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100 個(gè)方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jiàn xiào dà fāng見笑大方 | 指讓內(nèi)行人笑話。 | 莊周《莊子 秋水》:“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
xī fāng jìng guó西方凈國 | 佛教語。指西方凈土 | 清·龔自珍《西郊落花歌》:“西方凈國未可到,下筆綺語何漓漓。” |
dōng fāng jiāng bái東方將白 | 天將破曉。 | |
yí shěn dà fāng遺哂大方 | 見“遺笑大方”。 | 《鼓掌絕塵》第二回:“杜先生笑道:‘恐拙句遺哂大方。’” |
sì fāng bā miàn四方八面 | 到處;各個(gè)方面。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懷岳禪師》:“忽遇四方八面來怎么生?”宋·楊萬里《過百家渡四絕句》之二:“莫問早行奇絕處,四方八面野香來。” |
yǔ rén fāng biàn,zì jǐ fāng biàn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 給他人便利,他人也會(huì)給自己便利。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十八回:“施主莫惱。‘與人方便,自己方便。’你就與我說說地名如何?我也可解得你的煩惱。” |
bù yǐ guī jǔ,bù chéng fāng yuán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 規(guī):圓規(guī);矩:曲尺。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則。 | 戰(zhàn)國 鄒 孟軻《孟子 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
wài fāng nèi yuán外方內(nèi)員 | 指外表正直,內(nèi)心圓滑。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郅惲傳》:“案延資性貪邪,外方內(nèi)員,朋黨構(gòu)奸,罔上害人。” |
fāng cùn yǐ luàn方寸已亂 | 方寸:指心。心緒紛亂。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三回:“你們別吵!我此刻方寸已亂,等我定一定神再談。” |
wǔ fāng zá chǔ五方雜處 | 五方:東南西北中,泛指各處;處:住。形容大城市的居民,從什么地方來的人都有。 | 東漢 班固《漢書 地理志下》:“是故五方雜厝,風(fēng)俗不純。” |
fāng jīn cháng páo方巾長袍 | 方形頭巾,長袍子。古代儒生的裝束。指儒生 | 魯迅《病后雜談之余》:“國畫呢,方巾長袍,或短褐椎髻,從沒有見過一條我所記得的辮子。” |
shí bì fāng zhàng食必方丈 | 同“食前方丈”。 | 《宋書·劉穆之傳》:“性奢豪,食必方丈,旦輒為十人饌。” |
zhì zài sì fāng志在四方 | 志:志向;四方:各處天下。形容有遠(yuǎn)大的志向和理想。 | 元 關(guān)漢卿《裴度還帶》第三折:“立忠信男兒志四方,居王佐丹房定八方,撫萬姓,定邊疆。” |
zhǐ fāng huà yuán指方畫圓 | 謂談?wù)摃r(shí)以手指比畫。 | 明·宋濂《王府君墓志銘》:“或共其議論,輒掀眉吐氣,指方畫圓,滾滾數(shù)千言不休。” |
gāng jì sì fāng綱紀(jì)四方 | 綱紀(jì):治理,管理。治理天下。 | 《詩經(jīng)·大雅·棫樸》:“勉勉我王,綱紀(jì)四方。” |
jì chù fāng kuì計(jì)絀方匱 | 計(jì)謀不足,方略匱竭。 | 王闿運(yùn)《與曾侍郎言兵事書》:“平賊之要領(lǐng)未得,計(jì)絀方匱,又必有變,縱不橫決,凋喪可立而待也。” |
yòu shǒu huà yuán,zuǒ shǒu huà fāng右手畫圓,左手畫方 | 比喻用心不專,什么事也辦不成。也形容心思聰明,動(dòng)作敏捷。 | 《韓非子 功名》:“右手畫圓,左手畫方,不能兩成。” |
yí xiào dà fāng遺笑大方 | 謂讓內(nèi)行見笑。語本《莊子·秋水》:“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 語出《莊子·秋水》:“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明·荻岸散人《玉嬌梨》第八回:“晚生小子,怎敢在老先生面前放肆。況才非七步,未免一時(shí)遺笑大方。” |
