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方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fāng tóu bù liè方頭不劣 | 方頭:俗指不通時宜;不劣:倔強不馴順。形容人性格倔強、頑固。 | 元·關漢卿《錢大尹智勘緋衣夢》第四折:“俺這里有個裴炎,好生方頭不劣。” |
fāng yán jǔ xíng方言矩行 | 謂言行方正,合乎規范。 | 清·錢泳《履園叢話·科第·孝感》:“彭一庵,名瓏,字云客,長洲人,方言矩行,士林推重。” |
dé pī bā fāng德被八方 | 品德高尚,滿布天下。 | 明·郭勛《英烈傳》第29回:“不可,不可!主公德被八方,名高天下,豈可稱臣逆賊!” |
fāng cān bìng lù方驂并路 | 猶并駕齊驅。 | 《宋書·王景文傳論》:“與袁粲群公方驂并路,傾覆之災,庶幾可免。” |
xiāo fāng wéi yuán削方為圓 | 雕琢方正為滾圓。比喻磨礪個性,改變不良行為。 | 《晉書·熊遠傳》:“遂便世人削方為圓,撓直為曲。” |
xiá fāng jué yù遐方絕域 | 指邊遠偏僻的地區。 | 宋·李清照《<金石錄>后序》:“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
bā fāng zhī yuán八方支持 | 形容各方面都支持、援助。 | |
dǒu fāng míng shì斗方名士 | 斗方:一二尺見方的詩幅或書畫頁;名士:知名而未出仕的人。好在斗方上寫詩或作畫以標榜的“名士”。舊指冒充風雅的人。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回:“那一班斗方名士,結識了兩個報館主筆,天天弄些詩去登報,要借此博個詩翁的名色。” |
fāng shēng fāng sǐ方生方死 | 方:正在。指事物不斷生成或消亡。 | 戰國·宋·莊周《莊子·齊物論》:“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
zhàng yuè yī fāng杖鉞一方 | 杖鉞:手持黃色大斧,表示威力。比喻掌握兵權或鎮守一方。 | 《尚書·牧哲》:“王左仗黃鉞,右秉白旄以麾。” |
fāng xīng wèi yǐ方興未已 | 見“方興未艾”。 | 鐵郎《二十世紀之湖南》:“世變茫茫,方興未已。” |
lì xián wú fāng立賢無方 | 立:植,豎。指推舉賢人不拘一格 |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湯執中立賢無方。” |
bā fāng zhī yuán八方支援 | 形容各方面都支持、援助。 | 劉白羽《第二個太陽》第12章:“我又不會撒豆成兵,還不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
bā fāng hū yìng八方呼應 | 八方:四面八方。形容各方面互相呼應;彼此配合。 | 毛澤東《文匯報的資產階級方向應當批判》:“上下串連,八方呼應,以天下大亂、取而代之、逐步實行、終成大業為時局估計和最終目的者,到底只有較少人數。” |
shí fāng yú qián食方于前 | 同“食前方丈”。 | 明·馮夢龍《智囊補·閨智·陳子仲妻》:“楚王聘陳子仲為相,仲謂妻曰:‘今日為相,明日結駟連騎,食方于前矣。’” |
yuán dǐng fāng zhǐ圓頂方趾 | 同“圓首方足”。 | 清·龔自珍《〈升平分類讀史雅詩〉自序》:“彼非圓頂方趾、父母所生之民耶?” |
yuán lú fāng zhǐ圓顱方趾 | 方腳圓頭。指人類。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精神訓》:“故頭之圓也像天,足之方也像地。” |
dōng fāng bù liàng xī fāng liàng東方不亮西方亮 | 比喻這里行不通,別的地方尚有回旋余地。 |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國是一個大國——‘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愁沒有回旋的余地。” |
lái zhěn fāng qiú來軫方遒 | 軫:古代車后的橫木;方:正;遒:有力。相繼而來的車子正有力地行進。比喻人事的相繼不斷。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左雄等傳論》:“往車雖折,而來軫方遒。” |
fāng mìng pǐ zú方命圮族 | 方命:違命;圮族:危害族人。指不遵從法紀命令,危害同族的人。比喻民族敗類。 | 《尚書·堯典》:“吁!咈哉,方命圮族。” |
