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墓鞭尸的成語故事
拼音jué mù biān shī
基本解釋挖開墳墓,鞭打尸體。形容兇惡或仇恨很深。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伍子胥列傳》:“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力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暫未找到成語掘墓鞭尸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掘墓鞭尸)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快馬加鞭 | 明 徐姬《殺狗記 看書苦諫》:“何不快馬加鞭,逕趕至蒼山,救取伯伯。” |
羅掘一空 |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30回:“是時寧城已羅掘一空,急切不得巨款,沒奈何任他所為。” |
鞭辟入里 | 盛宣懷《上張香帥書》:“侄忝承付托,責無旁貸,必當鞭辟入里,成一完全商辦大廠,為天下創。” |
碎骨粉尸 | 《詩刊》1978年第3期:“八十年前腐朽的中國,用濃黑的幕布迎接了您,哪知道迎來的是這樣一位巨人,他將揮起鐵拳把舊世界打個碎骨粉尸。” |
鞭擗進里 | 郭沫若《文藝論集 論節奏》:“第三是生理學的假說……這種假說,是把心臟的鼓動和肺臟的呼吸,認為節奏之起源。這覺得很能鞭擗進里了。” |
鞭不及腹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五年》:“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
鞭絲帽影 | 宋陸游《齊天樂 左綿道中》詞:“塞月征塵,鞭絲帽影,常把流年虛占。” |
素餐尸位 | 《尚書 五子之歌》:“太康尸位,以逸豫滅厥德。”漢 王符《潛夫論 思賢》:“虛食主祿,素餐尸位而但事淫侈,坐作驕奢,破敗而不及傳世者也。” |
尸鳩之平 | 《詩經·曹風·鸤鳩》:“鸤鳩在桑,其子七兮。”毛亨傳:“鸤鳩之養其子,朝從上下,暮從下上,平均如一。” |
臨渴掘井 | 明 朱伯廬《游家格言》:“宣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
鞭長莫及 | 清 昭槤《嘯亭續錄 魏柏鄉相公》:“滇、黔、蜀、粵地方邊遠,今將滿兵遽撤,恐一旦有變,有鞭長莫及之虞。” |
渴而掘井 |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
馬革裹尸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馬援傳》:“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
著人先鞭 | 《晉書·劉琨傳》:“與范陽祖逖為友。聞逖被用,與親故書曰:‘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
行尸走肉 | 晉 王嘉《拾遺記 后漢》:“夫人好學,雖死若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走肉耳。” |
伏尸流血 | 東漢·班固《漢書·主父偃傳》:“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 |
鞭打快牛 | 洪放《秘書長》:“不能鞭打快牛,這不科學。” |
執鞭墜鐙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七回 :“若得與兄長執鞭墜鐙,愿為一卒,報答救命之恩,實為萬幸。” |
執鞭隨蹬 | 《論語·述而》:“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
一鞭一條痕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隨你做甚么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 |
截鐙留鞭 | 唐·馮贄《云仙雜記·截鐙留鞭》:“姚崇牧荊州,受代日,闔境民泣,撫馬首截鐙留鞭,以表瞻戀。” |
一鞭先著 | 晉劉琨少負志氣,與祖逖為友,共以收復中原為志,曾與親故書曰:“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見《晉書 劉琨傳》。 |
鞭長不及馬腹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五年》:“古人有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
裹尸馬革 | 宋·陸游《隴頭水》:“男兒墜地志四方,裹尸馬革固其常。” |
窮巷掘門 |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且夫蘇秦特窮巷掘門,桑戶惓樞之土耳。” |
君子一言,快馬一鞭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袁州南源道明禪師》:“快馬一鞭,快人一言。有事何不出頭來,無事各自珍重。” |
策馬揚鞭 | |
執鞭隨鐙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8回:“愿將軍不棄,收為步卒,早晚執鞭隨鐙,死亦甘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