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食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bàn shí zǎi xiàng伴食宰相 | 伴食:陪伴人家吃飯。唐朝朝會結束時,宰相率百僚集尚書省都堂會餐。指身居相位而庸懦不能任事者。 | 《舊唐書 盧懷慎傳》:“開元三年,遷黃門監。懷慎與紫微令姚崇對掌樞密,懷慎自以為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讓之,時人謂之‘伴食宰相’。” |
bàn shí zhōng shū伴食中書 | 指執政大臣庸懦而不堪任事。 | 《宋史 胡銓傳》:“孫近傅會檜議,遂得參知政事,天下望治有如饑渴,而近伴食中書,漫不敢可否事。” |
shí bù qiú bǎo食不求飽 | 飽:吃足。飲食不要求飽,指飲食要有節制。 | 東漢·班固《漢書·蓋寬饒傳》:“寬饒居不求安,食不求飽,進有憂國之心,退有死節之義。” |
è hǔ bù shí zǐ惡虎不食子 | 即使兇惡的老虎也不吃自己生下的小老虎。比喻不傷害親近者。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杭州龍華寺靈照真覺禪師》:“山僧失口曰:‘惡習虎不食子。’” |
dān sì hú jiǔ簞食壺酒 | 簞:盛飯竹器。一簞食,一壺酒。指少量飲食。 | 明 李東陽《中書舍人徐君壽六十序》:“今以簞食壺酒與人則終身不忘,惟天德帝力廣大莫測,故有終身囿之而不知者。 |
rì zè wàng shí日昃忘食 | 太陽已偏西還顧不上吃飯。形容專心致志,勤勉不懈。 | 《晉書·張軌傳》:“未能雪天人之大恥,解眾庶之倒懸,日昃忘食,枕戈待旦。” |
cū páo lì shí粗袍糲食 | 同“粗衣惡食”。 | 《后漢書·袁京傳》:“[袁彭]行至清,為吏粗袍糲食,終于議郎。” |
è gāng duó shí扼吭奪食 | 扼:用力掐著;亢:咽喉。扼住喉嚨,奪走吃的東西。比喻使人處于絕境。 | 《元史·陳祖仁傳》:“乃欲驅疲民以供大役,廢其耕耨而荒其田畝,何異扼其吭而奪其食,以速其斃乎?” |
shí tú wò jí食荼臥棘 | 吃苦菜,睡粗草。形容初民的生活艱苦。 | 清·王夫之《老莊申韓論》:“老莊亂之也,然而心猶人之心,天下則已異乎食荼臥棘之天下矣。” |
jǐng xiè bù shí井渫不食 | 亦作“井渫莫食”。謂井雖浚治,潔凈清澈,但不被飲用。比喻潔身自持,而不為人所知。語出《易·井》:“井渫不食,為我心惻。”王弼注:“渫,不停污之謂也。”孔穎達疏:“井渫而不見食,猶人修已全潔而不見用。” | 語出《易·井》:“井渫不食,為我心惻。”王弼注:“渫,不停污之謂也。”孔穎達疏:“井渫而不見食,猶人修已全潔而不見用。” |
shí yán ér féi食言而肥 | 食言:失信。指不守信用,只圖自己占便宜。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哀公二十五年》:“是食言多矣,能無肥乎?” |
jī zhōng dǐng shí擊鐘鼎食 | 打鐘列鼎而食。形容貴族或富人生活奢華。 | 漢·張衡《西京賦》:“擊鐘鼎食,連騎相過。”三國·魏·嵇康《卜疑》:“寧聚貨千億,擊鐘鼎食;枕藉芬芳,婉臠美色乎?” |
zì shí qí lì自食其力 | 依靠自己的勞動來謀生。 | 東漢 班固《漢書 食貨志》:“今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
āi lí zhēng shí哀梨蒸食 | 將哀梨蒸著吃。比喻不識貨。糊里糊涂地糟蹋好東西。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輕詆》:“桓南郡每見人不快,輒嗔曰:‘君得哀家梨,當復不烝食不?’” |
yī shí bù zhōu衣食不周 | 周:齊備。形容衣食缺乏,生活困窘。 |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卷二十七:“我今衣食不周,無力婚娶,何不俯就他家,一舉兩得?” |
