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解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bǎi sī bù jiě百思不解 | 解:理解。經過百般反復思索仍不理解。也作“百思不得其解”。 | 清 無名氏《葛仙翁全傳》:“百思不解,五夜躊躕,故乘隙邀君一面,以決中疑?!?/td> |
bǎi sī mò jiě百思莫解 | 百思:百般思索。指百般思索也不能理解。 | 李準《李雙雙》:“小王在一邊,如坐針氈,百思莫解。” |
tǔ bēng wǎ jiě土崩瓦解 | 像土塊散開;瓦片破碎一樣。形容徹底崩潰;不可收拾。 | 東漢 班固《秦紀論》:“秦之積弱,天下土崩瓦解。” |
shì shǒu jǐe wǎn螫手解腕 | 比喻為了顧全大局而忍痛犧牲局部。 | 《史記 田儋列傳》:“蝮螫手則斬手,螫足則斬足。何干?為害于身也?!?/td> |
yíng rèn ér jiě迎刃而解 | 碰著刀口就分開了。比喻事情容易處理;問題容易解決。 | 《晉書 杜預傳》:“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后,皆迎刃而解?!?/td> |
wàng fēng wǎ jiě望風瓦解 | 剛看到敵方的影子就潰不成軍。形容軍旅不堪一擊。 | 《周書·辛昂傳》:“賊既不以為虞,謂有大軍赴救,于是望風瓦解,郡境獲寧?!?/td> |
miào yǔ jiě fán妙語解煩 | 有趣的話引人發笑。 | 《漢書·匡衡傳》:“匡說《詩》,解人頤?!鳖亷煿抛⒁绱驹唬骸笆谷诵Σ荒苤挂??!?/td> |
xūn fēng jiě yùn薰風解慍 | 薰風:和煦的風;慍:怨恨。溫和的風可消除心頭的煩惱 | 《孔子家語·辯樂》:“昔日舜彈五弦之琴,造《南風》之詩,其詩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td> |
shòu yè jiě huò授業解惑 | 授:教,傳授?;螅阂呻y。傳授學業,解除疑難。 | 唐·韓愈《師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
xì líng jiě líng系鈴解鈴 | 系:縛,系上。比喻誰惹出來的麻煩,還得由誰去解決。 | 明·瞿汝稷《指月錄》第23卷:“眼一日問眾:‘虎項金鈴,是誰解得?’眾無對。師適至,眼舉前語問,師曰:‘系者解得?!?/td> |
bīng jiě dòng shì冰解凍釋 | 如同冰凍融化一般。比喻困難或障礙消除。 | 先秦 莊周《莊子 庚桑楚》:“南榮趎曰:‘然則是至人之德已乎?’曰:‘非也,是乃所謂冰解凍釋者?!?/td> |
bīng xiāo dòng jiě冰消凍解 | 比喻完全消失或徹底崩潰。 | 《朱子全書》卷四:“見得大處分明,這許多小小病痛,都是冰消凍解,無有痕跡矣?!?/td> |
hún shēn xiè shù渾身解數 | 渾身:全身;全部的;解數:原指武術中的架勢、招式;后泛指手段;本事。全身所有的本事。 | 明 吳承恩《西游記》:“渾身解數如花錦,雙手騰那似轆轤。” |
jiě líng xū yòng xì líng rén解鈴須用系鈴人 | 比喻由誰引起的麻煩,仍由誰去解決。同“解鈴還須系鈴人”。 | 明·瞿汝稷《指月錄》第23卷:“眼一日問眾:‘虎項金鈴,是誰解得?’眾無對。師適至,眼舉前語問,師曰:‘系者解得?!?/td> |
dāo guò zhú jiě刀過竹解 | 刀一劈下去,竹子立即分開。形容事情順利解決。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五回:“后來,果然辦得水到渠成,刀過竹解。” |
jié bù jiě yuán結不解緣 | 形容男女熱戀,不能分開。也指兩者有不可分開的緣分。 | 《古詩十九首》:“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td> |
qiě tīng xià huí fēn jiě且聽下回分解 | 分解:敘述。宋元以來章回小說結束語。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畢竟史進與三個頭領怎地脫身,且聽下回分解?!?/td> |
