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92 個(gè)切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qiē lǐ yàn xīn切理厭心 | 切合事理而令人心滿意足。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體性》:“顯附者,辭直義暢,切理厭心者也。” |
qiē jìn de dāng切近的當(dāng) | ①恰切得當(dāng)。②謂意淺語實(shí)。 | |
rù lǐ qiē qíng入理切情 | 合乎道理,切合實(shí)情。 | 清·惲敬《與秦省吾》:“侯君妙才,同攜游屐,是以逸情遠(yuǎn)興,蒼莽而來,而入理切情之言,反不能暢也。” |
xiāng qiē xiāng cuō相切相磋 | 相互研討。 | 春秋·齊·管仲《管子·弟子職》:“先生既息,各就其友,相切相磋,各長其儀。” |
kǎn guā qiē cài砍瓜切菜 | 形容操刀利落爽快。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62回:“石秀從樓上跳將下來,手舉鋼刀,殺人似砍瓜切菜,走不迭的,殺翻十?dāng)?shù)個(gè)。” |
qiè gǔ zhī hán切骨之寒 | 切骨:徹骨,滲透到骨頭里。形容冷得刺骨。 | 南朝·梁·蕭統(tǒng)《黃鐘十一月啟》:“酌醇酒而據(jù)切骨之寒。” |
fú shēng qiè xiǎng浮生切響 | 指古漢語中的平仄聲。 | |
cāo zhī guò qiè操之過切 | 指處事過于急切。 | 聞一多《論文藝的民主問題》:“我個(gè)人看來,目前的民主運(yùn)動(dòng)的確戰(zhàn)斗性不夠,也許有些老輩人認(rèn)為操之過切,反而不好。” |
yī qiè zhòng shēng一切眾生 | 佛教指人類和一切生物。 | 《大智度論》第27卷:“如佛所說,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等,一切眾生中佛最第一。” |
qiē lǐ yàn xīn切理饜心 | 見“切2理厭心”。 | 太平天國·洪仁玕《<英杰歸真>敘》:“道通天地之外,思入風(fēng)云之中,批隙導(dǎo)窾,切理饜心。” |
lìng rén qiè chǐ令人切齒 | 令:使;切齒:牙齒相磨切,表示極其憤恨。使人非常憤恨。 | 《三國志 魏志 王肅傳》:“著《史記》非貶孝武,令人切齒。” |
yā dǎo yī qiè壓倒一切 | 精神氣度高高在上,把一切都比下去了。 | 清·曾國藩《曾國藩家書·道光24年10月21日》:“或好作詩古文,或好講考據(jù),或好談理學(xué),囂囂然自以為壓倒一切矣。” |
sī yán qiè yǔ私言切語 | 私:秘密;切:貼近。私下里的情話 | 《樂府詩集·近代曲辭·雙帶子》:“私言切語誰人念,海燕雙飛繞畫梁。” |
pò qiè chén cí迫切陳詞 | 迫切:十分急切;陳:敘說。十分急切地表述自己的觀點(diǎn)。 | 毛澤東《向國民黨的十點(diǎn)要求》:“倘蒙采納施行,抗戰(zhàn)幸甚,中華民族解放事業(yè)幸甚。迫切陳詞,愿聞明教。” |
qiè zhòng shí bì切中時(shí)弊 | 切:切合;中:恰好對(duì)上;弊:弊病。剛好擊中現(xiàn)時(shí)的弊病;比喻批評(píng)時(shí)事能擊中要害。 | 宋 蘇舜欽《詣匭疏 景祐五年》:“旬余日來,聞?lì)H有言事者,其間豈無切中時(shí)弊,而絕不聞朝廷從而行之。” |
qiè qiè cǐ bù切切此布 | 舊時(shí)布告末尾的套語。 | 毛澤東《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希望全體人民,一律安居樂業(yè),切勿輕信謠言,自相驚擾。切切此布。” |
qiè mó zhēn guī切磨箴規(guī) | 切:切磋;箴規(guī):規(guī)諫,勸戒。互相批評(píng),互相幫助。 | 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交友投分,切磨箴規(guī)。” |
bù qiē shí jì不切實(shí)際 | 不符合實(shí)際。 | 丁寅生《孔子演義》第98回:“若是徒有虛名,不切實(shí)際,那就成事不足,敗事有余了!” |
què qiè bù yí確切不移 | 形容真實(shí)可靠,不容懷疑。 | |
cāo qiē cóng shì操切從事 | 操:做。處理事情或解決問題過于急躁 |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一回:“第一須用上些水磨功夫,叫他們潛移默化,斷不可操切從事。” |
