淵涓蠖濩的成語故事
拼音yuān juān huò shī
基本解釋見“淵蜎蠖伏”。
出處《隆慶元年浙江程策》之一:“人主能時懷警懼,而淵涓蠖濩之中,此心卓然清明,則宴安之欲不生,而慮周于天下,釁孽之萌無所作矣。”
暫未找到成語淵涓蠖濩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淵涓蠖濩)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愛則加諸膝,惡則墜諸淵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下》:“今之君子,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td> |
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 | 西漢·戴圣《禮記·檀弓下》:“今之君子,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td> |
不啻天淵 | 清 李漁《閑情偶寄 賓白第四》:“吳有吳音,越有越語,相去不啻天淵。” |
涓滴歸公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3回:“真正是涓滴歸公,一絲一毫不敢亂用。” |
淵源有自 | 宋·陸游《讀宛陵先生詩》詩:“鍛煉無遺力,淵源有自來?!?/td> |
若涉淵冰 | 宋 陳亮《論勵臣之道》:“朕承太上皇亮付托之重,念國家之深恥,志在復讎,八年于茲,若涉淵冰,未知攸濟?!?/td> |
寸指測淵 | 《孔叢子·答問》:“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測淵,蒙大道而不悟,信誣說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
家學淵源 | 宋 劉克莊《后村全集 送林寬夫父子》:“家學有淵源,傳之于艾軒?!?/td> |
為淵驅魚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上》:“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鹯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td> |
日薄虞淵 | 《淮南子·天文訓》:“捍日呴至于虞淵,是謂黃昏。”莊逵吉校:“《太平御覽》作‘薄于虞淵’?!?/td> |
一淵不兩蛟 | 《文子 上德》:“一淵不兩蛟,一雌不二雄,一即定,兩即爭?!薄痘茨献?說山訓》:“一淵不兩蛟,水定則清正?!?/td> |
加膝墜淵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下》:“今之君子,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td> |
淵源有自來 | 宋 陸游《讀宛陵先生詩》詩:“鍛煉無遺力,淵源有自來?!?/td> |
臨淵羨魚 | 東漢 班固《漢書 董仲舒傳》:“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td> |
涓涓不壅,終為江河 |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觀周》:“涓涓不壅,終為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羅?!?/td> |
涓滴成河 | 唐·杜甫《倦夜》:“重露成涓滴,稀量乍有無?!?/td> |
察見淵魚 | 《史記·吳王濞列傳》:“且夫‘察見淵魚,不祥’?!?/td> |
學識淵博 | 孫犁《小說雜談》:“我們可以說作者的學識淵博,但不會說他是在賣弄?!?/td> |
如臨深淵 | 《詩·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td> |
判若天淵 | 清 朱庭珍《筱園詩話》:“不過用心于一兩字間,斟酌而出,即判若天淵,個中分寸所爭,毫厘千里。” |
淵亭山立 | |
屈蠖求伸 | 《易·系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
叢雀淵魚 | 語出《孟子·離婁上》:“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雀)者,鹯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td> |
涓滴不遺 | 唐 杜甫《倦夜》:“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無。” |
蠖屈蝸潛 | 清·陸硎《低低屋》:“不如且入低低屋,團蒲枕瓦方床竹,蠖屈蝸潛聊自足?!?/td> |
相去天淵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59回:“一敬一肆,相去天淵;一圣一狂,亦判若黑白也。” |
淵渟岳立 | 晉·葛洪《抱樸子·名實》:“執經衡門,淵渟岳立,寧潔身以守滯,恥脅肩以茍合。” |
積水成淵 | 《荀子·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