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桶底脫的成語故事
拼音qī tǒng dǐ tuō
基本解釋漆桶脫了底才能透光亮。比喻徹底明白清楚。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2卷:“呂先生聽罷,大徹大悟,如漆桶底脫。”
暫未找到成語漆桶底脫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漆桶底脫)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靡所底止 | 《詩經·小雅·祈父》:“胡轉予于恤,靡所底止。” |
歇斯底里 | 茅盾《嚴霜下的夢》:“我聽見女子的歇斯底里的喊叫,我仿佛看見許多狼,張開了鋸樣的尖嘴,在撕碎美麗的身體。” |
海底撈月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7卷:“先前的兩個轎夫,卻又不知姓名住址,有影無蹤,海中撈月,眼見得一個夫人送在別處去了。” |
脫口而出 | 清 吳趼人《瞎騙奇聞》:“我曉得你這個人向來是有口無心的,但也不可不拘什么話便脫口而出。” |
金蟬脫殼 | 元 馬致遠《任風子》第四折:“天也,我幾時能夠金蟬脫殼?” |
臨陣脫逃 | 清 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四回:“你們中國的兵勇,一到有起事來,不是半途潰散,便是臨陣脫逃,那是不關我教習的事,在乎你們自己未雨綢繆的。” |
深情底理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7回:“內中深情底理,奴才不知道,不敢妄回。” |
無底洞 | 清·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56回:“羅子富與姚季莼兩人合擺個莊,不限杯數,自稱為‘無底洞’,大家都不服。” |
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6回:“那胡正卿心頭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暗暗地尋思道:‘既是好意請我們吃酒,如何這般相待,不許人動身?’” |
歸根結底 | 周立波《山鄉巨變》上一:“如今是人力世界,歸根結底,還是靠做。” |
刨根問底 | 老舍《老張的哲學》:“誰能刨根問底的要證據。” |
脫胎換骨 | 宋 葛長庚《沁園春 贈胡葆元》:“常溫養,使脫胎換骨,身在云端。” |
釜底抽薪 | 漢 董卓《上何進書》:“臣聞揚湯止沸,莫若去薪。” |
如膠似漆 | 明 施耐庵《水滸傳》:“那張三和這婆惜,如膠似漆,夜去明來,街坊上的人也都知了。” |
水底摸月 | 明·郎瑛《七修類稿·奇謔·諺語至理》:“賒酒時風花雪月,飲之時流星趕月,討錢時水底摸月。喻世之無賴者也。” |
脫穎而出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原君虞卿列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 |
漆黑一團 | 魯迅《書信集 致姚克》:“青年又少有精通外國文者,有話難開口,弄得漆黑一團。” |
打破沙鍋問到底 | 宋 黃庭堅《拙軒頌》:“覓巧了不可得,拙從何來?打破沙盆一問,狂子因此眼開,弄巧成拙,為蛇畫足,何況頭上安頭,屋下安屋,畢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
一團漆黑 | 陳登科《破壁記》:“這時候,突然狂風大作,一片烏云飛也似地撲來,把月亮吞沒了,山沖里頓時一團漆黑。” |
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落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24卷:“自實心里好像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落似的,身子好像墽盤上螞蟻,一霎也站腳不住。” |
歸根到底 | 清·張南莊《何典》第二回:“歸根結柢,把一場著水人命一盤摙歸去,還虧有錢使得鬼推磨。” |
凝脂點漆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容止》:“面如凝脂,眼如點漆。” |
黑漆一團 | 巴金《談〈秋〉》:“但是作為讀者,我受不了那接連不斷的黑漆一團的結尾。” |
崗頭澤底 | 唐 元稹《去杭州》:“駿骨鳳毛真可貴,崗頭澤底何足論。” |
追根究底 | 洪深《飛將軍》:“你們這些做新聞記者的,就是喜歡這樣追根究底地問。” |
底死謾生 | 南唐 馮延巳《應天長》詞:“蘭房一宿還歸去,底死謾生留不住。” |
鐵桶江山 | 趙樹理《小二黑結婚》:“村里的干部雖然調換了幾個,而他兩個卻好像鐵桶江山。” |
黑漆皮燈籠 | 明 陶宗儀《輟耕錄 闌駕上書》:“贓吏貪婪而不問,良民涂炭而罔知。閭閻失望,田里寒心,乃歌曰:九重丹詔頒恩至,萬兩黃金奉使回……又歌曰:官吏黑漆皮燈籠,奉使來時添一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