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84 個性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huà xìng qǐ wěi化性起偽 | 謂變化先天的本性,興起后天的人為。 | 戰國·趙·荀況《荀子·性惡》:“故圣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 |
xīn líng xìng qiǎo心靈性巧 | 心思靈巧。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59回:“更喜他心靈性巧,書到跟前,一讀便會,所有書法學問,竟在我們姊妹之上。” |
jiàn xìng chéng fó見性成佛 | 性:本性。佛教禪宗認為只要“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就可以成佛。 | 宋·釋惟白《續傳燈錄》卷五:“久參泐潭,潭因問:‘禪師西來單傳心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子作么生會?’師曰:‘某甲不會。’” |
jiāng guì zhī xìng姜桂之性 | 生姜和肉桂愈久愈辣。比喻年紀越大性格越耿直。 | 《宋史·晏敦復傳》:“況吾姜桂之性,到老愈辣。” |
xí jiǔ chéng xìng習久成性 | 性:性格。長期習慣于怎樣,就會形成怎樣的性格。有習慣成自然的意思。 | 《尚書·太甲上》:“茲乃不義,習與性成。” |
ē xìng xún huán惡性循環 | 許多壞事互為因果,循環不已,越來越壞。 | 《新華文摘》1981年11期:“戚祖勝無力還債,只好再去騙,拆東墻補西墻,騙的更大,債主更多,形成了惡性循環。” |
gǒu quán xìng mìng茍全性命 | 茍:茍且,姑且。茍且保全性命。 |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
yí qíng lǐ xìng怡情理性 | 陶冶性情。 | 漢·徐幹《中論·治學》:“學也者,所以疏神達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務也。” |
miè jué rén xìng滅絕人性 | 滅絕:完全失去;人性:人的性情。完全喪失了人的理性和情感。形容極端殘忍;像野獸一樣。 | 傅抱石《鄭板橋文集前言》:“一個是岳父滅絕人性,買通贓官,置無辜的女婿于死地。” |
shǐ xìng bàng qì使性傍氣 | 見“使性謗氣”。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33回:“連這等一下剛毅不屈的仲由老官尚且努唇脹嘴,使性傍氣,嘴舌先生。” |
huǐ xíng miè xìng毀形滅性 | 損壞形體,消滅本性。 | 元·楊景賢《西游記》第九折:“通天大圣,你本是毀形滅性的,老僧救了你,今次休起凡心。” |
yí qíng yǎng xìng怡情養性 | 怡養性情。 | 茅盾《如何欣賞文藝作品》:“他們那時侯,把一部用文言寫的詩、詞、賦、曲、傳奇、小說,乃至野史、筆記,視為‘雜覽’,士大夫博習經史以后,不妨也閱讀一番,為的可以‘怡情養性’,‘殫見洽聞’。” |
fá xìng zhī fǔ伐性之斧 | 伐:砍伐;性:性命,生機。砍毀人性的斧頭。比喻危害身心的事物。 |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孟春》:“靡曼皓齒,鄭衛之音,務以自樂,命之曰伐性之斧。” |
huǐ bù miè xìng毀不滅性 | 儒家喪制。謂居喪哀毀,但不應因此喪生。 | 《孝經·喪親》:“毀不滅性,此圣人之政也。” |
xìng liè rú huǒ性烈如火 | 性:性情,脾氣。形容性情暴躁。 | 金庸《天龍八部》第18回:“那高個兒的僧人性烈如火,提起醋缽大的拳頭,呼的一拳,又向喬峰擊到。” |
bǐng xìng nán yí稟性難移 | 本性難以改變。 | 元 尚仲賢《洞庭湖柳毅傳書》楔子:“想他第無恩義,本性難移。著我向野田衰草殘紅里,離鳳閣近漁磯。 |
yí xìng yǎng shén怡性養神 | 怡悅精神,使之安適愉快。 | 明·李贄《讀書樂》:“束書不觀,吾何以歡?怡性養神,正在此間。” |