lái zhěn fāng qiú來軫方遒 | 軫:古代車后的橫木;方:正;遒:有力。相繼而來的車子正有力地行進(jìn)。比喻人事的相繼不斷。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左雄等傳論》:“往車雖折,而來軫方遒。” |
jǐng jǐng yǒu fāng井井有方 | 形容有條理有辦法。 | 明·馮夢(mèng)龍《醒世恒言》第17卷:“孝基條分理析,井井有方。” |
huà bèi wàn fāng化被萬方 | 化:德化,以恩德感化;被:到;萬方:四面八方。恩德感化四面八方。 | 唐·柳宗元《為李諫議賀赦表》:“恩覃九有,化被萬方。” |
zhù huà fāng lüè助畫方略 | 協(xié)助規(guī)劃作戰(zhàn)的方針策略.。 | |
luò luò dà fāng落落大方 | 落落:坦率開朗;舉止瀟灑自然。形容言談舉止自然大方;不拘謹(jǐn)。 | 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第69回:“杜雍卻不推辭,將通身換了,更覺落落大方。” |
dùn jì fāng wài遁跡方外 | 猶言避世隱居于僧道中。 | 清·顧文彬《過云樓書畫記·衡山補(bǔ)圖元賢深翠軒詩文卷》:“余如惟信、王忱、金愷、秦衡、陸敘,類皆元季遺民,或逃名字宇內(nèi),或遁跡方外,并不欲以姓字傳者。” |
fāng wài zhī shì方外之士 | 方外:世外。指言行超脫于世俗禮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等出家人。 | 《晉書·阮籍傳》:“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禮典。” |
fāng wài rén方外人 | 方外:世外。指言行超脫于世俗禮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等出家人。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19回:“你究竟是方外人。豈有個(gè)才明保了的就撤省的道理呢?” |
chūn cán dào sǐ sī fāng jìn春蠶到死絲方盡 | 絲:雙關(guān)語,思的諧音。比喻情深誼長,至死不渝。 | 唐 李商隱《無題》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
shí qián fāng zhàng食前方丈 | 方丈:一丈見方。吃飯時(shí)面前一丈見方的地方擺滿了食物。形容吃的闊氣。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下》:“食前方丈,侍妾數(shù)百人,我得志,弗為也。” |
wǔ fāng zá cuò五方雜厝 | 謂各地方的人雜居一處。形容居民復(fù)雜。 | 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是故五方雜厝,風(fēng)俗不純。” |
cuò zhì guāi fāng措置乖方 | 措置:安排;方:條理;乖方;不合條理。處理安排不合理。 | 《清史稿·王茂蔭傳》:“其措置乖方,人言藉藉,而無敢為皇上言者,或慮無實(shí)據(jù)也。” |
fāng jià qí qū方駕齊驅(qū) | 方駕:并排駕馬車;齊驅(qū):一齊快跑。并排套著幾匹馬一齊快跑。比喻彼此力量、地位、才能等不相上下。 | 《北史·周宣帝紀(jì)》:“令四后方駕齊驅(qū),或有先后,便加譴責(zé)。” |
nán fāng zhī qiáng南方之強(qiáng) | 南方堅(jiān)強(qiáng)剛毅之人。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南方之強(qiáng)與?北方之強(qiáng)與?抑而強(qiáng)與?” |
xié tiān zǐ yǐ zhēng sì fāng挾天子以征四方 | 挾:挾制。挾制皇帝,用朝廷的名來征討四方。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曹公,豺虎也,挾天子以征四方,動(dòng)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 |
xī fāng jìng tǔ西方凈土 | 佛教語。西方之極樂世界,即佛國。 | 唐 李白有《金銀泥畫西方凈土變相贊》詩。 |