hú kǒu sì fāng餬口四方 | 餬:通“糊”;餬口:寄食。為了生計而四處奔波。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隱公十一年》:“寡人有弟,不能和協,而使餬其口于四方。” |
yuǎn chù kuā chēng,jìn fāng mài nòng遠處夸稱,近方賣弄 | 夸稱:夸獎。在遠近各處夸獎、稱頌,炫耀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36回:“全靠恩官作成,遠處夸稱,近方賣弄。” |
fāng zhèng bù ē方正不阿 | 方正:品行正直;阿:阿諛,謅媚。指為人品行正直,不逢迎謅媚。 | 《明史·王徽傳》:“有方正不阿者,即以為不肖,而朝夕讒謗之,日加浸潤,來免改疑。” |
jù yì lǚ fāng據義履方 | 根據正道立身行事。 | 晉·皇甫謐《高士傳·許由》:“許由,字武仲,陽城槐里人也。為人據義履方,邪席不坐,邪膳不食。” |
fāng zú yuán lú方足圓顱 | 方形腳、圓形頭為人的特征,因以指人類。同“方趾圓顱”。 | 《陳書 高祖紀上》:“茫茫宇宙,惵惵黎元,方足圓顱,萬不遺一。” |
cóng guī jǔ dìng fāng yuán從規矩定方圓 | 從:聽從;規矩:圓規和曲尺。根據圓規和曲尺來確定方圓的大小形狀。比喻凡事都得遵循一定的法則。 | 元·無名氏《冤家債主》楔子:“天地神鬼人五仙,盡從規矩定方圓,逆則路路生顛倒,順則頭頭身外玄。” |
yǎn guān sì lù,ěr tīng bā fāng眼觀四路,耳聽八方 | 形容人機智靈活,遇事能多方觀察分析。 | 清·文康《新兒女英雄傳》:“強盜的本領,講的是觀六路,耳聽八方。” |
dōng fāng jiāng bái東方將白 | 天將破曉。 | |
wài fāng nèi yuán外方內員 | 指外表正直,內心圓滑。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郅惲傳》:“案延資性貪邪,外方內員,朋黨構奸,罔上害人。” |
wài fāng nèi yuán外方內圓 | 謂外表正直,內心圓滑。 | 《后漢書·致惲傳》:“案延資性貪邪,外方內員(圓),朋黨奸,罔上害人。” |
fāng yuán shū qù方圓殊趣 | 殊趣:不同的意趣。因方圓形狀各異,意趣大相徑庭。比喻人或事物各異,其意趣或特征也各不相同。 | 《宋書·禮志一》:“今者見生,或年在捍格,方圓殊趣,宜聽其去就,各從所安。” |
jiàn qiào dà fāng見誚大方 | 見“見笑大方”。 | 清·吳趼人《<兩晉演義>序》:“庶幾不以小說家言見誚大方,而筆墨匠亦不致笑我之浪用其資料也。” |
sì fāng fú còu四方輻輳 | 比喻四方的人才或貨物像車輪上的輻條聚集在轂上那樣匯集到一處。后引申為從各方聚集的意思。 | 《漢書 孫叔通傳》:“人人奉職,四方輻輳。” |
hào wù guāi fāng好惡乖方 | 好惡:喜好和討厭。指人的旨趣不同,愛憎有異 | 明·歸有光《與曹按察》:“鄙人向年為吏吳興,雖跼蹐百里,而志在生民,與俗人好惡乖方。” |
suí fāng zhú yuán隨方逐圓 | ①謂立身行事無定則。②根據物體的形狀、地形的高低等作出與之相適應的設計構造。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8回:“和光混俗,惟其利欲是前,隨方逐圓,不以廉恥為重。” |
fāng táo pì lǐ方桃譬李 | 形容姿質之美有如桃李一般。 | 南朝·梁·簡文帝《箏賦》:“乃有燕馀麗妾,方桃譬李,本住南城,經居東里。” |
fāng yuán kě shī方圓可施 | 施:施行,實施。方圓都能適應。比喻具有多方面的才能。 | 《南齊書·沈憲傳》:“補烏程令,甚著政績。太守褚淵嘆之,曰:‘此人方圓可施。’” |
guī yuán jǔ fāng規圜矩方 | 規:畫圓的工具;圜:同“圓”;矩:方的工具。指合乎法度。 | 東漢·班固《漢書·律歷志》:“夫推歷生律制器,規圜矩方,權重衡平,準繩嘉量。” |
zǔ chuán mì fāng祖傳秘方 | 指祖先遺傳下來的秘密配方。 | 曲波《林海雪原》:“他說涂上既能防凍又能治療,并說這是他祖傳秘方。” |
wú fāng zhī mín無方之民 | 古謂不知禮法的人。 | 西漢·戴圣《禮記·經解》:“是故隆禮由禮,謂之有方之士;不隆禮,不由禮,謂之無方之民。” |
yǐ gǔ fāng jīn以古方今 | 方:比擬。類比。拿古代的事情與當今的事情相比。 | 《北史·長孫嵩傳》:“昔叔孫辭沃壤之地,蕭何就窮僻之鄉,以古方今,無慚曩哲。” |
huà bèi wàn fāng化被萬方 | 化:德化,以恩德感化;被:到;萬方:四面八方。恩德感化四面八方。 | 唐·柳宗元《為李諫議賀赦表》:“恩覃九有,化被萬方。” |
fāng zhǐ yuán lú方趾圓顱 | 趾:腳;顱:頭。方趾圓頭;原指人的腳和頭;代指人類。 | 《南史 陳紀上 高祖》:“茫茫宇宙,惵惵黎元,方趾圓顱,萬不遺一。” |
