沿才授職 | 沿:順著,按照;授:任命。按照人的才能授以相稱的職務。 | |
yǒu cái wú mìng有才無命 | 有才能但遭遇不好。指不得志。 | 唐 杜甫《寄狄明府博濟》詩:“比看書父四十人,有才無命百寮底。” |
duó jǐn cái奪錦才 | 奪錦:奪錦袍。爭奪錦袍的才華。形容才華超群,后來居上。 | 《新唐書·宋之問傳》:“之問俄傾獻,后覽之嗟賞,更奪錦袍以賜。” |
cái jiān wén wǔ才兼文武 | 指人具有文武兩方面的才能。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盧植傳》:“熹平四年,九江蠻反,四府選植才兼文武,拜九江太守,蠻寇賓服。” |
cái huá héng yì才華橫溢 | 才華:表現于外的才能。多指文學文藝書畫方面而言。很有才華;或充滿了才華。 | 清·曾國藩《曾國藩家書·道光26年4月16日》:“溫弟時文已才華橫溢,長安諸友多稱賞之。” |
cái guò qū sòng才過屈宋 | 屈、宋:戰國楚文學家屈原和宋玉。比喻文才極高。唐·杜甫《醉時歌》“先生有道出羲黃,先生有才過屈宋。”宋·林正大《括酹江月》詞:“道出羲黃,才過屈宋,空有名垂古。” | 唐·杜甫《醉時歌》“先生有道出羲黃,先生有才過屈宋。” |
yù chǐ liáng cái玉尺量才 | 玉尺:玉制的尺,舊時比喻選拔人才和評價詩文的標準。用恰當的標準來衡量人才和詩文。 | 唐·李白《上清寶鼎》詩:“仙人持玉尺,度君多少才;玉尺不可盡,君才無時休。” |
lì bó cái shū力薄才疏 | 薄:輕微;疏:粗疏。力量和才能都很有限。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41回:“初世為人,便要結識天下好漢,奈緣力薄才疏,不能接待,以遂平生之愿。” |
cái qì wú shuāng才氣無雙 | 英勇的氣慨,天下沒有第二個人。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李將軍列傳》:“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 |
quǎn mǔ xià cái畎畝下才 | 畎畝:田地,田間。比喻平庸之才。 | 《舊唐書·楊收傳》:“臣畎畝下才,謬當委任。” |
gāo cái zhuó shí高才卓識 | 見“高才遠識”。 | 《隋唐演義》第七六回:“[上官昭容]果是高才卓識,即沈宋二人,尚且服其公明,何況臣等。” |
gāo cái yuǎn shí高才遠識 | 才能高超,見識深遠。 | 《三國志·魏志·和洽傳》“清醇有鑒識”裴松之注引三國·魏·周斐《汝南先賢傳》:“召陵謝子微,高才遠識。” |
gāo cái jí zú高才疾足 | 同“高才捷足”。 | 宋·陳杰《金石客》詩:“高才疾足長嘆息,御卿無權挽無力。” |
cái xué jiān yōu才學兼優 | 才能和學問都優秀。 | 《隋唐演義》第三六回:“恐翰林院草來不稱朕意,思卿才學兼優,必有妙論,故召卿來,為朕草一詔。” |
jiāng láng cái yǎn江郎才掩 | 同“江淹才盡”。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36回:“煬帝好大喜功,每事自恃有才,及至征蠻草詔,便覺江郎才掩。” |
jiāng láng cái jìn江郎才盡 | 江郎:南朝梁文人江淹;少有文名;晚歲文思衰;才:才華;盡:完。江淹的文思已經衰竭。后比喻人的文思枯竭或才氣用完了。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91回:“如今弄了這個,還不知可能敷衍交卷。我被你鬧的真是江郎才盡了。” |
jiāng yān cái jìn江淹才盡 | 南朝梁江淹,少有文名,世稱江郎。晚年詩文無佳句,時人謂之才盡。后來常用“江淹才盡”比喻才思衰退。 | 南朝·梁·鐘嶸《詩品》:“爾后為詩,不復成語,故世傳‘江淹才盡’。” |
zhì qióng cái jìn智窮才盡 | 智能與才能已經窮盡。 | |
bù jī zhī cái不羈之才 | 非凡的、不可拘束的才能。 | 《漢書·司馬遷傳》:“仆少負不羈之才,長無鄉曲之譽。” |
