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方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tiān gè yī fāng天各一方 | 各在天底下的一邊。形容離別后各居一地;相距遙遠。 | 漢 蘇武《詩》:“良友遠別離,各在天一方。” |
xǐng fāng guān sú省方觀俗 | 省:察看。觀察各地風俗民情。 | 《周書·竇熾傳》:“得一睹誅剪鯨鯢,廓清寰宇,省方觀俗,登岳告成,然后歸魂泉壤。” |
zhì yuán xíng fāng智圓行方 | 圓:圓滿,周全;方:端正,不茍且。知識要廣博周備,行事要方正不茍。 | 《文子 微明》:“老子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圓,行欲方。” |
qī yǐ qí fāng欺以其方 | 欺:欺騙;其方:合乎情理的方法。比喻壞人用合乎情理的方法欺騙別人。 | 戰國·鄒·孟軻《孟子·萬章上》:“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 |
dēng jiè yóu fāng登界游方 | 登上天界,游歷四方。指周游世界。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一回:“猴王叩頭道:‘弟子飄洋過海,登界游方,有十數個年頭,方才訪到此處。’” |
bā fāng hū yìng八方呼應 | 八方:四面八方。形容各方面互相呼應;彼此配合。 | 毛澤東《文匯報的資產階級方向應當批判》:“上下串連,八方呼應,以天下大亂、取而代之、逐步實行、終成大業為時局估計和最終目的者,到底只有較少人數。” |
shū fāng jué yù殊方絕域 | 指極遠的地方。 | 唐·呂溫《地志圖序》:“名山大川,隨顧奔走;殊方絕域,舉意而到。” |
jué yù shū fāng絕域殊方 | 絕域:極遠的地方;殊方:他鄉。極遠的異域他鄉。 | 《晉書·裴秀傳》:“故雖有峻山巨海之隔,絕域殊方之迥,登降詭曲之因,皆可得舉而定者。” |
qiān fāng wàn jì千方萬計 | 想盡或用盡一切辦法。同“千方百計”。 | 《敦煌變文 降魔變文》:“若論肯賣,不諍價之高低;若死腰楔,方便直須下脫。千方萬計,不得不休。” |
yǒu yǒng zhī fāng有勇知方 | 有勇氣且知道義。 | 語出《論語 先進》:“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何晏集解:“方,義方。” |
gè bà yī fāng各霸一方 | 各:各自;霸:強橫占據。指憑借勢力各自稱霸一個地方。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3回:“方今天下分崩,英雄并起,各霸一方。” |
rú rì fāng shēng如日方升 | 方:剛剛。像太陽剛剛升起一樣。比喻正處于興盛階段;有廣闊的發展前途和堅強的生命力。 | 《詩經 小雅 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
guó bù fāng jiǎn國步方蹇 | 國步:國家的命運。國家處于危難的境地。 | 南朝·宋·謝莊《孝武帝哀策文》:“王室多故,國步方蹇。” |
shàng fāng bù zú,xià bǐ yǒu yú上方不足,下比有余 |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晉書 王湛傳》:“時人謂湛上方山濤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
jǐng jǐng yǒu fāng井井有方 | 形容有條理有辦法。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7卷:“孝基條分理析,井井有方。” |
kǒng fāng xiōng孔方兄 | 錢的別稱,中國舊時銅錢外圓內孔方形。 | 宋·黃庭堅《戲呈孔毅父》:“管城子無食肉相,孔方兄有絕交書。” |
zhǐ fāng huà yuán指方畫圓 | 謂談論時以手指比畫。 | 明·宋濂《王府君墓志銘》:“或共其議論,輒掀眉吐氣,指方畫圓,滾滾數千言不休。” |