shí àn fāng zhàng食案方丈 | 同“食前方丈”。 | 漢·桓寬《鹽鐵論·孝養》:“高臺極望,食案方丈,而不可謂孝。” |
fāng yuán kě shī方員可施 | 隨處可用。形容人多才多藝。 | |
shū fāng yì lèi殊方異類 | 殊方:異域,他鄉;異類:指不同品類的事物。泛指異域他鄉各種各樣不同品類的事物。 | 漢·班固《西都賦》:“其中乃有九真之麟,大宛之馬,黃支之犀,條支之鳥,逾昆侖,越巨海,殊方異類,至于三萬里。” |
shū fāng jué yù殊方絕域 | 指極遠的地方。 | 唐·呂溫《地志圖序》:“名山大川,隨顧奔走;殊方絕域,舉意而到。” |
dà zhèng fāng zhēn大政方針 | 重大的政策與措施,引導事業前進的方向和指針。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38回:“頗欲展施抱負,造成一法制國,所以一經就任,便草就大政方針宣言書,擬向國會宣布。” |
nán fāng zhī qiáng南方之強 | 南方堅強剛毅之人。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 |
fāng wài zhī rén方外之人 | 方外:世外。原指言行超脫于世俗禮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 | 莊周《莊子 大宗師》:“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內者也。” |
fāng yǐ lèi jù,wù yǐ qún fēn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 方:方術,治道的方法;物:事物。原指各種方術因種類相同聚在一起,各種事物因種類不同而區分開。后指人或事物按其性質分門別類。 | 《周易·系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 |
yōu bì yǒu fāng游必有方 | 要是出游,必須要告辭去處。 | 《論語·里仁》:“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
biàn huà wú fāng變化無方 | 方:方向,引申為準則。善于變化沒有固定的方向或程式。形容行動不因循守舊,變化多端。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袁紹傳》:“曹公善用兵,變化無方,眾雖小,未可輕也,不如以久持之。” |
shòu yuè xún fāng狩岳巡方 | 謂帝王巡狩方岳。 | 《梁書·武帝紀中》:“觀風省俗,哲后弘規;狩岳巡方,明王盛軌。” |
fāng ruì yuán zuò方枘圜鑿 | 見“方枘圓鑿”。 |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梁惠王謀欲攻趙,孟軻稱大王去邠,此……持方枘欲內圜鑿,其能入乎?” |
suí yuán jiù fāng隨圓就方 | 同“隨方就圓”。 |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恭孝儀王大節》:“濮祖之后,性比山麋,貌同野瘦,隨圓就方,似無惟有。” |
qiān fāng bǎi jì千方百計 | 方:方法;計:計謀。想盡種種辦法;用出種種計謀。 | 宋 朱熹《朱子類語 卷三十五 論語》:“譬如捉賊相似,須是著起氣力精神,千方百計去趕捉他。” |
yí qiào duō fāng貽誚多方 | 貽:贈送;誚:責備,譏諷。在很多方面給人以責備的機會。 | 宋·蘇舜欽《杜公謝官表》:“塵污近輔,貽誚多方,績效不揚,譏議上徹。” |
fāng yǐ lèi jù方以類聚 | 謂同類事物相聚一處。 | 《易·系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 |
zhì zài sì fāng志在四方 | 志:志向;四方:各處天下。形容有遠大的志向和理想。 | 元 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三折:“立忠信男兒志四方,居王佐丹房定八方,撫萬姓,定邊疆。” |
shū fāng yì yù殊方異域 | 殊方:遠方。異域:異邦、外國,指遠方或國外。 |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羯若鞠傗國》:“風教遐被,德澤遠治,殊方異域,慕化稱臣。” |
gāng jì sì fāng綱紀四方 | 綱紀:治理,管理。治理天下。 | 《詩經·大雅·棫樸》:“勉勉我王,綱紀四方。” |
fāng zhèng bù gǒu方正不茍 | 方正:正直;茍:茍且,不正派。指為人品行正直,不逢迎謅媚。 | 清·錢泳《履園叢話·者者居》:“嘉定有老儒,名朱綱,為人方正不茍,頗信佛老之說。” |