nán jiě zhī mí難解之謎 | 難以捉摸的事物,尤指微妙、難以理解或不易覺察、不易探索的事物。 | |
jiě líng xì líng解鈴系鈴 | 系:縛;系上。本佛教禪宗語。意思是虎脖子的鈴子是誰系上去的;誰才能把它解下來。比喻誰惹出來的麻煩仍由誰去負責處理。也作“解鈴還須系鈴人?!?/td> | 宋 釋惠洪《林間集》下卷:“泰欽曰:大眾何不道:‘系者解得?!?/td> |
yīng rèn ér jiě應刃而解 | 猶言迎刃而解。比喻問題得到順利解決。 | 梁斌《播火記》:“雖然有好多問題事先沒有商量,有朱老忠在,也就應刃而解了?!?/td> |
jiù nán jiě wēi救難解危 | 幫助陷入困境的人解除危難。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34回:“這兩個女子,便都有些盜賊意思,不比前邊這幾個報仇雪恥,救難解危,方是修仙正路?!?/td> |
bù jiě zhī chóu不解之仇 | 解除不了的仇恨。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0卷:“又見張權買房開店,料道是丈人暗地與他的銀子,越加忿怒,成了個不解之仇。” |
yī zhī bàn jiě一知半解 | 很貧乏的知識;很膚淺的理解。形容知道得不多;理解得不深。 | 宋 嚴羽《滄浪詩話 詩辨》:“有分限之悟,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td> |
nán fēn nán jiě難分難解 | 指雙方爭吵、斗爭、比賽等相持不下,難以分開。有時也形容雙方關系十分親密,分不開。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9卷:“為些風情事,做了出來,正在難分難解之際,忽然登第?!?/td> |
bīng jiě rǎng fēn冰解壤分 | 冰凍消融,土壤分解。比喻障礙消除。 | 章炳麟《正名雜義》:“高郵王氏,以其絕學釋姬漢古書,冰解壤分,無所凝滯,信哉千五百年未有其人也。” |
zhī fēn lǚ jiě枝分縷解 | 指詳盡而有條不紊地辨別分析。 | 清曾國藩《戶部員外郎彭君墓表》:“事至則剖晰毫厘,枝分縷解,辨窮萬變,而斷以片言?!?/td> |
jiě rén nán dé解人難得 | 比喻知己難得。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謝安年少時,請阮光祿道《白馬論》,為論以示謝,于時,謝不即解阮語,重相咨盡。阮乃嘆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得。’” |
zhī fēn jié jiě支分節解 | 亦作“支分族解”。把肢體與關節一一分開。節,關節。族,骨節交錯盤結之處。比喻剖析義理,詳盡中肯。 | 宋·朱熹《〈中庸章句〉序》:“然后此書之旨支分節解,脈絡貫通,詳略相因,巨細畢舉。” |
yú làn wǎ jiě魚爛瓦解 | 猶言魚爛土崩。 | 宋·葉適《朝請大夫陳公墓志銘》:“余又告以魚爛瓦解,其實未見,今外弱而形饑,非也?!?/td> |
máng rán bù jiě茫然不解 | 茫然迷惘的樣子。指對某事不理解。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一○二回:“邵肩齊說及前事,婁樸茫然不解?!?/td> |
jiě líng hái shì xì líng rén解鈴還是系鈴人 | 比喻由誰引起的麻煩,仍由誰去解決。同“解鈴還須系鈴人”。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90回:“心病終須心藥治,解鈴還是系鈴人?!?/td> |
bù qiú shèn jiě不求甚解 | 甚:很;解:了解;理解。原指讀書時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個大概?,F多指學習、辦事等不認真;不求深入了解。 | 晉 陶潛《五柳先生傳》:“不慕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td> |
