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心娛目的成語故事
拼音yuè xīn yú mù
基本解釋悅:愉快,喜悅。使眼睛感到舒適,使心情感到歡娛。指看見美好的事物感到身心愉快。
出處清·鄭燮《儀真縣江村茶社寄舍弟書》:“吾弟為文,須想春江之妙境,挹先輩之美詞.令人悅心娛目,自爾利科名,厚福澤。”
暫未找到成語悅心娛目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悅心娛目)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體同心 | 《儀禮·喪服》:“父子一體也,夫妻一體也,昆弟一體也。”《周易·系辭上》:“二人凡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
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 《鶚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 |
一葉障目 | 毛澤東《論持久戰(zhàn)》:“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自以為是。” |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 《鶚冠子 天則》:“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 |
一寸丹心 | 宋 楊萬里《誠齋集 卷十二 新除廣東常平之節(jié)感恩書懷》詩:“向來百煉今繞指,一寸丹心白日明。” |
一寸赤心 | 宋·陸游《江北莊取米到作飯香甚有感》詩:“飛霜掠面寒壓指,一存赤心惟報(bào)國。” |
一德一心 | 《尚書 泰誓中》:“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 |
一心一力 | 清·魏源《圣武記》卷九:“自闔營將弁,以及士卒,無不一心一力。” |
一心一德 | 《尚書 泰誓中》:“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 |
一心一意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杜恕傳》:“免為庶人,徙章武郡,是歲嘉平元年。”裴松之注引《杜氏新書》:“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 |
一心一腹 | 趙樹理《三里灣》十六:“你們那家里不論什么時(shí)候都是一心一腹的——也不論公公、婆婆、弟兄們、小姑子,忙起來大家忙,吃起來大家吃,穿起來大家穿,誰也不偏這個(gè)不為那個(gè)。” |
一心一計(jì)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16回:“他怎的就知我和你一心一計(jì)?想必你叫他話來。” |
一心一路 | 明·馮夢(mèng)龍《掛枝兒·多心》:“初相交,指望你一心一路;到如今,眼面上做工夫。” |
一心為公 | |
一心同體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十二回:“話說唐僧復(fù)得了孫行者,師徒們一心同體,共詣西方。” |
一心同功 | 《戰(zhàn)國策 中山策》:“當(dāng)此之時(shí),秦中士卒,以軍中為家,將帥為父母,不約而親,不謀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 |
一心同歸 | 《淮南子 泰族訓(xùn)》:“上唱而民和,上動(dòng)而下隨,四海之內(nèi),一心同歸。” |
一心掛兩頭 | 元·高明《琵琶記·再報(bào)佳期》:“媒婆,我去也不妨,只是一心掛兩頭,如何是好。” |
一心無二 | 《舊唐書 張巡傳》:“諸公為國家戮力守城,一心無二,經(jīng)年乏食,忠義不衰。” |
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 謝覺哉《關(guān)于獨(dú)立思考》:“至于全體的事,不管好處多大,總是‘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
一片丹心 | 宋 蘇軾《過嶺寄子由》:“一片丹心天日下,數(shù)行清淚嶺云南。” |
一片冰心 | 唐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詩:“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
一片赤心 | 清·洪昇《長生殿·契游》:“一日圣上見了,笑問此中何有?俺就對(duì)他說,惟有一片赤心。” |
一瓣心香 | 宋 王十朋《行可生日》詩:“祝公壽共詩書久,一瓣心香已敬焚。” |
一目之士 | 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志雅堂雜抄》:“此書成于元代,道學(xué)之風(fēng)甚盛,而能為是言,此是非之公也。近世一目之士,動(dòng)以詆斥宋儒為莫逭之罪,亦愚甚矣。” |
一目了然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137卷:“見得道理透后,從高視下,一目了然。” |
一目五行 | 《遼史·楊遵勖傳》:“天下之事,叢于樞府,簿書填委。遵勖一目五行俱下,判決如流。” |
一目十行 | 宋 劉克莊《雜記六言詩》詩:“五更三點(diǎn)待漏,一目十行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