shuò gǔ qiē jīn鑠古切今 | 猶言融貫古今。形容學(xué)識(shí)淵博。 |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文士》:“孫幼如起都,少而稱詩,長而經(jīng)義,雅麗宏肆,鑠古切今,極才人之致。” |
qiè hé shí yí切合時(shí)宜 | 十分符合當(dāng)時(shí)的需要或潮流 | |
qiē cùn zhuó mó切瑳琢磨 | 見“切磋琢磨”。 | 宋·王安石《與孫莘老書》:“今世人相識(shí),未見有功有切瑳琢磨如古之朋友者,蓋能受善言者少。” |
qiè chǐ fèn yíng切齒憤盈 | 切齒:齒相磨切,憤恨。緊咬牙齒十分憤怒。形容非常憤怒。 | 東漢·班固《漢書·張奐傳論》:“中官世盛,暴恣數(shù)十年,四海之內(nèi),莫不切齒憤盈。” |
zhēn guī mó qiē箴規(guī)磨切 | 箴規(guī):規(guī)諫,勸戒;切:切磋。互相批評(píng),互相幫助。 | 唐·韓愈《答馮宿書》:“朋友道缺絕久,無有相箴規(guī)磨切之道。” |
qiè yào guān tóu切要關(guān)頭 | 關(guān)頭:關(guān)口。比喻有關(guān)事情成敗的關(guān)鍵或時(shí)機(jī)。 | 清·林則徐《錢票無甚關(guān)礙宜重禁吃煙以杜弊源片》:“睹此切要利害關(guān)頭,竊恐筑室通謀,一縱即不可復(fù)挽,不揣冒昧,謹(jǐn)再瀝忱附片密陳。” |
qiē zhōng yào hài切中要害 | 指批評(píng)恰到事物的緊要處。 | 林語堂《看見碧姬芭杜的頭發(fā)談小品文》:“亦可于偶語中道得款曲,切中要害。” |
yī dāo qiē一刀切 | 比喻用劃一的辦法處理情況或性質(zhì)不同的事物。 | 劉心武《鐘鼓樓》第一章:“世界上的事,沒有一刀切的時(shí)候,沒有一切都合理都美滿的時(shí)候。” |
yǐ lǘ wàng qiē倚閭望切 | 閭:古代里巷的門。靠在里巷的門口向遠(yuǎn)處殷切地望著。形容父母盼望子女歸來的心情十分殷切。亦作“倚閭而望”、“倚門而望”、“倚門倚閭”、“倚門之望”、“倚門而望”、“倚閭之思”。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十八回:“親老多病,倚閭望切,屢屢寄信前來叫卑職回去。” |
rú qiē rú cuō如切如磋 | 比喻互相商討砥礪。 | 《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淇奧》:“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yì qiè tái cén誼切苔岑 | 切:親近;苔岑:志同道合的朋友。形容志同道合,感情深厚。 | 晉·郭璞《贈(zèng)溫嶠》詩:“人亦有言,松竹有林,及余臭味,異苔同岑。” |
qiè chǐ tòng xīn切齒痛心 | 切齒:咬緊牙齒;痛心:形容心中極恨。形容憤恨到極點(diǎn)。 | 《戰(zhàn)國策 燕策三》:“此臣日夜切齒腐心也。”《史記 刺客列傳》:“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 |
jīng jīng qiè qiè兢兢切切 | ||
dī dī qiē qiē低低切切 | 形容聲音低微細(xì)小。 | 清·林覺民《與妻書》:“吾與(汝)并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 |
qiè fū zhī tòng切膚之痛 | 切膚:切身。指與自身關(guān)系密切。比喻親自感覺的痛苦。 | 明 王守仁《傳習(xí)錄》中卷:“獨(dú)其切膚之痛,乃有未能然者,輒復(fù)云云爾。” |
qiè qiè zài xīn切切在心 | 切切:形容情意懇切真摯。牢牢地記在心里。形容殷切的思念。 | 明 方汝浩《禪真逸史》第十一回:“不期被住持爺知覺,施惻隱之心,釋放我等,又賜諸弟兄財(cái)物,至今感佩不忘。小人切切在心,報(bào)恩無地。” |
hèn zhī qiē gǔ恨之切骨 | 之:代詞,指所恨對(duì)象。形容痛恨到極點(diǎn)。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屢遭虜騎蹂躪,莫不義憤填膺,恨之切骨,只要朝廷稍加激動(dòng),十萬之眾不難指日集合。” |
