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賊船的成語故事
拼音shàng lé zéi chuán
基本解釋比喻已入歧途,難以抽身。
出處浩然《艷陽天》:“別哭啦,哭也沒用。這一回,我算上了賊船,走到江心了!”
暫未找到成語上了賊船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上了賊船)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了千明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清涼益禪師法嗣》:“百千諸佛方便一時,更有甚么疑情?所以古人道:‘一了千明,一迷萬惑。’” |
一了百了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八卷:“有資質甚高者,一了一切了,即不須節節用工也。” |
一了百當 | 明 張居正《答山東巡撫何來山》:“清丈事,實百年曠舉,宜及仆在位,務為一了百當。” |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 《六韜》:“屈一人下,伸萬人上,惟圣人能行之。” |
一哄而上 | 《人民日報》1983.10.31:“在發展新‘三大件’和其他有前途的輕工行業時,決不能再像發展老‘三大件’那樣,一見有利可圖,便一哄而上。” |
一塊石頭落了地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九回:“次后忽然寶玉去了,他兩個又是那個光景兒,母子二人心中更明白了,越發一塊石頭落了地,而且是意外之想,彼此放心,再無別意了。” |
一擁而上 | 錢鐘書《圍城》:“每人手提只小箱子,在人堆里等車,時時刻刻鼓勵自己,不要畏縮,第一輛新車來了,大家一擁而上。” |
一棍打一船 | 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第三回:“哥哥的話雖是不錯,但俗語說的,樹大有枯枝,一國之大,自然是有好的有壞的,何必一棍打一船呢?” |
一目了然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137卷:“見得道理透后,從高視下,一目了然。” |
一笑了之 | 沙汀《淘金記》:“那顯然是幺長子對白醬丹的毒辣的諷刺;縱然他本人僅僅一笑了之。” |
一笑了事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六回:“撫臺聽了,先還摸不著頭腦,還以為某人辦事不誠實,所以欽差才加了他這個考語;后來別位司、道說起,曉得是為帶著表,方才付之一笑了事。” |
一箭上垛 | 元 無名氏《符金錠》第二折:“這個不打緊,我如今就去,一箭上垛。” |
一見了然 | 元·陳櫟《勤有堂隨錄》:“程泰之《禹貢圖》,不愜人意,不能使人一見了然。” |
一走了之 | 魯迅《書信集·致鄭振鐸》:“我亦尚在看看人間世,不過總有一天,是終于要‘一走了之’的,現在是這樣的世界。” |
七上八下 | 宋 宗杲說《大慧普覺禪師語錄》第21卷:“方寸里七上八下,如咬生鐵橛,沒滋味時,切莫退志。” |
七上八落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回:“洪太尉倒在樹根底下,唬的三十六個牙齒捉對兒廝打,那心頭一似十五個吊桶,七上八落的響,渾身卻如重風麻木,兩腿一似斗敗公雞,口里連聲叫苦。” |
七了八當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6卷:“將昨夜剩下的米煮的早飯,拂拭凈了桌椅。忙忙碌碌做了一朝,七了八當。” |
三十六著,走為上著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娘道:‘我兒,三十六著,走為上著,只恐沒處走。’” |
三十六策,走為上策 | 《南齊書 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 |
三十六策,走是上計 | 《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 |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 《南齊書 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 |
上上下下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3回:“今夜又該我們兩個捕獵,和十數個鄉夫在此,上上下下,放了窩弓藥箭等他。” |
上下一心 | 先秦 荀況《荀子 富國》:“上下一心,三軍同力,與之遠舉極戰,則不可。” |
上下為難 | |
上下交困 | 《清史稿 食貨志一》:“以中國所有財產抵借外債,積數十年不能清償。攤派加捐,上下交困。” |
上下其手 | 唐 周矩《為索元禮首按制獄疏》:“微諷動以探其情,所推者必上下其手,希圣旨也。” |
上下同心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七章:“自成雖然新遭大敗,但此人百折不撓,銳意進取,加之重要將領均在,上下同心,親密無向,又善于整飭軍紀,救民之急,所以只要他喘息一下,重振旗鼓不難。” |
上下同欲 | 春秋·齊·孫武《孫子·謀攻》:“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