dōng fāng bù liàng xī fāng liàng東方不亮西方亮 | 比喻這里行不通,別的地方尚有回旋余地。 |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中國是一個(gè)大國——‘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愁沒有回旋的余地。” |
xuè qì fāng gāng血?dú)夥絼?/a> | 形容年輕人精力正旺盛。血?dú)猓褐妇Γ环剑赫粍偅和ⅰ?/td>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及其壯也,血?dú)夥絼偅渲诙贰!?/td> |
fāng yǐ lèi jù方以類聚 | 謂同類事物相聚一處。 | 《易·系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 |
bǎi jì qiān fāng百計(jì)千方 | 想盡或用盡一切辦法。 | 宋 辛棄疾《一枝花》:“百計(jì)千方久,似斗草兒童,贏箇他家偏有。” |
xiāo fāng wéi yuán削方為圓 | 雕琢方正為滾圓。比喻磨礪個(gè)性,改變不良行為。 | 《晉書·熊遠(yuǎn)傳》:“遂便世人削方為圓,撓直為曲。” |
lì xián wú fāng立賢無方 | 立:植,豎。指推舉賢人不拘一格 |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離婁》:“湯執(zhí)中立賢無方。” |
cóng guī jǔ dìng fāng yuán從規(guī)矩定方圓 | 從:聽從;規(guī)矩:圓規(guī)和曲尺。根據(jù)圓規(guī)和曲尺來確定方圓的大小形狀。比喻凡事都得遵循一定的法則。 | 元·無名氏《冤家債主》楔子:“天地神鬼人五仙,盡從規(guī)矩定方圓,逆則路路生顛倒,順則頭頭身外玄。” |
rú zuì fāng xǐng如醉方醒 | 方:剛才。象酒醉才醒一般。比喻剛從沉迷中醒悟過來。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五十四回:“三藏聞言,如醉方醒,似夢(mèng)初覺,樂以忘憂,稱謝不盡。” |
xiǎng fāng shè jì想方設(shè)計(jì) | 設(shè):籌劃。多方思索和籌劃解決的辦法。 |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這時(shí)里面有個(gè)老頭圍著一口黑的缸打轉(zhuǎn),他想方設(shè)計(jì)要拿走它,卻又想不出個(gè)辦法。” |
fāng zhàng yíng qián方丈盈前 | 方丈:一丈見方;盈:滿。吃飯時(shí)食物擺滿一丈見方的地方。形容飲食奢華。 | 漢·杜篤《柭稧賦》:“于是旨酒嘉肴,方丈盈前,浮棗絳水。” |
fāng biàn mén方便門 | 方便:便利。佛教語,指引人入教的門徑,后指給人便利的門路。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漳州羅漢桂琛和尚》:“所以諸佛慈悲,見汝不奈何,開方便門,示真實(shí)相。” |
shēn hòu shí fāng gān身后識(shí)方干 | 比喻一個(gè)人才,生前無人賞識(shí),死后才被重視。 | 清·袁枚《隨園詩話》:“放眼古今多少恨,可憐識(shí)后識(shí)方干。” |
fāng tóu bù lǜ方頭不律 | 見“方頭不劣”。 | 元·鄭廷玉《金鳳釵》:“見一個(gè)方頭不律的人,欺侮一個(gè)老年,打扯他跳河。” |
hú kǒu sì fāng餬口四方 | 餬:通“糊”;餬口:寄食。為了生計(jì)而四處奔波。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隱公十一年》:“寡人有弟,不能和協(xié),而使餬其口于四方。” |
dōng fāng qiān jì東方千騎 | 舊指女子的如意郎君。 | 漢·樂府《陌上桑》詩:“東方千余騎,夫婿居上頭。” |
shū fāng yì yù殊方異域 | 殊方:遠(yuǎn)方。異域:異邦、外國,指遠(yuǎn)方或國外。 |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羯若鞠傗國》:“風(fēng)教遐被,德澤遠(yuǎn)治,殊方異域,慕化稱臣。” |
yǐ gǔ fāng jīn以古方今 | 方:比擬。類比。拿古代的事情與當(dāng)今的事情相比。 | 《北史·長孫嵩傳》:“昔叔孫辭沃壤之地,蕭何就窮僻之鄉(xiāng),以古方今,無慚曩哲。” |
qiān fāng wàn jì千方萬計(jì) | 想盡或用盡一切辦法。同“千方百計(jì)”。 | 《敦煌變文 降魔變文》:“若論肯賣,不諍價(jià)之高低;若死腰楔,方便直須下脫。千方萬計(jì),不得不休。” |