zè shí xiāo yī昃食宵衣 | 入夜才吃晚飯,天不亮就穿衣起床。指勤于政務。 | 南朝陳徐陵《陳文皇帝哀冊文》:“勤民聽政,昃食宵衣。” |
shí dān jiāng hú食簞漿壺 | 為歡迎所擁護的軍隊,用簞盛飯,用壺盛水,進行犒勞。語本《孟子 梁惠王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 語出《孟子·梁惠王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
jiǔ shí dì yù酒食地獄 | 陷入終日為酒食應酬而奔忙的痛苦境地。 | 宋·朱彧《萍洲可談》卷三:“東坡倅杭,不勝杯酌……疲于應接,乃號杭倅為酒食地獄。” |
dān sì hú jiāng簞食壺漿 | 簞:古代盛飯的圓形竹器;食:食物;漿:湯用簞盛飯;用壺盛湯;犒勞軍隊。形容人民群眾熱情迎接和款待自己所愛戴的軍隊。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 |
qù shí cún xìn去食存信 | 比喻寧可失去糧食而餓死,也要堅持信義。 | 春秋·魯·孔丘《論語·顏淵》:“曰:‘去食。自古下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
yī bó shí ròu衣帛食肉 | 衣:穿。穿錦衣,吃肉食。形容生活富裕。 | 明·無名氏《孟母三移》第四折:“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shí zhǐ zhòng duō食指眾多 | 食指:比喻家庭人口。家庭人口多。 | 清·百一居士《壺天錄》上卷:“食指眾多,贍畜非易。” |
shí bù chōng kǒu食不餬口 | 不能吃飽肚子。形容生活艱難困苦。 | |
gàn shí zhī láo旰食之勞 | 天色已晚才吃飯。形容勤于政事。 | 《晉書 郭璞傳》:“不然,恐將來必有愆陽苦雨之災,崩震薄蝕之變,狂狡蠹戾之妖,以益陛下旰食之勞也。” |
hǎo yī měi shí好衣美食 | 美:美好。指吃好的,穿好的。 | 唐·馬周《請崇節儉及制諸王疏》:“且帝子何患不富貴,身食大國,封戶不少,好衣美食。” |
shí bù zhī wèi食不知味 | 同“食不甘味”。 | 唐·白居易《初授給遺獻書》:“臣所以授官已來,僅將十日;食不知味,寢不遑安;唯思粉身,以答殊寵,但未獲粉身之所耳。” |
dào shí zhì bǎo盜食致飽 | 比喻以不正當手段獲益。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省事》:“或有劫持宰相瑕疵而獲酬謝,或有喧聒時人視聽求見發遣,以此得官謂為才力,何異盜食致飽,竊衣取溫哉!” |
yì zū shí shuì衣租食稅 | 租、稅:田賦和各種稅款的總稱。依靠百姓繳納的租稅生活。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73回:“多少男人,衣租食稅,及至事到臨頭,尚且如此。” |
shū shí bù yī蔬食布衣 | 穿布衣,吃粗糧。形容生活儉樸。 | 《梁書·張嵊傳》:“嵊父臨青州,為土民所害。嵊感家禍,終身蔬食布衣,手不執刀刃。” |
shí bù zhōng wèi食不終味 | 同“食不甘味”。 | 三國·魏·曹植《釋愁文》:“坐不安席,食不終味,遑遑汲汲,或憔或悴。” |
bì yī dān shí弊衣簞食 | 破舊的衣服和粗糲的飯食。指生活清苦。 | 《周書 儒林傳論》:“其沉默孤微者,亦篤志于章句,以先王之道,飾腐儒之姿,達則不過侍講訓胄,窮則終于弊衣簞食。” |
chuò shí tǔ bǔ啜食吐哺 | 輟:中止,停止。停止用飯,吐出口中含的食物。 | 《史記·留侯世家》:“漢王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而公事!’” |
kuáng yǐn bào shí狂飲暴食 | 狂:縱情任性。大吃大喝 | |
shí bì fāng zhàng食必方丈 | 同“食前方丈”。 | 《宋書·劉穆之傳》:“性奢豪,食必方丈,旦輒為十人饌。” |
míng zhōng shí dǐng鳴鐘食鼎 | 見“鳴鐘列鼎”。 | 漢·張衡《西京賦》:“擊鐘鼎食,連騎相過。” |
