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權恣肆的成語故事
拼音zhuān quán zì sì
基本解釋專權:獨攬大權;恣肆:放縱,沒有約束。大權獨攬,肆意胡為。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18回:“鄧艾專權恣肆,結好蜀人,早晚必反矣。”
暫未找到成語專權恣肆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專權恣肆)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杯酒釋兵權 | 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防止出現分裂割據的局面,加強中央集權統治,以高官厚祿為條件,解除將領們的兵權。 |
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 明·顧大典《青衫記·承璀受閫》:“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大小三軍,聽吾命令。” |
又紅又專 | 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絕大多數科學技術人員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努力同工農兵相結合,滿腔熱情地對待自己從事的科學技術工作,作出了成績……就整個說來,不愧是我們工人階級自己的又紅又專的科學技術隊伍。” |
逸游自恣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梁冀傳》:“少為貴戚,逸游自恣。” |
以權謀私 | 鄧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紀律才能團結起來》:“有的黨政機關設了許多公司,把國家撥的經費拿去做生意,以權謀私,化公為私。” |
有權有勢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22卷:“從來有權有勢的,多不得善終,都是如此。” |
專心一志 | 先秦 荀況《荀子 性惡》:“今使涂之人伏術為學,專心一志,思索熟察,加日縣久,積善而不息,則通于神明,參于天地矣。” |
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六本》:“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
濫用職權 | |
專心致志 |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上》:“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
恣情縱欲 | 宋·陸九淵《與曾宅之書》:“惟其生于后世,學絕道喪,異端邪說充塞彌滿,遂使有志之士罹此患害,乃與世間凡庸恣情縱欲之人均其陷溺,此豈非以學術殺天下哉?” |
閎中肆外 | 唐 韓愈《進學解》:“先生之于文,可謂閎其中而肆其外矣。” |
權宜之計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王允傳》:“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
達權通變 | 《后漢書 賈逵傳》:“《左氏》義深于君父,《公羊》多任于權變。 |
爭權奪利 | 鄒韜奮《消弭內戰的唯一途徑》:“任何為私人私黨爭權奪利的內戰都必然地要為全國民眾所唾棄。” |
反經行權 | 元 施惠《幽閨記 招商諧偶》:“倘遇不良之人,無賴之輩,強逼為婚,非惟玷污了身己,抑且所配非人。不若反經行權,成就了好事罷。” |
學有專長 | 謝覺哉《心病還得心藥醫》:“難道他們都比你‘學有專長’嗎?” |
肆無忌憚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宋 朱熹注:“小人不知有此,則肆欲妄行,而無所忌憚矣。” |
直權無華 | |
汪洋自恣 | 明·袁中道《李溫陵傳》:“且夫今之言汪洋自恣,莫如《莊子》,然未有因讀《莊子》而汪洋自恣者也,即汪洋自恣之人,又未必讀《莊子》也。” |
攘權奪利 | 白蕉《袁世凱與中華民國》:“坐是搶攘月余,勢成坐困,老師匱財,攘權奪利,凡種種不良之現象,皆緣是以生。” |
輕世肆志 | 西漢·司馬遷《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吾與富貴而泏于人,寧貧賤而輕世肆志焉。” |
獨斷專行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在他卻不免有點獨斷獨行,不把督撫放在眼里。” |
直而不肆 | 春秋·楚·李耳《老子》第58章:“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
權衡輕重 | 《周書 王褒庾信傳論》:“權衡輕重,斟酌古今,和而能壯,麗而能典。” |
權重望崇 | 前蜀·杜光庭《虬髯客傳》:“素驕貴,又以時亂,天下之權重望崇,莫我若也。” |
達權知變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十一卷:“主四方之事的,頂寇束帶,謂之丈夫;出將入相,無所不為;須要博古通今,達權知變。” |
權時制宜 | 漢·王充《論衡·答佞》:“人操行無恒,權時制宜,信者欺人,直者曲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