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口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gǎi kǒu tà shé改口沓舌 | 重新轉動舌頭,改變原來的說法。 | 清·周亮工《書影》卷三:“尉數之曰:‘若復敢姍笑劉侍御文章耶?’景休仰而對曰:‘民寧再受笞數十,終不能改口沓舌,妄諛劉侍御也!’” |
huáng kǒu rú zǐ黃口孺子 | 黃口:兒童;孺子:小孩子。常用以譏諷別人年幼無知。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3回:“朕用兵老矣,豈反不如一黃口孺子耶!” |
zhòng kǒu jiāo jiàn眾口交薦 | 交:俱,共。許多人一致推薦。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82回:“玄宗見眾口交薦李白之才,便傳旨贈李白以五品冠帶朝見?!?/td> |
bì kǒu cáng shé閉口藏舌 | 閉著嘴不說話。形容怕惹事而不輕易開口。 | 五代 馮道《舌》詩:“口是禍之門,舌是斬身刀。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牢。” |
qián kǒu bù yán鉗口不言 | 鉗口:閉口。閉著嘴不說話。 | 《莊子·田子方》:“吾形解而不欲動,口鉗而不欲言,吾所學者,直土梗耳!” |
wǎng kǒu jiáo shé枉口嚼舌 | 見“枉口拔舌”。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39卷:“我把你這枉口嚼舌的,不要慌!” |
yī kǒu tóng shēng一口同聲 | 猶一口同音。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六回:“因天時尚早,復到街上訪問本府政績,竟是一口同聲說好。” |
shí bù hú kǒu食不糊口 | 糊口:吃粥,比喻生活艱難。連粥都喝不飽肚子。形容生活艱難。 | 唐·陳子昂《漢州雒縣令張君吏人頌德碑》:“流亡初復,貧鞠兼半,食不糊口,力未贍農。” |
shí bù chōng kǒu食不充口 | 見“食不餬口”。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35卷:“真是衣不遮身,食不充口,吃了早起的,無那晚夕的?!?/td> |
jiàn chuān yàn kǒu箭穿雁口 | 箭:弓箭;穿:通過,穿通。比喻閉嘴不出聲。 | 元·馬致遠《漢宮秋》:“似箭穿雁口,沒個人敢咳嗽?!?/td> |
duō kǒu ā shī多口阿師 | 指喜歡多話的人。 | 宋·圓悟《碧巖錄》卷五:“缽里飯桶里水,多口阿師難下嘴。” |
zhòng kǒu shuò jīn眾口鑠金 | 人人這么說;足以熔化金(鑠:熔化)。比喻輿論力量大;也比喻謠言多使是非混淆。 | 《國語 周語下》:“眾心成城,眾口鑠金?!?/td> |
shòu rén kǒu shí授人口實 | 留給別人以話柄。 | 王闿運《致丁親家書》:“比年頻致物論,四督失官,授人口實,寵反為辱?!?/td> |
kǒu fù zhī lěi口腹之累 | 口腹:指飲食;累:連累。指因為飲食而受到牽累。 | 漢·班固《東觀漢記·閔貢》:“仲叔怪而問之,知,乃嘆曰:‘閔仲叔豈以口腹累安邑邪?’遂去,客沛?!?/td> |
yī kǒu yī shēng一口一聲 | 猶口口聲聲。 | 《金瓶梅詞話》第七回:“西門慶那里肯,一口一聲只叫‘姑娘請受禮?!?/td> |
chì kǒu shāo chéng赤口燒城 | 赤舌:指讒言。比喻讒言為害極其嚴重。 | 明·楊慎《后蚊賦》:“譖有國兮,赤口燒城;煩言噴兮,積毀銷骨?!?/td> |
kǒu sì xuán hé口似懸河 | 見“口若懸河”。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假使蘇秦、張儀、陸賈、酈生復出,口似懸河,舌如利刃,安能動我心哉!” |