yuán lú fāng zhǐ圓顱方趾 | 方腳圓頭。指人類。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精神訓》:“故頭之圓也像天,足之方也像地。” |
fāng xīng wèi ài方興未艾 | 方:正在;興:興起;艾:停止;完結。剛興起還沒有停止。現多用來形容事物正處于興旺階段或形容正在蓬勃發展。 | 宋 周煇《清波雜志》第一卷:“鴻恩錫類,方興未艾,在位者其思有以革之。” |
bù yǐ guī jǔ,bù néng chéng fāng yuán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 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則。 | 《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
wài yuán nèi fāng外圓內方 | 形容外表隨和;內里剛直。圓:圓通;方:方正。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郅惲傳》:“案延資性貪邪,外方內圓,朋黨構奸,罔上害人。” |
luò luò dà fāng落落大方 | 落落:坦率開朗;舉止瀟灑自然。形容言談舉止自然大方;不拘謹。 | 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第69回:“杜雍卻不推辭,將通身換了,更覺落落大方。” |
yī gān yī fāng一干一方 | 明代官場黑話,行賄一千一萬的隱語。 | 明·陳洪謨《繼世紀聞》第二卷:“逆瑾用事,賄賂公行,凡有干謁者云饋一干,即一千之謂,云一方,即一萬之謂。” |
dà kāi fāng biàn zhī mén大開方便之門 | 給予極大的方便。 | 明 馮惟敏《僧尼共犯》四:“誰想巡捕老爺大開方便之門,放俺還俗,便成配偶。” |
yuán záo fāng ruì圓鑿方枘 | 鑿:榫眼;枘:榫頭。方榫頭插不進圓榫眼。比喻不相投合;格格不入。 | 戰國 楚 屈原《楚辭 九辯》:“圓鑿而方枘兮,吾知其齟齬而難入。” |
yuán shǒu fāng zú圓首方足 | 代指人類。 | 《淮南子·精神訓》:“頭之圓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 |
xuè qì fāng zhuàng血氣方壯 | 血氣:精力;方:正。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 《新唐書·張嘉貞傳》:“昔馬周起徒步,謁人主,血氣方壯,太宗用之,能盡其才,甫五十而沒。” |
wài fāng nèi yuán外方內員 | 指外表正直,內心圓滑。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郅惲傳》:“案延資性貪邪,外方內員,朋黨構奸,罔上害人。” |
bù liè fāng tóu不劣方頭 | 劣:不好;方頭:俗指不通時宜為方頭。不以不通時宜為不好。形容人性格倔強、頑固。 | 元 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二折:“我從來不劣方頭,恰便似火上澆油。我偏和那有勢力的官人每卯酉。” |
fāng jīn cháng páo方巾長袍 | 方形頭巾,長袍子。古代儒生的裝束。指儒生 | 魯迅《病后雜談之余》:“國畫呢,方巾長袍,或短褐椎髻,從沒有見過一條我所記得的辮子。” |
chūn cán dào sǐ sī fāng jìn春蠶到死絲方盡 | 絲:雙關語,思的諧音。比喻情深誼長,至死不渝。 | 唐 李商隱《無題》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
shàng fāng bǎo jiàn上方寶劍 | 見“上方劍”。 | 劉心武《鐘鼓樓》第一章:“乃至坐著小轎車來‘御駕親征’、拿著‘上方寶劍’(某大人物開的條子)來當場‘宣諭’。” |
fāng tóu bù liè方頭不劣 | 方頭:俗指不通時宜;不劣:倔強不馴順。形容人性格倔強、頑固。 | 元·關漢卿《錢大尹智勘緋衣夢》第四折:“俺這里有個裴炎,好生方頭不劣。” |
