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72 個塞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sāi jǐng yí zào塞井夷灶 | 填井平灶。謂作好布陣的準備。亦表示決心戰(zhàn)斗,義無反顧。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成公十六年》:“曰:‘塞井夷灶,陳于軍中,而疏行首。’” |
bù sè xià liú,bù zhǐ bù xíng不塞下流,不止不行 | 指對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學(xué)說就不能推行。現(xiàn)比喻不破除舊的、壞的東西,新的、好的東西就建立不起來。 | 唐·韓愈《原道》:“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
tián jiē sāi xiàng填街塞巷 | 形容人非常多。 | 《南齊書 虞玩之傳》:“又生不長發(fā),便謂為道人,填街溢巷,是處皆然。” |
bá běn sè yuán拔本塞源 | 本:根本,根源。拔起樹根,塞住水源。比喻防患除害要從根本上打主意。 | 《晉書 慕容垂載記》:“將軍欲裂冠毀冕,拔本塞源者,自可任將軍兵勢,何復(fù)多云。” |
zhāo chuān mù sāi朝穿暮塞 | 比喻頻繁地興建房屋。 | 《南齊書·東昏侯記》:“光筑繕造,日夜不窮,晨構(gòu)夕毀,朝穿暮塞。” |
chuí tóu sāi ěr垂頭塞耳 | 謂不問不聞,裝聾作啞。 | 《后漢書·殤帝紀》:“刺史垂頭塞耳,阿私下比,‘不畏于天,不愧于人’。” |
sài wēng shī mǎ塞翁失馬 | 邊塞一老人丟失一匹馬;后此馬歸來;并帶回一匹駿馬。比喻雖然暫時受到損失;但從長遠看;也許會得到好處。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人間訓(xùn)》:“近塞上之人,有善術(shù)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
qiān shàn sāi wéi遷善塞違 | 猶言向善而防堵邪惡。 | 清·譚嗣同《劉淞芙<湘報館章程>跋》:“聞見既溥,法戒乃興,遷善塞違,教治以懋。” |
dǔ sāi lòu zhī堵塞漏卮 | 卮:盛酒器。比喻堵塞漏洞。 | 范文瀾《中國近代史》上冊第五章:“奏請設(shè)立紡織局,謀堵塞漏卮。” |
bì mù sè ěr閉目塞耳 | 堵塞視聽。指對外界事物不聞不問或不了解。 | 《隋書 東夷傳 高麗》:“王乃坐之空館,嚴加防守,使其閉目塞耳,永無聞見。” |
dùn kāi máo sè頓開茅塞 | 頭腦本來像被茅草堵塞住;忽然被打開了。比喻因受啟發(fā)而忽然心思開朗;明白了道理或消除了疑團。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
hàn niú sāi dòng汗牛塞棟 | 同“汗牛充棟”。 | 明·唐順之《胡貿(mào)棺記》:“余不自揆,嘗取《左氏》、歷代諸史及諸大家文字所謂汗牛塞棟者,稍刪次之以從簡約。” |
sāi běi jiāng nán塞北江南 | 原指古涼州治內(nèi)賀蘭山一帶。后泛指塞外富庶之地。 | 唐·韋蟾《送盧潘尚書之靈武》詩:“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 |
jìn shě kāi sāi禁舍開塞 | 指禁罰和赦免,開放和閉鎖。 | 《尉繚子 制談》:“今天下諸國,士所率無不及二十萬之眾,然不能濟功名者,不明乎禁舍開塞之道也。” |
zhě yī sè lù赭衣塞路 | 穿囚服的人擠滿了道路。形容罪犯很多。 | 《漢書·刑法志》:“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 |
máo sè dùn kāi茅塞頓開 | 茅:茅草;塞:堵塞。茅草塞路;突然開通了。形容原來心里好像被茅草堵塞著;現(xiàn)在一下開竅了。比喻立刻理解明白。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閑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
bù sāi bù liú,bù zhǐ bù xíng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 塞:堵塞;止:停止。比喻只有破除舊的、錯誤的東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確的東西。 | 唐 韓愈《原道》:“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 |
