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怒民怨的成語故事
拼音shén nù mín yuàn
基本解釋怨:怨恨。天神憤怒,百姓痛恨。形容因作惡多端,引起極大憤怒。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8回:“師曠退,謂羊舌肸曰:‘神怒民怨,君不久矣!’”
暫未找到成語神怒民怨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神怒民怨)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神槍手 | 清·黃世仲《洪秀全演義》第24回:“二來見蕭王妃擊死李守義,已呼他作神槍手女將軍。” |
鬼哭神嚎 | 《太平天國歌謠傳說集 祭供恩人》:“嚇還不算,還逼著人‘逃難’。弄得村上雞飛狗跳,鬼哭神嚎。” |
動(dòng)天地,感鬼神 | 金·元好問《陶然集詩序》:“詩之極致,可以動(dòng)天地,感鬼神。” |
捻神捻鬼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1卷:“婆婆捻神捻鬼的叫噤聲!” |
物阜民安 | 《后漢書·劉陶傳》:“夫欲民殷財(cái)阜,要在止役禁奪。” |
為民請(qǐng)命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因民之欲,西向?yàn)榘傩照?qǐng)命,則天下風(fēng)走而響應(yīng)矣,孰敢不聽!” |
節(jié)用裕民 | 荀況《荀子 富國》:“足國之道,節(jié)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
自怨自艾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太甲悔過,自怨自艾,于桐處仁遷義。” |
令人神往 | 明 胡應(yīng)麟《少室山房筆叢》:“今著述湮沒,悵望當(dāng)時(shí)蹈海之風(fēng),令人神往不已。” |
形神不全 | 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齊策》:“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遂遵也,然而形神不全。” |
勞民傷財(cái) | 《元史 李元禮傳》:“而又勞民傷財(cái),以奉土木。” |
鬼爛神焦 | 唐 韓愈《陸渾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韻》:“截然高周燒四垣,神焦鬼爛無逃門。” |
神出鬼入 | 《淮南子 兵略訓(xùn)》:“善者之動(dòng)也,神出而鬼行。” |
神采奕奕 | 明 沈德符《野獲編 玩具》:“細(xì)視良久,則筆意透出絹外,神采奕奕。” |
民不畏死 | 《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
禍國誤民 | 鄧小平《黨在組織戰(zhàn)線和思想戰(zhàn)線上的迫切任務(wù)》:“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禍國誤民。” |
國泰民安 | 宋 吳自牧《夢梁錄 山川神》:“每歲海潮太溢,沖激州城,春秋醮祭,詔命學(xué)士院撰青詞以祈國泰民安。” |
心曠神怡 | 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fēng),其喜洋洋者矣。” |
以直報(bào)怨,以德報(bào)德 | 春秋·魯·孔丘《論語·憲問》:“子曰:‘何以報(bào)德?以直報(bào)怨,以德報(bào)德。’” |
神不知鬼不覺 | 元 無名氏《冤家債主》第二折:“這煩惱神不知鬼不覺,天來高地來厚。” |
出神入化 | 元 王實(shí)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二折:“我不曾出聲,他連忙答應(yīng)。”金圣嘆批:“真正出神入化之筆。” |
神經(jīng)過敏 | 魯迅《集外集·關(guān)于<關(guān)于紅笑>》:“倘僅有彼此神似之處,我以為那是因?yàn)橥缓駮淖g本,并不足異的,正不必如此神經(jīng)過敏,只因‘疑心’而竟想入非非。” |
黯然神傷 | 清 百一居士《壺天錄》:“女更黯然神傷,泫然流涕。” |
神魂顛倒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陸五漢硬留合色鞋》:“神魂顛倒,連家里也不思想。” |
貌合神離 | 清 宣鼎《夜雨秋燈錄 得新忘舊》:“自有此寵復(fù),神意即淡然,偶有酬對(duì),亦只貌合神離耳。” |
大顯神通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89回:“他三人辭了師父,在城外大顯神通。” |
化外之民 | 《唐律疏義·名例》:“諸化外之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 |
市怨結(jié)禍 | 西漢·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且大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以有盡之地而逆無己之求,此所謂市怨結(jié)禍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