bù gēng ér shí,bù cán ér yī不耕而食,不蠶而衣 | 耕:翻松田土以備播種;蠶:養蠶。不種田卻有飯吃,不養蠶卻能穿絲綢。形容不勞而獲。 | 漢·桓寬《鹽鐵論·相刺》:“而無益于理,往來浮游,不耕而食,不蠶而衣。” |
xiān yī měi shí鮮衣美食 | 鮮:有光彩的。穿的是華麗的衣服,吃的是美味的食品。形容生活優裕。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七:“德稱此時雖然借寓僧房,圖書滿案,鮮衣美食,已不似在先了。” |
bù yī shū shí布衣蔬食 | 蔬食:蔬菜和谷類食物。穿布衣,吃粗糧。形容生活儉樸。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毛玠傳》:“玠居顯位,常布衣蔬食,撫育孤兄子甚篤,賞賜以振施貧族,家無所余。” |
shī lù sù shí尸祿素食 | 尸:居位;尸祿:受祿而不盡職。空食俸祿而不盡其職,無所事事。 | 三國·魏·曹丕《上書三禪讓》:“昔有蘧敖逃祿,傳載其美,所以濁世,勵貪夫,賢于尸祿素食之人也,故可得而小。” |
bǎo shí zhōng rì,wú suǒ shì shì飽食終日,無所事事 | 飽:吃足;終日:整天。整天吃得飽飽的,什么事也不干。 | 呂振羽《簡明中國通史》第九章:“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地主階級,品質卻是最惡劣的。” |
tóng pán ér shí同盤而食 | 同吃一個盤中的食物。形容兄弟之間骨肉情深。 | 《魏書 楊椿傳》:“吾兄弟,若在家,必同盤而食,若有近行,不至,必待其還,亦有過中不食,忍饑相待。” |
è yī shū shí惡衣蔬食 | 同“惡衣菲食”。 | 晉·葛洪《神仙傳·孔元方》:“元方仁慈,惡衣蔬食。” |
dōng shí xī sù東食西宿 | 比喻貪婪的人唯利是圖。 | 漢 應劭《風俗通》:“齊人有女,二人求之。東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貧。父母疑不能決,問其女,定所欲適。……女云:‘欲東家食,西家宿。’” |
niǎo wéi shí wáng鳥為食亡 | 鳥兒為了吃食而死。比喻人為了名利而喪失生命。 | 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13回:“‘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當時袁伯珍聽得這些話,便要從此發一宗洋財。” |
zhuì shí tài cāng贅食太倉 | 指無功受祿。 | 宋洪邁《容齋三筆人當知足》:“予年過七十,法當致仕……鄉袞趙子直不妨使絕祿粟,俾之因任,方用贅食太倉為愧,而親朋謂予爵位不逮二兄,以為耿耿。” |
mí yī yù shí靡衣玉食 | 美衣美食。 | 宋·蘇軾《六國論·論養士》:“靡衣玉食,以館於上者,不可勝數。” |
bì yī lì shí敝衣糲食 | 破衣粗食。形容生活困頓。 | 宋 曾鞏《徐復傳》:“窮閻漏屋,敝衣糲食,或至于不能自給,未嘗動其意也。” |
yī shí fàn wǎn衣食飯碗 | 比喻賴以生存的職業或技能等。 | 元·李行道《灰闌記》楔子:“俺女孩兒倒也肯嫁他,只是俺這衣食飯碗,如何便割舍得。” |
gàn shí xiāo yī旰食宵衣 | 天色很晚才吃飯,天不亮就穿衣起來。形容勤于政事。 | 南朝 陳 徐陵《陳文帝哀策文》:“勤民聽政,旰食宵衣。” |
è yī bó shí惡衣薄食 | 衣:衣服;薄:淡薄;食:事物。形容生活清苦。 | 《文中子 事君》:“惡衣薄食,少思寡欲。” |
bù chī yān huǒ shí不吃煙火食 | 煙火食:熟食。道教以為仙人可以不吃熟食。舊時用來稱贊詩文立意高超,言詞清麗,不同一般。 | 宋·阮閱《詩話總龜前集》卷九引《直方詩話》:“文潛先與李公擇輩來予家作長句。后再同東坡來,坡讀其詩,嘆息云:‘此不是吃煙火食人道底言語。’” |
