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米湯的成語故事
拼音guàn mǐ tāng
基本解釋比喻用好話恭維與迷惑人。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13回:“連日統(tǒng)領(lǐng)見了他,著實(shí)灌米湯;他亦順?biāo)拼惶斓酵恚圃炝藷o數(shù)的高帽子給統(tǒng)領(lǐng)戴。”
暫未找到成語灌米湯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灌米湯)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斗米養(yǎng)個恩人,一石米養(yǎng)個仇人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22回:“郭先生,自古‘一斗米養(yǎng)個恩人,一石米養(yǎng)個仇人’,這是我們養(yǎng)他的不是了!” |
三湯兩割 |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燒賣匾食有何難,三湯兩割我也會。” |
三湯五割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80回:“眾人祭畢,陳敬濟(jì)下來還禮,請去卷棚內(nèi)三湯五割管待出門。” |
不為五斗米折腰 | 《晉書 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 |
不避湯火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貨殖列傳》:“前蒙矢石,不避湯火之難者,為重賞使也。” |
為五斗米折腰 | 《晉書 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 |
買米下鍋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二回:“退還給他,我不等他這二兩銀子買米下鍋。” |
以湯止沸 | 戰(zhàn)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盡數(shù)》:“夫以湯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則止矣。” |
以湯沃沸 | 《淮南子·原道訓(xùn)》:“若以湯沃沸,亂乃逾甚。是故鞭噬狗,策蹄馬,而欲教之,雖伊尹、造父弗能化。” |
以湯沃雪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兵略訓(xùn)》:“若以水滅火,若以湯沃雪,何往而不遂,何之而不用?” |
余錢剩米 | 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第一部分是有余錢剩米的,即用其體力或腦力勞動所得,除自給外,每年有余剩。” |
偷雞不著蝕把米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25回:“這艄公好晦氣!卻不是‘偷雞不著,反折了一把米’?” |
入火赴湯 | 《四游記·老君道教源流》:“入火赴湯,下地上天,灰身沒命,愿隨大仙。” |
全神灌注 | 張?zhí)煲怼洞猴L(fēng)》:“丁老師全神灌注地聽著,有時候他得插句把嘴。” |
凌雜米鹽 | 《史記·天官書》:“近世十二諸侯七國相王,言縱橫者繼踵,而皋唐甘石因時務(wù)論其書傳,故其占驗凌雜為鹽。” |
剩湯臘水 | 老舍《駱駝祥子》:“做菜做飯全托付給了小福子,自然那些剩湯臘水的就叫小福子拿去給弟弟們吃。” |
十米九糠 | 元·關(guān)漢卿《救風(fēng)塵》第三折:“拼著個十米九糠,問甚么兩婦三妻,受了些萬苦千辛。” |
吹糠見米 | 《人民日報》1975.7.8:“有人提出:多派些人到外地搞副業(yè),抓現(xiàn)錢,說這個辦法‘吹糠見米’,收效快。” |
唱沙作米 | 清 李漁《閑情偶寄 詞曲 賓白》:“予所謂多,謂不可刪逸之多,非唱沙作米、強(qiáng)鳧變鶴之多也。” |
固若金湯 | 東漢 班固《漢書 蒯通傳》:“必將嬰城固守,皆為金城湯池,不可攻也。” |
太倉稊米 | 先秦 莊周《莊子 秋水》:“計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稊米之在太倉乎?” |
如湯化雪 | 明·馮夢龍《精忠旗·北朝復(fù)地》:“提刀上馬,如湯化雪,誰敢爭持?” |
如湯沃雪 | 漢 枚乘《七發(fā)》:“小汴大歠,如湯沃雪。” |
如湯潑蟻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3回:“各處申達(dá)表文求救,累次調(diào)兵前去征剿交鋒,如湯潑蟻。” |
如湯潑雪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58回:“如今青州只憑呼延灼一個。若是拿得此人,覷此城子,如湯潑雪。” |
如湯澆雪 | 《南史·王瑩傳》:“丈人一旨,如湯澆雪耳。” |
如湯灌雪 |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王言》:“則民之充惡,如湯之灌雪焉。” |
如蹈湯火 |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一:“命入朝廷,如赴湯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