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稱奇的成語故事
拼音pāi àn chēng qí
基本解釋奇:特殊的。對奇異的事情拍著桌子驚嘆。
出處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27回:“妙在機關線索,俱于前文布置已定,若讀至此處,始為拍案稱奇,便非明眼。”
暫未找到成語拍案稱奇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拍案稱奇)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個巴掌拍不響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8回:“‘一個巴掌拍不響’,老的也太不公些,小的也太可惡些?!?/td> |
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 《韓非子·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應,故曰:一手獨拍,雖疾無聲。” |
一拍即合 | 清 李綠園《歧路燈》:“古人云,君子之交,定而后求;小人之交,一拍即合?!?/td> |
七步奇才 | 清·程允升《幼學故事瓊林·文事》:“七步奇才,羨天才之敏捷?!?/td> |
三頭對案 | 清·石玉昆《小五義》第117回:“今天人們都在此處,咱們三頭對案的說一說。” |
三曹對案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11回:“第一殿秦廣大王即差鬼使催請陛下,要三曹對案?!?/td> |
三榜定案 | |
不以為奇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3回:“而且老太太時常提問案件,大家亦都見慣,不以為奇。” |
不足為奇 | 宋 畢仲游《祭范德孺文》:“人樂其大而忘其私,不然則公不足為奇。” |
舉案齊眉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逸民傳 梁鴻》:“為人賃舂,每歸,妻為具食,不敢于鴻前仰視,舉案齊眉?!?/td> |
舉觴稱慶 | 明·無名氏《三化邯鄲》第三折:“我所生五子,皆有國器,并膺寵爵,每語夫人崔氏,言及于此,未嘗不舉觴稱慶?!?/td> |
爭奇斗異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5卷:“吟壇才子爭奇斗異,各獻所長。” |
爭奇斗艷 |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方物·芍藥譜》:“名品相壓,爭妍斗奇,故者未厭,而新者已盛?!?/td> |
爭妍斗奇 |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方物·芍藥譜》:“名品相壓,爭妍斗奇,故者未厭,而新者已盛。州人相與驚異,交口稱說?!?/td> |
亙古奇聞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從來稀有,亙古奇聞?!?/td> |
交口稱譽 | 唐 韓愈《柳子厚墓志銘》:“諸公要人,爭欲令我出門下,交口薦譽之?!?/td> |
交口稱贊 | 《元史 王利傳》:“利自幼穎悟,弱冠,與魏初同學,遂齊名,諸名公交口稱譽之?!?/td> |
今古奇觀 | 明·抱甕老人《今古奇觀·莊子休鼓盆成大道》:“所恨者新喪未久,況且女求于男,難以啟齒?!?/td> |
以銖稱鎰 | 《孫子·形》:“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王皙注:“言銖、鎰者,以明輕重之至也?!睆堫A注:“二十兩為鎰,二十四銖為兩。此言有制之兵對無制之兵,輕重不侔也?!?/td> |
以鎰稱銖 | 《孫子·形》:“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蓖躔ⅲ骸把糟?、鎰者,以明輕重之至也?!?/td> |
何足為奇 | 元·無名氏《馬陵道》第一折:“孫先生,恰才你擺的陣勢,都是可破的,何足為奇?!?/td> |
侔色揣稱 | 南朝 宋 謝惠連《雪賦》:“抽子秘思,騁子妍辭,侔色揣稱,為寡人賦之?!?/td> |
像心稱意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公子身邊最講得話、像心稱意的,有兩個門客,一個是蕭管朋友賈清夫,一個是拳棒教師趙能武。一文一武,出入不離左右?!?/td> |
六出奇計 | 《史記·陳丞相世家》:“凡六出奇計,輒益邑,凡六益封?!?/td> |
內稱不避親,外舉不避怨 | 西漢·戴圣《禮記·儒行》:“儒有內稱不避親,外舉不避怨,程功積事,推賢而進達之,不望其報?!?/td> |
冤假錯案 | 冰心《痛悼胡耀邦同志》:“他狠抓落實知識分子的冤假錯案的政策?!?/td> |
出奇不窮 |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有僧游交河蘇吏部次公家,善幻術,出奇不窮,云與呂道同師?!?/td> |
出奇劃策 | 沙汀《淘金記》十二:“他就經常替他們出奇劃策,為著種種吃人害人的事情準備堂皇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