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愁行嘆的成語故事
拼音zuò chóu xíng tàn
基本解釋坐著發愁,走著嘆息。形容終日愁苦,郁郁寡歡。
出處南朝·宋·鮑照《擬行路難》:“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暫未找到成語坐愁行嘆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坐愁行嘆)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人向隅,滿坐不樂 | 漢 劉向《說苑 貴德》:“故圣人之于天下也,譬猶一堂之上也。今有滿堂飲酒者,有一人獨索然向隅而泣,則一堂之人皆不樂矣。” |
一倡三嘆 | 《荀子·禮論》:“清廟之歌,一倡而三嘆也。” |
一唱三嘆 | 先秦 荀況《荀子 禮論》:“清廟之歌,一倡而三嘆也。” |
一坐一起 | 《吳子·論將》:“觀敵之來,一坐一起,其政以理,其追北佯為不及,其見利佯為不知,如此將者,名為智將。” |
一坐盡傾 |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臨邛令不敢嘗食,自往迎相加。相如不得已,強往,一坐盡傾。”按,《漢書》本傳顏師古注:“皆傾慕其風采也。” |
一坐盡驚 | 《三國志·魏志·王粲傳》:“粲至,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坐盡驚。” |
一坐皆驚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張欲自發無端。頃之,長史諸賢來清言,客主有不通處,張乃遙于末坐判之,言約旨遠,足暢彼我之懷,一坐皆驚。” |
一意孤行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酷吏列傳》:“禹為人廉倨。為吏以來,舍無食客。公卿相造請禹,禹終不報謝,務在絕知友賓客之請,孤立行一意而已。” |
一朝權入手,看取令行時 | 唐·高武仲《中興間氣集》:“一朝權入手,看取令行時。” |
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 明·顧大典《青衫記·承璀受閫》:“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大小三軍,聽吾命令。” |
一百二十行 | 《宣和遺事》前集:“[微宗等]無日歌歡作樂,遂于宮中內列為市肆,令其宮女賣茶賣酒及一百二十行經紀買賣皆全。” |
一目五行 | 《遼史·楊遵勖傳》:“天下之事,叢于樞府,簿書填委。遵勖一目五行俱下,判決如流。” |
一目十行 | 宋 劉克莊《雜記六言詩》詩:“五更三點待漏,一目十行讀書。” |
一目數行 | 清·鈕琇《觚剩續編·英豪舉動》:“熊公廷弼當督學江南時,試卷皆親自批閱。閱則連長幾于中堂,鱗攤諸卷于上,左右置酒一壇,劍一口,手操不律,一目數行。” |
一行作吏 | 三國 魏 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游山澤,觀魚鳥,心甚樂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廢。” |
一言一行 | 清 馮景《今世說序》:“則夫一言一行,傳其人之神,何以異是。” |
七十二行 | 陶行知《自動學校賀詩》:“有個學校真奇怪,小孩自動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學如在。” |
七行俱下 | 《南史·宋孝武帝紀》:“少機穎,神明爽發,讀書七行俱下,才藻美甚。” |
萬恨千愁 | 宋 王詵《蝶戀花》:“鐘送黃昏雞報曉,昏曉相摧,世事何時了。萬恨千愁人自老,春來依舊生芳草。” |
丈人行 | 東漢·班固《漢書·匈奴傳上》:“單于乃自謂‘我兒子,安敢望漢天子!漢天子,我丈人行’” |
三人行,必有我師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三十六行 | 清·李漁《玉搔頭》:“三十六行,行行相妒。” |
三句不離本行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四回:“每到一處,開口三句話不離本行,立刻從懷里掏出捐冊來送給人看。”清 頤瑣《黃繡球》第十回:“我是業醫的,你們不要笑我三句不離本行。” |
三句話不離本行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四回:“每到一處,開口三句話不離本行,立刻從懷里掏出捐冊送給人看。” |
三思而后行 | 《南齊書·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
三思而行 | 先秦 孔子《論語 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
三百六十行 | 明 無名氏《白兔記 投軍》:“左右的,與我扯起招軍旗,叫街坊上民庶,三百六十行做買賣的,愿投軍者,旗下報名。” |
上行下效 | 東漢 班固《白虎通 三教》:“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