yǎo yá qiè chǐ咬牙切齒 | 切齒:咬緊牙齒;表示痛恨。形容憤恨或發(fā)狠到極點(diǎn)的神情。 | 元 孫仲章《勘頭巾》第二折:“為甚事咬牙切齒,唬得犯罪人面色如金紙。” |
dòng chá yī qiè洞察一切 | 洞察:看得很清楚。對(duì)一切都看得清楚。形容對(duì)所有的事物都有深入準(zhǔn)確的判斷力。 | 羅廣斌《紅巖》第五章:“濃黑的眉梢下,又是那雙炯炯有神、明亮、洞察一切的目光,還是那無比堅(jiān)定、聲震屋宇的語音。” |
mó lóng juān qiē磨礱鐫切 | 磨礪切磋。 | 宋·王安石《進(jìn)說》:“磨礱鐫切,沉浸灌養(yǎng),行完而才備。” |
tòng qiè xīn gǔ痛切心骨 | 傷痛入骨髓。形容傷心到了極點(diǎn)。 | 宋·陳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義士仁人,痛切心骨。豈以陛下之圣明智勇而能忍之乎!” |
chēn mù qiē chǐ嗔目切齒 | 嗔目:發(fā)怒時(shí)睜大眼睛。瞪大眼睛,咬緊牙齒。形容極端憤怒的樣子。 | 丁中江《北洋軍閥史話·段祺瑞馬廠誓師》:“復(fù)辟之貽害清室也如彼,不利于國家也如此。內(nèi)之不特非清室自動(dòng),而孀妃耆博,且不勝其疾首痛心。外之不特非群公勸進(jìn),而比戶編氓,各不相謀,而嗔目切齒。” |
zhǎn dìng qiē tiě斬釘切鐵 | 同“斬釘截鐵”。 | 李劼人《大波》第三部第一章:“又是一聲‘不許動(dòng)!’那么斬釘切鐵,比前幾次嚴(yán)厲多了。? |
qiè qiè xì yǔ切切細(xì)語 | 切:通“竊”;切切:暗中,私下。低聲交談。 | 唐·韓愈《順宗實(shí)錄·永貞元年》:“雖判兩使事,未嘗以簿書為意,日引其黨屏人切切細(xì)語。” |
shēn qiè zhù míng深切著明 | 深刻而顯明。 | 《史記 太史公自序》:“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
mù kōng yī qiè目空一切 | 空:什么也沒有。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驕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52回:“但他恃著自己學(xué)問,目空一切,每每把人不放在眼內(nèi)。” |
mó lóng jùn qiē磨礱雋切 | 礱:磨。相互切磋研討。 | 宋·王安石《進(jìn)說》:“磨礱雋切,沉浸灌養(yǎng),行完而才備。” |
rǎng mèi qiè chǐ攘袂切齒 | 攘袂:捋起衣袖;切齒:咬緊牙齒。形容十分憤怒或激動(dòng)的樣子。 | 宋·秦觀《進(jìn)策·邊防》:“吏士攘袂切齒,皆欲犁其庭而掃其閭。” |
jiǎn qiè liǎo dàng簡切了當(dāng) | 指簡單明白。 | 郭沫若《虎符》第三幕:“無忌,我簡切了當(dāng)?shù)母嬖V你吧。你是愛如姬的,是不是?” |
qiè qiè sī yǔ切切私語 | 指私下小聲說話。 | 唐 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
wàng wén wèn qiē望聞問切 | 中醫(yī)用語。望,指觀氣色;聞,指聽聲息;問;指詢問癥狀;切;指摸脈象。合稱四診。 | 《古今醫(yī)統(tǒng)》:“望聞問切四字,誠為醫(yī)之綱領(lǐng)。” |
yì qiè yán jìn意切言盡 | 意:心愿,意向。心意懇切,言辭毫無保留。 | 唐·劉禹錫《唐故相國贈(zèng)司空令狐公集紀(jì)》:“初述感恩陳力之大義,中及朝廷刑政之或闕,意切言盡,神識(shí)不昏。” |
bēi xǐ jiāo qiè悲喜交切 | 悲傷和喜悅的心情交織在一起。 | 晉·賈善翔《天上玉女記》:“遂披帷相見,悲喜交切。” |
jī dòng jiāo qiē饑凍交切 | 饑餓與寒冷一齊逼來。形容無衣無食,生活極其貧困。 | 宋·洪邁《夷堅(jiān)丙志·魚肉道人》:“父母欲其死,置于室一隅,饑凍交切,然竟不死。” |
qiè chǐ yǎo yá切齒咬牙 | 切齒:咬緊牙關(guān),表示痛恨。形容極端仇視或痛恨。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6回:“徐晃睜眉怒目,許褚切齒咬牙,各有相斗之意。” |
yī qiē wàn wù一切萬物 | 宇宙間所有的事物。 | 《無量壽經(jīng)》卷上:“設(shè)我得佛,自地上以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yán)飾奇妙,超諸人天。” |
