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答答的成語故事
拼音dī dī dā dā
基本解釋重復的滴滴聲或一連串輕快的聲音或拍打。
出處張恨水《夜深沉》第19回:“由早上到下午三四點鐘,兀自滴滴答答的在檐瓦上流著下來。”
暫未找到成語滴滴答答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滴滴答答)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響答影隨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117卷:“由是論之,罪福報應,猶響答影隨,不差毫末。” |
羞羞答答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楔子:“羞羞答答的,怎生去!” |
嘔心滴血 | 清·秋瑾《精衛石·序》:“余愿嘔心滴血以拜求之,祈余二萬萬女同胞無負此國民責任也。” |
水滴石穿 | 宋 羅大經《鶴林玉露》第十卷:“乖崖援筆判云:‘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
有問必答 | 錢寧《圣人》第17章:“他是陳國太史,兼宮中答應,也是滿腹經綸,一肚子知識之人,博學得到了有問必答、不問也答的地步。” |
涓滴歸公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3回:“真正是涓滴歸公,一絲一毫不敢亂用。” |
答非所問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老爺正覺得他答非所問,程相公那里就打聽說:‘什么叫作稀罕兒?’” |
一點一滴 | 方志敏《可愛的中國·清貧》:“為革命而籌集的金錢,是一點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業。” |
點點滴滴 | 宋·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
垂涎欲滴 | 唐 柳宗元《招海賈文》:“垂涎閃舌兮,揮霍旁午。” |
銅壺滴漏 | 唐 溫庭筠《雞鳴埭歌》:“銅壺漏斷夢初覺,寶馬塵高人未知。” |
滴里嘟嚕 | |
涓滴成河 | 唐·杜甫《倦夜》:“重露成涓滴,稀量乍有無。” |
淚如泉滴 | 唐 劉損《憤惋詩》之三“莫道詩成無淚下,淚如泉滴亦須干。” |
滴水穿石 | 宋 羅大經《鶴林玉露 一錢斬吏》:“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
桃來李答 | 語出《詩·大雅·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
前言不答后語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4回:“你們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語?” |
蒼翠欲滴 | 宋 郭熙《山川訓》:“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欲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 |
問官答花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40回:“這老頭兒這才叫個‘問官答花,驢唇不對馬嘴’。這與我的心事有什么相干?” |
饞涎欲滴 |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 弄堂生意古今談》:“初到上海的鄉下人,一聽到(叫賣零食的聲音)就有饞涎欲滴之概。” |
涓滴不遺 | 唐 杜甫《倦夜》:“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無。” |
滴水不漏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公孫官率領軍士,拘獲車仗人等,真個是滴水不漏。” |
愛答不理 | 浩然《艷陽天》第18章:“焦慶媳婦愛答不理地說:‘管他哪一伙,誰給我辦好事兒,我就向著誰!’” |
應答如響 | 《北齊書·杜弼傳》:“弼幼聰敏……同郡甄琛為定州長史,簡試諸生,見而策問,義解閑明,應答如響,大為琛所嘆異。” |
點滴歸公 | 郭沫若《洪波曲》第八章:“那要算是數目最大而且最容易舞弊的一件,卻是點滴歸公。” |
劉毅答詔 | 《晉書 劉毅傳》:“帝大笑曰:‘桓靈之世,不聞此言。今有直臣,故不同也。’” |
答問如流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6回:“此時秦宓語言清朗,答問如流,滿座皆驚。” |
流湯滴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