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拒轍的成語故事
拼音táng láng jù zhé
基本解釋猶螳臂當車。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敗。
出處唐 劉知幾《史通 載文》:“乃其申誥誓,降移檄,便稱其智昏菽麥,識昧玄黃,列宅建都若鷦鷯之巢葦,臨戎賈勇猶螳臂之拒轍。此所謂厚顏也。”
暫未找到成語螳螂拒轍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螳螂拒轍)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轍鮒之急 | 戰國·宋·莊周《莊子·外物篇》:“車轍中有鮒魚焉,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
南轅北轍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魏策》:“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 |
如出一轍 | 宋 洪邁《容齋三筆 奸鬼為人禍》:“二奸鬼之害人,如出一轍。” |
易轍改弦 | 清·王韜《〈火器略說〉后跋》:“若一旦易轍改弦,以其材力聰明置之于有用之地,安見其必遜于西人也哉?” |
來者不拒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下》:“往者不追,來者不拒。” |
重蹈覆轍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竇武傳》:“今不慮前事之失,復循覆車之軌。” |
拒之門外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13章:“看來賈老師念過去的一面交情,還不準備把他拒之門外。” |
怒臂當轍 | 宋·呂祖謙《東萊博議·隨叛楚》:“隨非惟不自憂,乃不自量其力,怒臂當轍,以蹈禍敗。” |
拒人于千里之外 |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下》:“距人于千里之外。” |
拒虎進狼 | 明 張煌言《復郎廷佐書》:“乃拒虎進狼,既收漁人之利于河北。” |
覆車之轍 | 《舊五代史·晉書·李專美傳》:“若陛下不改覆車之轍,以賞無賴之軍,徒困蒸民,存亡未可知也。” |
若出一轍 | 宋·岳珂《桯史·湯岐公罷相》:“蓋其相兩朝,再罷相,乃累洪氏二兄弟,先后若出一轍,可笑如此。” |
轍亂旂靡 | |
改弦易轍 | 宋 王楙《野客叢書 張杜皆有后》:“使其子孫改弦易轍,務從寬厚,亦足以蓋其父之愆。” |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 漢 劉向《說苑 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 |
轍亂旗靡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莊公十年》:“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
濡沫涸轍 | 戰國·宋·莊周《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
憑軾結轍 | 《子華子·晏子問黨》:“游士無所植其足,則憑軾結轍而違之。” |
循途守轍 | 明·歸有光《與周子和大參》:“今當路一似循途守轍,殊不可解。” |
螳臂扼轍 |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人臣之謬思亂者,乃螳臂扼轍耳。” |
坦白從寬,抗拒從嚴 | 毛澤東《關于“三反”“五反”的斗爭》:“多數從寬,少數從嚴;坦白從寬,抗拒從嚴。” |
涸轍之鮒 | 戰國 宋 莊周《莊子 外物》:“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 |
螳臂當車 | 先秦 莊周《莊子 人間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 |
前門拒虎,后門進狼 | 明 李贄《史綱評要 周紀 顯王》:“前門拒虎,后門進狼,未知是禍是福。” |
鶴勢螂形 | 《紅樓夢》第四九回:“[湘云]腰里緊緊束著一條蝴蝶結子長穗五色宮絳,腳下也穿著鹿皮小靴:越顯得蜂腰猿背,鶴勢螂形。” |
改途易轍 | 清 朱之瑜《端亭記》:“勉吾子改途易轍而合同乎世俗,則告朋友不信,將如何而可?” |
改轅易轍 |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張秦》:“其初改轅易轍,如枯弦敝軫,雖成聲而跌宕不滿人耳;少焉遂使師曠忘味,鐘期改容也。” |
旗靡轍亂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莊公十年》:“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