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固邦寧的成語故事
拼音běn gù bāng níng
基本解釋指人民安居樂業則國家太平。
出處《書 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孔傳:“言人君當固民以安國。”
暫未找到成語本固邦寧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本固邦寧)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正本溯源 | 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序》:“孔子既不得位,不能垂諸制度禮樂,是以為之正本溯源。” |
一本正經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6章:“我原是故意鬧別扭,也知道自己要挨打,可是一板正經地對先生說:‘我這個破題做的很恰切,沒有做錯。’” |
木本水源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 |
本位主義 | 毛澤東《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六)本位主義,一切只知道為四軍打算,不知道武裝地方群眾是紅軍的重要任務之一。” |
寧為雞口,無為牛后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于牛后?” |
經邦論道 | 《隋書 李穆傳》:“臣日薄桑榆,位高軒冕,經邦論道,自顧缺然。” |
進本退末 | 西漢 桓寬《鹽鐵論 本議》:“愿罷鹽鐵酒榷均輸,所以進本退末,廣利農業便也。” |
寧為雞口,毋為牛后 | 章炳麟《社會通詮商兌》:“寧為雞口,毋為牛后,與使他人啖我而飽也,寧自啖而不足。” |
寧為雞口,不為牛后 | 《戰國策·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于牛后乎?” |
本末倒置 | 金 無名氏《綏德州新學記》:“而牧之者當奉教化宣之于民……然非知治之番,則亦未嘗不本末倒置。” |
國無寧日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一回:“宋大國也,起傾國兵,盛氣而來……吾國無寧日矣。” |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 漢 劉安《淮南子 主術訓》:“是故非淡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 |
定國安邦 | 元·無名氏《連環計》第三折:“枉了你揚威耀武,盡忠歆節,定國安邦,偏容他鴟鸮弄舌,烏鴉展翅,強配鸞鳳。” |
將奪固與 | 先秦 李耳《老子》:“將欲奪之,必固予之。” |
不寧唯是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元年》:“不寧唯是,又使圍蒙其先君。” |
離本趣末 | 漢 徐幹《中論 考偽》:“以此毒天下之民,莫不離本趣末,事以偽成。” |
除惡務本 | 《書·泰誓下》:“樹德務滋,除惡務本。”蔡沈集傳:“去惡則務絕根本。” |
原原本本 | 東漢 班固《漢書 敘傳下》:“元元本本,數始于一。” |
木落歸本 | 東漢·班固《漢書·翼奉傳》:“安樂奸邪,辰未主之。”顏師古注引三國·魏·孟康曰:“翼氏《風角》曰:‘木落歸本,水流歸末’,故木利在亥,水利在辰,盛衰各得其所,故東也。” |
根深固本 | 《晉書·伏滔傳》:“所以杜其萌際,重其名器,根深固本,傳之百世。” |
本本主義 | 毛澤東《反對本本主義》:“本本主義的社會科學研究法也同樣是最危險的,甚至可能走上反革命的道路。” |
澹泊明志,寧靜致遠 | 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非澹漠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變本加厲 | 南朝 梁 蕭統《<文選>序》:“蓋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 孫中山《上李鴻章書》:“夫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不足食胡以養民?” |
本相畢露 |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第三種人’杜衡輩,標榜超然,實為群丑,不即本相畢露,知恥者皆羞稱之,無待這里多說了。” |
戒奢寧儉 | 《論語·八佾》:“禮,與其奢也,寧儉。” |
本鄉本土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00回:“就是本鄉本土的人,除非不做官還使得,要是做官的,誰保的住總在一處?” |
寧為雞口,勿為牛后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二回:“生員雖貧士也,語云,‘寧為雞口,勿為牛后。’豈有圣門弟子,貪紈袴之膏粱,而亂朝廷之名教者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