zhì yù yuán ér xíng yù fāng,dǎn yù dà ér xīn yù xiǎo智欲圓而行欲方,膽欲大而心欲小 | 考慮問題要變通靈活,行為則須端方不茍;膽量要大,心思要縝密。 | 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凡人之論,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圓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鮮。” |
lì xián wú fāng立賢無方 | 立:植,豎。指推舉賢人不拘一格 |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湯執中立賢無方。” |
dà zhèng fāng zhēn大政方針 | 重大的政策與措施,引導事業前進的方向和指針。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38回:“頗欲展施抱負,造成一法制國,所以一經就任,便草就大政方針宣言書,擬向國會宣布。” |
bā fāng zhī yuán八方支持 | 形容各方面都支持、援助。 | |
jǔ bù fāng xíng矩步方行 | 行走時步伐端方合度。指行為舉止合乎禮儀規范。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二回:“這樣先生,漸不能矩步方行,不過東家西席,聊存名目而已。” |
jǔ zhǐ dà fāng舉止大方 | 舉動不俗氣,不做作。形容人行為動作不拘束,堂堂正正。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一回:“若是正經的女子,見了人一樣,不見人也是一樣,舉止大方,不輕言笑的,那怕他在街上走路,又礙甚幺呢?” |
chī sì fāng fàn吃四方飯 | 和尚道士到處化緣為生,也指一般人走到任何地方都能生活。 | 沈從文《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常德、河洑、周溪、桃源,沿河近百里路以內‘吃四方飯’的標致娘兒們,他無一不特別熟習。” |
hào wù shū fāng好惡殊方 | 好惡:喜好和討厭;殊方:不同的趨向。指人的旨趣不同,愛憎有異 | 東漢·班固《漢書·異文志》:“時君世主,好惡殊方。” |
suí fāng zhú yuán隨方逐圓 | ①謂立身行事無定則。②根據物體的形狀、地形的高低等作出與之相適應的設計構造。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8回:“和光混俗,惟其利欲是前,隨方逐圓,不以廉恥為重。” |
fāng biàn mén方便門 | 方便:便利。佛教語,指引人入教的門徑,后指給人便利的門路。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漳州羅漢桂琛和尚》:“所以諸佛慈悲,見汝不奈何,開方便門,示真實相。” |
fāng yuán shū qù方圓殊趣 | 殊趣:不同的意趣。因方圓形狀各異,意趣大相徑庭。比喻人或事物各異,其意趣或特征也各不相同。 | 《宋書·禮志一》:“今者見生,或年在捍格,方圓殊趣,宜聽其去就,各從所安。” |
bù chéng fāng yuán不成方圓 | 方圓:借指規矩。形容言語行動沒有規矩,不成樣子。 |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
miàn rú fāng tián面如方田 | 面:臉。臉方得像“田”字,指富貴相。 | 《南齊書·李安人傳》:“帝大驚,目安人曰:‘卿面如方田,狀封侯也。’” |
yuǎn chù kuā chēng,jìn fāng mài nòng遠處夸稱,近方賣弄 | 夸稱:夸獎。在遠近各處夸獎、稱頌,炫耀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36回:“全靠恩官作成,遠處夸稱,近方賣弄。” |
ní gǔ jū fāng泥古拘方 | 拘守成規、舊說而不知變通。 | 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結構》:“恐以一定陳言,誤泥古拘方之作者。” |