cún xīn yǎng xìng存心養性 | 保存赤子之心,修養善良之性。舊時儒家宣揚的修養方法。 | 《孟子·盡心上》:“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
chái huǐ miè xìng柴毀滅性 | 柴毀:因極度哀痛而骨瘦如柴。舊指因居父母喪過度悲痛而身體消瘦衰弱,危及生命。唐·趙儋《右拾遺陳公旌德碑》:“文林卒,公至性純孝,遂廬墓側,杖而徐起,柴毀滅性,天下之人,莫不傷嘆。”參見“哀毀骨立”、“柴毀骨立” | 唐·趙儋《右拾遺陳公旌德碑》:“文林卒,公至性純孝,遂廬墓側,杖而徐起,柴毀滅性,天下之人,莫不傷嘆。” |
nòng xìng shàng qì弄性尚氣 | 指憑感情辦事,好耍脾氣。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回:“這薛公子的混名,人稱他‘呆霸王’,最是天下第一個弄性尚氣的人,而且使錢如土。” |
shì shā chéng xìng嗜殺成性 | 嗜:愛好。好殺人成了習性。形容極端兇殘。 | 《孟子·梁惠王上》:“‘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
quán wú rén xìng全無人性 | 指絲毫沒有人性。 | |
xiū zhēn liàn xìng修真煉性 | 真:純真的本來心性。學道修行,使本性不受損害。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一回:“一個修真煉性的英雄,入凡超圣的豪杰。” |
jiāng shān yì gǎi,bǐng xìng nán yí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 政體容易更改,本性難于變移,比喻生性風格或既成的事實難以改變。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5卷:“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
yí xìng yǎng shòu頤性養壽 | 謂保養精神元氣。 | 《文選·嵇康〈幽憤詩〉》:“永嘯長吟,頤性養壽。”李善注:“《爾雅》曰:頤,養也。” |
jiāng shān kě gǎi,běn xìng nán yí江山可改,本性難移 | 江山:山川,河流;移:改變。改變人的本性比改變自然面貌還困難。強調人的習性是很難改變的。 | 曾樸《孽海花》第21回:“若說要我改邪歸正,啊呀!江山可改,本性難移。” |
yáng huā xīn xìng楊花心性 | 比喻輕薄浪漫,用情不專。 | 明·孫柚《琴心記·當壚市中》:“雖則楊花心性,你也睡不穩些。” |
yě xìng nán xùn野性難馴 | 馴:順服。動物的野性很難馴服。比喻人很難教導 | 范文瀾《中國近代史》上冊第三章:“屢次正義的反抗,決不是所謂‘野性難馴’,相反,他們是有公正合理的民族精神的。” |
yán qì zhèng xìng嚴氣正性 | 氣:脾氣;性:性格。性格剛直,毫不茍且。 | 《后漢書·孔融傳論》:“夫嚴氣正性,覆折而已。” |
fú zhì xìng líng福至性靈 | 性靈:聰明。形容福運到來,人變得聰明了。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6回:“亦是他福至性靈,忽又想到一個絕妙計策,仍舊上來見老師。” |
xiū shēn yǎng xìng修身養性 | 陶冶身心,涵養德性,陶冶心性。 | 清·姜振名《永慶升平前傳》第25回:“喝了一碗茶,把碗往地下一扔,說:‘可不必生氣,出家人修身養性。’” |
shào chéng ruò xìng少成若性 | 指自幼形成的習慣就好象天性一樣。 | 西漢 戴圣《大戴禮記 保傅》:“少成若性,習慣之為常。” |
shuǐ xìng suí xié水性隨邪 | 邪:不正派。比喻沒有主見,不正派。 | 元·關漢卿《哭存孝》:“枉了他那眼霜臥雪,阿媽他水性隨邪。” |
shì xìng wàng lǜ適性忘慮 | 謂順悅情性忘卻憂慮。 |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半山老人》:“本圖適性忘慮,反苦思勞神,不如且已。” |