kǒu gān shé zào口干舌燥 | 非常干渴。多形容天熱或說話很多;費盡口舌。 | 三國 魏 曹植《善哉行》:“來日大難,口燥唇干;今日相樂,皆當喜歡?!?/td> |
biàn kǒu lì cí辯口利辭 | 辯口:口才好,善于辯論。指能言善辯,伶牙俐齒。 | 漢 班昭《女誡》:“婦言,不必辯口利辭也。” |
yǒu kǒu jiē bēi有口皆碑 | 碑:記功的石碑;皆:都是。所有人的嘴都是記載功德的碑石。形容為人們普遍稱頌。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寶峰文禪師法嗣 太平安禪師》:“勸君不用鐫頑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
kǒu chū bù xùn口出不遜 | 遜:恭順;謙遜。說出的話非常不謙遜;沒有禮貌。 | 清·貪夢道人《彭公案》第16回:“他說我訛他,還口出不遜,打了我一頓,求老爺公斷?!?/td> |
xìn kǒu kāi hé信口開合 | 比喻隨口亂說一氣。 | 元 關漢卿《魯齋郎》第四折:“你休只管信口開合,絮絮聒聒?!?/td> |
rú chū yī kǒu如出一口 | 象從一張嘴里說出來的。形容許多人說法一樣。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內儲說下》:“問左右,左右言無有,如出一口。” |
gǒu kǒu lǐ tǔ bù chū xiàng yá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 比喻壞人說不出好話。 | 《元曲選 遇上皇》第一折:“父親和這等東西,有什么好話,講出什么公理來,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
mù dèng kǒu jié目瞪口結 | 同“目瞪口呆”。 | 王以仁《流浪》:“當他們要我在那張表上填寫著我的職業和來杭的目的時,我真是目瞪口結的呆住了?!?/td> |
yǒu kǒu nán fēn有口難分 | 分:分辯。有嘴難分辯。形容難分辯清楚。 | 元 蕭德祥《殺狗勸夫》第一折:“動不動棍棒臨身。直著我有口難分,進退無門。” |
yǒu kǒu nán yán有口難言 | 言:說。有嘴不能把話說出來。指由于某種原因只能把話藏在心里;不便或不敢說出來。 | 宋 蘇軾《醉醒者》詩:“有道難行不如醉,有口難言不如睡。” |
mù zhēng kǒu dāi目怔口呆 | 同“目瞪口呆”。 | 茅盾《驚蟄》:“當下那霹靂似的一聲,真把所有在場的貴客都嚇得目怔口呆?!?/td> |
wèi kǒu shèn shì畏口慎事 | 慎:謹慎。說話謹慎,做事小心。 | 宋·蘇軾《答吳子野書》:“近日始畏口慎事,雖已遲,猶勝不悛也?!?/td> |
kǒu yōng ruò chuān口壅若川 | 《國語·周語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焙笠蛞浴翱谯杖舸ā庇鹘浾撝Α?/td> | 《國語·周語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td> |
kǒu ruò xuán hé口若懸河 | 若:像;懸河:瀑布;激流奔瀉。說起話來像河水傾瀉一樣滔滔不絕。形容口才好;能言善辯。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賞譽》:“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td> |
huò cóng kǒu chū禍從口出 | 災禍從講話中引出。指說話不慎就會招來災禍。 | 晉 傅玄《口銘》:“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
zhuō kǒu bèn sāi拙口笨腮 | 猶拙嘴笨舌。 | 清·宣鼎《夜雨秋燈錄續集》卷三:“咬文嚼字,秀才當行;拙口笨腮,農人本色?!?/td> |
