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辱與共的成語故事
拼音róng rǔ yǔ gòng
基本解釋兩者共同分享榮耀和恥辱。指關(guān)系十分密切。
出處余秋雨《霜冷長河·關(guān)于友情》:“很多被告和原告都是朋友,而且一度還稱得上是生死莫逆、榮辱與共的朋友。”
暫未找到成語榮辱與共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榮辱與共)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與世長辭 | 漢 張衡《歸田賦》:“追漁父以同嬉,超埃塵以遐逝,與世事乎常辭。” |
卵與石斗 | 漢 焦贛《易林 艮之損》:“卵與石斗,麋碎無疑。” |
不辱使命 | 郭沫若《洪波曲》第三章:“壽昌大笑起來,掉頭對著立群說:‘不辱使命!’” |
患難與共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
命與仇謀 | 唐·韓愈《進學(xué)解》:“命與仇謀,取敗幾時。” |
有目共睹 | 清 錢謙益《錢牧齋尺牘 上卷 與王貽上之一》:“惟有日、貝葉,清閑送老。世間文字茫茫如前塵積卻,門下散花落彩如卿云在天,有目共睹。” |
共商國是 | |
事與愿違 | 三國 魏 稽康《幽憤》詩:“嗟我憤嘆,曾莫能儔。事與愿違,遘茲淹留。” |
將奪固與 | 先秦 李耳《老子》:“將欲奪之,必固予之。” |
共為唇齒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鄧芝傳》:“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兼并天下,退可鼎足而立。” |
敗德辱行 | |
雅俗共賞 | 明 孫仁儒《東郭記 綿駒》:“聞得有綿駒善歌,雅俗共賞。” |
繁榮富強 | 峻青《壯志錄》:“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富強。” |
夫榮妻貴 | 《儀禮 喪服》:“夫尊于朝,妻貴于室矣。” |
殺生與奪 | 戰(zhàn)國·趙·荀況《荀子·王制》:“貴賤殺生與奪,一也。” |
不共戴天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上》:“父之仇,弗與共戴天。” |
和平共處 | 茅盾《新疆風(fēng)土雜憶》:“故牽強附會,合佛道為一,又拉上孔子作陪,以便和平共處。” |
連枝共冢 | 晉 干寶《搜神記》第11卷:“便有大梓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體相就,根交于下,枝錯于上。” |
夫貴妻榮 | 唐·唐正辭《太子賓客趙夫人夏侯氏墓志》:“魚軒象服,夫貴妻榮。” |
降志辱身 | 先秦 孔子《論語 微子》:“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 |
恩榮并濟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恩榮并濟,上下有節(jié),為治之道,于斯著矣。” |
同甘共苦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燕策一》:“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 |
忍辱負重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陸遜傳》:“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 |
天與人歸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曰:‘天與之。’” |
和衷共濟 | 《尚書 皋陶謨》:“同寅協(xié)恭和衷哉。”《國語 魯語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濟而已。” |
虛與委蛇 | 先秦 莊周《莊子 應(yīng)帝王》:“鄉(xiāng)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與之虛而委蛇。” |
車軌共文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 |
欣欣向榮 | 晉 陶潛《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