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疑匡謬的成語故事
拼音xī yí kuāng miù
基本解釋解釋疑義,糾正謬誤。
出處清·王琦《李太白全集序》:“惜李集無有斐然繼起者,爰合三家之注訂之,芟柞繁蕪,補增闕略,析疑匡謬,頻有更定。”
暫未找到成語析疑匡謬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析疑匡謬)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遲疑不決 | 《隋書 段文振傳》:“遲疑不決,非上策也。” |
疑鄰盜斧 | 戰國·鄭·列御寇《列子·說符》:“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也。” |
匡亂反正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太史公自序》:“仲尼悼禮廢樂崩,追修經術,以達王道,匡亂世反之于正。” |
匡謬正俗 | 唐·顏師古有《匡謬正俗》八卷。田北湖《與某生論韓文書》:“嗟呼!后人之于古人,人譽亦譽,人毀亦毀,因其一節之長,遺其全體之短,習非勝是,好惡不公,有起而匡謬正俗者,輒謂傷忠厚焉。” |
疑人疑鬼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2回:“無奈各房的人都是疑人疑鬼的不安靜,也添了人坐更,于是更加了好些食用。” |
聽微決疑 | 《鹖冠子·天則》:“圣王者有聽微決疑之道,能屏讒權實。” |
將信將疑 | 唐 李華《吊古戰場文》:“其存其沒,家莫聞之;人或有言,將信將疑。” |
分崩離析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
疑團莫釋 | 清·許奉恩《里乘》第二卷:“微君言,疑團莫釋!” |
毫不遲疑 |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他們毫不遲疑地向土豪劣紳營壘進攻。” |
毫無疑問 | 鄧小平《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毫無疑問,他們的這種威信、影響和經驗乃是黨、階級和人民的寶貴財富。” |
毛舉縷析 | 宋·張孝祥《乞改正遷謫士大夫罪名札子》:“毛舉縷析,旁逮知舊,懼其不能廢錮,必以贓私罪污之。” |
不容置疑 | 宋 陸游《謂南文集》:“蓋其靈響暴著,亦有不容置疑者矣。” |
質疑問難 | 清 徐枋《與曾青藜書》:“此既古人之所有取,亦友朋質疑問難之一樂也。” |
秕言謬說 | 《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 論三從》:“秕言謬說,自相矛盾。” |
蕩析離居 | 《尚書 盤庚下》:“今我民用蕩析離居,罔有定極。” |
半信半疑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36卷:“若他們聽過了,半信半疑,若存若亡,安得不惰?” |
滿腹狐疑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3回:“公子聽如此說,便不好問,只是未免滿腹狐疑。” |
疑神疑鬼 | 明 徐光啟《欽奉明旨條畫屯田疏》:“蓋妄信流傳謂戾氣所化,是以疑神疑鬼,甘受戕害。” |
主少國疑 |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于子乎?屬之于我乎?” |
謬想天開 | 民意《告非難民生主義者》:“而況梁氏之地租地價論,謬想天開,得未曾有。” |
一匡九合 | 《舊唐書·鄭畋傳》:“臣始仕從戎,爰承指顧,稟三令五申之戒,預一匡九合之謀。” |
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 先秦 孔子《論語 先進》:“過猶不及”宋 朱熹集注:“夫過不及,均也。差之毫厘,繆以千里。” |
疑團滿腹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七回:“弄得寶玉滿肚疑團,沒精打采地,歸至怡紅院中。” |
匡國濟時 | 《隋書·帝紀第一·高祖上》:“匡國濟時,除兇撥亂。”唐·李翱《卓異記·三十二年居相位》:“玄齡初與杜如晦為友,屬隋室喪亂,未嘗不慨然相顧,有匡國濟時之心。” |
父析子荷 | 唐·白居易《唐故潮州長城縣令博陵崔府君神道碑銘》:“大丈夫貯蓄材術,樹置功利,鎡基富貴,焯耀家邦,不當其身,而得于后;父析子荷,相去幾何?” |
謬采虛聲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6回:“制臺又謬采虛聲,拿他當作了一員能員,先委了他幾個好差使。” |
蟹匡蟬緌 | 《禮記·檀公下》:“成人有其兄死而不為衰者,聞子皋將為成宰,遂為衰。成人曰:‘蠶則績而蟹有匡,范則冠而蟬有緌;兄則死而子皋為之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