shì fēi kǒu shé是非口舌 | 因說話引起的誤會或糾紛。 |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滕大尹鬼斷家私》:“若是為田地上壞了手足親情,到不如窮漢赤光光沒得承受,反為干凈,省了許多是非口舌?!?/td> |
chū kǒu shāng rén出口傷人 | 指用惡言惡語辱罵別人。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趙公明大怒:‘好妖道!焉敢如此出口傷人,欺吾太甚!” |
fēng kǒu làng jiān風口浪尖 | 比喻激烈、尖銳的社會斗爭前哨。 | 向春《煤城怒火》第21章:“現在到了風口浪尖,是咱挺身的時候了,為了黨,為了人民,為了抗日,一定要干出個英雄樣來!” |
chán kǒu áo áo讒口囂囂 | 讒:說別人壞話;囂囂:眾口讒毀的樣子。形容眾人以讒言詆毀人。 | 《詩經·小雅·十月之交》:“無罪無辜,讒口囂囂?!?/td> |
bǎi kǒu mò biàn百口莫辯 | 莫:不能;辯:辯白。即使有一百張嘴也辯白不清。形容不管怎樣辯白也說不清楚。 | 清 俞樾《右臺仙館筆記 大虹村》:“細細幻形以挫辱之耳,然自此百口莫辯矣?!?/td> |
hǔ kǒu bá xū虎口扳須 | 扳:拉。從老虎嘴邊拔胡須。比喻冒極大的風險。 | 清·陳瑞生《再生緣》第55回:“酈老師縱是麗君,我也不敢往虎口扳須,龍頭鋸角?!?/td> |
ài kǒu shí xiū礙口識羞 | 礙口:說不出口。指怕羞而不說話。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文若虛終是礙口識羞,待說又止?!?/td> |
dèng mù chǐ kǒu瞪目哆口 | 睜大眼睛,張開嘴巴。形容驚呆的樣子。 | 清 無名氏《帝城花樣 春珊傳》:“諸名士且搖玉柄麈尾,擎鐵如意,瞪目哆口如木雞?!?/td> |
shé jiān kǒu kuài舌尖口快 | 尖:尖銳,鋒利??欤轰J利,爽快。形容口舌伶俐,說話爽快。也指說話尖刻,不肯讓人。 | 元·無名氏《獨角?!返诙郏骸吧胶R菜圃┏?,我和他劈什么排,不是我舌尖口快。” |
zhòng kǒu xiāo xiāo眾口囂囂 | 囂:喧嚷,吵嚷。大家都吵吵嚷嚷地說著 | 唐·韓愈《子產不毀鄉校煩》:“游于鄉之校,眾口囂囂。” |
mù dèng kǒu jiāng目瞪口僵 | 同“目瞪口呆”。 | 郁達夫《遲桂花》:“我那忠厚老實的娘……一聽了媒人的這一番說話,目瞪口僵,立刻就滾下了幾顆眼淚來?!?/td> |
liú kǒu cháng tán流口常談 | 人人掛在嘴上的老話。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7回:“這四個字,久已作了小說部中千人一面的流口常談?!?/td> |
mǎn kǒu zhī hū zhě yě滿口之乎者也 | 滿口文言詞語。指人物的書呆子氣。 | 魯迅《吶喊·孔乙己》:“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td> |
yǎ kǒu wú shēng啞口無聲 | 形容理屈詞窮的樣子。同“啞口無言”。 | 《再生緣》第三九回:“話說孟夫人聽了這些言語,只氣的啞口無聲?!?/td> |
fáng mín zhī kǒu,shèn yú fáng chuān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防:阻止;甚:超過。阻止人民進行批評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還要嚴重。指不讓人民說話,必有大害。 | 《國語·周語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
shuǐ lái shēn shǒu,fàn lái zhāng kǒu水來伸手,飯來張口 | 形容懶惰成性,坐享別人勞動成果的人。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61回:“你們深宅大院,‘水來伸手,飯來張口’,只知雞蛋是平常東西,那里知道外頭買賣的行市呢?” |