cái mào liǎng quán才貌兩全 | 才學相貌都好。同“才貌雙全”。 | 元 白樸《墻頭馬上》第一折:“七歲草字如云,十歲吟詩應口,才貌兩全,京師人每呼少俊。” |
xiù cái zào fǎn,sān nián bù chéng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 秀才:指儒生。秀才反叛朝廷,多年也難以成功。形容知識分子軟弱無力,搖擺不定,做不成大事。 |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六回:“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無論他們有沒有這回事,可以不必理他,就是實有其事,且派個人去查一查,看他們為何作此舉動,再作道理。” |
piàn shàn xiǎo cái片善小才 | 片善:微小的優點。指小有才能的人。 | 《陳書·陸瑜傳》:“吾識覽雖局,未曾以言議假人,至于片善小才,特用嗟賞。” |
luò yáng cái zǐ洛陽才子 | 本指西漢賈誼。泛指有文學才華的人。 | 晉 潘岳《西征賦》:“終童山東之英妙,賈生洛陽之才子。” |
duō yì duō cái多藝多才 | 見“多才多藝”。 | 《南史·梁紀下·敬帝》:“高祖固天攸縱,聰明稽古,道亞生知,學為博物,允文允武,多藝多才。” |
yì guǎng cái shū意廣才疏 | 意:意愿,志向。志向遠大,但才能淺薄。指志大才疏。 | 宋·楊萬里《陳公墓志銘》:“臣素不識浚,亦聞其人意廣才疏,雖有勤王之節,安蜀之功,然其敗事亦不少。” |
lù jǐ yáng cái露己揚才 | 見“露才揚己”。 | 宋·蘇舜欽《投匭疏》:“若出而求陛下之試,是其人非高蹈者,則皆露己揚才,干時謁進者也。” |
jīn cái shǐ qì矜才使氣 | 矜:自夸;自負;使氣:意氣用事。以才華自負;意氣用事;盛氣凌人。 | 清 昭槤《嘯亭雜錄 黃雅林》:“先生學問淵博,矜才使氣,醫卜藝術之書,無不周覽。” |
cái shū xué qiǎn才疏學淺 | 才:才能;疏:空虛;淺薄。才能不高;學問不深。 | 元 柯丹邱《荊釵記 合巹》:“欲步蟾宮,奈才疏學淺,未得蜚沖。” |
dāng shì cái dù當世才度 | 當世:當代,現世。才:才華。度:氣度。當代具有才華氣度的人。亦作“當世才具”。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曹肇傳》:“肇有當世才度,為散騎常侍、屯騎校尉。” |
xiǎo cái dà yòng小才大用 | 才:人才;用:任用。以小才而任大事。指才能和擔當的職務不相稱。 | 唐·白居易《常樂里閑居偶題十六韻》詩:“小才難大用,典校在秘書。” |
bó xué duō cái博學多才 | 博:廣博;知道得多;才:才能。學識廣博;有各方面的才能。 | 《晉書 郤詵傳》:“詵博學多才,瑰偉倜黨,不拘細行,州郡禮命并不應。” |
quán cái xiǎo huì輇才小慧 | 輇:沒有輔條的車輪;輇才:小才。指見識少才能低下不堪重任。 | 魯迅《文化偏至論》:“而輇才小慧之徒,則又號召張皇,重殺之以物質而囿之以多數,個人之性,剝奪無余。” |
zhēn cái pǐn néng甄才品能 | 甄:甄別。甄別才干,品評能力。 | 《南齊書·郁林王紀》:“東西二省府國,長屯所積,財單祿寡,良以矜懷。選部可甄才品能,推校年月,邦守邑示,隨宜量處,以貧為先。” |
xiù cái rén qíng zhǐ bàn zhāng秀才人情紙半張 | 秀才:指儒生;人情:情面,情意。秀才多以詩文、書畫贈人,所費只是半張紙而已。比喻菲薄的禮物。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量著窮秀才人情只是紙半張。” |
dà cái cuī pán大才榱槃 | 指有大才干的人。同“大才槃槃”。 | |
cái mào shuāng jué才貌雙絕 | 才學相貌都好。同“才貌雙全”。 | 明 方汝浩《禪真逸史》第三十五回:“久聞足下大名,果然才貌雙絕。” |
guǎng kāi cái lù廣開才路 | 指讓有才干的人廣泛得到任用。 | |