miè cǐ zhāo shí滅此朝食 | 此:代詞;指敵人;朝食:吃早飯。意思是消滅了這伙敵人再吃早飯。表示消滅敵人的急切心情或對敵人的仇恨蔑視。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成公二年》:“齊侯曰:‘余姑翦滅此而朝食!’” |
shí ròu qǐn pí食肉寢皮 | 吃他們的肉;剝下他們的皮當褥子墊。形容對敵的深仇大恨。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二十一年》:“然二子者,譬于禽獸,臣食其肉而寢處其皮矣。” |
tuì shí zì gōng退食自公 | 減膳以示節儉。謂操守廉潔。 | 《詩經·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
ěr shì mù shí耳視目食 | 用耳朵看,用眼睛吃。比喻顛倒錯亂。 | 宋 司馬光《迂書 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視而目食者,鮮矣。” |
qiáng shí mí jiǎo強食靡角 | 指飽食而角力求勝。 | 《列子·說符》:“強食靡角,勝者為制,是禽獸也。”殷敬順釋文:“《韓詩外傳》云:‘靡,共也。’《呂氏春秋》云:‘角,試力也。’此言人重利而輕道,唯食而已,亦猶禽獸飽食而相共角力以求勝也。”一說,靡讀為摩,謂以角相摩。見俞樾《諸子平 |
rén wèi cái sǐ,niǎo wèi shí wáng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 舊時俗語。意思是為了追求金錢,連生命都可以不要。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3回:“俗話說得好:‘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當時袁伯珍聽得這些說話,便要從此發一宗洋財。” |
jié yī suō shí節衣縮食 | 節:節約;節省;縮:縮減。省吃儉用;非常節儉。 | 宋 陸游《秋獲歌》:“我愿鄰曲謹蓋藏,縮衣節食勤耕桑。” |
shí zhǐ dà dòng食指大動 | 原指有美味可吃的預兆,后形容看到有好吃的東西而貪婪的樣子。 | 《左傳·宣公四年》:“楚人獻黿于鄭靈公,公子宋與子家將見,子公之食指動。” |
shí qián fāng zhàng食前方丈 | 方丈:一丈見方。吃飯時面前一丈見方的地方擺滿了食物。形容吃的闊氣。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下》:“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為也。” |
shí shǎo shì fán食少事繁 | 見“食少事煩”。 | 《晉書·宣帝紀》:“先是,亮(諸葛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許)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 |
jìng shì hòu shí敬事后食 | 語本《論語·衛靈公》:“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邢昺疏:“言當先盡力敬其職事,必有勛績而后食祿也”。謂凡事應當先盡力去做,待有功績后才能享受俸祿。 | 語出《論語·衛靈公》:“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邢昺疏:“言當先盡力敬其職事,必有勛績而后食祿也”。 |
zhōng míng dǐng shí鐘鳴鼎食 | 擊鐘奏樂列鼎而食。形容生活豪華、排場。鐘鳴:吃飯時敲鐘;鼎食:列鼎而食。 | 唐 王勃《滕王閣序》:“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 |
bì yī shū shí弊衣蔬食 | 破舊的衣服和粗糲的飯食。指生活儉樸。亦作“弊衣簞食”。 | 《周書·柳虯傳》:“弊衣蔬食,未嘗到改操。” |
láng cān hǔ shí狼餐虎食 | 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5回:“阮家三兄弟讓吳用吃了幾塊,便吃不得了;那三個狼餐虎食,吃了一回。” |