kǒu zhū bǐ fá口誅筆伐 | 口:指言語;誅:責罰;筆:指文字。伐:征討。用言語和文字揭露或批判罪行。 | 明 汪廷訥《三祝記 同謫》:“他捐廉棄恥,向權門富貴貪求,全不知口誅筆伐是詩人句,隴上墦間識者羞?!?/td> |
qiǎo yán lì kǒu巧言利口 | 巧妙的言辭,鋒利的口辯。 | 漢·東方朔《非有先生論》:“三人皆詐偽,巧言利口以進其身?!?/td> |
suí kǒu hú zhōu隨口胡謅 | 隨便搪塞。 | |
kǒu tǔ zhū jī口吐珠璣 | 珠、璣:都是珠寶,圓的叫珠,不圓的叫璣。形容說話有文采。 | 元 無名氏《醉寫赤壁賦》第一折:“因俺夫人聞知蘇軾胸懷錦繡,口吐珠璣,有貫世之才?!?/td> |
kǒu fèi mù chì口沸目赤 | 形容人情緒激動,聲音臉色都很嚴厲的樣子。 | 西漢 韓嬰《韓詩外傳》第九卷:“言人之非,嗔目扼腕,疾言噴噴,口沸目赤?!?/td> |
kāi kǒu jiàn hóu lóng開口見喉嚨 | 猶言開口見心。說話直爽,沒有隱曲。 | 明·唐順之《與洪方洲書》:“近來覺得詩文一事,只是直寫胸臆,如諺語所謂開口見喉嚨者。” |
dù kǒu jué yán杜口絕言 | 猶言杜口無言。 |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阿逾陀國》:“昔以舌毀大乘,今以舌贊大乘,補過自新,猶為善矣,杜口絕言,其利安在?” |
shùn kǒu tán tiān順口談天 | 順:順便。隨便說話聊天。 | 朱自清《擇偶記》:“聽差原只順口談天,也說不出個所以然?!?/td> |
yǎn kǒu hú lú掩口葫蘆 | 捂著嘴笑。 | 《后漢書·應劭傳》:“昔鄭人以乾鼠為璞,鬻之于周;宋愚夫亦寶燕石,緹十重。夫睹之者掩口盧胡而笑,斯文之族,無乃類旃?!?/td> |
xiù kǒu jǐn xīn繡口錦心 | 錦、繡:精美鮮艷的絲織品。形容文思優美,詞藻華麗。 | 唐 柳宗元《乞巧文》:“駢四驪六,錦心繡口,宮沉羽振,笙簧觸手。” |
zhū kǒu hào chǐ朱口皓齒 | 皓:白。鮮紅的雙唇,雪白的牙齒。形容容貌美麗。 | 無名氏《雜事秘辛》:“目波澄鮮,眉撫連卷,朱口皓齒,修耳懸鼻,輔魘頤頷,位置均適?!?/td> |
xìn kǒu kāi hé信口開河 | 隨口亂說一氣。指說話沒有根據;不可靠。信口:隨口;開河:指說話時嘴唇張合。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你那里休聒,不當一個信口開合知?!?/td> |
hǔ kǒu táo shēng虎口逃生 | 從老虎嘴里逃脫出來。比喻從險境中逃出來。也作“虎口余生”。 | 元 無名氏《朱砂擔滴水浮漚記》第一折:“我如今在虎口逃生,急騰騰再不消停。” |
xīn wèn kǒu,kǒu wèn xīn心問口,口問心 | 指內心反復思量,自問自答。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3回:“心問口,口問心,打算良久,連那奇珍異寶賣了,大約也夠了,且自顧命要緊?!?/td> |
chōng kǒu ér chū沖口而出 | 不加思索;隨口說出。多指說話失于檢點。 | 宋 蘇軾《跋歐陽公書》:“此數十紙,皆文忠公沖口而出,縱手而成,初不加意者也。” |
wéi kǒu qǐ xiū惟口起羞 | 謂言語不慎,招致羞辱。 | 《尚書·說命中》:“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td> |
hé mén hǎi kǒu河門???/a> | 比喻說大話。 | 元·無名氏《午時牌》第二折:“你忒河門???,不要我揀好的,我不道的揀好的去哩?!?/td> |
fǎn yǎo yī kǒu反咬一口 | 原指沒有抓住獸類,反而被它咬了一口。比喻遭到指責的人強詞奪理反過來攻擊指責他的人。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19回:“拿奸拿雙,拿不住雙,反咬一口,就受不得了?!?/td> |