rú qiē rú cuō,rú zhuó rú mó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切、磋、琢、磨是指把骨頭、象牙、玉石、石頭等加工成器物。比喻學(xué)習(xí)和研究問題時(shí)互相討論,取長補(bǔ)短。 | 《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淇奧》:“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qiē cuō zhuó mó切磋琢磨 | 切:指加工骨頭;磋:指加工象牙;琢:指加工玉石;磨:指加工石頭。原指對(duì)玉石、象牙等的細(xì)加工;現(xiàn)指討論問題;取長補(bǔ)短。 | 漢 王充《論衡 量知篇》:“人之學(xué)問,知能成就,猶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 |
hán chán qī qiè寒蟬凄切 | 寒蟬:冷天里的知了。天冷時(shí),知了發(fā)出凄慘而低沉的聲音。文藝作品中多用以烘托悲涼的氣氛和情調(diào)。 | 晉·陸云《陸清河集·寒蟬賦》:“于是貧居之士,喟爾相與而俱嘆曰:‘寒蟬哀鳴,其聲也悲;四時(shí)去暮,臨河徘徊。’” |
yì qiè cí jìn意切辭盡 | 意:心愿,意向。心意懇切,言辭毫無保留。 | 唐·李翱《勸裴相比自出征書》:“伏望試以狂言,訪于所知厚者,意切辭盡,不暇文飾,伏惟少賜省察。” |
qiè chǐ tòng hèn切齒痛恨 | 牙齒互相摩擦。形容憤恨到了極點(diǎn)。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彼此俱有切齒之恨。” |
nù mù qiè chǐ怒目切齒 | 瞪大眼睛;咬緊牙齒。形容憤恨之極的樣子。切齒:咬緊牙齒。 | 晉 劉伶《酒德頌》:“怒目切齒,陳說禮法,是非鋒起。” |
chēn mù qiè chǐ瞋目切齒 | 瞋目:發(fā)怒時(shí)睜大眼睛。瞪大眼睛,咬緊牙齒。形容極端憤怒的樣子。 | 《史記·張儀列傳》:“是故天下之游談士莫不日夜扼腕瞋目切齒以言從之便,以說人主。” |
ào nì yī qiè傲睨一切 | 睨:斜視。斜著眼看一切事物。形容傲慢藐視一切。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102回:“他當(dāng)紅的時(shí)候,是傲睨一切的,多少同寅,沒有一個(gè)在他眼里的。” |
jī hán jiāo qiē饑寒交切 | 饑餓與寒冷一齊逼來。形容無衣無食,生活極其貧困。 | 宋·王讜《唐語林》第一卷:“上謂曰:‘汝何為作賊?’對(duì)曰:‘饑寒交切,所以為盜。’” |
qiè chǐ fǔ xīn切齒腐心 | 切齒:咬緊牙齒;腐心:形容心中極恨。形容憤恨到極點(diǎn)。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刺客列傳》:“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 |
zhí yán qiē jiàn直言切諫 | 同“直言極諫”。 | 漢·班固《漢書·東方朔傳》:“朔雖詼笑,然時(shí)觀察顏色,直言切諫,上常用之。” |
shēn qiē zhe míng深切著明 | 深刻而顯明。 | |
qiè qiè sī yì切切私議 | 切:通“竊”;切切:暗中,私下。指私下小聲說話 | 清·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44回:“替子富另燒一口,為此對(duì)躺在煙榻上,切切私議。” |
shēn qiē zhe bái深切著白 | 見“深切著明”。 | |
cì xīn qiē gǔ刺心切骨 | 見“刺心刻骨”。 | 明·于晃《乞恩疏》:“古今人臣于忠,未有如臣父之慘烈也。臣之痛憤,刺心切骨,何時(shí)可已!” |
qiè gǔ zhī chóu切骨之仇 | 形容仇恨極深。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0卷:“文秀乃切骨之仇,日夜在心,故此一經(jīng)眼,即便認(rèn)得。” |
qiè qiè shí shí切切實(shí)實(shí) | 踏踏實(shí)實(shí),確實(shí)具體。 | 清·劉鶚《老殘游記續(xù)集遺稿》第七回:“你來倒是切切實(shí)實(shí)的做兩首罷!” |
qíng zhēn yì qiē情真意切 | 謂情意十分真切。 | 清·吳喬《答萬季埜詩問》:“六朝體寬無粘,韻得葉用,粘綴但情真意切,得句即佳。故‘城上草’一篇,止十三字,而意味無窮。” |
