寢食俱廢的成語故事
拼音qǐn shí jù fèi
基本解釋覺也不睡,飯也顧不上吃。比喻極其焦慮不安,或學習、工作極其緊張。
出處宋·洪邁《夷堅志·沈見鬼》:“夏六月,真若赤目,腫痛特甚,寢食俱廢?!?/p>
暫未找到成語寢食俱廢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寢食俱廢)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應俱全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那案子上調和作料,一應俱全。” |
七行俱下 | 《南史·宋孝武帝紀》:“少機穎,神明爽發,讀書七行俱下,才藻美甚?!?/td> |
萬事俱休 | 元·無名氏《九世同居》第二折:“昨日春今日秋,過中年萬事俱休,空枉了堆金北斗?!?/td> |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9回:“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td> |
萬念俱寂 | 王朔《浮出海面》:“腦子同時開著小差,胡思亂想,甚至萬念俱寂,視一切于無睹?!?/td> |
萬念俱灰 | 清 南亭亭長《中國現在記》第三回:“官場上的人情,最是勢利不過的。大家見撫臺不理,誰還來理我呢,想到這里,萬念俱灰?!?/td> |
萬籟俱寂 | 唐 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詩:“萬賴此俱寂,但余鐘磬音?!?/td> |
萬籟俱靜 | 清·許奉恩《里乘》第三卷:“漏二下,行蹤已絕,萬籟俱靜。” |
萬賴俱寂 | 唐朝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詩:“萬賴此俱寂,唯聞鐘磬音。” |
三旬九食 | 漢·劉向《說苑·立節》:“子思居于衛,缊袍無表,二旬而九食?!睍x·陶潛《擬古》詩:“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td> |
不以人廢言 | 春秋 孔子《論語 衛靈公》:“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td> |
不勞而食 | 張東林《古城春色》第二部:“我們掌柜的說,解放了不應當不勞而食。” |
不可偏廢 | 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 山谷下》:“讀《莊子》,令人意寬思大,敢作;讀《左傳》,便使人入法度,不敢容易。二書不可偏廢也。” |
不吃煙火食 | 宋·阮閱《詩話總龜前集》卷九引《直方詩話》:“文潛先與李公擇輩來予家作長句。后再同東坡來,坡讀其詩,嘆息云:‘此不是吃煙火食人道底言語?!?/td> |
不廢江河 | 唐 杜甫《戲為六絕句》之二:“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td> |
不知寢食 | |
不耕而食,不織而衣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9卷:“又想起做和尚的不耕而食,不織而衣,住下高堂清舍,燒香吃茶?!?/td> |
不耕而食,不蠶而衣 | 漢·桓寬《鹽鐵論·相刺》:“而無益于理,往來浮游,不耕而食,不蠶而衣?!?/td> |
不遑暇食 | 《書 無逸》:“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萬民?!笨追f達疏:“遑亦暇也。重言之者,古人自有復語。猶云‘艱難’也?!币徽f,沒有閑暇時間從容地吃飯。 |
不食之地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上》:“我死則擇不食之地而葬我焉?!?/td> |
不食人間煙火 | 宋·阮閱《詩話總龜》第九卷:“東坡讀其詩,嘆息云:‘此不是吃煙火食人道底言語?!?/td> |
不食周粟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td> |
不食煙火 | 《終有報》第一回:“人都道他不食煙火,體氣欲仙?!?/td> |
不食馬肝 | 東漢 班固《漢書 轅固傳》:“上曰:‘食肉毋食馬肝,未為不知味也;言學者毋言湯武受命,不為愚。’” |
與日俱增 | 《清史稿 圣祖紀三》:“萬國安,即朕之安,天下福,即朕之福,祝廷者當以慈為先。朕老矣,臨深履薄之念,與日俱增,敢滿假乎?” |
與日俱新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78卷:“耳目唯有聰察,神彩彌加精明。顏與日而俱新,智將年而共遠?!?/td> |
與草木俱朽 | 漢·王充《論衡·自紀篇》:“身與草木俱朽,聲與日月并彰。” |
與草木俱灰 | 明·陳繼儒《晚香堂·附贊·有序》:“既為男子,忍與草木俱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