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衡杞梓的成語故事
拼音jīng héng qǐ zǐ
基本解釋荊:荊山;衡:衡山;杞梓:兩種好木材,比喻優秀的人才。比喻南方的優秀人才。
出處《晉書·陸機陸云傳論》:“觀夫陸機、陸云,實荊衡之杞梓,挺珪璋之秀實,馳英華于早年。”
暫未找到成語荊衡杞梓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荊衡杞梓)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散帶衡門 | 《詩經·陣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 |
合從連衡 | 《戰國策·秦策一》:“約從連橫,兵革不藏。” |
披荊斬棘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馮異傳》:“帝謂公卿曰:‘是我起兵時主簿也,為吾披荊棘,定關中。” |
權衡輕重 | 《周書 王褒庾信傳論》:“權衡輕重,斟酌古今,和而能壯,麗而能典。” |
掊斗折衡 | 《莊子 胠篋》:“掊斗折衡,而民不爭。” |
藪中荊曲 | |
荊榛滿目 | 《舊五代史·盧文進傳》:“文進在平州,率奚族勁騎,鳥擊獸搏,倏來忽往,燕趙諸州,荊榛滿目。” |
地棘天荊 | 朱謙良《感懷和病俠》:“地棘天荊誰管得,此身權寄水云邨。” |
鑒空衡平 | 清·楊潮觀《開金榜朱衣點頭》:“今司文柄,鑒空衡平,不受一毫請托。” |
三日不彈,手生荊棘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86回:“這果真是‘三日不彈,手生荊棘。’” |
參前倚衡 | 《論語 衛靈公》:“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張書諸紳。” |
布裙荊釵 | 宋 周煇《清波雜志 陶穀》:“有善謀者,選籍中艷麗,詐為驛卒孀女,布裙荊釵,日擁彗于庭。” |
班荊道故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二十六年》:“伍舉奔鄭,將遂奔晉。聲子將如晉,遇之于鄭郊,班荊與食,而言復故。”杜預注:“班:布也。” |
舉動荊棘 | |
恭敬桑梓 | 《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之。” |
困心衡慮 |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下》:“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
荊筆楊板 | 《晉書·五行志中》:“二月末,三月初,荊筆楊板行詔書。” |
荊天棘地 | 清 壯者《掃迷帚》:“一事不能做,寸步不能行,荊天刺地,生氣索然。” |
荊棘銅駝 | 《晉書 索靖傳》:“靖有先識遠量,知天下將亂,指銅駝嘆曰:‘會見汝在荊棘中耳!’” |
杞宋無征 | 先秦 孔子《論語 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 |
權衡利弊 | 鄧小平《貴州新區工作的策略》:“在處理雜色武裝問題時,要依據不同對象,權衡利弊,審慎處理。” |
衡門深巷 | 明·無名氏《三化邯鄲》第三折:“閑歲月衡門深巷,淡衣冠博帶寬裘。” |
望衡對宇 | 北魏 酈道元《水經注 沔水》:“司馬德操宅洲之陽,望衡對宇,歡情自接。” |
敬恭桑梓 | 《詩經 小雅 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 |
杞人憂天 | 戰國 鄭 列御寇《列子 天瑞》:“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 |
衡石量書 | 《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
匡衡鑿壁 | 《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
荊棘載途 | 《左傳·襄公十四年》:“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孔穎達疏:“言無道路可從,冒榛藪也,說其窮困之極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