ruì záo fāng yuán枘鑿方圓 | 枘、鑿,榫頭與卯眼。一方一圓,則無法投合。比喻不調(diào)協(xié),捍格不入。 | 明吾邱瑞《運(yùn)甓記棄官就辟》:“一官寥落誤儒紳,枘鑿方圓迕世情。” |
yì fāng zhī xùn義方之訓(xùn) | 義方:比喻為人應(yīng)遵守的道理。教人遵守做人之道的訓(xùn)言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隱公三年》:“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 |
xiá fāng jué rǎng遐方絕壤 | 見“遐方絕域”。 | 宋·陸游《上殿札子》:“慶歷,皇佑之盛,復(fù)見于今,雖遐方絕壤,皆當(dāng)梯航而至矣。” |
dǒu fāng míng shì斗方名士 | 斗方:一二尺見方的詩幅或書畫頁;名士:知名而未出仕的人。好在斗方上寫詩或作畫以標(biāo)榜的“名士”。舊指冒充風(fēng)雅的人。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九回:“那一班斗方名士,結(jié)識(shí)了兩個(gè)報(bào)館主筆,天天弄些詩去登報(bào),要借此博個(gè)詩翁的名色。” |
rú mèng fāng xǐng如夢(mèng)方醒 | 象剛從夢(mèng)中醒來。比喻過去一直糊涂,在別人或事實(shí)的啟發(fā)下,剛剛明白過來。 | 明·馮夢(mèng)龍《東周列國志》第十一回:“寡人聞仲之言,如夢(mèng)初醒。” |
zhì yù yuán ér xíng yù fāng,dǎn yù dà ér xīn yù xiǎo智欲圓而行欲方,膽欲大而心欲小 | 考慮問題要變通靈活,行為則須端方不茍;膽量要大,心思要縝密。 | 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shù)訓(xùn)》:“凡人之論,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圓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鮮。” |
fāng yuán shū qù方圓殊趣 | 殊趣:不同的意趣。因方圓形狀各異,意趣大相徑庭。比喻人或事物各異,其意趣或特征也各不相同。 | 《宋書·禮志一》:“今者見生,或年在捍格,方圓殊趣,宜聽其去就,各從所安。” |
bù yǐ guī jǔ,bù néng chéng fāng yuán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 | 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則。 | 《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 |
huǐ fāng tóu yuán毀方投圓 | 比喻拋棄立身行事準(zhǔn)則,曲意投合別人。 | 晉·葛洪《抱樸子·漢過》:“毀方投圓,面從響應(yīng)者,謂之‘絕倫之秀’。” |
fāng yuán kě shī方員可施 | 隨處可用。形容人多才多藝。 | |
fāng cùn dì方寸地 | 原指很小的地方,借指心。 | 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第六卷:“俗語云:‘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指心而言也。” |
hào wù shū fāng好惡殊方 | 好惡:喜好和討厭;殊方:不同的趨向。指人的旨趣不同,愛憎有異 | 東漢·班固《漢書·異文志》:“時(shí)君世主,好惡殊方。” |
shàng fāng bǎo jiàn尚方寶劍 | 上方寶劍。比喻極大的權(quán)力。 | 清·石玉昆《小五義》第一回:“御賜尚方寶劍,先斬后奏,一路上代理民詞。” |
zhì yuán xíng fāng智圓行方 | 圓:圓滿,周全;方:端正,不茍且。知識(shí)要廣博周備,行事要方正不茍。 | 《文子 微明》:“老子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圓,行欲方。” |
dēng jiè yóu fāng登界游方 | 登上天界,游歷四方。指周游世界。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一回:“猴王叩頭道:‘弟子飄洋過海,登界游方,有十?dāng)?shù)個(gè)年頭,方才訪到此處。’” |
fǔ yī fāng lǐng黼衣方領(lǐng) | 華貴的服飾。借指王公顯貴。 | |
