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訥誠篤的成語故事
拼音pǔ nè chéng dǔ
基本解釋為人樸實敦厚,不善言詞。
出處《聊齋志異 蕙芳》:“馬生其名混,其業褻,蕙芳奚取哉?于此見仙人之貴樸訥誠篤也。”
暫未找到成語樸訥誠篤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樸訥誠篤)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篤近舉遠 | 唐·韓愈《原人》:“故圣人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 |
盡誠竭節 | 《魏書》:“尚自少侍從,盡誠竭節,雖云異姓,其猶骨肉,是以入為腹心,出當爪牙。” |
竭誠相待 | 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
誠惶誠恐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杜詩傳》:“詩自以無勞,不安久居大郡,求……奉職無效,久竊祿位,令功臣懷慍,誠惶誠恐。” |
木訥寡言 | 《晉書·葛洪傳》:“為人木訥,不好榮利,閉門卻掃,未嘗交游。” |
少年老誠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9回:“現在的玉郎早已不是你我在能仁寺初見的那個少年老誠的玉郎了。” |
誠心誠意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回:“姥姥你放心。大遠的誠心誠意來了,豈有個不教你見個真佛去的呢。” |
誠歡誠喜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劉盆子傳》:“誠歡誠喜,無所恨也。” |
心虔志誠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九十九回:“委實心虔志誠,料不能逃菩薩洞察。” |
開誠布公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諸葛亮評論》:“諸葛亮之為相國也……開誠心,布公道。” |
力學篤行 | 宋 陸游《陸伯政山堂稿序》:“伯政家世為儒,力學篤行,至老不少衰。” |
艱苦樸素 |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要勤儉建國,反對鋪張浪費,提倡艱苦樸素、同甘共苦。” |
精誠所加,金石為開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廣陵思王荊傳》:“精誠所加,金石為開。” |
剛毅木訥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路》:“剛毅木訥,近仁。” |
篤學好古 | 《三國志·吳志·孫瑜傳》:“濟陰人馬普篤學好古,瑜厚禮之。” |
開心見誠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馬援傳》:“且開心見誠,無所隱伏,闊達多大節,略與高帝同。” |
赤誠相待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3章:“這所剩的數千饑餓疲憊之師因感學生一片忠君愛國之心和平日赤誠相待,暫時不忍離去,勉強可以一戰。” |
篤學不倦 | 明·方孝儒《與鄭叔度書》:“中下淳明慈良,有君子之器,又篤學不倦,其至于古人也奚御,愿益加之意,以果所望。” |
篤實好學 | 《北史·張袞傳》:“袞篤實好學,有文才。” |
篤信好學 | 《論語·泰伯》:“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
心悅誠服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 戰國·宋·莊周《莊子·漁父》:“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
無名之樸 | 春秋·楚·李耳《老子》:“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
返樸還淳 | 隋·薛道衡《老氏碑》:“用之治身,則神清志靜;用之治國,則返樸還淳。” |
歸真反樸 | 朱自清《魯迅先生的中國語文觀》:“他(魯迅)贊成語言的歐化而反對劉半農先生‘歸真反樸’的主張。” |
志志誠誠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36卷:“于是兩個志志誠誠,吃了十來日齋,同到寺里,獻此寶鏡。” |
閑邪存誠 | 《周易·乾》:“閑存其誠。”孔穎達疏:“閑邪存其誠者,言防閑邪惡,當自存其誠實也。” |
久慣老誠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2回:“個個人古怪精靈,個個人久慣老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