jué yù yì fāng絕域異方 | 絕域:極遠的地方。極遠的異域他鄉。 | 宋·蘇軾《御試制科策一道》:“朝廷置靈武于度內,幾百年矣,議者以為絕域異方,曾不敢近,而況于取之乎!” |
yī gān yī fāng一干一方 | 明代官場黑話,行賄一千一萬的隱語。 | 明·陳洪謨《繼世紀聞》第二卷:“逆瑾用事,賄賂公行,凡有干謁者云饋一干,即一千之謂,云一方,即一萬之謂。” |
wài yuán nèi fāng外圓內方 | 形容外表隨和;內里剛直。圓:圓通;方:方正。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郅惲傳》:“案延資性貪邪,外方內圓,朋黨構奸,罔上害人。” |
xǐng fāng guān sú省方觀俗 | 省:察看。觀察各地風俗民情。 | 《周書·竇熾傳》:“得一睹誅剪鯨鯢,廓清寰宇,省方觀俗,登岳告成,然后歸魂泉壤。” |
zhù huà fāng lüè助畫方略 | 協助規劃作戰的方針策略.。 | |
guī yuán jǔ fāng規圓矩方 | 比喻夠標準,合法度。 | 《漢書·律歷志上》:“夫推歷生律制器,規圓矩方,權重衡平,準繩嘉量。” |
jué yù shū fāng絕域殊方 | 絕域:極遠的地方;殊方:他鄉。極遠的異域他鄉。 | 《晉書·裴秀傳》:“故雖有峻山巨海之隔,絕域殊方之迥,登降詭曲之因,皆可得舉而定者。” |
xuè qì fāng zhuàng血氣方壯 | 血氣:精力;方:正。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 《新唐書·張嘉貞傳》:“昔馬周起徒步,謁人主,血氣方壯,太宗用之,能盡其才,甫五十而沒。” |
fāng fāng miàn miàn方方面面 | 事情或事物的多面。 | 張賢亮《青春期》:“使我直到如今才突然發現她方方面面里里外外都與我不同,與這個可惡的世界不同。” |
zhǐ fāng huà yuán指方畫圓 | 謂談論時以手指比畫。 | 明·宋濂《王府君墓志銘》:“或共其議論,輒掀眉吐氣,指方畫圓,滾滾數千言不休。” |
ní gǔ jū fāng泥古拘方 | 拘守成規、舊說而不知變通。 | 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結構》:“恐以一定陳言,誤泥古拘方之作者。” |
sì miàn bā fāng四面八方 | 八方:指四方四隅;即東、南、西、北四方;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隅;泛指周圍。指周圍各個方面或各個地方。 | 宋 朱熹《朱子語類 卷九 學三》:“如孔子教人,只是逐件逐事說個道理,未嘗說出大頭腦處,然四面八方合聚湊來,也自見得個大頭腦。” |
duō fāng bǎi jì多方百計 | 想盡或用盡種種方法、計謀。 |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東京學界告鄉人書》:“一言之不入,再哀之不入,或多方百計以求之,總必達目的而后已。” |
shí wèi fāng zhàng食味方丈 | 同“食前方丈”。 | 春秋·齊·晏嬰《晏子春秋·問》:“昔吾先君桓公善飲酒窮樂,食味方丈。” |
dài yuán lǚ fāng戴圓履方 | 履:踩著;圓、方:古人以為天圓地方。頭頂著天,腳踩著地。指生活在人間。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本經訓》:“戴圓履方,抱表懷繩,內能治身,外能得人。” |
hào wù shū fāng好惡殊方 | 好惡:喜好和討厭;殊方:不同的趨向。指人的旨趣不同,愛憎有異 | 東漢·班固《漢書·異文志》:“時君世主,好惡殊方。” |
qì xuè fāng gāng氣血方剛 | 猶血氣方剛。謂精力正值旺盛。 | 元·鄭光祖《伊尹耕莘》第一折:“莫張慌,等的他那氣血方剛,那其間著志求賢將師道訪,習練的才高智廣,文強武壯。” |
bù liè fāng tóu不劣方頭 | 劣:不好;方頭:俗指不通時宜為方頭。不以不通時宜為不好。形容人性格倔強、頑固。 | 元 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二折:“我從來不劣方頭,恰便似火上澆油。我偏和那有勢力的官人每卯酉。” |
xuè qì fāng gāng血氣方剛 | 形容年輕人精力正旺盛。血氣:指精力;方:正;剛:旺盛。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 |
zhì yù yuán ér xíng yù fāng,dǎn yù dà ér xīn yù xiǎo智欲圓而行欲方,膽欲大而心欲小 | 考慮問題要變通靈活,行為則須端方不茍;膽量要大,心思要縝密。 | 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凡人之論,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圓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鮮。” |