jí léi bù jí sāi ěr疾雷不及塞耳 | 比喻事情或動作來得突然,使人來不及防備。同“疾雷不及掩耳”。 | 《淮南子 兵略訓(xùn)》:“故善用兵者,見敵之虛,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擊其猶猶,陵其與與,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
wú yǐ sè zé無以塞責(zé) | 自謙之語。無法彌補自己應(yīng)負的責(zé)任。 | 《漢書 東方朔傳》:“妾幸蒙陛下厚恩,先帝遺德,奉朝請之禮,備臣妾之儀,列為公主,賞賜邑人,隆天重地,死無以塞責(zé)。” |
bì mù sè tīng閉目塞聽 | 塞:堵塞。閉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聽。形容對外界事物全不了解。 | 東漢 王充《論衡 自紀》:“閉明塞聰,愛精自保。” |
shī mǎ sài wēng失馬塞翁 | 比喻因禍得福的人。 | 《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我家雖不寬余,也還可以勉強溫飽,都因我無端的官興發(fā)作,幾乎弄得家破人亡;還仗天祖之靈,才幸而作了個‘失馬塞翁’。” |
liáo yǐ sè zé聊以塞責(zé) | 聊:姑且;塞:搪塞;應(yīng)付。姑且用以搪塞、應(yīng)付自己應(yīng)該擔(dān)負的責(zé)任。 | 清 曹雪芹《紅樓夢》:“我素乏捷才,且不長于吟詠,姐妹輩素所深知;今夜聊以塞責(zé),不負斯景而已。” |
xià sāi shàng lóng下塞上聾 | 塞:堵塞不通。聾:耳朵的聽覺失靈。下邊堵塞不通,上邊聽覺失靈。比喻真實情況不能上傳下達。 | 唐·韓愈《子產(chǎn)不毀鄉(xiāng)校頌》:“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聾,邦其傾矣。” |
zhūn jué pǐ sè屯蹶否塞 | 顛連困厄。 | 宋·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 :“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顯之。則世之魁閎豪傑不世出之士,其誰不願進於門?” |
sāi shàng jiāng nán塞上江南 | 見“塞北江南”。 | 葉圣陶《壩上一天》:“我們這一回參觀訪問,常常聽見‘塞上江南’的說法,常常看見‘塞上江南’的字樣。” |
liè guān huǐ miǎn,bá běn sāi yuán裂冠毀冕,拔本塞源 | 冕:古代王侯卿大夫所戴的禮帽;本:樹根。原比喻諸侯背棄禮法,侵犯天子的直接領(lǐng)地。后用作臣下推翻國君,奪取王位的代稱。 | 《左傳·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源,專棄謀主,雖戎狄其何有余一人?” |
dān xuě sāi jǐng擔(dān)雪塞井 | 挑雪去填塞水井。比喻徒勞無功。 | 唐 顧況《行路難》詩:“君不見擔(dān)雪塞井徒用力,炊沙作飯豈堪吃。” |
liǎng ěr sāi dòu兩耳塞豆 | 比喻為局部的或暫時的現(xiàn)象所迷惑,不能認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 |
sài wēng shī mǎ,yān zhī fēi f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 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yōu)楹檬隆M叭淌яR,安知非福”。 | 《病玉緣》:“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你眼前不信俺的話也罷,到了日后,才覺得俺不是說笑話哩。” |
bì cōng sè míng蔽聰塞明 | 蔽:遮;聰:聽覺靈敏;明:香得清楚。掩住耳朵,擋住眼睛。比喻對客觀事物不聞不問。 | 魯迅《且介亭雜文 病后雜談》:“二是對于現(xiàn)實要‘蔽聰塞明’,麻木冷靜,不受感觸。” |
huì máng pǐ sè晦盲否塞 | 國政混亂,下情不能上達。 | 宋 朱熹《大學(xué)章句序》:“晦盲否塞,反復(fù)沉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壞亂極矣。” |
sāi gǒu dòng塞狗洞 | 把銀錢花在無用的地方。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35回:“我有三萬銀子,我大八成的道臺都可捐得了。我為什么拿錢塞狗洞!” |
chái láng sāi lù豺狼塞路 | 豺狼:兩種兇狠的野獸;塞:堵塞。比喻壞人當(dāng)權(quán)。 | 《北史·隋本紀》:“一人失德,四海土崩,群盜蜂起,豺狼塞路,南巢遂往,流彘不歸。” |
