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危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pò jiā wēi guó破家危國 | 損毀家庭危害國家。 | 三國·魏·鐘會《母夫人張氏傳》:“嫡庶相害,破家危國,古今以為鑒誠。” |
jì ruò fú wēi濟弱扶危 | 濟:救助;弱:弱小。指救助弱小危難的人。 | 明·西湖漁隱主人《歡喜冤家》第17回:“如此富貴之時,又昔修橋砌路,濟弱扶危。” |
zhěng nì fú wēi拯溺扶危 | 拯:救。溺:落水者。危:危難。救助落水者,扶持危難中的人或國家。亦作“拯危扶溺”、“拯危濟困”。 | 《陳書·虞寄傳》:“然夷兇剪亂,拯溺扶危,四海樂推,三靈眷命,揖讓而居南面者,陳氏也。” |
jí rén zhī wēi急人之危 | 急:著急;危:危急。熱心主動幫助別人解決困難。 | 《新五代史·劉守光傳》:“公三晉賢士,獨不急人之危乎?” |
lǚ xiǎn dǎo wēi履險蹈危 | 謂經歷危險。 | 《明史·外國傳·日本》:“外夷修貢,履險蹈危,來遠,所費實多。” |
wēi yán gāo lùn危言高論 | 正直而不同凡響的言論。 | 東漢·班固《漢書·息夫躬傳》:“初,躬待詔,數危言高論,自恐遭害,著絕命辭。” |
wēi jí guān tóu危急關頭 | 不可預見的緊急關頭或困境,要求立即采取行動以避免造成災難。 |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我對她也很好,一方面是感激她在危急關頭毫不猶豫地站在我一邊。” |
lín wēi xià shí臨危下石 | 在人家處于危急時向他扔石頭。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擊。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59回:“夸談經濟者,少甚么看風使舵、臨危下石之人。” |
yǐ wēi wéi ān,yǐ luàn wéi zhì以危為安,以亂為治 | 治:合理。把危亡當作安定,把禍亂當作太平。形容缺乏政治遠見,看不到潛在的危機。 | 漢·賈誼《治安策》:“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時,因天之助,尚憚以危為安,以亂為治。” |
gāo ér bù wēi高而不危 | 身居高位而沒有傾覆的危險。 | 《孝經·諸侯章》:“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 |
yù bàng xiāng wēi鷸蚌相危 | 同“鷸蚌相持”。 | 北齊·魏收《為東魏檄梁文》:“鷸蚌相危,我乘其弊。” |
fú wēi jì jí扶危濟急 | 猶扶危濟困。 |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鎌田誠一墓記》:“君以一九三○年三月至滬……中遭艱巨,篤行靡改,扶危濟急,公私兩全。” |
niǎo fù wēi cháo鳥覆危巢 | 鳥巢因建于弱枝而傾覆。比喻處境極端危險。 | 唐·李商隱《行次昭應縣道上》詩:“魚游沸鼎知無日,鳥覆危巢豈待風。” |
zhěng wēi fú nì拯危扶溺 | 溺:落水者;危:危亂,指動亂中的國家。拯救、幫助受難的百姓和動亂中的國家。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73回:“豈有論道經邦之志,全無拯危扶溺之心。” |
zhōng bù bì wēi忠不避危 | 忠:忠于。避:回避。忠于職守,不回避危險,。 | 《晏子》:“忠不避危,愛無惡言。” |
lín wēi zì huǐ臨危自悔 | 悔:懊悔。遇到危難時自己懊悔。形容意志不堅定。 | 元·鄭光祖《鐘離春智勇定齊》第三折:“您今日遭陷擒縛,方才是臨危自悔。” |
wēi ruò zhāo lù危若朝露 | 危險得像清早的露水一樣容易消失。比喻面臨死亡。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商君列傳》:“君之危若朝露,尚將欲延年益壽乎!” |
chéng rén zhī wēi乘人之危 | 乘:趁;危:危險;災難。趁別人有困難時;去要挾、侵害對方。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蓋勛傳》:“謀事殺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