fāng dǐ yuán gài方底圓蓋 | 方底器皿,圓形蓋子。比喻事物不相合。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兄弟》:“今使疏薄之人而節量親厚之恩,猶方底而圓蓋,必不合矣。” |
xián liáng fāng zhèng賢良方正 | 賢良:才能,德行好;方正:正直。漢武帝時推選的一種舉薦官吏后備人員的制度,唐宋沿用,設賢良方正科。指德才兼備的好人品。 | 《史記·平準書》:“當是之時,招尊方正賢良文學之士,或至公卿大夫。” |
ruì yuán záo fāng枘圓鑿方 | 比喻不調協,捍格不入。參見“枘鑿方圓”。 | 《好逑傳》第十五回:“不過冥冥中若無作合,則日東月西,何緣相會,枘圓鑿方,入于參差。” |
fāng zhèng xián liáng方正賢良 | 方正:正直;賢良:才能,德行好。漢武帝時推選的一種舉薦官吏后備人員制度,唐宋沿用,設賢良科。指德才兼備的好人品 | 西漢·司馬遷《史記·平準書》:“當是之時,招尊方正賢良文學之士,或至公卿大夫。” |
yuán dǐng fāng zhǐ圓頂方趾 | 同“圓首方足”。 | 清·龔自珍《〈升平分類讀史雅詩〉自序》:“彼非圓頂方趾、父母所生之民耶?” |
fāng lái wèi ài方來未艾 | 謂(恩澤)方始來到尚未止歇。 | 明·方孝孺《凝命神寶頌》:“霈如霖雨,潤澤天下,而民被其惠者,方來而未艾也。” |
jiàn qiào dà fāng見誚大方 | 見“見笑大方”。 | 清·吳趼人《<兩晉演義>序》:“庶幾不以小說家言見誚大方,而筆墨匠亦不致笑我之浪用其資料也。” |
shí àn fāng zhàng食案方丈 | 同“食前方丈”。 | 漢·桓寬《鹽鐵論·孝養》:“高臺極望,食案方丈,而不可謂孝。” |
yuán kǒng fāng mù圓孔方木 | 把方木頭放到圓孔里去。比喻二者不能投合。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若將有限心識作無限中用,如將方木逗圓孔。” |
jiào dǎo yǒu fāng教導有方 | 教育引導很有辦法。 | 清 吳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十九回:“凡此種種,雖然是他叔祖教導有方,也是他福至心靈,官星透露,才得一變而為聞一知十的聰明人。” |
sì miàn bā fāng四面八方 | 八方:指四方四隅;即東、南、西、北四方;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隅;泛指周圍。指周圍各個方面或各個地方。 | 宋 朱熹《朱子語類 卷九 學三》:“如孔子教人,只是逐件逐事說個道理,未嘗說出大頭腦處,然四面八方合聚湊來,也自見得個大頭腦。” |
xiǎng fāng shè fǎ想方設法 | 盡量想辦法。 | 葉圣陶《得失》:“教的一篇若是白話,看來看去差不多沒有幾句需要講明的;然而也得想方設法,把五十分鐘敷衍過去。” |
fāng fāng zhèng zhèng方方正正 | 四四方方,規規矩矩。 | 朱自清《揚州的夏日》:“這一帶的茶館布置都歷落有致,迥非上海,北平方方正正的茶樓可比。” |
huǐ fāng wǎ hé毀方瓦合 | 毀去棱角,與瓦礫相合。比喻屈己從眾,君子為道不遠離于人。后指毀棄自己的原則,迎合世俗。 | 語出《禮記·儒行》:“慕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其寬裕有如此者。”鄭玄注:“去己之大圭角,下與眾人小合也。” |
zhàng yuè yī fāng杖鉞一方 | 杖鉞:手持黃色大斧,表示威力。比喻掌握兵權或鎮守一方。 | 《尚書·牧哲》:“王左仗黃鉞,右秉白旄以麾。” |
dé pī bā fāng德被八方 | 品德高尚,滿布天下。 | 明·郭勛《英烈傳》第29回:“不可,不可!主公德被八方,名高天下,豈可稱臣逆賊!” |
fāng mìng pǐ zú方命圮族 | 方命:違命;圮族:危害族人。指不遵從法紀命令,危害同族的人。比喻民族敗類。 | 《尚書·堯典》:“吁!咈哉,方命圮族。” |
duō fāng bǎi jì多方百計 | 想盡或用盡種種方法、計謀。 |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東京學界告鄉人書》:“一言之不入,再哀之不入,或多方百計以求之,總必達目的而后已。” |