qiǎng zuò jiě rén強做解人 | 強:勉強;解人:能夠理解和通達其中意趣的人。指不明真意而亂發議論的人。 | |
wǎ jiě bīng xiāo瓦解冰銷 | 見“瓦解冰泮”。 | 唐·劉商《姑蘇懷古送秀才下第歸江南》詩:“瓦解冰銷真可恥,凝艷妖芳安是恃?!?/td> |
sī fēn lǚ jiě絲分縷解 | 縷:細致;解:分剖。形容細致而有條理的分析。 | 宋·趙令疇《侯鯖錄》第五卷:“必須盡當時事理,如身履其間,絲分縷解,始終備盡,乃可以置議論。” |
páo dīng jiě niú庖丁解牛 | 庖?。簭N師。廚師解割了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觀規律的人;技術純熟神妙;做事得心應手。 | 先秦 莊周《莊子 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 |
bīng sàn wǎ jiě冰散瓦解 | 比喻完全消失或徹底崩潰。 | 《三國志魏志傅嘏傳》“嘏對曰”裴松之注引晉司馬彪《戰略》:“比及三年,左提右挈,虜必冰散瓦解,安受其弊,可坐算而得也?!?/td> |
lǎo yù néng jiě老嫗能解 | 老嫗:老年婦女;解:解讀;明白。老年婦女都聽得懂。后用以形容詩文通俗明白;淺顯易懂。 | 宋 釋惠洪《冷齋夜話》第一卷:“白樂天每作詩,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則易之。” |
yuǎn shuǐ bù jiě jìn kě遠水不解近渴 | 比喻慢的辦法救不了急。 | 《韓非子 說林上》:“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雖多,火必不滅矣,遠水不救近火也?!?/td> |
jiě yī pán páng解衣槃磅 | 指神閑意定,不拘形跡。后亦指行為隨便,不受拘束。同“解衣般礴”。 | |
yí huò bù jiě疑惑不解 | 心中懷疑,不明白。 | 顧寄南《黃橋燒餅》:“他疑惑不解。陳毅同志告訴他,這是準備給俘虜吃的。” |
jiě yī pán bó解衣盤礴 | 同“解衣般礴”。 | |
sù yè bù jiě夙夜不解 | 見“夙夜匪懈”。 | 西漢·戴圣《禮記·祭統》:“其勤公家,夙夜不解?!?/td> |
jiě nián qù fù解粘去縛 | 解:消除;縛:拘束。解除粘著和拘束 | 明·袁宗道《真正英雄從戰戰兢兢來》:“而竹林諸子,箕踞嘯傲于醉鄉,見以為能解粘去縛?!?/td> |
jiě yī pán bó解衣槃礴 | 形容行為隨便,不拘禮法。 | 清·施潤章《就亭記》:“俗儉訟簡,賓客罕至,吏散則閉門,解衣槃礴移日,山水之意未嘗不落落焉在予胸中也?!?/td> |
bīng xiāo wǎ jiě冰消瓦解 | 冰消:像冰一樣融化;瓦解:指事物的崩潰或分裂。像冰融化了;瓦分解一樣。比喻完全消失或徹底崩潰。 | 晉 成公綏《云賦》:“于是玄風仰散,歸云四旋,冰消瓦解,奕奕翩翩?!?/td> |
jiě jiǎ xiū bīng解甲休兵 | 見“解甲休士”。 | 北周·庾信《周柱國楚國公歧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夷陵既燒,黔中方定,旋軍反旆,解甲休兵。” |
jiě jiǎ guī tián解甲歸田 | 解:脫下;甲:鎧甲。脫掉軍裝;回家種地。 | 漢 揚雄《解嘲》:“叔孫通起于桴鼓之間,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儀,得也。” |
wǎ jiě xīng fēi瓦解星飛 | 如瓦破碎,如星飛散。比喻人心渙散,各奔東西。 | 元·關漢卿《魯齋郎》第二折:“平地風波二千尺,一家兒瓦解星飛?!?/td> |
dà huò bù jiě大惑不解 | 惑:疑惑迷亂;解:理解。①原指最糊涂的人迷惑一輩子。后指對某事或情況懷疑;想不通;不可理解。 | 莊周《莊子 天地》:“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td> |
