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踵即逝的成語故事
拼音xuán zhǒng jí shì
基本解釋旋踵:轉動腳后跟;逝:消失。在轉身時就消失了。形容消失迅速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吳起傳》:“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遂死于敵。”
暫未找到成語旋踵即逝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旋踵即逝)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天旋地轉 | 唐 元稹《望云雅馬歌》:“天旋地轉日再中,天子卻坐明光宮。” |
疾如旋踵 | 唐·馮用之《機論上》:“一得一失,易于反掌,一興一亡,疾如旋踵,為國家者可不務乎?” |
俯拾即是 | 唐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 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諸鄰。” |
踵武前賢 | 戰國·楚·屈原《離騷》:“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
戰不旋踵 | 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遂死于敵。’” |
踵趾相接 | 楊天石《黃遵憲》:“黃遵憲盛贊他們‘前仆后起,踵趾相接,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 |
踵武相接 | 宋·陳亮《跋焦伯強帖》:“諸公巨人踵武相接,天下毫發絲粟之才,皆得以牽連成就,況且伯強之卓然能自見者乎!” |
踵事增華 | 南朝 梁 蕭統《<文選>序》:“蓋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
稍縱即逝 | 清 林則徐《林文忠公政書》:“若寬而生玩,則不惟未戒者不戒,即已戒者亦必復食,稍縱即逝,恐不可挽。” |
比肩疊踵 | 清 陳康棋《郎潛紀聞》卷一:“遼沈舊人,勝朝遺耈,比肩疊踵,同掌絲綸。” |
接踵而至 | 《新編五代史平話 唐史下》:“是日唐主大軍接踵而至。” |
一拍即合 | 清 李綠園《歧路燈》:“古人云,君子之交,定而后求;小人之交,一拍即合。” |
色即是空 | 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12回:“本庵法名,向以‘色即是空’四字為則,如前歲收的幾個小徒。” |
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 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
機不旋踵 | 唐·皇甫枚《三水小牘·宋柔》:“機不旋踵,時不再來。必發今宵,無貽后悔。” |
不即不離 | 《圓覺經》上卷:“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做夢。” |
麾之即去 | 宋 辛棄疾《沁園春 將止酒戒酒杯勿使近》詞:“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之須來。’” |
一觸即發 | 宋 張詠《乖崖集》:“鯸鯣憤悱,迎流獨逝,偶物一觸,厥怒四起。” |
若即若離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這邊兩個新人在新房里乍來乍去,如蛺蝶穿花;若即若離,似蜻蜓點水。” |
接踵而來 | 清 曾樸《孽海花》第25回:“當此內憂外患接踵而來,老夫子系天下人望,我倒可惜他多此一段閑情逸致!” |
呼之即來,揮之即去 | 《史記·汲鄭列傳》:“使黯(汲黯)任職居官,無以逾人。然至其輔少主,守城深堅,招之不來,麾之不去,雖自謂賁育亦不能奪之矣。” |
回旋余地 | 曾樸《孽海花》第33回:“無如他被全臺的公憤,逼迫得沒有回旋余地,只好挺身而出,作孤注一擲了。” |
敗不旋踵 | 唐 盧照鄰《三國論》:“然而喪師失律,敗不旋踵,奔波謙瓚之間,羈旅袁曹之手,豈拙于用武,將遇非常敵乎?” |
納屨踵決 | 《莊子·讓王》:“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屨而踵決。” |
摩頂至踵 | 南朝·陳·沈炯《為陳武帝與王僧辯盟文》:“僧辯等荷相國湘東王泣血銜冤之寄,摩頂至踵之恩,能不瀝肝抽腸,共誅奸逆。” |
納履決踵 | 明 程登吉《幼學瓊林 貧富》:“曾子捉襟見肘,納履決踵,貧不勝言。” |
即景生情 | 明 郎瑛《七修續稿 詩文 碧沚詩》:“此詩流麗暢逸,而第七句關鎖處,即景生情,警拔深契。” |
召之即來,揮之即去 | 老舍《老舍自傳》第六章第五節:“無關緊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來,揮之即去,毫不客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