ěr tīng bā fāng耳聽八方 | 八是四方(東西南北)和四隅(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的總稱。耳朵同時察聽各方面來的聲音;形容人靈敏機警。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53回:“為將之道:身臨戰場,務要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
yú fāng shuǐ fāng盂方水方 | 盛水的器皿是什么形狀,水也成為什么形狀。比喻在上的人言行影響風氣。 | 先秦 荀況《荀子 君道》:“君者盤也,盤圓而水圓;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 |
ruì záo fāng yuán枘鑿方圓 | 枘、鑿,榫頭與卯眼。一方一圓,則無法投合。比喻不調協,捍格不入。 | 明吾邱瑞《運甓記棄官就辟》:“一官寥落誤儒紳,枘鑿方圓迕世情。” |
luò luò dà fāng落落大方 | 落落:坦率開朗;舉止瀟灑自然。形容言談舉止自然大方;不拘謹。 | 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第69回:“杜雍卻不推辭,將通身換了,更覺落落大方。” |
fāng cùn zhī mù,gāo yú cén lóu方寸之木,高于岑樓 | 方寸:比喻小;岑:尖頂高樓。一寸高的方木放在高樓的尖頂上其高度高于高樓。比喻類比不當。 | 戰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樓。” |
suí fāng jiù yuán隨方就圓 | 處事順應形勢和情況的變化;待人隨和而不固執。 | 元·馬致遠《青衫淚》第二折:“好使的錢,你好隨的方就的圓,可又分的愚別的賢。” |
xiá fāng jué rǎng遐方絕壤 | 見“遐方絕域”。 | 宋·陸游《上殿札子》:“慶歷,皇佑之盛,復見于今,雖遐方絕壤,皆當梯航而至矣。” |
yìng biàn wú fāng應變無方 | 隨機應變,不墨守成規。 | 《史萬歲傳》:“臨陣對敵,應變無方,號為良將。” |
fāng tóu bù lǜ方頭不律 | 見“方頭不劣”。 | 元·鄭廷玉《金鳳釵》:“見一個方頭不律的人,欺侮一個老年,打扯他跳河。” |
shēn hòu shí fāng gān身后識方干 | 比喻一個人才,生前無人賞識,死后才被重視。 | 清·袁枚《隨園詩話》:“放眼古今多少恨,可憐識后識方干。” |
wǔ fāng zá cuò五方雜厝 | 謂各地方的人雜居一處。形容居民復雜。 | 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是故五方雜厝,風俗不純。” |
dú bà yī fāng獨霸一方 | 霸占一個地方(多指壞人)。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臨安里錢婆留發跡》:“錢王生于亂世,獨霸一方,做了十四州之主。” |
xián liáng fāng zhèng賢良方正 | 賢良:才能,德行好;方正:正直。漢武帝時推選的一種舉薦官吏后備人員的制度,唐宋沿用,設賢良方正科。指德才兼備的好人品。 | 《史記·平準書》:“當是之時,招尊方正賢良文學之士,或至公卿大夫。” |
yuán záo fāng ruì圓鑿方枘 | 鑿:榫眼;枘:榫頭。方榫頭插不進圓榫眼。比喻不相投合;格格不入。 | 戰國 楚 屈原《楚辭 九辯》:“圓鑿而方枘兮,吾知其齟齬而難入。” |
yǎn guān liù lù,ěr tīng bā fāng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 六路:指上、下、四方;八方:指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形容人機智靈活,遇事能多方觀察分析。 | 清·石玉昆《續小五義》第三回:“魏真道爺可算得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正與雷英動手。” |
dà kāi fāng biàn zhī mén大開方便之門 | 給予極大的方便。 | 明 馮惟敏《僧尼共犯》四:“誰想巡捕老爺大開方便之門,放俺還俗,便成配偶。” |
yī fāng zhī rèn一方之任 | 負一方面責任的職務。 | 《漢書·終軍傳》:“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竊不勝憤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