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激涕泗的成語故事
拼音gǎn jī tì sì
基本解釋涕:眼淚;泗:鼻涕。感激得掉下眼淚。形容極度感激
出處《新唐書·薛收傳》:“命輿疾至府,親舉袂撫之,論敘生平,感激涕泗。”
暫未找到成語感激涕泗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感激涕泗)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動天地,感鬼神 | 金·元好問《陶然集詩序》:“詩之極致,可以動天地,感鬼神。” |
多情善感 | 唐·陸龜蒙《自遣詩三十首》:“多情善感自難忘,只有風流共古長。” |
激將法 | 毛澤東《論持久戰》:“一切敵人的‘挑戰書’,旁人的‘激將法’,都應束之高閣,置之不理,絲毫也不為其所動。” |
慷慨激昂 | 唐 柳宗元《柳先生集 卷三十六 上權德輿補闕溫卷決進退啟》:“今將慷慨激昂,奮攘布衣,縱談作者之筵,曳裾名卿之門。” |
感恩戴德 | 晉 陳壽《三國志 駱統傳》:“今皆感恩戴義,懷欲報之心。” |
多愁善感 | 茅盾《幻滅》二:“是同情于這個不相識的少婦呢,還是照例的女性的多愁善感,連她自己也不明白。” |
感人肺腑 | 唐 劉禹錫《唐故相國李公集記》:“今考其文至論事疏,感人肺肝,毛發皆聳。” |
破涕為笑 | 晉 劉琨《答盧湛書》:“時復相與舉觴對膝,破涕為笑,排終身之積慘,求數刻之暫歡。” |
激薄停澆 | 《梁書 明山賓傳》:“此言足使還淳反樸,激薄停澆矣。” |
感慨系之 | 晉 王羲之《蘭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
風激電飛 | 《三國志 蜀志 郤正傳》:“云合霧集,風激電飛,量時揆宜,用取世資。” |
請將不如激將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31回:“請將不如激將,等我激他一激。” |
感恩懷德 | 《三國志·魏志·齊王芳傳》“勇過聶政,功逾介子,可謂殺身成仁,釋生取義者矣”南朝·宋·裴松之注:“古之舍生取義者,必有理存焉,或感恩懷德,投命無悔,或利害有機,奮發以應會,詔所稱聶政、介子是也。” |
涕泗橫流 | 《世說新語·言語》:“陶公疾篤”劉孝標注引王隱《晉書》:“臨書振腕,涕泗橫流。” |
感慨萬端 | 季羨林《重返哥廷根》:“此情此景,人非木石,能不感慨萬端嗎?” |
霜露之感 | 西漢 戴圣《禮記 祭義》:“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愴之心,非其寒之謂也。” |
悲愁垂涕 | 戰國 鄭 列御寇《列子 湯問》:“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對,三日不食。” |
外感內滯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1回:“小姐的病是外感內滯。” |
哀感天地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卷一 二祖阿難尊者》:“王聞失聲號慟,哀感天地。” |
涕泗縱橫 | 宋 王禹偁《謝加朝請大夫表》:“非小臣稽古之力,乃陛下好文之心,涕泗縱橫,亂于縻綆。” |
沽激虛名 | 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第22卷:“康節先公深達世務,不以沽激取虛名如此。” |
慷慨激烈 | 《元史·小云石海涯傳》:“燧見其古文綃厲有法及歌行古樂府慷慨激烈,大奇之。” |
激昂慷慨 | 清 歸莊《顧天石詩序》:“太白《古風》,而寄托深遠,激昂慷慨,前無古人。” |
激流勇退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五章:“田福軍一回來,他就激流勇退,也許會給省委造成一種他尊重上級決定,并且已改變對田福軍的看法,支持和信任他放手工作的印象。” |
感激不盡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卷八:“驛官傳揚都督之命,將十千錢贈為路費,又備下一輛車兒,差人夫送至姚州普淜驛中居住,張氏心中感激不盡。” |
操之過激 | 文公直《辛亥革命運動中這新軍》:“鄂督瑞澄操之過激,捕殺民黨無虛日。” |
感人肺肝 | 唐·劉禹錫《唐故相國李公集紀》:“今考其文至論事疏,感人肺肝,毛發皆聳。” |
感今懷昔 | 晉·潘岳《為諸婦祭庚新婦文》:“仿佛示行,故瞻弗獲;伏膺飲淚,感今懷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