jiāng shān yì gǎi,bǐng xìng nán yí江山易改,秉性難移 | 人的秉性是極難轉變的。即言人性難以改變。 | 《元曲選·無名氏〈謝金吾〉三》:“可不的山河易改;本姓(性)難移。”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徐老仆義憤成家》:“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稟性難移”。《魯迅書信集·九0六·致趙家璧》:“但‘江山好改;本性難移’;無論怎么小心;總不免發一點‘不妥’的議論。” |
jiāng shān hǎo gǎi,bǐng xìng nán yí江山好改,秉性難移 | 舊時俗語。強調人要改變習性是非常困難的。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徐老仆義憤成家》:“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
jiāng shān hǎo gǎi,běn xìng nán yí江山好改,本性難移 | 江山:山川,河流;移:改變。強調人的習性是很難改變的。 | 魯迅《而已集·“意表之外”》:“但‘江山好改,本性難移’,也許后來還要開口。” |
jiāng shān yì gǎi,běn xìng nán yí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 江山:山川,河流;移:改變。改變人的本性比改變自然面貌還困難。強調人的習性是很難改變的。 | 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可不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
yún xīn yuè xìng云心月性 | 性:性情,脾氣。像浮云和明月一樣的心性。比喻不慕名利。 | 唐·孟浩然《憶周秀才·素上人)詩:“野客云作心,高僧月為性。” |
yí shén yǎng xìng怡神養性 | 怡:使愉悅。讓自己精神愉悅以保養本性。 | 明·歸有光《上王中丞書》:“所以終日閉門,怡神養性。” |
táo qíng shì xìng陶情適性 | 陶:喜,快樂;適:舒適,暢快。使心情愉快。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二十回:“不過游戲筆墨,陶情性而已!” |
xuè xìng nán ér血性男兒 | 指剛強正直,勇敢熱情的男子漢。 | 明 名教中人《好逑傳》第六回:“你小姐乃是閨閣中的須眉男子,我鐵挺生也是個血性男兒。” |
shǐ xìng guàn qì使性摜氣 | 見“使性謗氣”。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27回:“五更鼓出來拜堂,聽見說有婆婆,就惹了一肚氣,出來使性摜氣,磕了幾個頭,也沒有茶,也沒有鞋。” |
yí shén yǎng xìng頤神養性 | 謂保養精神元氣。 | 《魏書·顯祖紀》:“其踐升帝位,克廣洪業,以光祖宗之烈,使朕優游履道,頤神養性,可不善歟?” |
xí yǔ xìng chéng習與性成 | 性:性格。長期習慣于怎樣,就會形成怎樣的性格。有習慣成自然的意思。 | 《尚書 太甲上》:“茲乃不義,習與性成。” |
shēn jiā xìng mìng身家性命 | 本人和全家人的生命。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108回:“身家性命,都在權奸掌握之中。” |
líng xīn huì xìng靈心慧性 | 聰慧的天資。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7回:“自己本生得一副月貌花容,一團靈心慧性,那怕丈夫千金買笑,自料斷不及我一顧傾城。” |
shuǐ xìng yáng huā水性楊花 | 像流水那樣易變;像楊花那樣輕飄。舊時比喻婦女在感情上不專一;作風輕浮。 | 明 無名氏《小孫屠》:“你休得假惺惺,楊花水性無憑準。” |
yáng huā shuǐ xìng楊花水性 | 柳絮飄揚,水性流動,因以“楊花水性”比喻輕薄女子等用情不專。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三回:“不過瞿耐庵懼內得很,一直不敢接他上任。那愛珠又是堂子里出身,楊花水性。” |
