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附葉著的成語故事
拼音zhī fù yè zhuó
基本解釋比喻上下關(guān)系緊密。亦作“枝附葉連”。
出處《文選 班固〈答賓戲〉》:“方今大漢灑埽群穢,夷險(xiǎn)芟荒……是以六合之內(nèi),莫不同源共流,沐浴玄德,稟仰太和,枝附葉著。”
暫未找到成語枝附葉著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枝附葉著)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牽強(qiáng)附會(huì) | 清 曾樸《孽海花》第11回:“后儒牽強(qiáng)附會(huì),費(fèi)盡心思,不知都是古今學(xué)不分明的緣故。” |
一葉知秋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說山川》:“以小明大,見一葉落而知?dú)q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
攀龍附鳳 | 東漢 班固《漢書 敘傳下》:“潁陰商販,曲周庸夫,攀龍附鳳,并乘天衢。” |
落葉歸根 | 明 王世貞《鳴鳳記》第38出:“落葉歸根,豐城劍回。” |
枝對(duì)葉比 | 唐獨(dú)孤及《檢校尚書吏部員外郎趙郡李公中集序》:“及其大壞也,儷偶章句,使枝對(duì)葉比,以八病四聲為梏拳,拳拳守之,如奉法令。” |
著手回春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3章:“他想起來高一功的情況不妙,尚炯回來也許會(huì)著手回春。” |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
視微知著 | |
吃不了兜著走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23回:“不可拿進(jìn)園去,叫人知道了,我就‘吃不了兜著走’了。” |
胡支扯葉 | |
條入葉貫 | 漢·王充《論衡·薄葬》:“通人知士,雖博覽古今,窺涉百家,條入葉貫,不知審知。” |
駢拇枝指 | 莊周《莊子 駢拇》:“駢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 |
葉落歸根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慧能大師》:“葉落歸根,來時(shí)無口。” |
當(dāng)著不著 | 明·湯顯祖《牡丹亭·圍釋》:“老大王,你可也當(dāng)著不著的。” |
穿鑿附會(huì) | 宋 洪邁《容齋續(xù)筆》第二卷:“用是好知奇者,欲穿鑿附會(huì),固各有說云。” |
葉落知秋 | 宋 釋普濟(jì)《五燈會(huì)元 天童華禪師法嗣》:“動(dòng)弦別曲,葉落知秋,舉一明三。” |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 | 明·羅貫中《平妖傳》第八回:“常言道:‘樹高千丈,葉落歸根’,這小廝怕養(yǎng)不大。” |
連枝共冢 | 晉 干寶《搜神記》第11卷:“便有大梓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體相就,根交于下,枝錯(cuò)于上。” |
識(shí)微知著 | |
比翼連枝 | 唐 白居易《長恨歌》詩:“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
秋風(fēng)掃葉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十九卷:“[程萬里]每日間見元兵所過,殘滅如秋風(fēng)掃葉,心中暗暗悲痛,正是:寧為太平犬,莫作離亂人。” |
花枝招展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蓬步輕移,如花枝招展一般。” |
落葉知秋 | 宋 唐庚《文錄》:“仙僧不解數(shù)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 |
牡丹雖好,全仗綠葉扶持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10回:“俗話說的,‘牡丹雖好,全仗綠葉扶持’。太太們不虧了鳳丫頭,那些人還幫著嗎?” |
葉落歸秋 | 元·貫云石《斗鵪鶉·佳偶》曲:“美眷愛,俏伴侶。葉落歸秋,花生滿路。” |
枝流葉布 | 漢·蔡邕《太尉汝南李公碑》:“公諱咸,字元卓,汝南西平人。蓋秦將李信之后,孝武大將軍廣之胄也。枝流葉布,家于茲土。” |
魂不附體 | 元 喬吉《金錢記》第一折:“一個(gè)好女子也,生得十分大有顏色,使小生魂不附體。” |
連枝帶葉 | 明·無名氏《龍門隱秀》第三折:“誰想俺嫂狠兄毒心意歹,全不想共根同蒂,連枝帶葉,把我似乞兒般搶出門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