dù kǒu wú yán杜口無言 | 閉住嘴巴,不出一言。 | 《晉書·吉挹傳》:“挹辭氣慷慨,志在不辱,杖刃推戈,期之以隕,將吏持守,用不即斃,遂乃杜口無言,絕粒而死?!?/td> |
huō kǒu jié shé豁口截舌 | 撕開嘴巴,截去舌頭。指命人住嘴。 | 元 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我根前使不著你之乎者也、詩云子曰,早該豁口截舌!” |
kǒu kǒu shēng shēng口口聲聲 | 不止一次;反反復復地陳述或表白。形容總把某種說法掛在口頭上。 | 元 石君寶《秋胡戲妻》第三折:“你也曾聽杜宇,他那里口口聲聲攛掇,先生不如歸去?!?/td> |
liáng yào kǔ kǒu良藥苦口 | 良:好;苦口:口味苦。有療效的好藥往往味苦難吃。比喻勸誡、批評的話;雖然聽起來不舒服;但很有益處。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孫奮傳》:“夫良藥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達者能受之。” |
dú yào kǔ kǒu毒藥苦口 | 毒藥:攻毒的藥物。比喻尖銳的批評雖然像毒藥一樣苦口難服,卻能讓人醒悟 | 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藥苦口利于病’,愿沛公聽樊噲言。” |
bì kǒu jié shé閉口結舌 | 閉著嘴不說話。猶言閉口藏舌。 | 《快心編初集》第一回:“眾人問知是郝家難為他,便閉口結舌不來兜搭?!?/td> |
yǐn wéi kǒu shí引為口實 | 口實:話柄。作為談話的資料。指作為指責、攻擊或嘲笑的話柄。 | 許德珩《回憶蔡元培先生》:“北洋軍閥政府對他在教育事業上力圖革新,極為不滿,尤其對于北京大學男女同校一節,引為口實?!?/td> |
bān kǒu nòng shé搬口弄舌 | 挑撥是非。同“搬唇遞舌”。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四回:“必然嫂嫂見我做了這些衣裳,一定背后有說話;又見我兩日不回,必有人搬口弄舌,想是疑心,不做買賣?!?/td> |
dùn kǒu zhuō sāi頓口拙腮 | 比喻嘴笨,不善于說話。 | |
bèn kǒu zhuō shé笨口拙舌 | 沒有口才,不善言談。 | 秦兆陽《在田野上前進》第一章:“部隊作風,說話又尖又硬,絲毫不留情面,又滿有一套理論,笨口拙舌的大老粗。” |
lì kǒu jié jǐ利口捷給 | 利口:能言善辯;捷給:言辭敏捷,善于應付。指能言善辯,言辭敏捷,善于應付。 | 西漢·司馬遷《史記·張釋之傳》:“夫絳侯、東陽侯稱為長者,此兩人言事曾不能出口,豈斅此嗇夫諜諜利口捷給哉!” |
yǎn kǒu ér xiào掩口而笑 | 捂嘴而笑。多指暗笑,竊笑。 | 晉·陶淵明《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亮以麈尾掩口而笑。” |
kǒu jiǎo fēng qíng口角風情 | 口頭表示的情愛。 | 清·李漁《比目魚·聯班》:“那些用小錢的主子,只還他些口角風情罷了?!?/td> |
sú yàn kǒu bēi俗諺口碑 | 俗:通俗。諺:諺語??诒褐噶鱾鞯目陬^俗語。廣泛流傳的通俗的諺語和俗語。 | |
jī kǒu niú hòu雞口牛后 | 寧愿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 | 《戰國策·韓策》:“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td> |
jiān kǒu bù yán緘口不言 | 緘:封閉;言:說話。封住嘴巴;不開口說話。 | 《明史 何遵傳》:“正德間,給事、御史挾勢凌人,趨權擇便,凡朝廷大闕失,群臣大奸惡,緘口不言?!?/td> |
