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緒余的成語故事
拼音yī guān xù yú
基本解釋緒余:殘余。世家大族的后代。
出處《周書·薛善傳》:“與兄忝是衣冠緒余,荷國榮寵。”
暫未找到成語衣冠緒余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衣冠緒余)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衣錦褧衣 | 《詩 衛風 碩人》:“碩人其頎,衣錦褧衣。”又《詩 鄭風 豐》:“裳錦褧裳,衣錦褧衣。叔兮伯兮,駕予與歸。” |
草衣木食 | 元 關漢卿《望江亭》第一折:“這出家無過草衣木食,熬枯受淡。” |
縫衣淺帶 | 先秦 莊周《莊子 盜跖》:“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辯,以教后世,縫衣淺帶,矯言偽行,以迷惑天下之主。” |
冠履倒置 | 清 趙翼《廿二史札記》第22卷:“明宗之于強藩已多所包容,不能制馭矣。至石晉尤甚,幾有冠履倒置之勢。” |
心有余而力不足 | 先秦 孔子《論語 里仁》:“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
余波未平 | |
惡衣惡食 | 先秦 孔子《論語 里仁》:“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綽有余裕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下》:“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余裕哉?” |
冠絕一時 | 《晉書·劉聰載記》:“十王習擊刺,猿臂善射,彎弓三百斤,膂力驍捷,冠絕一時。” |
倒冠落佩 | 唐·杜牧《晚晴賦》:“倒冠落佩兮與世闊疏,敖敖兮真徇其愚而隱居者乎。” |
衣錦還鄉 | 《南史 劉之遴傳》:“武帝謂曰:‘卿母年德并高,故會卿衣錦還鄉,盡榮養之理。’” |
酒后茶余 | 魯迅《而已集 黃花節的雜感》:“從別的地方--如北京,南京,我的故鄉--的例子推想起來,當時大概有若干人痛惜,若干人快意,若干人沒有什么意見,若干人當作酒后茶余的談助的罷。” |
飽食暖衣 | 先秦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 |
足衣足食 | 《敦煌變文集 丑女緣起》:“我佛當日為救門徒六道輪回,猶如舟船,般運眾生,達于彼岸。此時總得見佛,今世足衣足食。” |
一覽無余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言語》:“江左地促,不如中國,若使阡陌條暢,則一覽而盡,故紆余委曲,若不可測。” |
蕩然無余 | 南朝·梁·任昉《為梁武帝集墳籍令》:“近災起柏梁,遂逐渠閣,青編素簡,一同煨燼,湘囊綖柣,蕩然無余。” |
牛衣對泣 | 《漢書·王章傳》:“初,章為渚生學長安,獨與妻居。章疾病,無被,臥牛衣中;與妻決,涕泣。” |
冠履倒易 | 《東觀漢記 楊賜傳》:“亡損溝壑,不見逮及,冠履倒易,陵谷代處。” |
掛冠歸去 | 《后漢書·逢萌傳》:“時王莽殺其子宇,萌謂友人曰:‘三綱絕矣!不去,禍將及人。即解冠掛工都城門歸,將家屬浮海,客于遼東。” |
衣裳盟會 | 南朝·梁·江淹《蕭讓太傅相國齊公十郡九錫表》:“若乃衣裳盟會,九合一匡,猶慚德斯禮也。” |
茶余飯后 | 元 關漢卿《斗鵪鶉 女校尉》套曲:“茶余飯飽邀故友,謝館秦樓,散悶消愁。” |
衣香鬢影 | 北周 庾信《春賦》:“池中水影懸勝鏡,屋里衣香不如花。唐 李賀《詠懷》詩:“彈琴看文君,春風吹鬢影。” |
衣敝履空 | 東漢·班固《漢書·鮑宣傳》:“唐尊衣敝履空,以瓦器飲食,又以歷遺公卿,被虛偽名。” |
冠上加冠 | 清 趙翼《陔馀叢考 成語》:“畫蛇添足、冠上加冠,二皆陳軫說楚令尹昭陽之言。” |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 三國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
綽綽有余 | 清 鄭觀應《盛世危言 防邊上》:“崇山峻嶺所在俱有,誠使其險要,多筑土壘,則進攻退守,綽綽有余。” |
冠蓋如市 | 范文瀾《中國近代史》上冊第五章:“有力官紳‘視為利藪,群思攘奪……門前冠蓋如市’。” |
讀書三余 | 《三國志·魏志·董遇傳》云:“人有從學者,……從學者云,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余。’或問:‘三余’之意。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