qiē lǐ huì xīn切理會(huì)心 | 猶切理厭心。 | 宋·葉適《太學(xué)博士主君墓志銘》:“江淮士人零落,既聞君講說,切理會(huì)心,坐席皆滿。” |
qiē hé shí jì切合實(shí)際 | 指想法或做事合乎實(shí)際情況。 | 毛澤東《關(guān)于農(nóng)業(yè)互助合作的兩次談話》:“做一切工作,必須切合實(shí)際。” |
bù gù yī qiè不顧一切 | 顧:顧惜,眷顧。什么都不顧。 | 葉圣陶《孤獨(dú)》:“既然見到一點(diǎn)兒光,便不得不不顧一切地逃開。” |
tòng xīn qiè gǔ痛心切骨 | 傷痛透到骨頭里。形容悲憤之至。亦形容痛苦的程度極深。 | 清 和邦額《夜譚隨錄 白萍》:“子負(fù)心太甚,即王魁、李益,有不逮焉……思之痛心切骨,街非一朝一夕矣。” |
qiē shēn tǐ huì切身體會(huì) | 指自身遇到的經(jīng)驗(yàn)。 | 浩然《艷陽天》第63章:“團(tuán)支書這幾句話,是她這一程子的切身體會(huì)。” |
shēn qiè zhù bái深切著白 | 深刻而顯明。同“深切著明”。 | 宋 司馬光《與薛子立秀才書》:“觀足下之文……深切著白,使其人果舉而行之,則足下雖未得位,而澤固施于民矣。” |
qiè qiè yú xīn切切于心 | 切切:情意懇切的樣子。牢牢地記在心里。形容殷切思念。 | 元·石子章《竹塢聽琴》第一折:“自從父母亡過,那鄭彩鸞也不知去向,小生常切切于心,不能見面。” |
pì nì yī qiè睥睨一切 | 形容非常高傲,看不起任何人。 | 清·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惟性氣高傲,不欲下人,才具素長,睥睨一切,當(dāng)世名公巨卿,鮮有入其目者。” |
qīn qīn qiè qiè親親切切 | 形容人態(tài)度親愛和善。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30回:“煬帝拉李夫人同坐了玉輦,親親切切,又說了許多體己話。” |
qíng qī yì qiē情凄意切 | 謂心境十分悲傷。 | 明·康海《王蘭卿》第二折:“他那里肉跳心驚,你這里情凄意切。” |
qiè zhòng shí bìng切中時(shí)病 | 切:切合;中:恰好對(duì)上;病:害處。指發(fā)表的言論正好擊中當(dāng)時(shí)社會(huì)的弊病。 | 宋 龔明之《中吳紀(jì)聞 王彥光》:“彥光時(shí)主麗水簿,慨然上疏陳十弊,皆切中時(shí)病。” |
bào chóu xīn qiè報(bào)仇心切 | 急于要報(bào)仇雪恨。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6卷:“躊躇千百萬遍,終是報(bào)仇心切,只得寧耐,看個(gè)居止下落,再作區(qū)處。” |
yǐn shéng qiē mò引繩切墨 | 木工拉墨線裁直。用以比喻剛直不阿。 | 清·錢謙益《劉公墓志銘》:“引繩切墨,不少假易。” |
qiē chǐ fǔ xīn切齒拊心 | 咬牙捶胸。極端痛恨貌。 | 《戰(zhàn)國策·燕策三》:“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jìn)曰:‘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
qiē shù dǎo gēn切樹倒根 | 比喻徹底。 | |
yǐ zī qiē cuō以資切磋 | 資:幫助;切磋:古代把獸骨、象牙磨制成器物。借以幫助共同研究。 | 《詩經(jīng)·淇奧》:“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bù xī yī qiè不惜一切 | 為了達(dá)到目的不吝惜所花費(fèi)的代價(jià)。 | 瑪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三卷:“張彪就像撲滅荒火一樣,不惜一切地正在大搞抄家、分斗運(yùn)動(dòng)。” |
fú shēng qiè xiǎng浮聲切響 | 浮聲:平聲;切響:仄聲。指古漢語中的平仄聲。 | 《宋書·謝靈運(yùn)傳論》:“夫五色相宣,八音協(xié)暢,由乎玄黃律呂,各物宜。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jié),若前有浮生,則后須切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