wēi yán hé lùn危言核論 | 正直而翔實的言論。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郭太傳》:“林宗雖善人倫,而不為危言核論,故宦官擅政而不能傷也。” |
chí wēi fú diān持危扶顛 | 扶持危困的局面。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危而不持,顛而不扶。” |
yōu shèng wēi míng憂盛危明 | 猶言居安思危。 | 明·陳繼儒《讀書鏡》第二卷:“夫憂盛危明,辟邪鎮惡,此皆臣子一念忠義所發,誠不可已。” |
chǔ ān sī wēi處安思危 | 處:居于;思:想,考慮。處在平安的環境里,也要想到有出現危險的可能。 | 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皇復》:“居高念下,處安思危,照臨有度,紀律無虧。” |
bīng xiōng zhàn wēi兵兇戰危 | 指戰事兇險可怕。 | 漢 晁錯《言兵事疏》:“雖然,兵,兇器;戰,危事也。故以大為小,以強為弱,在俯卬之間耳。” |
dēng gāo lǚ wēi登高履危 | 比喻誠惶誠恐。 | 《淮南子 原道訓》:“登高臨下,無失所秉,履危行險,無忘玄伏,能存之此,其德不虧。” |
cún wáng ān wēi存亡安危 | 使將要滅亡的保存下來,使極其危險的安定下來。形容在關鍵時刻起了決定作用。 | 《荀子·王制》:“功名之所就,存亡安危之所墮,必將于愉殷赤心之所。” |
wàng zhàn bì wēi忘戰必危 | 戰:戰備。危:危險,危機。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記了戰備就一定會產生危機。 | 東漢·班固《漢書·主父偃傳》:“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戰必危。” |
ān wēi xiāng yì安危相易 | 易:變易,轉變。平安與危難互為因果,相互轉換。 | 先秦 莊周《莊子 則陽》:“安危相易,禍福相生,緩急相摩,聚散以成。” |
xíng bù lǚ wēi行不履危 | 不走有危險的地方。 | 《晉書·石季龍載記上》:“臣聞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萬乘之主行不履危。” |
lín wēi bù dàn臨危不憚 | 臨:碰到,面臨;憚:畏懼。遇到危難,一點也不害怕。 | 唐·司空圖《華帥許國公德政碑》:“臨危不憚,赴救遠征。” |
lì jìn shén wēi力盡神危 | 力氣精神都疲憊到極點。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3回:“話說寶玉見晴雯將雀裘補完,已使得力盡神危,忙命小丫頭替他捶著。” |
fú wēi jiù kùn扶危救困 | 對處境危急、困難的人給以救濟幫助。 | 元·無名氏《魏徵改詔》第三折楔子:“今日個扶危救困休辭憚,疾便的牽戰馬上雕鞍。” |
wàng zhàn zhě wēi忘戰者危 | 指忘記了戰備就一定會產生危機。同“忘戰必危”。 | 三國 魏 桓范《兵要》:“故曰好戰者亡,忘戰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也。” |
lín wēi zhì biàn臨危制變 | 面臨危難時緊急應變。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明帝紀》:“司馬懿臨危制變,擒淵可計日待也。” |
yàn cháo wēi mù燕巢危幕 | 燕子把窩做在帷幕上。比喻處境非常危險。 |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夫子之在此也,猶燕之巢于幕上。” |
wēi yán zhèng sè危言正色 | 剛直的言論和嚴正的態度。 | 唐·陳子昂《諫靈駕入京書》:“必待非常之主,然后危言正色,抗議直辭,趙湯矍而不回。” |
jiù nán jiě wēi救難解危 | 幫助陷入困境的人解除危難。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34回:“這兩個女子,便都有些盜賊意思,不比前邊這幾個報仇雪恥,救難解危,方是修仙正路。” |
rén mìng wēi qiǎn人命危淺 | 淺:時間短。形容壽命不長,即將死亡。 | 晉 李密《陳情表》:“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
wēi yán dǎng lùn危言讜論 | 危:高聳的樣子;讜:正直。指正直的言論。 | 宋·王安石《答孫元規大資書》:“伏惟閣下危言讜論,流風善政,簡在天子之心,而諷于士大夫之口,名聲之盛,位勢之尊,不宜以細故茍自貶損。” |