bìng rì ér shí并日而食 | 并日:兩天合并成一天。不能天天得食,兩天三天才能得一天的糧食。形容生活窮困。 | 西漢 戴圣《禮記 儒行》:“篳門圭窬,蓬戶甕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鄭玄注:“二日用一日食也。” |
jīng tūn cán shí鯨吞蠶食 | 像鯨魚吞食一口吞下,像蠶吃桑葉逐步侵占。比喻用各種手段侵吞。 | 清 王韜《英宜保土》:“若土耳機三土一旦為俄所鯨吞蠶食,則地兼三海,拓疆萬里。” |
chún jū kòu shí鶉居鷇食 | 鷇:待母哺食的幼鳥,它不挑揀食物。如鵪鶉一樣居無定所,象幼雛一樣饑不擇食。比喻生活儉樸,不求享受。 | 《莊子·天地》:“夫圣人鶉居而鷇食,鳥行而無彰。” |
chāng tíng lǚ shí昌亭旅食 | 寄食南昌長亭處,借指寄人籬下。 | 唐 王勃《白下驛餞別唐少府》詩:“下驛窮交日,昌亭旅食年。” |
cán shí jīng tūn蠶食鯨吞 | 食:吃;吞:整個兒咽下去。像蠶啃桑葉一樣一點一點來;或像鯨魚吃食一樣大口大口吞。比喻強國用逐步侵占或一舉吞并的方式侵略弱國領土。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灤陽消夏錄六》:“汝先遺二孤侄,汝蠶食鯨吞,幾無余瀝。” |
měng hǔ pū shí猛虎撲食 | 老虎撲向食物。比喻動作猛烈而迅速 | 老舍《趙子曰》:“趙子曰放下酒杯,猛虎撲食似的撲出去。” |
shuài shòu shí rén率獸食人 | 率:帶領。帶著野獸來吃人。比喻統治者虐害人民。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
wǎn shí dàng ròu晚食當肉 | 餓了再吃,味道就象吃肉一樣。后泛指不熱衷名利。 | 《戰國策·齊策四》:“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 |
mín yǐ shí wéi běn民以食為本 | 民眾以糧食為根本。 | 明·無名氏《拔宅飛升》第一折:“常言道大富由天,小富由勤,民以食為本。” |
qǐn shí jù fèi寢食俱廢 | 覺也不睡,飯也顧不上吃。比喻極其焦慮不安,或學習、工作極其緊張。 | 宋·洪邁《夷堅志·沈見鬼》:“夏六月,真若赤目,腫痛特甚,寢食俱廢。” |
jī bù huáng shí饑不遑食 | 同“饑不暇食”。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雖有糇糧,饑不遑食。” |
yīng zhì láng shí鷹摯狼食 | 比喻兇狠地攫取和吞沒。 | |
rì shí wàn qián日食萬錢 | 每天吃喝花費上萬錢財。形容生活極其奢侈。 | 《晉書 何曾傳》:“食日萬錢,猶曰無下箸處。” |
mǐ yī tōu shí靡衣媮食 | 靡:華麗;媮:茍且。身穿麗服,茍且而食。形容富貴的人茍且偷生。 | 《漢書·韓信傳》:“眾庶莫不輟作怠惰,靡衣媮食,傾耳以待命者。” |
è hǔ pū shí餓虎撲食 | 饑餓的老虎撲向食物;比喻迅速地猛烈地向前沖去。 | 明 吳承恩《西游記》:“雙手使降妖杖丟一個丹鳳朝陽餓虎撲食。” |
hè yī shū shí褐衣蔬食 | 褐衣:粗布衣服;蔬食:粗糙的飯食。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粗茶淡飯。形容生活困苦。 | 《史記·游俠列傳》:“故季次、原憲終年空室蓬戶,褐衣蔬食。” |
rì gàn bù shí日旰不食 | 同“日旰忘食”。 | 唐·皮日休《憂賦》:“故王之憂國者日旰不食,士之憂位者載贄出疆。” |
fěi yī è shí菲衣惡食 | 菲:微,薄。簡單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儉樸。 | 《宋史·李韶傳》:“九重菲衣惡食,臥薪嘗膽,使上下改慮易聽,然后可圖。” |
zhāo chèn mù shí朝趁暮食 | 白天掙了錢,晚上才有飯吃。形容生活十分貧困。 | 元 孫仲章《勘頭巾》第一折:“人都叫我王小二……家中窮窘,朝趁暮食。” |
