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流滿面的成語故事
拼音lèi liú mǎn miàn
基本解釋眼淚流了一臉。形容極度悲傷。
出處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回:“言訖,以印綬付之,淚流滿面。”
暫未找到成語淚流滿面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淚流滿面)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人向隅,滿坐不樂 | 漢 劉向《說苑 貴德》:“故圣人之于天下也,譬猶一堂之上也。今有滿堂飲酒者,有一人獨(dú)索然向隅而泣,則一堂之人皆不樂矣?!?/td> |
一代風(fēng)流 | 唐 杜甫《哭李常侍鐸》:“一代風(fēng)流盡,修文地下深,斯人不重見,將老失知音?!?/td> |
一子失著,滿盤皆輸 | 李欣《老生常談·熟視無睹,充耳不聞》:“一子失著,滿盤皆輸,這是有的。” |
一字一淚 | 明·李贄《焚書·書答·與焦漪園》:“寫至此,一字一淚,不知當(dāng)向何人道,當(dāng)與何人讀,想當(dāng)照舊剃發(fā)歸山去矣!” |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說‘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乃是說的帶全局性的,即對全局有決定意義的一著?!?/td> |
一面之交 | 漢 崔寔《本論》:“且觀世人之相論也,徒以一面之交,定臧否之決?!?/td> |
一面之款 | 《宋書·諸叔度傳》:“還至都,凡諸舊及有一面之款,無不厚加贈遺。” |
一面之緣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一回:“若問此物,倒有一面之緣。” |
一面之識 | 《宋史·范純?nèi)蕚鳌罚骸胺都內(nèi)?,得一面識足矣?!?/td> |
一面之詞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今日若聽此一面之詞,楊儀等必投魏矣。” |
一面之辭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五回:“今日若聽此一面之詞,楊儀等必投魏矣?!?/td> |
一面之雅 | 田漢《關(guān)漢卿》第七場:“女的我不認(rèn)識,跟這關(guān)漢卿倒有一面之雅?!?/td> |
一面兒理 | |
一面如舊 | 《晉書 張華傳》:“初入洛,不推中國人士,見華一面如舊,欽華德范,如師資之禮焉。” |
一面虛詞 | 《三國志通俗演義·姜維避禍屯田計》:“明公休聽外人一面虛詞,欲殺某也?!?/td> |
七滿八平 | 清·趙翼《錦州刺史劉蔭萱駐藏回蜀遠(yuǎn)寄藏佛一尊賦謝》詩:“刺瑞刻猴地幾多,七滿八平何處可施巧?” |
七竅流血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5回:“那婦人揭起被來,見了武大咬牙切齒,七竅流血,怕將起來?!?/td> |
萬世流芳 | |
萬古流芳 | 元 紀(jì)君祥《趙氏孤兒》第二折:“老宰輔,你若存的趙氏孤兒,當(dāng)名垂青史,萬古流芳。” |
萬壑爭流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顧長康從會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云:‘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云興霞蔚。’” |
萬流景仰 | |
丈夫雙淚不輕彈 | 元·李洞《雙調(diào)夜行船·送友歸吳》:“丈夫雙淚不輕彈,都付酒杯間?!?/td> |
丈夫有淚不輕彈 | 明·李開先《寶劍記》第37出:“回首西山日又斜,天涯孤客真難度;丈夫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td> |
三頭兩面 | 唐 李商隱《雜纂》:“三頭兩面趨奉人。” |
三頭二面 | 唐·李商隱《雜纂》:“三頭兩面趨奉人。” |
三頭六面 | 清·李漁《風(fēng)箏誤·釋疑》:“究竟不得明白,方才在這邊三頭六面,認(rèn)將出來,方才曉得是這本新戲。” |
三對六面 | 茅盾《子夜》:“回頭我自會請三先生來,大家三對六面講個明白?!?/td> |
三平二滿 | 宋 黃庭堅《四休居士詩序》:“粗茶淡飯飽即休,被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