mó pò kǒu shé磨破口舌 | 比喻說了很多的話 | |
fàn lái kāi kǒu飯來開口 | 見“飯來張口”。 | 唐·元稹《放言》詩:“酒熟餔糟學漁父,飯來開口似神鴉?!?/td> |
shí bù chōng kǒu食不餬口 | 不能吃飽肚子。形容生活艱難困苦。 | |
chì kǒu bái shé赤口白舌 | 赤:火紅色。形容言語惡毒,出口傷人。 | 唐 盧仝《月蝕》詩:“鳥為居停主人不覺察,貪向何人家,行赤口毒舌,毒蟲頭上卻吃月,不啄殺。 |
chán kǒu áo áo讒口嗷嗷 | 讒:說別人壞話;嗷嗷:七嘴八舌地誹謗。形容眾人以讒言詆毀別人。 | 東漢·班固《漢書·劉向傳》:“無罪無辜,讒口嗷嗷。” |
bái fèi kǒu shé白費口舌 | 談話一無所獲。 | |
yì kǒu tóng shēng異口同聲 | 異:不同。不同的嘴說出同樣的話。形容人們的說法完全一致。也作“異口同音”。 | 晉 葛洪《抱樸子 道意》:“左右小人,并云不可,阻之者眾,本無至心,而諫怖者,異口同聲?!?/td> |
zàn bù jué kǒu贊不絕口 | 贊:稱贊;絕:停。不住口地稱贊。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假神仙大鬧華光廟》:“字勢飛舞,魏生贊不絕口?!?/td> |
fáng rén zhī kǒu,shèn yú fáng chuān防人之口,甚于防川 | 防:阻止;甚:超過;川:河流。想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川還難。指不讓人民說話,是不明智的。 | 《晉書·孔嚴傳》:“古人為政,防人之口,甚于防川?!?/td> |
jǐn xīn xiù kǒu錦心繡口 | 錦、繡:精美艷麗的絲織品。心里口中都像錦繡一樣的絢麗多彩。形容文思巧妙;滿腹文章;詞藻華麗;才華橫溢。 | 唐 柳宗元《乞巧文》:“駢四儷六,錦心繡口,宮沉羽振,笙簧觸手?!?/td> |
mù dèng kǒu wāi目瞪口歪 | 形容氣極時的神情。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33回:“賈政此時氣得目瞪口歪,一面送那官員,一面回頭命寶玉:‘不許動!回頭有話問你!’” |
dùn kǒu wú yán頓口無言 | 張口結舌,說不出話。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103回:“罵得王慶頓口無言,插燭也似磕頭求方便?!?/td> |
yǒu kǒu wú xíng有口無行 | 有虛言而無德行。 | 《后漢書·史弼傳》:“竊聞勃海王悝……外聚剽輕不逞之徒,內荒酒樂,出入無常,所與群居,皆有口無行,或家之棄子,或朝之斥臣?!?/td> |
fáng mín zhī kǒu,shèn yú fáng shuǐ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 防:阻止;甚:超過。想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水還難。指不讓人民說話,是不明智的。 | 西漢·司馬遷《史記·周本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水?!?/td> |
hú kǒu dù rì糊口度日 | 糊口:本是喝粥的意思。度日:過日子。勉強維持生活,打發日子。 | 《五代史評話 梁史》:“但是小生自小兀坐書齋,不諳其他生活,只得把這教學糊口度日,為之奈何?” |
xīn kǒu rú yī心口如一 | 心里想的和嘴里說的一樣。形容誠實直爽。 | 宋 汪應辰《題續池陽集》:“由是觀世之議論,謬于是非邪正之實者,未必心以為是,使士大夫心口如一,豈復有紛紛之患哉!” |
yì kǒu tóng cí異口同辭 | 異:不同。大家說得都一樣。形容人們的說法完全一致。 | 唐·陳子昂《為喬補闕論突厥表》:“臣具委細問其嘖北事,皆異口同辭?!?/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