zhī fēn jié jiě支紛節解 | 分解肢體;剁成碎塊。猶言碎尸萬段。 | 漢·荀悅《漢紀·平帝紀》:“校尉公孫賓就斬莽頭,軍人爭莽身,支紛節解,肌肉臠切?!卑矗稘h書·王莽傳下》“公孫賓就”作“公賓就”。 |
jiě mín dào xuán解民倒懸 | 比喻把受苦難的人民解救出來。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 |
jiě zǔ guī tián解組歸田 | 解:脫去;組:古代綁印的綬;解組:解下印綬辭官。辭掉官職,歸老田園。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18回:“只消婆婆親寫一書,說爹爹因富貴已極,欲解組歸田,而意不能決,必得舅公一勸,同為五湖之游。” |
yī bù jiě dài衣不解帶 | 解帶:解開衣帶,指脫衣。因事過度操勞,以致不能脫衣安睡。也形容看護病人十分辛勞(多指對長輩)。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7回:“任憑少奶奶衣不解帶,目不交睫,無奈大少爺壽元已盡?!?/td> |
tuī shí jiě yī推食解衣 | 推:讓。把穿著的衣服脫下給別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讓別人吃。形容對人熱情關懷。 | 《史記 淮陰侯列傳》:“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td> |
bīng jiě yún sàn冰解云散 | 比喻事物消失瓦解。 | 宋 葉適《紀綱三》:“雖分四總管以固捍御,委長安、建康之守以募勤王,天下冰解云散,一城之地,劫制于虜,而號令不能及矣。” |
wǎ jiě xīng sàn瓦解星散 | 像瓦片破裂,像星星飛散。比喻家人離散,各奔東西。亦作“瓦解星飛”。 | 宋·司馬光《義勇第五札子》:“殊不知彼皆隊舞聚戲之類,若聞胡寇之來,則瓦解星散不知所之矣?!?/td> |
wǎ jiě yún sàn瓦解云散 | 像瓦器破碎,云彩四散。比喻群體潰散,各奔東西。 | 西漢·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故其見敵則遂利,如鳥之集;其困敗,則瓦解云散矣。” |
nán jiě nán fēn難解難分 | 雙方爭斗激烈;難以分開;也指雙方關系密切;難以分開。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21回:“正在難解難分,忽聽東邊山上,猶如千軍萬馬之聲。” |
rèn yíng lǚ jiě刃迎縷解 | 比喻順利解決。 | 唐 韓愈《貞曜先生墓志銘》:“及其為詩,劌目鉥心,刃迎縷解?!?/td> |
yǐ jiǔ jiě chéng以酒解酲 | 酲:喝醉了神志不清。用酒來解酒醉。比喻用有害的方法救急。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伶跪而祝曰:‘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人之言,慎不可聽!’便引酒進肉,隗然已醉矣?!?/td> |
jiě xián gēng zhāng解弦更張 | 更:改換;張:給樂器上弦。改換、調整樂器上的弦,使聲音和諧。比喻改革制度或變更計劃。 | 東漢 班固《漢書 董仲舒傳》:“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td> |
mí huò bù jiě迷惑不解 | 指對謀事非常疑惑,很不理解。同“大惑不解”。 | 老舍《鼓書藝人》二十七:“她鞠了個躬,轉身慢慢走進了下場門。掌聲很熱烈。聽眾瞧著她,迷惑不解。” |
bù jiě zhī yuán不解之緣 | 解:解散。不可分開的緣分。比喻不能解脫的聯系或關系。 | 南朝 梁 蕭統《古詩十九首》:“文采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td> |
sī xī fà jiě絲析發解 | 絲、發:指極其細微;解:分剖。比喻細密而有條理地分析剖解。 | 明·宋濂《汪先生墓志銘》:“參以伊洛大儒傳注之說,絲析發解,日攻月較,不故求為異,而亦不茍為同。” |