ān bú wàng wēi安不忘危 | 安:平安;危:危險;災難。平安的時候不忘危險;或太平的時候不忘危機或災難。 | 《周易 系辭下》:“是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
lín wēi bù gǒu臨危不茍 | 臨:面對;茍:茍且,草率。指遇到危難不茍且偷生 | 老舍《四世同堂》:“我手無縛雞之力,不能去殺敵雪恥,我只能臨危不茍。” |
fú wēi yì qīng扶危翼傾 | 見“扶危定傾”。 | 《周書·武帝紀下》:“昔魏室將季,海內分崩,太祖扶危翼傾,肇開王業。” |
fú wēi zhěng nì扶危拯溺 | 溺:落水。扶助危難者,救起落水者。比喻盡力救助別人的危難。 | 唐·崔佑甫《唐故常州刺史獨孤公神道碑銘》:“常州之義篤于友,用之有常,行之可久,扶危拯溺,爾身我手。” |
zhī ān wàng wēi知安忘危 | 只知道過太平日子而忘記了危險的時候。 | 晉·潘岳《秋興賦》:“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 |
shě ān jiù wēi舍安就危 | 舍:放棄;就:趨,從。舍棄安逸而趨于危險。形容違背常情,不理智。 | 宋·蘇舜欽《上范希文書》:“延州逼近賊鋒,而能舍安逸以就危隘,雖古人不逮也。” |
fú diān chí wēi扶顛持危 | 顛:倒,傾倒;持:握,把握。指能夠挽回顛危的局面。 | 宋·秦觀《賀孫中丞啟》:“恭惟中丞侍郎,受天間氣,為世直儒;力足以扶顛持危,器足以致遠任重。” |
yú yóu fèi fǔ,yàn chǔ wēi cháo魚游沸釜,燕處危巢 | 沸:開水;釜:古代炊具;巢:窩。魚在開水鍋里游,燕子把窩做在帷幕上。比喻處境危險,快要滅亡。 | 清·南荃外史《嘆老》:“傀儡兒一場熱鬧,依舊的魚游沸釜,燕處危巢。” |
guó bù jiān wēi國步艱危 | 國步:國家的命運。國家處于危難的境地。 | 清·顧炎武《贈路舍人澤溥》詩:“國步方艱危,簡在卿昆季。” |
biàn wēi wéi ān變危為安 | 變危急為平安。 | 宋 司馬光《論周琰事乞不坐馮浩狀》:“陛下當此之時變危為安,變亂為治,易于返掌。” |
jiù kùn fú wēi救困扶危 | 救濟扶助陷于困境危難中的人。 | 元 劉君錫《來生債》第四折:“救困扶危,疏財仗義,都做了注福消愆。” |
jí jí kě wēi岌岌可危 | 岌岌:十分危險;快要傾覆或滅亡。形容形勢極其危險。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天下殆哉,岌岌乎!” |
fú wēi dìng qīng扶危定傾 | 謂在國家危殆將傾覆之時扶持之使安定。 | 《周書·李基傳》:“太祖扶危定傾,威權震主。” |
zhì luàn ān wēi治亂安危 | 使紛亂的社會得到整治,危急的局勢得以安定。 | 宋·蘇軾《東坡集·司馬溫公行狀》:“其余非天下所以治亂安危者,皆不載。” |
wēi rú zhāo lù危如朝露 | 危險得象清早的露水,太陽一出就會消失。比喻處境極危險。 | 《史記·商君列傳》:“君之危若朝露,尚將延年益壽乎。” |
zhèng jīn wēi zuò正襟危坐 | 正襟:正一正衣襟;危坐:端正地坐著。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著。 | 《史記 日者列傳》:“宋忠、賈誼瞿然而悟,獵纓正襟危坐。” |
qián wēi hòu zé前危后則 | 前人的危亡,后人應引以為戒。猶言前車之覆,后車之鑒。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晉孝武帝太元三年》:“地列酒泉,天垂酒池,杜康妙識,儀狄先知。紂喪殷邦,桀傾夏國,由此言之,前危后則。” |
fú wēi chí diān扶危持顛 | 扶:幫助;持:握,把握;顛:倒,傾倒。指挽回處于危難中的國家或人。 | 唐 杜光庭《虬髯客傳》:“素驕貴,末年愈甚,無復知所負荷,扶危持顛。” |
shì wēi lěi luǎn事危累卵 | 事情危險得像堆起來的蛋一樣。形容形勢極端危險。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十過》:“故曹小國也,而迫于晉楚之間,其君之危,猶累卵也。” |
xiāo qiáng zhī wēi蕭墻之危 | 蕭墻:古代宮室內當門的小墻。在內部發生禍亂的危險。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用人》:“不謹蕭墻之患,而固金城于遠境。” |
bāo yī wēi guān褒衣危冠 | 褒衣:寬大的衣服。危冠:高帽子。古代儒生的裝束。指寬袍高帽。 | 唐·韓愈《上巳日燕太學聽彈琴詩序》:“獻酬有容,歌風雅之古辭,斥夷狄之新聲。褒衣危冠,興興如此。” |
