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諛惡直的成語故事
拼音hào yú wù zhí
基本解釋諛:奉承,諂媚;惡:厭惡。喜歡阿諛逢迎,厭惡直言勸諫。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58回:“日事淫樂,好諛惡直,政事不修,群臣解體。”
暫未找到成語好諛惡直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好諛惡直)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雙兩好 | 明 李唐賓《梧桐葉》第三折:“只要得女貌郎才,不枉了一雙兩好。” |
一床兩好 | 宋·曾慥《高摘漫錄》:“一床兩好世間無,好女如何得好夫,高卷珠簾明點燭,試教菩薩看麻胡。” |
一往直前 | 陶成章《浙案紀略》第四章第二節:“其行事也,常鼓一往直前之氣,而不慮其他。” |
一無所好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61回:“這些茶樹都是家父自幼種的。家父一生一無所好,就只喜茶。” |
一錢不直 | 金·元好問《晨起》詩:“多病所須惟藥物,一錢不直是儒冠。” |
三好兩歉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四:“那女兒年方一十二歲,一貌如花,且是聰明,單只從小的三好兩歉,有些小病。” |
三好兩歹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虔婆道:‘也常時三好兩歹的,虧的太平府陳四老爺照顧他。’” |
三好二怯 |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風月相思》:“娘子與馮官人相見之后,至今三好二怯。” |
上之所好,下必從之 | 戰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
上好下甚 | 先秦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
不到長城非好漢 | 吳茂盛《駐京辦》第11章:“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于我而言,沒成為好漢就不到長城。” |
不好不壞 | |
不好意思 | |
不干好事 | |
不念舊惡 | 春秋 孔子《論語 公冶長》:“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
不懷好意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七回:“武松聽了這話,自家肚里尋思道:‘這婦人不懷好意了。你看我且先耍他。’” |
不惡而嚴 | 《周易 遁》:“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
不直一文 |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四:“士大夫若愛一文,不直一文。” |
不直一錢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魏其武安侯列傳》:“生平毀程不識不直一錢,今日長者為壽。” |
不知好歹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87回:“那婆子不知好歹,又奚落他,打發武松出門。” |
不識好歹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26回:“你這潑猴,不識好歹!” |
丑類惡物 | 《左傳·文公十八年》:“丑類惡物,頑囂不友。” |
兩面討好 | 司馬文森《風雨桐江》第17章:“你是秘書長,在會上我聽見你盡在那兒打圓場,兩面討好,到底是個什么居心?” |
中通外直 | 宋·周敦頤《愛蓮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為好成歉 | 明 馮夢龍《醒世通言》:“傍人怎知就里,見你少男少女一路同行,嫌疑之際,被人談論,可不為好成歉,反成一世英雄之玷?” |
為惡不悛 | 晉·干寶《搜神記》第七卷:“賈后為惡不悛。” |
為非作惡 | 清·貪夢道人《彭公案》第七回:“今天倚仗你那些為非作惡之人,前來擾亂我的公事,對也不對?” |
主圣臣直 | 東漢·班固《漢書·薛廣德傳》:“張猛進曰:‘臣聞主圣臣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