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馬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wǔ dāo yuè mǎ舞刀躍馬 | 揮舞刀槍,縱躍戰馬。比喻奮勇作戰。 | 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三卷:“岳勝怒曰:‘好賊奴,敢如此大言!’舞刀躍馬,直取天佑。” |
shě dé yī shēn guǎ,gǎn bǎ huáng dì lā xià mǎ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 比喻再難的事,拼著一死也敢干下去。 | 《紅樓夢》第六十八回:“拚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
ān qián mǎ hòu鞍前馬后 | 馬前馬后。指追隨左右。 | 王樹元《杜鵑山》第五場:“鞍前馬后跟你跑,出生入死為你干。” |
quǎn mǎ zhī jué犬馬之決 | 謂臣僚的果敢決斷。 | 《漢書·息夫躬傳》:“其有犬馬之決者,仰藥而伏刃。” |
wǔ huā shā mǎ五花殺馬 | 毛色凋落的馬。比喻年老體衰。 | |
jīn jū mǎ niú襟裾馬牛 | 像馬牛穿上人的衣服。比喻沒有頭腦和無知。 | 語出唐 韓愈《符讀書城南》詩:“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 |
ān bù lí mǎ,jiǎ bù lí shēn鞍不離馬,甲不離身 | 甲:鎧甲,古人打仗時穿的護身衣。馬不卸鞍,人不解甲。處于高度警惕狀態。 | 唐《敦煌變文集·卷一·漢將王陵變》:“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
xià mǎ wēi下馬威 | 原指官吏初到任時對下屬顯示的威風,后泛指一開始就向對方顯示自己的威力。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李彪終久是衙門人手段,走到灶下取一根劈柴來,先把李旺打一個下馬威。” |
mò mǎ lì bīng秣馬厲兵 | 磨好兵器,喂好馬。形容準備戰斗。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成公十六年》:“搜乘補卒,秣馬利兵,修陳固列。” |
sàn mǎ xiū niú散馬休牛 | 《書 武成》:“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蔡沈集傳引《樂記》:“武王勝商,渡河而西,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復乘,牛放之桃林之野而弗復服”。后稱不興戰事為“散馬休牛”。 | 《書·武成》:“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蔡沈集傳引《樂記》:“武王勝商,渡河而西,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復乘,牛放之桃林之野而弗復服”。 |
niú sōu mǎ bó牛溲馬勃 | 牛溲:牛屎;一說指車前草。馬勃:一種生長在濕地及腐木上的菌類植物;俗稱牛尿和馬屁菌。借指不值錢的下賤而有用的東西。 | 唐 韓愈《進學解》:“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 |
dān rén pǐ mǎ單人匹馬 | 單槍匹馬,單獨行動。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回:“我初次單人匹馬的出門,就遇了這等事,以后見了萍水相逢的人,倒要留心呢。” |
jū mǎ jīn niú裾馬襟牛 | 像馬牛穿上人的衣服。比喻沒有頭腦和無知。亦作“襟裾馬牛”。 | 唐韓愈《符讀書城南》詩:“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 |
fēng mǎ yún chē風馬云車 | 指神靈的車馬。 | 唐 柳宗元《雷塘禱雨文》:“風馬云車,肅焉徘徊。” |
pāi mǎ pì拍馬屁 | 向人諂媚奉承。 | 清·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十回:“還有朋友哚拍馬屁鬼討好,連忙搭俚買好仔家生送得去鋪房間。” |