lín wēi lǚ bīng臨危履冰 | 臨:面臨;履:踩,踏。面臨危境,走在冰上。比喻處境艱危,應時時戒懼謹慎。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90卷:“故圣人當言而懼,發言而憂,常如臨危履冰,以大居小,以富居貧。” |
lín wēi xiào mìng臨危效命 | 效:獻出。面對危難,勇于獻出自己生命。 | 宋·歐陽修《謝復龍圖閣直學士表》:“徒因學古之勤,粗識事君之節,茍臨危效命,尚當不顧以奮身,況為善無傷,何憚竭忠而報國。” |
xīn suǒ wèi wēi心所謂危 | 危:危險。心里覺得有危險。指個人對情況和問題的主觀認識。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其敢謂子面如吾面乎?抑所謂危,亦以告也。” |
lín wēi shòu mìng臨危受命 | 在危難之際接受任命。 | 三國 蜀 諸葛亮《前出師表》:“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
dào gāo yì ān,shì gāo yì wēi道高益安,勢高益危 | 益:更加;勢:權勢。道德越高尚,為人處事好,就越安全;權勢越大,更容易濫用權力,剛愎自用,就越危險。 | 《史記·日者列傳》:“道高易安,勢高益危。居赫赫之勢,失身且有日矣。” |
chǐ wēi fā xiù齒危發秀 | 年高眉秀。 | 《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至若齒危發秀之老,含經味道之生,莫不北面人宗,自同資敬。” |
zhěng wēi jì kùn拯危濟困 | 濟:拯救。扶持、救濟有危難和困苦的人。 | |
wēi yú lèi luǎn危于累卵 | 比壘起的蛋還危險。喻極其危險。 | 《戰國策·秦策四》:“當是時,魏危于累卵,天下之士相從謀。”漢·枚乘《上書諫吳王》:“必若所欲為,危于累卵,難于上天。”《后漢書·申屠剛傳》:“國家危弱,奸謀不禁;六極之效,危于累卵。” |
wēi wáng guān tóu危亡關頭 | 突如其來的、不可預見的緊急關頭或困境,要求立即采取行動以避免造成災難。 | |
wēi cí sǒng tīng危辭聳聽 | 故意說嚇人的話使人聽了吃驚、害怕。 | |
fú wēi dìng luàn扶危定亂 | 扶助危難,平定禍亂。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83回:“能識人,能愛人才,能為國留得那英雄豪杰,為朝廷扶危定亂。” |
chèn rén zhī wēi趁人之危 | 利用別人危險的境況圖利。 | 蔣子龍《開拓者,開拓者》十六:“金城扭頭瞪他一眼:‘去你媽的!君子不趁人之危。’” |
wēi ér bù chí危而不持 | 持:扶助,支持。國有危急之事,不須外力扶助便能安然平息。 | 戰國·魯·孔丘《論語》:“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
lín wēi shòu mìng臨危授命 | 面對危急時勇于獻出生命。 | 先秦 孔子《論語 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
jū ān lǜ wēi居安慮危 | 同“居安思危”。 | 《宋書·文五王傳》:“龍舟所幸,理必利涉,然居安慮危,不可不懼。” |
shè jiān lǚ wēi涉艱履危 | 涉:經歷;履:踩踏。身涉危難,經歷險阻。形容闖過重重困難。 | 南朝·齊·虞玩之《上表告退》:“經昏踐亂,涉艱履危,仰圣德以求全,憑賢輔以申節。” |
zhí yán wēi xíng直言危行 | 危:高聳的樣子,引申為端正,正直。正直的言論和行為。 | 唐·白居易《使百職修皇綱振》:“以直言危行者為狂愚,以中立守道者為凝滯。” |
rén rén zì wēi人人自危 | 每一個人都感到隨時有危險出現而恐懼不安。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李斯列傳》:“法令誅罰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眾。” |
rén xīn wéi wēi人心惟危 | 惟:是;危:險惡。指人的嗜欲之心是危險的。 | 《尚書 大禹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
yú ān sī wēi于安思危 | 于:處于;思:想。雖然處在平安的環境里,也想到有出現危險的可能。指隨時有應付意外事件的思想準備。 | 《戰國策 楚策四》:“臣聞之《春秋》,于安思危,危則慮安。” |
