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kòu ji?o
注音ㄎㄡˋ ㄐㄧㄠˇ
相傳春秋時衛人寧戚家貧,在齊,飯牛車下,適遇桓公,因擊牛角而歌。桓公聞而以為善,命后車載之歸,任為上卿。見漢劉向《新序·雜事五》。后以“扣角”為求仕的典故。
相傳 春秋 時 衛 人 寧戚 家貧,在 齊,飯牛車下,適遇 桓公,因擊牛角而歌。 桓公 聞而以為善,命后車載之歸,任為上卿。見 漢?劉向 《新序·雜事五》。后以“扣角”為求仕的典故。
引晉?葛洪 《抱樸子·擢才》:“奇士扣角而見遏,況乃潛於皋藪乎。”
前蜀 韋莊 《東游遠歸》詩:“扣角干名計已疎,劍歌休恨食無魚。”
金?元好問 《除夜》詩:“折腰真有 陶潛 興,扣角空傳 寧戚 歌。”
高旭 《懷太一北京》詩:“漫漫長夜何時旦,扣角羞過將相門。”
亦作“扣角歌" class=primary href=/cidian/ci-f2a4e157e>扣角歌”。 清?顧炎武 《哭歸高士》詩:“常為扣角歌,不作窮途哭。”
寧戚歌,典故名,典出《淮南子》卷十二〈道應訓〉。春秋時,寧戚想向齊桓公謀求官職,以便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在齊桓公經過的路邊,“擊牛角而疾商歌”,引起齊桓公的注意,被其帶走,成就了事業。后遂以“扣角”指不遇之士自求用世,喻求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