chāo shì zhī cái超世之才 | 有超越世人的才能,宋·蘇拭《晁錯論》:“古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 宋·蘇拭《晁錯論》:“古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
xiù cái zào fǎn秀才造反 | 舊指知識分子對現實不滿;有所反抗、斗爭。比喻軟弱無力;難以成功。秀才:舊時一般儒生的泛稱;造反:反叛朝廷。 | 清 李寶嘉《文明小史》:“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無論他們有沒有這回事,可以不必理他,就是實有其事,且派個人去查一查,看他們為何作此舉動,再作道理。” |
cái huá gài shì才華蓋世 | 蓋:覆蓋。才能很高;遠遠超出當代的人。 | 曾樸《孽海花》第三回:“他做宗人府主事時候,管宗人府的便是明善主人,是個才華蓋世的名王。” |
cái huá chāo zhòng才華超眾 | 才華:表現于外的才能。才能遠遠超出一般人。 | |
cái mào chāo qún才貌超群 | 貌:容貌。才能和容貌都超出尋常人。 | |
niàn jiù lián cái念舊憐才 | 舊:老交誼;憐:憐愛。思念舊誼,愛惜賢才。 | 清·袁枚《小倉山房尺牘》第156首:“方知大君子之念舊憐才,迥出尋常萬萬。” |
chǐ èr xiù cái尺二秀才 | 舊時用以譏諷寫俗字的書生。“尺二”即指當時“盡”字的俗體“盡”字。 | 宋·孫奕《履齋示兒編·文說·聲畫押韻貴乎審》:“誠齋先生楊公考校湖南漕試,……先生見卷子上書‘盡’字作‘盡’,必欲擯斥。考官乃上庠人,力爭不可。先生云:‘明日揭榜,有喧傳以為場屋取得個尺二秀才,則吾輩將胡顏?’竟黜之。” |
dé bó cái shū德薄才疏 | 薄:淺;疏:空虛。品行和才能都很差。常作謙辭。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八回:“小弟德疏才薄,怎敢承當此位!若得居末,尚自過分。 |
rén cái jǐ jǐ人才濟濟 | 人才:指德才兼備的人或有某種特長的人。濟濟:眾多的樣子。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濟濟:眾多樣子。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62回:“閏臣見人才濟濟,十分歡悅。” |
cōng míng cái zhì聰明才智 | 聰明:耳聰目明。泛指人有高超的智慧和才能。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治家》:“如有聰明才智,識達古今,正當輔佐君子,助其不足” |
liàng cái qì shǐ量才器使 | 謂量才使用。 | 鄒魯《中國同盟會》:“軍到即降者,保護其身家,愿留營者,量才器使;愿還鄉者,厚給資斧,護送歸鄉。” |
huái cái bù yù懷才不遇 | 懷:懷藏;才:才干;才能。很有才能但是沒有碰到賞識和重用他的人;沒有施展的機會。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眼見別人才學萬倍不如他的,一個個出身通顯,享用爵祿,偏則自家懷才不遇。” |
cái xiù rén wēi才秀人微 | 秀:優異。微:卑微,低微。指才能優異而地位卑微。 | 南朝·梁·鐘嶸《詩品》卷中:“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當代。” |
liàng cái ér wéi量才而為 | 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強。 | |
liè cái jué miào埒才角妙 | 比才藝,爭最妙。 | 漢 傅毅《舞賦》:“合場遞進,按次而俟,埒才角妙,夸容乃理。” |
cái diào xiù chū才調秀出 | 才調:才情。形容才情風格優異出眾。 | 《晉書·王接傳論》:“才調秀出,見賞知音。” |
fù dì jīn cái負地矜才 | 謂以其才能、出身而自負驕矜。 | 《南史·蔡凝傳》:“他日,后主謂吏部尚書蔡徵曰:‘蔡凝負地矜才,無所用也。’” |