dàn xī zhī wēi旦夕之危 | 旦夕:比喻短時間內。危:危險。形容危險逼近。 | 《三國志·蜀志·孟光傳》:“旦夕之危,倒懸之急。” |
wēi yán hé lùn危言覈論 | 正直而翔實的言論。 | |
ān wēi yǔ gòng安危與共 | 共同享受安樂,共同承擔危難。形容關系密切,利害相連。 | 三國魏·曹植《求自試表》:“而臣敢陳聞于陛下者,誠與國分形同氣,憂患共之者也。” |
gū lǚ wēi xíng孤履危行 | 謂行為孤高獨特。 | 明·李東陽《冰玉齋記》:“若明仲者,雄談博辯而人不以為狂,志高遠慮而人不以為迂,孤履危行而人不以為異。” |
zhěng jīn wēi zuò整襟危坐 | 整衣端坐。形容嚴肅拘謹。 | 元·脫脫 《宋史·儒林傳六·李道傳》:“道傳少莊重,稍長讀河南程氏書,玩索義理,至忘寢食,雖處暗室,整襟危坐,肅如也。” |
jū ān sī wēi居安思危 | 居:處在。處于安全的環境;要想到可能出現的危難。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十一年》:“《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
lěi luǎn zhī wēi累卵之危 | 好比堆疊起來的蛋,極容易打碎。比喻情況極危險。 | 漢 劉向《極諫用外戚封事》:“王氏與劉氏亦且不并立,如下有泰山之安,則上有累卵之危。” |
wēi jí cún wáng危急存亡 | 危急:危險而緊急。指關系到生存滅亡的緊急關頭。 |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罷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diàn wēi zhī yù阽危之域 | 阽危:危險;域:境地。危險的境地。 | 南朝·齊·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故能出人于阽危之域,躋俗于仁壽之地。” |
cún wáng wēi jí zhī qiū存亡危急之秋 | 指生存、滅亡、危險、緊急的關鍵時刻。 | 毛澤東《國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務》:“在存亡危急之秋,更不應計較過去的一切,而當與全國國民徹底更始,力謀團結,以保國家之生命與生存。” |
dìng qīng fú wēi定傾扶危 | 傾:危。扶助危傾,使其安定。指挽救國家于危難之時。 | 漢·恒寬《鹽鐵論·備胡》:“古者明王討暴衛弱,定傾扶危,使小國之君悅;討暴定傾,則無罪之人附。” |
lì lì wēi jù栗栗危懼 | 栗栗:發抖的樣子。形容非常害怕。 | 《尚書 湯浩》:“栗栗危懼,若將隕于深淵。” |
lín wēi bù gù臨危不顧 | 臨:遇到;危:危險。遇到危難的時候,一點也不怕。 | 《三國志 魏志 陳留王傳》:“和、琇、撫皆抗不撓,拒會兇言,臨危不顧。” |
wēi pò lì yòu危迫利誘 | 用暴力壓迫,用利益引誘。形容軟硬兼施,企圖使人服從。 | |
wēi jī sì fú危機四伏 | 到處隱藏著危險的禍根。 | 茅盾《子夜》九:“不要太樂觀。上海此時也是危機四伏。” |
wēi yán nì ěr危言逆耳 | 正直的規勸聽起來不順耳。 | 明·李東陽《太白行》:“龍攀鳳附不自由,何乃棄君來事仇。危言逆耳誰為謀?” |
yàn chǔ wēi cháo燕處危巢 | 見“燕處焚巢”。 | 清·筱波山人《愛國魂·勤王》:“怕只怕臨安頹廈如燕處危巢。” |
wēi zài dàn xī危在旦夕 | 形容危險就在眼前。旦夕:早晨和晚上;指很短時間之內。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太史慈傳》:“今管亥暴亂,北海被圍,孤窮無援,危在旦夕。” |
wēi yán wēi xíng危言危行 | 危:正直。說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 | 先秦 孔子《論語 憲問》:“邦有道,危言危行。” |
bō luàn jì wēi撥亂濟危 | 平定亂世,救濟危難。亦作“撥亂濟時”。 | 晉·龔壯《上李壽封事》:“管、蔡既興,讒諛滋蔓,大義滅親,撥亂濟危。” |
dào xuán zhī wēi倒懸之危 | 倒懸:象人被倒掛著一樣。比喻處境極端困難。 | 《孟子 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如解倒懸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