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缺毋濫的成語故事
拼音nìng quē wú làn
基本解釋寧:寧可;缺:缺少;毋:通“勿”;不要;濫:過多。寧可空缺一些;也決不降低要求。也作“寧缺勿濫”。
出處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五回:“即令寧缺勿濫,這開封是一省首府,祥符是開封首縣,卻是斷缺不得的。”
暫未找到成語寧缺毋濫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寧缺毋濫)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丁寧告戒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6回:“吾累次丁寧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領此重任。” |
丁寧周至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論者或怪亮文采不艷,而過于丁寧周至。” |
不可缺少 | 毛澤東《論持久戰》:“所有這些,造成了和造成著為中國最后勝利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條件。” |
不寧唯是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元年》:“不寧唯是,又使圍蒙其先君。” |
不自由,毋寧死 | 清 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第三回:“哥哥豈不聞歐美人嘴唇皮掛著的話說道:‘不自由,毋寧死’。” |
不遑寧處 | 《晉書·桓溫傳》:“故荷戈驅馳,不遑寧處,前后表陳,于今歷年矣。” |
不遑寧息 | 《三國志 吳書 韋曜傳》:“故勉精歷操,晨興夜寐不遑寧息,經之以歲月,累之以日力。” |
東完西缺 | |
書缺有間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五帝本紀》:“《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于他說。” |
書缺簡脫 | 東漢·班固《漢書·楚元王傳》:“禮壞樂崩,書缺簡脫,朕甚閔焉。” |
優差美缺 | |
保殘守缺 | 《漢書 劉歆傳》:“信口說而背傳記,是末師而非往古……猶欲保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或懷妒嫉,不考情實,雷同相從,隨聲是非,抑此三學。” |
僭賞濫刑 |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善為國者,賞不僭而刑不濫。” |
兔缺烏沉 | 唐·羅鄴《冬日寄獻庾員外》:“卻思紫陌觥籌地,兔缺烏沉欲半年。” |
唾壺擊缺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豪爽》:“王處仲(王敦)每酒后輒詠‘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壺口盡缺。” |
唾壺敲缺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豪爽》:“以如意打唾壺,壺口盡缺。” |
國無寧歲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45回:“國無寧歲,民無安時。” |
國無寧日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一回:“宋大國也,起傾國兵,盛氣而來……吾國無寧日矣。” |
坐臥不寧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四回:“各事冗雜,亦難盡述,因此忙的鳳姐茶飯無心,坐臥不寧。” |
天無寧日 | 梁斌《紅旗譜》第一卷:“自從孫大炮革起命來,把清朝的江山推到,天無寧日。” |
天道寧論 | 南朝·梁·江淹《恨賦》:“試望平原,蔓草縈骨,拱木斂魂。人生到此,天道寧論!” |
寧與千人好,莫與一人敵 | |
寧為太平犬,莫作離亂人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卷:“忙忙如喪家之犬,急急如漏網之魚……正是:寧為太平犬,莫作離亂人!” |
寧為太平狗,莫作離亂人 | 元·施君美《幽閨記·偷兒擋路》:“寧為太平狗,莫作離亂人。” |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 《北齊書 元景安傳》:“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
寧為雞口,不為牛后 | 《戰國策·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于牛后乎?” |
寧為雞口,勿為牛后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二回:“生員雖貧士也,語云,‘寧為雞口,勿為牛后。’豈有圣門弟子,貪紈袴之膏粱,而亂朝廷之名教者乎!” |
寧為雞口,無為牛后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于牛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