wàn mǎ bēn téng萬馬奔騰 | 像無數匹馬奔跑跳躍。形容群眾性的活動聲勢浩大或場面熱烈。奔騰:跳躍著奔跑。 | 宋 劉一止《水村一首示友人》:“秋光有盡意無盡,萬馬奔騰山作陣。” |
niú tóu bù duì mǎ zuǐ牛頭不對馬嘴 | 比喻答非所問或兩下不相合。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蘇知縣羅衫再合》:“見鬼,大爺自姓高,是江西人,牛頭不對馬嘴!” |
mǎ gé shèng shī馬革盛尸 | 見“馬革裹尸”。 | 金·何宏中《述懷》詩:“馬革盛尸每恨遲,西山餓踣更何辭。” |
qiú mǎ qīng féi裘馬輕肥 | 身上穿著軟皮衣,騎著肥壯駿馬。指生活富裕,放蕩不羈。 | 《論語·雍也》:“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
chē dài mǎ fán車殆馬煩 | 殆:通“怠”,疲乏;煩:煩躁。形容旅途勞頓。 | 三國 魏 曹植《洛神賦》:“日既西傾,車殆馬煩。” |
mǎ shǒu shì zhān馬首是瞻 | 首:頭;是:指示代詞;起提前受事成分的作用;瞻:往前或向上看。原指作戰時士卒看主將的馬頭行事。后比喻服從指揮或依附某人。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十四年》:“茍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 |
quǎn mǎ liàn zhǔ犬馬戀主 | 喻臣下眷懷君上。 | 三國·魏·曹植《上責躬應詔詩表》:“踴躍之懷,瞻望反側,不勝犬馬戀主之情。”南朝·宋·鮑照《從臨海王上荊初發新渚》詩:“狐涂懷窟志,犬馬戀主情。” |
mǎ lóng chē shuǐ馬龍車水 | 馬象游龍,車象流水。形容車馬往來不絕 | 清 捧花生《畫舫余譚》:“馬龍車水,過者如云。” |
jīn mǎ yù táng金馬玉堂 | 金馬:漢代的金馬門,是學士待詔的地方;玉堂:玉堂殿,供侍詔學士議事的地方。舊指翰林院或翰林學士。 | 漢 揚雄《解嘲》:“今吾子幸得遭明盛之世,處不諱之朝,與群賢同行,歷金門上玉堂有日矣,曾不能畫一奇,出一策,上說人主,下談公卿。” |
ān mǎ láo kùn鞍馬勞困 | 指長途跋涉或戰斗中備嘗困乏。 |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不覺的一陣昏沉上來,皆因老夫年紀高大,鞍馬勞困之故。” |
qí mǎ xún mǎ騎馬尋馬 | 比喻已經有了好處,還要去謀另外的好處。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一回:“如果收了我的實收,他自然照應我。彼時間騎馬尋馬,只要弄到一筆大大的銀款,賺上百十兩扣頭,就有在里頭了。” |
xià mǎ féng fù下馬馮婦 | 以之比喻重操舊業的人。 | 《孟子 盡心上》:“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禺,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
chē mǎ fú còu車馬輻輳 | 輻輳:形容人或貨物像車輪上的輻條聚集在車轂上一樣。指車馬集聚擁擠。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兩旁歧途曲巷中,有無數的車馬輻輳,冠蓋飛揚,人往人來,十分熱鬧。” |
nán rén jià chuán,běi rén chèng mǎ南人駕船,北人乘馬 | 南方人善于駕船,北方人善于騎馬。指各人均有所長。 | 西漢·劉安《淮南子·齊俗訓》:“胡人便于馬,越人便于舟。” |
qiú mǎ yú táng sì求馬于唐肆 | 到空無所有的市集去買馬。比喻求非所求,必無所獲。 | 莊周《莊子 田子方》:“彼已盡矣,而女求之以為有,是求馬于唐肆也。郭象注:“唐肆,非停馬處也。” |
nú mǎ shí jià駑馬十駕 | 原意是駿馬一天的路程,駑馬雖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達。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學習,也能追上資質高的人。 | 先秦 荀況《荀子 勸學》:“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