jī pī lǐ jiě肌劈理解 | 比喻立論精辟,析義詳實。 | 清 錢謙益《汲古閣毛氏新刻十七史序》:“圣賢之微言大義,綱舉目張,肌劈理解,權衡尺度,鑿鑿乎指定于胸中?!?/td> |
jiě jiǎ dǎo gē解甲倒戈 | 謂敵方戰士歸順,轉向攻擊。 | 《北史·越王侗傳》:“若王師一臨,舊章誓睹,自應解甲倒戈,冰銷葉散?!?/td> |
liáo yǐ jiě cháo聊以解嘲 | 姑且用來解釋被人嘲笑的事情。 | 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 五柳先生上》:“子美困頓于山川,蓋為不知者詬病,以為拙于生事,又往往譏議宗文、宗武失學,故聊解嘲耳。” |
yuǎn jǐng bù jiě jìn kě遠井不解近渴 | 指遙遠的幫助解決不了目前迫切的需求 | |
lǐ fēn jiě jié理紛解結 | 理:整治;解:解開。整治紛亂,解開疙瘩。 | 朱自清《山野掇拾》:“什么糾紛,什么葛藤,到了他手里,都是一刀兩斷;正眼也不去瞧,不用說靠他理紛解結了!” |
huò rán wù jiě豁然霧解 | 豁然:形容開闊;解:消散。像霧消散一樣,心中的疑團一下子消失了。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積年凝滯,豁然霧解?!?/td> |
tiān bēng dì jiě天崩地解 | 比喻重大的事變。也形容巨大的聲響。同“天崩地坼”。 | 清·黃宗羲《留別海昌同學序》:“天崩地解,落然無與我事?!?/td> |
yī xiè bù rú yī xiè一解不如一解 | 解:通“蟹”。比喻一個不如一個,越來越差。 | 明·沈德符《野獲編·釋道·禪林諸名宿》:“至近日,宗門諸名下,爭以壇坫自高,相駁相嘲,以至相妒相詈,真一解不如一解矣?!?/td> |
kāng kǎi jiě náng慷慨解囊 | 慷慨:大方;不吝惜;囊:口袋;指錢袋。非常豪爽地打開錢袋;拿出錢來。指十分大方地在經濟上幫助別人。 | 明 施耐庵《水滸傳》:“魯智深見李忠、周通不是慷慨之人,做事慳吝,只要下山。” |
jiě nián qù fù解黏去縛 | 解除粘著和束縛。 | |
qióng wáng jiě jǔ窮亡解沮 | 困窘逃亡,瓦解喪敗。 | |
yǐn zhèn jiě kě飲鴆解渴 | 見“飲鴆止渴”。 |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方檔案·清吏條陳》:“此時危急情形,等于然眉,若再恃新軍為保衛,無異飲鴆解渴,其危險有不忍言者?!?/td> |
hàn gāo jiě pèi漢皋解珮 | 漢皋:山名,在湖北襄陽西北;珮:同“佩”,飾物。指鄭交甫在漢皋臺遇到兩個女子,女子解寶珠給他。指男女相互愛慕而贈答。 | 唐·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心搖漢皋珮,淚墮峴亭碑?!?/td> |
pái huàn jiě fēn排患解紛 | 見“排難解紛”。 | 唐·崔知賢《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詩,明·孫慎行序:“遺形卻立,終希獨善之資;排患解紛,未洽隨時之義?!?/td> |
yáng jiě yīn dú陽解陰毒 | 謂表面和解背后下毒手。 | 明·李贄《答來書》:“蓋彼皆君子路上人,決無有匿怨友人,陽解陰毒之事。” |
yuǎn shuǐ jiě bù liǎo jìn kě遠水解不了近渴 | 比喻慢的辦法救不了急。 | 清 曹雪芹《紅樓夢》:“這也容易,只是\'遠水解不得近渴\'。” |
tiáo jiě zhī pī條解支劈 | 謂細致部析。 | 清·惲敬《舅氏清如先生墓志銘》:“讀書條解支劈,鑿虛躡空,旁扶曲導,必窺意理之所至?!?/td> |
bīng jiě dì pò冰解的破 | 冰凍融解,箭靶射中。比喻問題解決,障礙消除。 | 清 曾國藩《<經史百家簡編>序》:“惟校讎之學,我朝獨為卓絕,干嘉間巨儒輩出,講求音聲故訓,??币烧`,冰解的破,度越前世矣?!?/td> |