fāng tǔ yì tóng方土異同 | 方土:指各地形勝物產(chǎn)人情。指各地的風(fēng)土人情及地形物產(chǎn)等共同點(diǎn)和不同點(diǎn)。 | 《晉書·王渾傳》:“令中書指宣明詔,問方土異同,賢才秀異,風(fēng)俗好尚,農(nóng)桑本務(wù)。” |
fāng sī miè rú方斯蔑如 | 方:比擬;斯:此;蔑:無。沒有誰能夠與此相比的。比喻人的高尚情操。 | 《南齊書·高帝紀(jì)上》:“昔保衡翼殷,博陸匡漢,方斯蔑如也。” |
yuán guān fāng lǐng圓冠方領(lǐng) | 冠:古代的帽子。圓形帽方領(lǐng)袍衫。古代儒生的冠服。指讀書人。 | 唐·王勃《益州夫子廟碑》:“圓冠方領(lǐng),再行鄒魯之風(fēng)。” |
dà zhèng fāng zhēn大政方針 | 重大的政策與措施,引導(dǎo)事業(yè)前進(jìn)的方向和指針。 | 蔡?hào)|藩《民國通俗演義》第38回:“頗欲展施抱負(fù),造成一法制國,所以一經(jīng)就任,便草就大政方針宣言書,擬向國會(huì)宣布。” |
xiá fāng jué yù遐方絕域 | 指邊遠(yuǎn)偏僻的地區(qū)。 | 宋·李清照《<金石錄>后序》:“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
fāng cān bìng lù方驂并路 | 猶并駕齊驅(qū)。 | 《宋書·王景文傳論》:“與袁粲群公方驂并路,傾覆之災(zāi),庶幾可免。” |
xián liáng fāng zhèng賢良方正 | 賢良:才能,德行好;方正:正直。漢武帝時(shí)推選的一種舉薦官吏后備人員的制度,唐宋沿用,設(shè)賢良方正科。指德才兼?zhèn)涞暮萌似贰?/td> | 《史記·平準(zhǔn)書》:“當(dāng)是之時(shí),招尊方正賢良文學(xué)之士,或至公卿大夫。” |
zhěn fāng qǐn shéng枕方寢繩 | 枕方石,睡繩床。 | 《淮南子·覽冥訓(xùn)》:“和春陽夏,殺秋約冬,枕方寢繩。”高誘注:“方,榘四寸也。寢繩,直身而臥也。”楊樹達(dá)證聞:“寢繩謂織繩為床,人寢其上。” |
rú rì fāng zhōng如日方中 | 好象太陽正在天頂。比喻事物正發(fā)展到十分興盛的階段。 | |
yōu bì yǒu fāng游必有方 | 要是出游,必須要告辭去處。 | 《論語·里仁》:“父母在,不遠(yuǎn)游,游必有方。” |
yǎn guān sì lù,ěr tīng bā fāng眼觀四路,耳聽八方 | 形容人機(jī)智靈活,遇事能多方觀察分析。 | 清·文康《新兒女英雄傳》:“強(qiáng)盜的本領(lǐng),講的是觀六路,耳聽八方。” |
xíng bù yú fāng行不逾方 | 謂行動(dòng)不逾越法度。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班彪傳上論》:“班彪以通儒上才,傾側(cè)危亂之間,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進(jìn),貞不違人。” |
shū fāng tóng zhì殊方同致 | 猶殊途同歸。 | 《隋書·儒林傳序》:“北學(xué)深蕪,窮其枝葉,考其終始,要其會(huì)歸,其立身成名,殊方同致矣。” |
yuǎn chù kuā chēng,jìn fāng mài nòng遠(yuǎn)處夸稱,近方賣弄 | 夸稱:夸獎(jiǎng)。在遠(yuǎn)近各處夸獎(jiǎng)、稱頌,炫耀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36回:“全靠恩官作成,遠(yuǎn)處夸稱,近方賣弄。” |
dà mèng fāng xǐng大夢(mèng)方醒 | 象做了一場大夢(mèng)才醒。比喻從長期的錯(cuò)誤、蒙蔽或迷茫中開始醒悟過來。同“大夢(mèng)初醒”。 | 丁中江《北洋軍閥史話 俄侵外蒙、英侵西藏》:“跪讀之下,伏查現(xiàn)在時(shí)勢既至如此,而活佛指示詳明,譬如大夢(mèng)方醒,群疑盡釋,欣感無已。” |
cuò zhì yǒu fāng措置有方 | 措置:安排;方:條理。處理事務(wù)錯(cuò)落有致,井井有條。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2卷:“女子見他措置有方,只道投著好人,亦且此身無主,放心隨他去。” |
bù chéng fāng yuán不成方圓 | 方圓:借指規(guī)矩。形容言語行動(dòng)沒有規(guī)矩,不成樣子。 |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
mài sì fāng bù邁四方步 | 不慌不忙,慢吞吞地走路,比喻辦事緩慢。 | |