yún xīn shuǐ xìng云心水性 | 指女子作風輕浮,愛情不專一。 | 明·葉憲祖《鸞鎞記·喜諧》:“若是云心水性情分寡,怎供出夢蝶尋花。” |
xiōng cán chéng xìng兇殘成性 | 兇惡殘暴成了本性。形容極其兇狠殘暴。 | |
fēng liú shuǐ xìng風流水性 | 性情風流浮蕩,如水一樣隨勢而流。比喻婦女愛情不專一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80回:“這貴妃又是個風流水性,他也不必以貌取人,只是愛少年,喜壯士。” |
mó xíng liàn xìng磨形煉性 | 鍛煉身心。 | 清·李漁《慎鸞交·情訪》:“使我規避不得,只得用些磨形煉性之法,做一個老頭陀去對付他。” |
qióng lǐ jìn xìng窮理盡性 | 原指徹底推究事物的道理,透徹了解人類的天性。后泛指窮究事理。 | 《易·說卦》:“窮理盡興,以至于命。” |
shǐ xìng bàng qì使性謗氣 | 亦作“使性傍氣”。亦作“使性摜氣”。發脾氣;撒氣。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1回:“這玉簪又氣不憤,使性謗氣,牽家打伙,在廚房內打小鸞,罵蘭香。” |
fó xìng chán xīn佛性禪心 | 謂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靜寂定之心性。 | 《水滸傳》第四五回:“那眾僧都在法壇上看見了這婦人,自不覺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時間愚迷了佛性禪心,拴不定心猿意馬。” |
míng xīn jiàn xìng明心見性 | ①佛教語。謂屏棄世俗一切雜念,徹悟因雜念而迷失了的本性(即佛性)。②指率真地表現心性。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80回:“卻說三藏坐在林中,明心見性,諷念那《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忽聽得嚶嚶的叫聲‘救人’。” |
chéng xìng wàng wéi逞性妄為 | 由著性子胡來。也指壞人任意干壞事。 | 魯迅《紀念劉和珍君》:“楊蔭榆發表過一個‘須知學校猶家庭’的怪論。意思是說,學校好比封建大家庭,校長就是家長,有權逞性妄為。” |
xiū xīn yǎng xìng修心養性 | 修心:使心靈純潔;養性:使本性不受損害。通過自我反省體察,使身心達到完美的境界。 | 元·吳昌齡《東坡夢》第二折:“則被這東坡學士相調戲,可著我滿寺里告他誰,我如今修心養性在廬山內,怎生瞞過了子瞻,賺上了牡丹,卻教誰人來替?” |
kuàng xìng yí qíng曠性怡情 | 曠:開朗;怡:安適愉悅。心情開朗,精神愉快。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8回:“賈妃挨次看姊妹們的題詠,寫道是:曠性怡情。” |
xūn táo chéng xìng熏陶成性 | 熏陶:感化,培養;性:習慣。經常受到某方面的感染而形成的某種習性。 | 《宋史·程頤傳》:“今夫人民善教其子弟者,亦必延名德之士,使與之處,以熏陶成性。” |
lán xīn huì xìng蘭心蕙性 | 比喻人品高尚,舉止文雅。 | 宋 柳永《玉女搖仙佩 佳人》詞:“愿奶奶,蘭心蕙性,枕前言下,表余深意。” |
shuài xìng rèn yì率性任意 | 率:隨順。隨順其本性,聽任其心意。指任著自己的本性做去而不加約束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116卷:“父母憐之,聽其率性任意。” |
xí yǐ chéng xìng習以成性 | 習:習慣。習慣了就養成了性格 | 《晉書·王導傳》:“習以成性,遷善遠罪而不自知,行成德立。” |
xiū zhēn yǎng xìng修真養性 | 學道修行,涵養性情。 | 元·賈仲名《升仙夢》第四折:“自古,道德非俗,修真養性,燒丹煉藥工夫。” |
kuài rén kuài xìng快人快性 | 謂為人爽直痛快,不忸怩作態。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8回:“何小姐自來快人快性,伸手就先接過去。” |