fāng lǐng yuán guàn方領圓冠 | 方形的衣領和圓形的帽冠,為古代儒生的服飾。亦借指儒生。 | 南朝·梁·何遜《七召·儒學》:“方領圓冠,金口木舌。談章句之遠旨,構紛綸之雅說。” |
shū fāng yì lèi殊方異類 | 殊方:異域,他鄉;異類:指不同品類的事物。泛指異域他鄉各種各樣不同品類的事物。 | 漢·班固《西都賦》:“其中乃有九真之麟,大宛之馬,黃支之犀,條支之鳥,逾昆侖,越巨海,殊方異類,至于三萬里。” |
dài yuán lǚ fāng戴圓履方 | 履:踩著;圓、方:古人以為天圓地方。頭頂著天,腳踩著地。指生活在人間。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本經訓》:“戴圓履方,抱表懷繩,內能治身,外能得人。” |
jué yù yì fāng絕域異方 | 絕域:極遠的地方。極遠的異域他鄉。 | 宋·蘇軾《御試制科策一道》:“朝廷置靈武于度內,幾百年矣,議者以為絕域異方,曾不敢近,而況于取之乎!” |
qì xuè fāng gāng氣血方剛 | 猶血氣方剛。謂精力正值旺盛。 | 元·鄭光祖《伊尹耕莘》第一折:“莫張慌,等的他那氣血方剛,那其間著志求賢將師道訪,習練的才高智廣,文強武壯。” |
yuán guān fāng lǐng圓冠方領 | 冠:古代的帽子。圓形帽方領袍衫。古代儒生的冠服。指讀書人。 | 唐·王勃《益州夫子廟碑》:“圓冠方領,再行鄒魯之風。” |
biàn wù jū fāng辨物居方 | 居:在,安置;方:方位,地方。辨別眾物的性質、條件等因素,使之各得其所 | 《周易 未濟》:“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
mài sì fāng bù邁四方步 | 不慌不忙,慢吞吞地走路,比喻辦事緩慢。 | |
fāng yán jǔ xíng方言矩行 | 謂言行方正,合乎規范。 | 清·錢泳《履園叢話·科第·孝感》:“彭一庵,名瓏,字云客,長洲人,方言矩行,士林推重。” |
yán fāng xíng yuán言方行圓 | 謂言論正直而行為圓滑。 | 漢·王符《潛夫論·交際》:“凡今之人,言方行圓,口正心邪。” |
yì fāng zhī xùn義方之訓 | 義方:比喻為人應遵守的道理。教人遵守做人之道的訓言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隱公三年》:“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 |
yǎn guān liù lù,ěr tīng bā fāng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 六路:指上、下、四方;八方:指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形容人機智靈活,遇事能多方觀察分析。 | 清·石玉昆《續小五義》第三回:“魏真道爺可算得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正與雷英動手。” |
wán fāng wéi yuán刓方為圓 | 《楚辭 九章 懷沙》:“刓方以為圜兮,常度未替。”王逸注:“言人刓削方木,欲以為圜,……以言讒人譖逐放己,欲使改行。”圜,同“圓”。把方的削成圓的。比喻改變忠直之性,隨俗俯仰。 | 戰國·楚·屈原《楚辭·懷沙》:“刓方以為圓兮,常度未替。” |
lái rì fāng cháng來日方長 | 來日:未來的日子。方:正。將來的日子還長著呢。表示事有可為。 | 宋 文天祥《與洪瑞明云巖書》:“某利郡后,頗與郡人相安,日來四處無虞,早收中熟,覺風雨如期,晚稻亦可望,惟是力綿求牧,來日方長。” |
shàng fāng bǎo jiàn尚方寶劍 | 上方寶劍。比喻極大的權力。 | 清·石玉昆《小五義》第一回:“御賜尚方寶劍,先斬后奏,一路上代理民詞。” |
shí wèi fāng zhàng食味方丈 | 同“食前方丈”。 | 春秋·齊·晏嬰《晏子春秋·問》:“昔吾先君桓公善飲酒窮樂,食味方丈。” |
