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腰削背的成語故事
拼音fēng yāo xuē bèi
基本解釋細腰窄背。形容輕盈俊俏。同“蜂腰猿背”。
出處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六回:“蜂腰削背,鴨蛋臉,烏油頭發,高高的鼻子,兩邊腮上微微的幾點雀瘢。”
暫未找到成語蜂腰削背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蜂腰削背)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倒背如流 | 郭沫若《蘇聯紀行日記 六月廿七日》:“她把說明小冊子的英文部分似乎已經讀得來倒背如流了。” |
芒刺在背 | 東漢 班固《漢書 霍光傳》:“宣帝始立,謁見高廟,大將軍光從驂乘,上內嚴憚之,若有芒刺在背。” |
背腹受敵 | 《新五代史 南唐世家 李昪》:“吾無水戰之具,而使淮兵斷正陽浮橋,則我背腹受敵。” |
蝶粉蜂黃 | 唐·李商隱《酬崔八早梅有贈兼示之作》:“何處拂胸資蝶粉,幾時涂額藉蜂黃。” |
雞胸龜背 | 章炳麟《新方言·釋形體》:“《說文》:‘奚,大腹也。’今人謂匈(胸)腹間大者為奚匈,呼如雞匈,遂有‘雞胸龜背’之語。” |
背鄉離井 | 見“背井離鄉”。 |
背義忘恩 | 元 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不想他背義忘恩,更待干罷。” |
一窩蜂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28回:“那些小妖,就是一窩蜂,齊齊擁上。” |
帶減腰圍 | 語出《梁書·昭明太子統傳》:“體素壯,腰帶十圍,至是減削過半。” |
柳腰蓮臉 | 唐 韓偓《頻訪盧秀才》詩:“藥訣棋經思致論,柳腰蓮臉本忘情。” |
背義負恩 | 《舊唐書 喬琳傳》:“上以其累經重任,頓虧臣節,自受逆命,頗聞譏諧悖慢之言,背義負恩,固不可舍,命斬之。” |
如芒刺背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七回:“心下躊躇,坐臥不安,如芒刺背。” |
汗流浹背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皇后紀下 獻帝伏皇后》:“操出,顧左右,汗流浹背,自后不敢復朝請。” |
不為五斗米折腰 | 《晉書 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
膀大腰圓 | 清·貪夢道人《彭公案》第一回:“對面來了一人,身高九尺,膀大腰圓,身穿一件白紗長衫,內襯藍夏布汗褂褲。” |
腹背受敵 | 北齊 魏收《魏書 崔浩傳》:“裕西入函谷,則進退路窮,腹背受敵。” |
針頭削鐵 | 清·楊潮觀《窮阮籍醉罵財神》:“若不是針頭削鐵將身憊,只怕你刀頭餂蜜將人害。”胡士瑩校注:“形容刮皮刻薄之至。為舊時俗語,明代已有之。《一笑散·奪泥燕口》:‘奪泥燕口,削鐵針頭,刮金佛面細搜求,無中覓有。’” |
離鄉背井 | 元 關漢卿《金線池》:“我依舊安業著家,他依舊離鄉背井。” |
背道而馳 | 唐 柳宗元《〈楊評事文集〉后序》:“其余各探一隅,相與背馳于道者,其去彌遠。” |
黃發駘背 | 唐·李德裕《上尊號玉冊文(會昌二年奉敕撰)》:“于是服冕之士,戴鹖之倫,暨藩侯邦伯,黃發駘背,不謀而進曰……” |
面譽背非 | 《宋史·范杲傳》:“杲性虛誕,與人交,好面譽背非。” |
背井離鄉 | 元 馬致遠《漢宮秋》第三折:“背井離鄉,臥雪眠霜。” |
蛇口蜂針 | |
黃發鮐背 | 南朝·宋·宗炳《明佛論》:“雖復黃發鮐背,猶自覺所經俄頃,況其短者乎?” |
面是背非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39卷:“反比那面是背非,臨財茍得,見利忘義,一班峨冠博帶的不同。” |
背水一戰 | 宋 秦觀《將帥》:“韓信之擊趙,非素拊循士大夫也,背水一戰而擒趙王歇,斬成安君,是不在乎任之久近也。” |
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 《敦煌變文集 卷一 漢將王陵變》:“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
汗流夾背 | 清·昭槤《嘯亭雜錄·阿文成相度》:“陪臣汗流夾背,出謂人曰:‘此誠宰相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