獸迒鳥跡的成語故事
拼音shòu hàn niǎo jì
基本解釋鳥獸之跡。
出處
暫未找到成語獸迒鳥跡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獸迒鳥跡)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石二鳥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24章:“這是個(gè)一石二鳥的好辦法。” |
三獸渡河 | 《優(yōu)婆塞戒經(jīng)·三種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獸俱渡:兔、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則盡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緣河也。聲聞渡時(shí),猶如彼兔;緣覺渡時(shí),猶如彼馬;如來渡時(shí),猶如香象,是故如來得名為佛。” |
三寸鳥,七寸嘴 | |
不入獸穴,不得獸子 | 《北史·韋佑傳》:“古人稱不入獸穴,不得獸子。安危之事未可預(yù)量。” |
不入獸穴,安得獸子 | 《周書·李遠(yuǎn)傳》:“古人有言:‘不入獸穴,安得獸子。’若以奇兵出其不意,事或可濟(jì)。” |
不拘形跡 | 茅盾《子夜》四:“曾滄海回頭一看,認(rèn)得是土販李四;在某一點(diǎn)上,他這李四是不拘形跡的密友。” |
不留痕跡 | 王朔《我是“狼”》:“你甚至能和辦公室里那些和你一樣閑得難受的同事討論怎么才能不留痕跡地殺人絲毫不會(huì)引起懷疑。” |
烏鳥之情 | 三國(guó)·魏·文欽《降吳表》:“欽累世受魏恩,烏鳥之情,竊懷憤踴。” |
烏鳥私情 | 晉·李密《陳情表》:“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 |
云屯鳥散 | 《后漢書·南匈奴傳論》:“讎釁既深,互伺便隙,控弦抗戈,覘望風(fēng)塵,云屯鳥散,更相馳突。” |
五脊六獸 | 老舍《四世同堂》:“這些矛盾在他心中亂碰,使他一天到晚的五脊六獸的不大好過。” |
人為財(cái)死,鳥為食亡 | 清·李寶嘉《官場(chǎng)現(xiàn)形記》第13回:“俗話說得好:‘人為財(cái)死,鳥為食亡。’當(dāng)時(shí)袁伯珍聽得這些說話,便要從此發(fā)一宗洋財(cái)。” |
人跡罕至 | 漢 荀悅《漢紀(jì) 孝武紀(jì)二》:“而夷狄殊俗之國(guó),遼絕異黨之地,舟車不通,人跡罕至。” |
人面獸心 | 東漢 班固《漢書 匈奴傳贊》:“夷狄之人貪而好利,披發(fā)左衽,人面獸心。” |
傷弓之鳥 | 《晉書 苻生載記》:“傷弓之鳥,落于虛發(fā)。” |
作困獸斗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得臣猶在,憂未歇也。困獸猶斗,況國(guó)相乎!” |
倦鳥知還 | 晉·陶潛《歸去來辭》:“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
兒憐獸擾 | 宋 歐陽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銘》:“公居三年,怯勇隳完,兒憐獸擾。” |
獸困則噬 | 《宋史·謝晦傳》:“然歸死難圖,獸困則噬,是以爰整其旅,用為過防。” |
獸心人面 | 唐·張鷟《朝野僉載》卷四:“時(shí)臺(tái)中謂之語曰:侯知一不伏致仕,張琮自請(qǐng)起復(fù)……皆非名教中人,并是王化外物。獸心人面,不其然乎!” |
獸窮則嚙 | 《韓詩(shī)外傳》卷二:“獸窮則嚙,鳥窮則啄,人窮則詐。自古及今,窮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
獸窮則齧 | |
獸聚鳥散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津侯主父列傳》:“無匈奴之性,獸聚而鳥散,從之如搏影。” |
鳳儀獸舞 | 《書·益稷》:“《簫韶》九成,鳳皇來儀……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
出頭鳥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51章:“什么時(shí)候才能把那些諸如‘人怕出名豬怕壯’、‘槍打出頭鳥’、‘出頭椽先爛’等等‘經(jīng)典哲學(xué)’從我們的生活詞典中剔除了呢?” |
劣跡昭著 | |
劣跡昭著 | 毛澤東《唯心歷史觀的破產(chǎn)》:“對(duì)于國(guó)民黨的舊工作人員,只要有一技之長(zhǎng)而不是反動(dòng)有據(jù)或劣跡昭著的分子,一概予以維持,不要裁減。” |
匿跡潛形 | 元 高文秀《黑旋風(fēng)》第一折:“我只是吞聲忍氣,匿跡潛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