hú jiāng sāi dào壺漿塞道 | 壺漿:以壺盛著酒漿;塞道:擠滿道路。形容群眾歡迎自己所擁護的軍隊的場面。 | 《周書·于翼傳》:“襄城民庶等喜復(fù)見翼,并壺漿塞道。” |
liǎng dòu sāi ěr兩豆塞耳 | 比喻為局部的或暫時的現(xiàn)象所迷惑,不能認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 《鹖冠子·天則》:“夫耳之主聽,目之主明。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
bì míng sè cōng蔽明塞聰 | 蔽:遮;聰:聽覺靈敏;明:看得清楚。蒙住眼睛不看,堵塞耳朵不聽。指對外界事物不聞不問。 | 宋 曾鞏《洪范傳》:“夫然,故蔽明塞聰,而天下之情可坐而盡也。” |
sāi ěr dào zhōng塞耳盜鍾 | 《呂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其耳。”后因以“塞耳盜鍾”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蓋掩蓋不了的事情。 | |
yīng quǎn sāi tú鷹犬塞途 | 鷹犬:打獵時追捕禽獸的鷹和獵犬,比喻爪牙;塞:堵塞;途:道路。壞人的爪牙塞滿道路。 | 魯迅《偽自由書·文章與題目》:“這是后來和現(xiàn)在的話,當(dāng)時可不然,鷹犬塞途,干兒當(dāng)?shù)溃褐屹t不是活著就配享了孔廟么?” |
bì sè yǎn jīng zhuō má què閉塞眼睛捉麻雀 | 比喻盲目地進行工作。 | 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xué)習(xí)》:“‘閉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魚’,粗枝大葉,夸夸其談,滿足于一知半解。” |
bì míng sè cōng閉明塞聰 | 堵塞視聽。指對外界事物不聞不問或不了解。 | 漢 王充《論衡 自紀》:“閉明塞聰,愛精自保。” |
sài wēng shī mǎ,ān zhī fēi fú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 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yōu)楹檬隆M叭淌яR”。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回:“處士有志未遂,甚為可惜,然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
bō luó sāi xì波羅塞戲 | 即雙陸。古代游戲,二人相博,類似下棋。 | |
sāi ěr dào zhōng塞耳盜鐘 | 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蓋掩蓋不了的事情。 | 《呂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其耳。” |
āi shān sè hǎi挨山塞海 | 形容人極多而擁擠不堪。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7卷:“那日觀看的人,何止挨山塞海。” |
chōng tiān sāi dì充天塞地 | 指整個宇宙。 | 明·王守仁《傳習(xí)錄》卷下:“‘你看這個天地中間,甚么是天地的心?’對曰:‘嘗聞人是天地的心。’曰:‘人又甚么教做心?’對曰:‘只是一個靈明。’可知充天塞地中間,只有這個靈明。” |
sāi ěr tōu líng塞耳偷鈴 | 比喻自己欺騙自己的愚蠢行為。 | 《五燈會元 雪峰存禪師法嗣》:“如此見解,即是落空亡底外道,鬼不散底死人,冥冥漠漠,無覺無知,塞耳偷鈴,徒自欺誑。” |
ěr mù bì sāi耳目閉塞 | 比喻少見寡聞,對于世事情況了解甚少。 | |
bì kǒu sè hù閉門塞戶 | 關(guān)閉門窗,堵塞洞穴。多謂防備之嚴。 | 見“閉門塞竇”。 |
jīn guān xiǎn sài津關(guān)險塞 | 津:渡口;關(guān):關(guān)口;險:險要之地;塞:要塞。指水陸山川關(guān)隘、險要之處。 | 《史記 秦始皇本紀》:“善哉乎賈生推言之也,曰:\'秦并諸侯山東三十余郡,繕津關(guān),據(jù)險塞,修甲兵而守之。” |
hàn niú sāi wū汗牛塞屋 | 漢牛:使牛出汗。指藏書太多,書運輸時牛累得出汗,存放時可堆至屋頂。形容藏書非常多。 | 清·袁枚《黃生借書說》:“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 |
fū yǎn sè zé敷衍塞責(zé) | 敷衍:做事不認真;塞責(zé):搪塞責(zé)任。做事不認真負責(zé);表面應(yīng)付了事。 | 清 張集磬《道咸宦海見聞錄》:“而嚴令愿為恪遵,委勘幾及年余,始克竣事,半屬敷衍塞責(zé)。” |