fāng cùn dì方寸地 | 原指很小的地方,借指心。 |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第六卷:“俗語云:‘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指心而言也。” |
fāng ruì yuán zuò方枘圜鑿 | 見“方枘圓鑿”。 |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梁惠王謀欲攻趙,孟軻稱大王去邠,此……持方枘欲內圜鑿,其能入乎?” |
fāng shēng fāng sǐ方生方死 | 方:正在。指事物不斷生成或消亡。 | 戰國·宋·莊周《莊子·齊物論》:“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
fāng zhèng bù gǒu方正不茍 | 方正:正直;茍:茍且,不正派。指為人品行正直,不逢迎謅媚。 | 清·錢泳《履園叢話·者者居》:“嘉定有老儒,名朱綱,為人方正不茍,頗信佛老之說。” |
fāng zhǐ yuán lú方趾圓顱 | 趾:腳;顱:頭。方趾圓頭;原指人的腳和頭;代指人類。 | 《南史 陳紀上 高祖》:“茫茫宇宙,惵惵黎元,方趾圓顱,萬不遺一。” |
hào wù guāi fāng好惡乖方 | 好惡:喜好和討厭。指人的旨趣不同,愛憎有異 | 明·歸有光《與曹按察》:“鄙人向年為吏吳興,雖跼蹐百里,而志在生民,與俗人好惡乖方。” |
cóng guī jǔ dìng fāng yuán從規矩定方圓 | 從:聽從;規矩:圓規和曲尺。根據圓規和曲尺來確定方圓的大小形狀。比喻凡事都得遵循一定的法則。 | 元·無名氏《冤家債主》楔子:“天地神鬼人五仙,盡從規矩定方圓,逆則路路生顛倒,順則頭頭身外玄。” |
guī yuán jǔ fāng規圜矩方 | 規:畫圓的工具;圜:同“圓”;矩:方的工具。指合乎法度。 | 東漢·班固《漢書·律歷志》:“夫推歷生律制器,規圜矩方,權重衡平,準繩嘉量。” |
fāng táo pì lǐ方桃譬李 | 形容姿質之美有如桃李一般。 | 南朝·梁·簡文帝《箏賦》:“乃有燕馀麗妾,方桃譬李,本住南城,經居東里。” |
xíng bù yú fāng行不逾方 | 謂行動不逾越法度。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班彪傳上論》:“班彪以通儒上才,傾側危亂之間,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進,貞不違人。” |
tiān fāng yè tán天方夜譚 | 比喻虛誕、離奇的議論。 | 張潔《沉重的翅膀》:“鄭子云的話在他看來是書呆子的囈語,咬文嚼字、天方夜譚、理想主義。” |
fǔ suí wàn fāng撫綏萬方 | 撫綏:安定、安撫;萬方:萬邦,萬族。指安定天下。 | 《尚書·太甲上》:“天監厥德,用集大命,撫綏萬方。” |
fāng jīn kuò fú方巾闊服 | 方巾:古代秀才戴的方形軟帽。方形帽子,寬松的衣服。古代儒生的裝束。指儒生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18回:“正說得熱鬧,街上又遇著兩個方巾闊服的。” |
sì fāng zhī zhì四方之志 | 志:志向。指遠大的志向。亦作“志在四方”。 | |
fāng yuán kě shī方圓可施 | 施:施行,實施。方圓都能適應。比喻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 《南齊書·沈憲傳》:“補烏程令,甚著政績。太守褚淵嘆之,曰:‘此人方圓可施。’” |
sì fāng fú còu四方輻輳 | 比喻四方的人才或貨物像車輪上的輻條聚集在轂上那樣匯集到一處。后引申為從各方聚集的意思。 | 《漢書 孫叔通傳》:“人人奉職,四方輻輳。” |
yí xiào dà fāng貽笑大方 | 貽:遺留;大方:大方之家;泛指有某種專長的人。留下笑柄給內行人;讓內行人笑話。 | 先秦 莊周《莊子 秋水》:“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
fāng tóu bù lǜ方頭不律 | 見“方頭不劣”。 | 元·鄭廷玉《金鳳釵》:“見一個方頭不律的人,欺侮一個老年,打扯他跳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