jiě líng hái xū xì líng rén解鈴還須系鈴人 | 比喻由誰引起的麻煩,仍由誰去解決。 | 宋 惠洪《林間集》卷下載:法燈泰欽禪師少解悟,然未為人知,獨法眼禪師深奇之。一日法眼問大眾曰:“虎項下金鈴,何人解得?”眾無以對。泰欽適至,法眼舉前語問之,泰欽曰:“大眾何不道:‘系者解得。’”由是人人刮目相看。 |
tiáo fēn jié jiě條分節解 | 謂逐條逐節進行分析。 | 《新唐書·崔義玄傳》:“義玄有章句學,先儒疑繆,或音故不通者,輒采諸家,條分節解,能是正之?!?/td> |
yuān chóu kě jiě bù kě jié冤仇可解不可結 | 佛教主張結下冤仇的雙方最好是化解冤仇,不要結仇不放。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4章:“目前應該全力都對付官軍,不應讓屁股后出了亂子。冤仇可解不可結,何況咱們同本地各縣的大小桿子素來無冤無仇。” |
jiě yí shì huò解疑釋惑 | 解:解釋;釋:消除。解答疑難問題,消除困惑情緒。 | 漢 孔融《薦禰衡表》:“使衡立朝,必有可觀。飛辯騁辭,溢氣坌涌,解疑釋結,臨敵有余?!?/td> |
jiě bīng shì jiǎ解兵釋甲 | 解:解除。釋:卸下。解除武裝,卸掉盔甲。比喻不再參戰。 | 明·無名氏《伐晉興齊》第四折:“解兵釋甲,社稷寧謐,黎民樂業?!?/td> |
zhuàng shì jiě wàn壯士解腕 | 勇士手腕被蝮蛇咬傷,就立即截斷,以免毒性擴散全身。比喻作事要當機立斷,不可猶豫不決。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陳泰傳》:“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壯士解腕?!?/td> |
chán tuì shé jiě蟬蛻蛇解 | 蟬蛻:幼蟬化為成蟬時所脫下的皮;解:脫。蟬脫殼,蛇換皮。比喻解脫而進入更高境界。 | 西漢·劉安《淮南子·精神訓》:“若此人者,抱素守精,蟬蛻蛇解,游于太清,輕舉獨往?!?/td> |
jiě jiǎ shì bīng解甲釋兵 | 解:解除;釋:卸下。放下武裝,卸掉盔甲。比喻不再戰斗。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7回:“慶氏有馬,驚而逸走,軍士逐而得之,乃盡縶其馬,解甲釋兵,共往觀優?!?/td> |
jiě yī pán páng解衣盤磅 | 同“解衣般礴”。 | |
fàng xīn jiě tǐ放心解體 | 指人心離散、瓦解。 | 《墨子·尚賢下》:“是故以賞不當賢,罰不當暴,其所賞者已無故矣,其所罰者亦無罪,是以使百姓皆放心解體。”“放”,一本作“攸”。 |
xià huí fēn jiě下回分解 | 章回小說于每回之末所用的套語?,F多用以喻事件發展的結果。 | |
xiāo chóu jiě mèn消愁解悶 | 消除憂愁,解除煩悶。 | 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搽旦云]我不和你撒賴撒癡的,斷了酒者![正末唱]教我斷消愁解悶甕頭香?!?/td> |
zhī fēn zú jiě支分族解 | 見“支分節解”。 | 清·劉大櫆《烏程閔君墓志銘》:“又善于誘掖,其言批豁暢朗,支分族解,騃童鈍夫聞之,咸如夢寐驚覺?!?/td> |
mǎ bù jiě ān馬不解鞍 | 比喻一刻也不停留,毫不間歇。 | 郭小川《長江組歌 百萬雄師過大江》:“馬不解鞍連續戰,一舉解放大江南?!?/td> |
rú jiě dào xuán如解倒懸 | 比喻把人從危難中解救出來。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 |
jiě fēn pái nán解紛排難 | 謂為人調解糾紛或排除危難。 | 明·唐順之《都督沈紫江山墓碑記》:“御土酋解紛排難不專以恩,洞其陰事?!?/td> |
jiě yī tuī shí解衣推食 | 推:讓。把衣服脫給別人穿;把食物讓給別人吃。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于此?!?/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