sāi jǐng fén shě塞井焚舍 | 填井燒屋,表示決心死戰(zhàn)。 | 《南史·沈約傳》:“塞井焚舍,示無全志。率麾下數(shù)百人,犯其西北。” |
bì kǒu sè dòu閉門塞竇 | 關(guān)閉門窗,堵塞洞穴。多謂防備之嚴。 | 《宋史 儒林傳四 蔡元定》:“若有禍患,亦非閉門塞竇所能避也。” |
màn tiān sè dì漫天塞地 | 漫:滿;塞:充滿。從天上到地下到處都是。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08回:“素臣喊叫如雷,跳躍如虎,人人辟易,便直沖而出,卻見漫天塞地,都是民兵。” |
shuāng dòu sāi ěr雙豆塞耳 | 塞:堵。兩粒豆子堵塞雙耳。指聽不到聲音。比喻不聽忠告。 | 《陰符經(jīng)·注》:“雙豆塞耳,不聞雷霆;一椒驚舌,不能立言。” |
zhāo dé sāi wéi昭德塞違 | 彰明美德,杜絕錯誤。 | 《左傳·恒公二年》:“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孔穎達疏:“昭德,謂昭明善德,使德益彰聞也;塞違,謂閉塞違邪,使違命止息也。” |
gù cōng sè míng錮聰塞明 | 錮:禁錮,堵塞;聰:聽覺;明:視覺。指堵塞人的耳目,使之淺陋遲鈍 | 清·譚嗣同《黃穎初<傳音快字簡法>敘》:“強其繁而簡之,是錮聰塞明,陋天下者也。” |
yì sè lěi luò抑塞磊落 | 形容心地抑郁,有志未伸,為人卻胸懷坦白。 | 唐 杜甫《短歌行贈王郎司直》:“王郎酒酣拔劍斫地歌莫哀,我能拔爾抑塞磊落之奇才。” |
bá běn sè yuán拔本塞原 | 本:樹根;原:根源。比喻背棄根本,或鏟除事物發(fā)生的根源。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原,專棄謀主,雖戎狄其何有余一人?” |
tún jiē sè xiàng屯街塞巷 | 形容人多擁擠。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三回:“武松在轎上看時,只見亞肩迭背,鬧鬧穰穰,屯街塞巷,都來看迎大蟲。” |
sāi wēng zhī mǎ塞翁之馬 | 塞馬。 | 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序一:“嗟乎嗟乎!廿年幻夢,如此收場;萬里故鄉(xiāng),罔知所適。若論禍福,塞翁之馬難知;語到死生,莊子之龜未卜。嘆浮生其若夢,為歡幾何?撫結(jié)局以如斯,前塵已矣。” |
jīng jí sè tú荊棘塞途 | 滿路都是荊棘。比喻環(huán)境困難,障礙很多。 | 魯迅《華蓋集 導(dǎo)師》:“問什么荊棘塞途的老路,尋什么烏煙瘴氣的鳥導(dǎo)師!” |
qīng lín hēi sài青林黑塞 | 比喻指知己朋友所在之處。 | 唐 杜甫《夢李白》詩:“魂來楓林青,魂返關(guān)塞黑。” |
zuàn shān sāi hǎi鉆山塞海 | 比喻做極為困難的事。 | 沙汀《淘金記》二:“只要你干,我鉆山塞海總來一個。” |
sāi wēng dé mǎ塞翁得馬 | 比喻得失無常,禍福相倚。 | 清·李漁《比目魚·耳熱》:“精神乏,安心要把驢兒跨,又誰知塞翁得馬,塞翁得馬。” |
liáo cǎo sè zé潦草塞責(zé) | 潦草:草率,不精密,不認真;塞:搪塞。形容做事敷衍了事,馬馬虎虎,不負責(zé)任。 | 明·程登吉《幼學(xué)瓊林》第四卷:“花樣不同,乃謂文章之異;潦草塞責(zé),不求辭語之精。” |
yù sāi tiān xià譽塞天下 | 譽:聲譽。好名聲遍天下都知道。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知己》:“當(dāng)此時,梁君譽塞天下,屬詞求進之士,奉文章走梁君門下者,蓋無虛日。” |
bì mù sāi cōng閉目塞聰 | 聰:聽覺敏銳,這里指聽覺。閉著眼睛,堵住耳朵。形容對外界事物全不了解。亦作“閉目塞聽”、“閉明塞聰”、“閉目掩耳”。 | 漢·王充《論衡·自紀》:“閉目塞聰,愛精自保。” |
hào qì sì sāi浩氣四塞 | 浩氣:浩然正氣;塞:充滿。正氣充滿四面八方。 | 孫中山《<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浩氣四塞。” |
màn shān sāi yě漫山塞野 | 同“漫山遍野”。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1回:“操大怒曰:‘諸葛村夫,安敢如此!’催動三軍,漫山塞野,盡至新野下寨。” |
fū yǎn táng sāi敷衍搪塞 | 做事馬馬虎虎應(yīng)付一下,塞責(zé)了事。 | 《文明小史》第十一回:“抄上幾十聯(lián),也可以敷衍搪塞。” |
rì yīn yuè sāi日堙月塞 | 一天天堵塞,不通暢。 | 梁啟超《<史記·貨殖列傳>今義》:“舉國尚儉,則舉國之地利日堙月塞,馴至窮蹙不可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