tiáo tiáo dà lù tōng luó mǎ條條大路通羅馬 | 比喻采用許多不同的方法辦事,都可以收到同樣的效果。 | 艾煊《大江風雷》第五部:“小司書不等何為說完,就打斷了她的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 |
zǒu mǎ guān huā走馬觀花 | 騎在跑著的馬上看花。比喻匆忙、粗略地觀察了解。走:跑。 | 唐 孟郊《登科后》詩:“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
fàng niú guī mǎ放牛歸馬 | 把作戰用的牛馬牧放。比喻戰爭結束,不再用兵。 | 《尚書 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
yǐn mǎ tóu qián飲馬投錢 | 比喻為人廉潔,不損公肥私。 | 唐 徐堅《初學記》卷六引《三輔決錄》:“安陵清者有項仲仙,飲馬渭水,每投三錢。” |
lù yáo zhī mǎ lì,rì jiǔ jiàn rén xīn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 路途遙遠才能知道馬的力氣大小,日子長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壞。 | 元 無名氏《爭報恩》第一折:“則愿得姐姐長命富貴,若有些兒好歹,我少不得報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
lù yáo zhī mǎ lì,shì jiǔ jiàn rén xīn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 | 路途遙遠,才可以知道馬的力氣的大小;經歷的事情多了,時間長了,才可識別人心的善惡好歹。 | 宋·陳元靚《事林廣記·結交警語》:“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 |
fēi lǘ fēi mǎ非驢非馬 | 不是驢;也不是馬。形容走了樣;什么也不像;不倫不類。 | 東漢 班固《漢書 西域傳下 渠犁》:“驢非驢,馬非馬,若龜茲王,所謂騾也。” |
mǎ zhuàng rén qiáng馬壯人強 | 猶言人強馬壯。 | 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四折:“可不道馬壯人強,父慈子孝,怕什么主憂臣辱。” |
mǎ gōng méi sù馬工枚速 | 原指枚皋文章寫得多,司馬相如文章寫得工。后用于稱贊各有長處。 | 東漢 班固《漢書 枚皋傳》:“為文疾,受詔輒成,故所賦者多;司馬相如善為文而遲,故所作少而善于皋。” |
bì chē léi mǎ敝車羸馬 | 敝:破;羸:瘦弱。破車劣馬。比喻清廉儉樸。 | 梁啟超《王荊公傳》第12章:“上以廉取人,則敝車羸馬,惡衣菲食,凡可以中上意者,無所不至。” |
shēng sè gǒu mǎ聲色狗馬 | 聲色:歌舞和女色;狗馬:養狗和騎馬。后來二語連用;形容剝削階級荒淫無恥的生活方式。 | 唐 白居易《悲哉行》:“平封還酒債,堆金選蛾眉。聲色狗馬外,其余一無知。” |
pǐ mǎ zhī lún匹馬只輪 | 一匹戰馬,一只車輪。微不足道的一點兵馬裝備。 | 《公羊傳·僖公三十三年》:“然而晉人與姜戎要之殽而擊之,匹馬只輪無反者。” |
dān qiāng dú mǎ單槍獨馬 | 比喻孤身一人或單獨行動。 | 清 蘧園《負曝閑談》第二回:“他橫豎是單槍獨馬,一無牽掛,當下由杭赴蘇,尋找了那位幫帶。” |
xiān chē jiàn mǎ鮮車健馬 | 見“鮮車怒馬”。 | 唐·康駢《劇談錄·曲江》:“彩幄翠幬,匝于堤岸,鮮車健馬,比肩擊轂。” |
dǎ mǎ hu yǎn打馬虎眼 | 故意裝糊涂蒙騙人。 | 老舍《駱駝祥子》:“待了會兒,他把錢拿起來:‘三十?別打馬虎眼!’” |
zhāo bīng mǎi mǎ招兵買馬 | 招收士兵;購買戰馬。形容組織擴充力量。 | 明 湯顯祖《牡丹亭 虜諜》:“限他三年內招兵買馬,騷擾淮陽地方,相機而行,以開征進之路。” |
sì mǎ cuán tí四馬攢蹄 | 指兩手兩腳被捆在一起。 | 元 關漢卿《調風月》第二折:“則道是孤鴻伴影,幾時吃四馬攢蹄。” |