dòng xīn rěn xìng動心忍性 | 動心:使內心驚動;忍性:使性格堅韌。指不顧外界阻力,堅持下去。 |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下》:“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běn xìng nán yí本性難移 | 移:改變。指長期形成的癖性習慣;難以改變。 | 元 尚仲賢《柳毅傳書》楔子:“想他每無恩義,本性難移,著我向野田衰草殘紅里。” |
yí qíng yuè xìng怡情悅性 | 心情分外愉快歡暢。怡;悅;愉快;高興。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7回:“如今上了年紀,且案牘勞煩,于這怡情悅性的文章更生疏了。” |
lán qíng huì xìng蘭情蕙性 | 蘭:蘭草;蕙:蕙草;性:比喻美質。比喻女子的人品賢淑嫻雅。 | 明·無名氏《鳴鳳記·鄒林會試》:“你蘭情蕙性,休害得愁眉蹙捉。” |
xìng mìng guān tiān性命關天 | 猶言性命交關。 | 曹禺《王昭君》第一幕:“出了差錯,性命關天。王姑娘,叩頭接旨吧。” |
zhí xìng xiá zhōng直性狹中 | 直性:性格直爽;狹中:心中狹隘。直性子,小心眼,擱不住事。指沒有寬容人的度量。 | 晉·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吾直性狹中,多所不堪。” |
jiāng guì zhī xìng,dào lǎo yù là姜桂之性,到老愈辣 | 姜:生姜;桂:肉桂;性:性質。生姜和肉桂愈久愈辣。比喻年紀越大性格越剛強。 | 《宋史·晏敦復傳》:“況吾姜桂之性,到老愈辣,請勿言。” |
xìng mìng jiāo guān性命交關 | 交關:相關。形容關系重大,非常緊要。 | 清 夏綸《杏花村 監鬧》:“此事是你我性命交關的事。” |
xí sú yí xìng習俗移性 | 風俗習慣可以改變人的習性。 | 春秋 齊 晏嬰《晏子春秋 雜上》:“晏聞:汩常移質,習俗移性。” |
yí xíng wàng xìng遺形忘性 | 見“遺形藏志”。 | 前蜀·杜光庭逸句:“返樸還淳皆至理,遺形忘性盡真銓。” |
xìng mìng yōu guān性命攸關 | 攸:所。形容事關重大,非常緊要 | 劉斯奮《白門柳·雞鳴風雨》第八章:“我怎么忘記了沈昆銅,忘記了城外的抗清義師,忘記了我正在做著性命攸關的勾當!” |
xìng jí kǒu kuài性急口快 | 性子急,有話就說。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40回:“那何小姐性急口快,便道:‘娘這話也說得是,那么著,我就在家里服侍婆婆,叫我妹子跟了他去。’” |
shān hé yì gǎi,běn xìng nán yí山河易改,本性難移 | 指習慣成性,很難改變。 | 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可不的山河易改,本性難移。” |
chái láng chéng xìng豺狼成性 | 豺:一種類似狼的兇殘野獸;也叫“豺狗”。像豺狼一樣兇惡殘暴成了習性。 | 唐 駱賓王《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加以虺蜴為人,豺狼成性。” |
jiǔ néng luàn xìng酒能亂性 | 喝多酒能夠使人不能自控,就會淫亂。 | 清·無名氏《說呼全傳》第16回:“酒能亂性,色是敗真。財乃致命,氣動殺身。” |
huì xīn líng xìng慧心靈性 | 慧:聰明;靈:靈巧。形容人聰明靈巧。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七回:“雖是鄉間女兒,露著慧心靈性,溫柔不俗。” |
shì xìng rèn qíng適性任情 | 謂順適性情。 | 魯迅《朝花夕拾·<狗·貓·鼠>》:“它們適性任情,對就對,錯就錯,不說一句分辯話。” |
xìng qíng zhōng rén性情中人 | 性情:性格。有性格和真情實感的人。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5回:“認定了姑娘是個性情中人,所以也把性情來感動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