fāng cùn zhī dì方寸之地 | 指心。 | 戰(zhàn)國 鄭 列御寇《列子 仲尼》:“吾見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虛矣。” |
duō fāng bǎi jì多方百計(jì) | 想盡或用盡種種方法、計(jì)謀。 |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東京學(xué)界告鄉(xiāng)人書》:“一言之不入,再哀之不入,或多方百計(jì)以求之,總必達(dá)目的而后已。” |
yuán fāng jì fāng元方季方 | 東漢陳實(shí)有子陳紀(jì)字符方、陳諶字季方,兩人皆以才德見稱于世。元方之子長文與季方之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問于陳寔,寔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意謂兩人難分高下。事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后稱兄弟皆賢為難兄難弟或元方季方。 | 東漢陳寔有子陳紀(jì)字元方、陳諶字季方,兩人皆以才德見稱于世。元方之子長文與季方之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問于陳寔,寔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事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 |
zǔ chuán mì fāng祖?zhèn)髅胤?/a> | 指祖先遺傳下來的秘密配方。 | 曲波《林海雪原》:“他說涂上既能防凍又能治療,并說這是他祖?zhèn)髅胤健!?/td> |
guī yuán jǔ fāng規(guī)圓矩方 | 比喻夠標(biāo)準(zhǔn),合法度。 | 《漢書·律歷志上》:“夫推歷生律制器,規(guī)圓矩方,權(quán)重衡平,準(zhǔn)繩嘉量。” |
zhàng yuè yī fāng杖鉞一方 | 杖鉞:手持黃色大斧,表示威力。比喻掌握兵權(quán)或鎮(zhèn)守一方。 | 《尚書·牧哲》:“王左仗黃鉞,右秉白旄以麾。” |
fāng miàn dà ěr方面大耳 | 方臉盤,大耳朵。舊指富貴相。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 你不看見城里張府上那些老爺,都有萬貫家私,一個(gè)個(gè)方面大耳。” |
fāng fāng zhèng zhèng方方正正 | 四四方方,規(guī)規(guī)矩矩。 | 朱自清《揚(yáng)州的夏日》:“這一帶的茶館布置都?xì)v落有致,迥非上海,北平方方正正的茶樓可比。” |
fāng zhǐ yuán lú方趾圓顱 | 趾:腳;顱:頭。方趾圓頭;原指人的腳和頭;代指人類。 | 《南史 陳紀(jì)上 高祖》:“茫茫宇宙,惵惵黎元,方趾圓顱,萬不遺一。” |
qī yǐ qí fāng欺以其方 | 欺:欺騙;其方:合乎情理的方法。比喻壞人用合乎情理的方法欺騙別人。 |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萬章上》:“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 |
yú fāng shuǐ fāng盂方水方 | 盛水的器皿是什么形狀,水也成為什么形狀。比喻在上的人言行影響風(fēng)氣。 | 先秦 荀況《荀子 君道》:“君者盤也,盤圓而水圓;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 |
sì miàn bā fāng四面八方 | 八方:指四方四隅;即東、南、西、北四方;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隅;泛指周圍。指周圍各個(gè)方面或各個(gè)地方。 | 宋 朱熹《朱子語類 卷九 學(xué)三》:“如孔子教人,只是逐件逐事說個(gè)道理,未嘗說出大頭腦處,然四面八方合聚湊來,也自見得個(gè)大頭腦。” |
xuè qì fāng zhuàng血?dú)夥綁?/a> | 血?dú)猓壕Γ环剑赫P稳菽昵嗳司φⅰ?/td> | 《新唐書·張嘉貞傳》:“昔馬周起徒步,謁人主,血?dú)夥綁眩谟弥鼙M其才,甫五十而沒。” |
fāng yán jǔ xíng方言矩行 | 謂言行方正,合乎規(guī)范。 | 清·錢泳《履園叢話·科第·孝感》:“彭一庵,名瓏,字云客,長洲人,方言矩行,士林推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