qīng shān sī mǎ青衫司馬 | 唐白居易貶官江州司馬時,所作《琵琶引》有“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之句,后因用“青衫司馬”喻指失意之官吏。 | 唐·白居易貶官江州司馬時,所作《琵琶引》有“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之句。 |
kuài mǎ jiā biān快馬加鞭 | 對本來跑得很快的馬再打幾鞭。比喻快上加快。 | 明 徐姬《殺狗記 看書苦諫》:“何不快馬加鞭,逕趕至蒼山,救取伯伯。” |
bīng cáng wǔ kù,mǎ rù huà shān兵藏武庫,馬入華山 | 兵器藏進武庫,軍馬放入華山。指天下太平。 | 北周 庚信《賀平鄴都表》:“當今鹿臺已散,離宮已遺,兵藏武庫,馬入華山。” |
mǎ pí rén juàn馬疲人倦 | 疲:疲勞;倦:勞倦。人馬疲倦困乏。形容體力疲勞不堪。 | 戰國·衛·吳起《吳子·治兵》:“馬疲人倦,而不解舍,所以不任其上。” |
qīng qiú féi mǎ輕裘肥馬 | 穿著輕暖的皮襖,騎著肥壯的好馬。形容生活闊綽。 | 先秦 孔子《論語 雍也》:“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
jīn mǎ bì jī金馬碧雞 | 金馬:金馬山;碧雞:碧雞山。古人作為祥瑞的征兆。 | 東漢·班固《漢書·郊祀志》:“或言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可蘸祭而致,于是遣諫大夫王褒使持節而求之。” |
lín yá shī mǎ臨崖失馬 | 失:遺失,喪失。比喻臨到危險不能及時回頭。 | 明·沈受先《三元記·錯認》:“我且回程,又不是臨崖失馬,有何勞頓?” |
mǎ niú qí fēng馬牛其風 | 謂馬、牛奔逸。《書·費誓》:“馬牛其風,臣妾逋逃,勿敢越逐。”孔穎達疏:“僖四年《左傳》云:‘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賈逵云:‘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然則馬牛風佚,因牝牡相逐,而逐至放佚遠去也。”后用以表示互不相干。 | 《書·費誓》:“馬牛其風,臣妾逋逃,勿敢越逐。”孔穎達疏:“僖四年《左傳》云:‘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賈逵云:‘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然則馬牛風佚,因牝牡相逐,而逐至放佚遠去也。” |
hū niú hū mǎ呼牛呼馬 | 呼:稱呼。稱我牛也好,稱我馬也好。比喻別人罵也好,稱贊也好,決不計較。 | 莊周《莊子 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 |
èr tóng yī mǎ二童一馬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殷侯既廢,桓公語諸人曰:‘少時與淵源共騎竹馬,我棄去,己輒取之,故當出我下。’”后用以指少年時代的好友。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殷侯既廢,桓公語諸人曰:‘少時與淵源共騎竹馬,我棄去,己輒取之,故當出我下。’” |
niú mǎ shēng huó牛馬生活 | 比喻飽受壓迫剝削的非人生活。 | 鄒韜奮《經歷·高三分院》:“我所做的只是捐了一天的薪水所得,救濟在日本紗廠里過牛馬生活,罷工后饑寒交迫的中國同胞。” |
xuán yá lè mǎ懸崖勒馬 | 在高高的山崖邊上勒住馬。比喻到了危險的邊緣及時清醒回頭。勒:收住韁繩。 | 元 鄭德輝《智勇定齊》:“呀,你如今船到江心補漏遲,抵多少臨崖勒馬才收騎。” |
mǎ hòu pào馬后炮 | 象棋術語。比喻不及時的舉動。 | 元 無名氏《隔江斗智》第三折:“今日軍師升帳,大哥須要計較此事,不要做了馬后炮,弄的遲了。” |
guāng chē jùn mǎ光車駿馬 | 裝飾華麗的車馬。 | 晉·陸機《百年歌》之二:“光車駿馬游都城,高談雅步何盈盈。” |
xuǎn bīng mò mǎ選兵秣馬 | 選好兵器喂飽戰馬。指作好戰前準備。 | 宋歐陽修《準詔言事上書》:“今若敕勵諸將選兵秣馬,疾入西界,但能痛敗昊賊一陣,則吾軍威大振而虜汁沮矣。” |
bīng huāng mǎ luàn兵荒馬亂 | 兵、馬:指戰爭;荒:荒亂。指社會秩序極端不安定。形容戰時社會動蕩不安;混亂的情景。 | 明 李唐賓《梧桐葉》第四折:“不然,那兵荒馬亂,定然遭驅被擄。” |