jié shí suō yī節食縮衣 | 節:節減;縮:緊縮。吃飯穿衣都很節省。形容節儉。 | 宋·朱熹《劉氏墨莊記》:“節食縮衣,悉力營聚。” |
shí bù chōng jī食不充饑 | 猶言食不果腹。 | 南朝·宋·劉彧《立晉熙王嗣詔》:“而諸孫纊不溫體,食不充饑,付之姆你之手。” |
diāo pán qǐ shí雕盤綺食 | 精美的器皿及食物。 | 唐·李白《扶風豪士歌》:“雕盤綺食會眾客,吳歌趙舞香風吹。” |
shí sù xiāng jiān食宿相兼 | 比喻幻想同時實現兩個互相矛盾的目標。 | 漢 應劭《風俗通 兩袒》:“齊人有女,二人求之。……父母疑不能決,問其女:‘定所欲適,難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兩袒,怪問其故。云:‘欲東家食,西家宿。’” |
zhāi jū shū shí齋居蔬食 | 齋居:家居,閑居;蔬食:粗食,素食。閑居在家,粗茶淡飯。形容生活儉樸。 | 《元史·劉秉忠傳》:“雖位極人臣,而齋居蔬食,終日淡然,不異平昔。” |
zì shí qí guǒ自食其果 | 自己吃自己種下的惡果。形容自己做壞事;自己受害。 | 茅盾《〈呼蘭河傳〉序》:“除了因為愚昧保守而自食其果,這些人物的的生活原也悠然自得其樂。 |
bù zhī qǐn shí不知寢食 | 猶言廢寢忘食。形容異常專心、努力。 | |
yàn zǐ xián shí燕子銜食 | 喻育子之艱辛。 | 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二折:“且休說懷耽十月,只從小偎干就濕,兒口氣抬舉他偌大,恰便似燕子銜食。” |
gǒu zhì bù shí qí yú狗彘不食其余 | 狗豬都不吃他剩下的東西。形容人極其卑鄙齷齪。 | 《漢書·元后傳》:“既無以報,受人孤寄,乘便利時,奪取其國,不復顧恩義,人如此者,狗豬不食其余,天下豈有而兄弟邪!” |
yú shí zhuì xíng余食贅行 | 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贅疣。比喻遭人討厭的東西。 | 《老子》:“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 |
tuì shí cóng róng退食從容 | 指官吏品行節儉正直,儀容從容自得,可為楷模。 | 語出《詩·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鄭玄箋:“退食,謂減膳也。自,從也。從于公,謂正直順于事也。委蛇,委曲自得之貌。節儉而順心志定,故可自得也。”朱熹集傳:“南國化文王之政,在位皆節儉正直,故詩人美其衣服有常,而從容自 |
měi shí gān qǐn美食甘寢 | 甘:美好。吃得好,睡得香。形容生活舒適安逸。 | 唐·陳翰《異聞集·廬江馮媼》:“媼不之異,又久困寒餓,得美食甘寢,不復言。” |
rén fú yú shí人浮于食 | 浮:超過,多余。食:指俸祿。原指人的才能超過所得的俸祿。后比喻人員太多超過了工作的需要。亦作“人浮于事”。 | 西漢·戴圣《禮記·坊記》:“故君子與其使食浮于人也,寧使人浮于食。” |
chuī xiāo qǐ shí吹簫乞食 | 原指伍春秋時子胥于吳市吹簫向人乞討。后指沿街乞討。 | 《史記·范睢蔡澤列傳》:“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夜行晝伏,至于陵水,無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于吳市。” |
è yī fēi shí惡衣菲食 | 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儉樸。 | 《梁書·太祖張皇后等傳序》:“高祖撥亂反正,深鑒奢逸,惡衣菲食,務先節儉。” |
fēng yī zú shí豐衣足食 | 穿的吃的都很充足富裕。形容生活富足。 | 五代 齊已《病中勉送小師往清涼山禮大圣》詩:“豐衣足食處莫住,圣跡靈蹤好遍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