cái jié zhì pí才竭智疲 | 竭:盡;疲:疲倦。才能用盡,智力衰退 | 漢·韓嬰《韓詩外傳》第八卷:“弟子事夫子有年矣,才竭而智罷,振于學問不能復進,請一休焉。” |
dà cái xiǎo yòng大才小用 | 比喻人才使用不當,不能盡其才。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7回:“你如今連個‘名世之數’都不肯出,真正大才小用了。” |
cāi bó zhì qiǎn才薄智淺 | 薄:淺薄。形容人的才智淺薄。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8回:“某才薄智淺,不稱其職。” |
cái qīng dé bó才輕德薄 | 才識疏淺,德行不高。常用作自謙之詞。同“才疏德薄”。 | 元 無名氏《衣錦還鄉》第一折:“想小官生居寒門,長在白屋,才輕德薄,智窮量淺,有勞先生不棄相探也。” |
dé báo cái xiān德薄才鮮 | 自謙道德修養不足,才能薄弱。 | |
cháng cái duǎn yù長才短馭 | 猶言大才小用。 | 清 新廣東武生《黃蕭養回頭》:“又蒙洪提督保舉,調回廣東,以為有些好處,誰想只受大南門把總之職。所謂長才短馭,好不令人憤恨。” |
qīng cái hào shī輕才好施 | 〖釋義〗指人不把錢財放在眼里,樂于慷慨解囊,急公好義。 | 《三國志 吳志 朱據傳》:“謙虛接士,輕財好施,祿賜雖豐而常不足用。” |
wén wǔ quán cái文武全才 | 文才與武功同時具備;能文能武。文:文才;武:武藝。 | 《舊五代史 和凝傳》:“和公文武全才而有志氣,后必享重位,爾宜謹事之。” |
gāo shì zhī cái高世之才 | 高世:超出世人。超出世俗的才干。 | 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范伯》:“有高世之才,必有負俗之累。” |
bǎi lǐ cái百里才 | 百里:方圓百里之地;才:才能。指能治理方圓百里地區的人才。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龐統傳》:“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 |
kuàng shì qí cái曠世奇才 | 曠世:當代沒有能相比的。指當代少見的奇才。 | 明 屠隆《彩毫記 祖餞都門》:“李公曠世奇才,正宜匡扶社稷。” |
cái jìn cí qióng才盡詞窮 | 詞:文詞;窮:盡。才學用盡,言詞枯竭。形容學識淺薄。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7回:“眾人不知其意,只當他受了半日折磨,精神耗散,才盡詞窮了。” |
rén cái chū zhòng人才出眾 | 人品才能超出眾人。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卷十二:“年二十五歲,豐姿灑落,人才出眾,琴棋書畫,無所不通。” |
huái cái bào qì懷才抱器 | 見“懷材抱器”。 | 唐·唐彥謙《樓上偶題》詩:“可能前嶺空喬木,應有懷才抱器人。” |
jīn néng fù cái矜能負才 | 矜:自夸。自以為才華橫溢,能力超群。 | 《晉書·唐彬傳》:“鄧艾忌克詭狹,矜能負才,順從者謂為見事,直言者謂之觸迕。” |
gōng cái gōng wàng公才公望 | 才:才識;望:名望。才識名望可稱公輔的地位。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品藻》:“孔愉有公才而無公望;丁潭有公望而無公才,兼之者其在卿乎?” |
cái shū dé bó才疏德薄 | 才識疏淺,德行不高。常用作自謙之詞。 | 元 無名氏《東籬賞菊》第三折:“小生才疏學薄,敢勞大人下降,真乃蓬蓽生輝也。” |
huì yè cái rén慧業才人 | 見“慧業文人”。 | 劉師培《文說》:“別有慧業才人,創造險語,鬼斧默運,奇句自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