gōng láo hàn mǎ功勞汗馬 | 汗馬:戰馬奔馳出汗。指在戰場上建立了很大的戰功 | 元·無名氏《昊天塔》第一折:“俺子父全忠不到頭,功勞汗馬一時休。” |
pīn dé yī shēn guǎ,gǎn bǎ huáng dì lā xià mǎ拼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 剮:古代酷刑,割肉。比喻再難的事,拼著一死也敢干下去。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8回:“拼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 |
qiān jūn wàn mǎ千軍萬馬 | 有千軍萬馬。形容人很多;勢力強大。 | 《梁書 陳慶之傳》:“先是洛陽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
tóng wéi tiě mǎ銅圍鐵馬 | 比喻堅固的陣勢。 | 梁啟超《意大利建國三杰傳》:“奔突飄忽于銅圍鐵馬之中,為意大利國民一天然之陸軍學校。” |
xiāng chē bǎo mǎ香車寶馬 | 華麗的車子,珍貴的寶馬。指考究的車騎。 | 唐·韋應物《長安道》詩:“寶馬橫來下建章,香車卻轉避馳道。” |
chōu jiǎn lù mǎ抽簡祿馬 | 抽簡:抽竹簡占卦;祿馬:祿存與天馬。指算命占卦。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33回:“因為能與人抽簡祿馬,川中起他一個混名叫做‘楊抽馬’。” |
zhāo jūn mǎi mǎ招軍買馬 | 猶招兵買馬。 | 元·無名氏《聚獸牌》第一折:“今有漢三公子劉文叔,在白水村興兵聚義,招軍買馬。” |
xìn mǎ yóu jiāng信馬游韁 | 信:聽憑。騎著馬隨意游蕩。指沒主意,受外力左右。指不受約束,任意游蕩。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4回:“這四五年來,每日信馬游韁,如在醉夢中一般。” |
pǎo mǎ mài xiè跑馬賣解 | 指在馬上表演各種技藝,以此賺錢謀生 | 曾樸《孽海花》第六回:“是一班粵西來的跑馬賣解的,里頭有兩個云南的苗女,走繩的技術非常高妙,能在繩上騰踏縱跳,演出各種把戲。” |
tiě mǎ jīn gē鐵馬金戈 | ①形容威武雄壯的士兵和戰馬。②謂戰事,兵事。 | 宋·李綱《以舊賜戰袍等贈韓少帥》詩之二:“鐵馬金戈睢水上,碧油紅旆海山濱。”元·關漢卿《雙赴夢》第三折:“憶當年鐵馬金戈,自桃園初結義,把尊兄輔佐。” |
liàn bīng mò mǎ練兵秣馬 | 訓練士兵,喂飽戰馬。指作好戰斗準備。 | 宋 蘇洵《幾策 審敵》:“將遂練兵秣馬以出于實,實而與之戰,破之易爾。” |
fǔ suǒ bēn mǎ腐索奔馬 | 腐:腐爛。用腐朽的繩索駕馭奔跑的烈馬。比喻形勢十分艱險危急。 | 《尚書·五子之歌》:“予臨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馭六馬。” |
hàn mǎ gōng láo汗馬功勞 | 汗馬:戰馬奔馳出汗。指將士立下戰功。后指對事業的辛勤貢獻。 | 韓非《韓非子 五蠹》:“棄私家之事,而必汗馬之勞,家困而上弗論,則窮矣。” |
hàn mǎ gōng jì汗馬功績 | 汗馬:戰馬奔馳出汗。指在戰場上建立戰功。現指對事業的辛勤貢獻。 | 明·無名氏《精忠記·聞訃》:“感皇恩寵錫無窮,端不負汗馬功績。” |
dài mǎ yī fēng代馬依風 | 代:古代北方的郡名;代馬:北方產的良馬。比喻人心眷戀故土,不愿老死他鄉。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班超傳》:“臣聞太公封齊,五世葬周,狐死首丘,代馬依風。” |
yě mǎ wú jiāng野馬無韁 | 沒有拴上韁繩的野馬。比喻任意行動,沒有約束。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四回:“天機有礙尖還鈍,野馬無韁快已遲。” |
hàn mǎ zhī láo汗馬之勞 | ①指征戰的勞苦。亦指戰功。②指用馬運輸的勞累。 | 《韓非子·五蠹》:“棄私家之事而必汗馬之勞,家困而上弗論,則窮矣。” |
wèn niú zhī mǎ問牛知馬 | 比喻從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 《漢書·趙廣漢傳》:“鉤距者,設欲知馬賈(價),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后及馬,參伍其賈,以類相準,則知馬之貴賤,不失實矣。” |
róng mǎ shēng yá戎馬生涯 | 指從事征戰的生活、經歷。 | 顧笑言《愛情交響詩》:“那位身經百戰的將軍,在他前半生的戎馬生涯中,幾乎是戰無不勝的。” |
héng qiāng yuè mǎ橫槍躍馬 | 猶言橫戈躍馬。 | 元·陳以仁《雁門關存孝打虎》:“見一人雄赳赳披袍擐甲,嗔忿忿橫槍躍馬。” |
chē dài mǎ fán車怠馬煩 | 車危且馬疲。形容旅途困乏。怠:通“殆”。同“車殆馬煩”。 | 南朝 宋 鮑照《代白紵舞歌詞》之一:“車怠馬煩客忘歸,蘭膏明燭承夜輝。” |
zhān yú mǎ shǒu瞻予馬首 | 看我馬頭,指聽我的指揮,跟著行事。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 |
lóng mǎ jīng shén龍馬精神 | 龍馬:傳說中形狀像龍的馬;也指駿馬。比喻人的精神健旺。 | 唐 李郢《上裴晉公》詩:“四朝憂國鬢如絲,龍馬精神海鶴姿。” |
mò mǎ zhī chē秣馬脂車 | 秣:喂;脂:涂油脂。喂飽馬,給車涂好油脂。指準備作戰或準備好交通工具。 | 晉·習鑿齒《漢晉春秋》:“便當秣馬脂車,陵蹈城邑,乘勝逐北,以定華夏。” |
mǎ máo wèi zhé馬毛猬磔 | 南朝宋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疾風沖塞起,沙礫自飄揚;馬毛縮如猬,角弓不可張。”后因以“馬毛猬磔”形容狂風大作,氣候惡劣。 | 南朝·宋·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疾風沖塞起,沙礫自飄揚;馬毛縮如猬,角弓不可張。” |
shuài mǎ yǐ jì率馬以驥 | 用好馬帶領馬群。比喻能者居先。 | 漢 揚雄《法言 修身》:“或曰:‘治己以仲尼,仲尼奚寡也?’曰:‘率馬以驥,不亦可乎?’” |
róng mǎ cāng huáng戎馬倉皇 | 謂戰事緊急而忙于應付。 | 清·王仲瞿《谷城西楚霸王詩》:“衣冠狼藉悲王導,戎馬倉皇用李綱。” |
hóu nián mǎ yuè猴年馬月 | 猴、馬:十二生肖之一。泛指無可指望的未來歲月。也作“驢年馬月”、“牛年馬月”。 | 古華《芙蓉鎮》第四章:“斗斗斗,一直斗到猴年馬月,天下一統,世界大同。” |
shā huí mǎ qiāng殺回馬槍 | 比喻出其不意的回頭一擊。 | 柯崗《逐鹿中原》第八章:“七連給他來了這么個回馬槍,他卻委實惱怒了。” |
zǒu mǎ zhāng tái走馬章臺 | 章臺:漢長安章臺下街名,舊為妓院的代稱。原指騎馬經過章臺。后指涉足妓間。 | 《漢書·張敞傳》:“然倘無威儀,時罷朝會,過走馬章臺街,使御吏驅,自以便面拊馬。” |
mǎ jiǎo wū bái馬角烏白 | 烏鴉變白,馬頭生角。比喻不能實現之事。 | 《燕丹子》卷上:“燕太子丹質于秦,秦王遇之無禮,不得意,欲求歸。秦王不聽,謬言曰:‘令烏白頭,馬生角,乃可許耳。’” |
qiān bīng wàn mǎ千兵萬馬 | 猶千軍萬馬。 | 《南史·陳慶之傳》:“先是洛陽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明·陳繼儒《珍珠船》卷四:“李翰言文章,當如千兵萬馬而無人聲。” |
mò mǎ lì bīng秣馬利兵 | 秣:喂;利:鋒利。磨好兵器,喂飽戰馬。形容準備戰斗。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成公十六年》:“搜乘補卒,秣馬利兵,修陳固列。” |
sǐ mǎ dāng huó mǎ yī死馬當活馬醫 | 比喻明知事情已經無可求藥,仍然抱萬一希望,積極挽救。也泛指做最后的嘗試。 | 清 顧張思《土風錄》第13卷:“知不可救,姑且醫治曰‘死馬當活馬醫’。” |
ān mǎ láo shén鞍馬勞神 | 見“鞍馬勞頓”。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50回:“也未見勝敗,眾位尊兄,鞍馬勞神不易。” |
huā mǎ diào zuǐ花馬吊嘴 | 花言巧語地耍嘴皮子。 | 曾樸《孽海花》第16回:“你倒還想來,別給我花馬吊嘴的,妹妹記著前事,正在這里恨你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