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毀骨立的成語故事
拼音xiāo huǐ gǔ lì
基本解釋銷:久病枯瘦。形容身體枯瘦如柴。
出處《梁書·武帝紀(jì)》:“高祖形容本壯,及還京都,銷毀骨立。”
暫未找到成語銷毀骨立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銷毀骨立)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人立志,萬夫莫奪 | 明·馮夢(mèng)龍《醒世恒言》第五卷:“正是‘一人立志,萬夫莫奪。’” |
一將功成萬骨枯 | 唐·曹松《已亥歲感事》詩:“澤國江山入戰(zhàn)圖,生民何計(jì)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
一將成功萬骨枯 | 洪楝園《后南柯·甲陣》:“一將成功萬骨枯,手提髑髏血模糊。” |
一筆勾銷 | 宋 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第七卷:“公取班簿,視不才監(jiān)司,每見一人姓名,一筆勾之。” |
一聚枯骨 | 《神仙傳·老子》:“乃使甲張口向地,其太玄真符,立出于地,丹書文字如新,甲成一聚枯骨矣。” |
三分鼎立 | 《魏書 匈奴劉聰?shù)葌餍颉罚骸罢撏敛怀鼋瓭h,語地僅接褒斜,而謂握皇符,乘帝籍,三分鼎立,比蹤王者。” |
三十而立 |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 |
三足鼎立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竇融傳》:“欲三分鼎,連衡合從,也宜以時(shí)定。” |
上無片瓦遮身,下無立錐之地 | 清·張南莊《何典》第九回:“原來劉打鬼收成結(jié)果了雌鬼,把活鬼的古老宅基也賣來喂了指頭,弄得上無片瓦遮身,下無立錐之地,只得仍縮在娘身邊。” |
上無片瓦,下無立錐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豐化和尚》:“上無片瓦,下無卓錐,學(xué)人向什么處立?” |
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上無片瓦,下無卓錐,學(xué)人向什么處立?” |
不屑?xì)ёu(yù) | 《后漢書 馬廖傳》:“盡心納忠,不屑?xì)ёu(yù)。 |
不毀之制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武宣卞皇后紀(jì)》:“而未著不毀之制,懼論報(bào)德之義,萬世或闕焉。” |
不破不立 |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它們之間的斗爭是生死斗爭。” |
不立文字 | 宋 釋普濟(jì)《五燈會(huì)元 七佛 釋迦牟尼佛》:“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shí)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兩雄不并立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七章:“古語云‘兩雄不并立’,何能風(fēng)雨同舟?” |
喪膽銷魂 | 元·無名氏《馮玉蘭》第四折:“暗自凝睛,不由我不喪膽銷魂忽地驚。” |
中立不倚 | 《禮記·中庸》:“故君子和而不流,強(qiáng)哉矯;中立而不倚,強(qiáng)哉矯。” |
豐肌弱骨 | 宋 范成大《園丁折花七品各賦一絕》:“豐肌弱骨自喜,醉暈妝光總宜。獨(dú)立風(fēng)前雨里,嫣然不要人持。” |
豐肌秀骨 | 宋 袁去華《山花子》詞:“霧閣云窗別有天,豐肌秀骨凈娟娟。獨(dú)立含情羞不語,總妖研。” |
臨機(jī)立斷 | 明·唐順之《條陳海防經(jīng)略事疏》:“訪得淮揚(yáng)海防兵備副使劉景韶英敏多謀,臨機(jī)立斷,運(yùn)籌足以破鬼夷之算,賈勇足以汗懦將之顏。” |
主心骨 | 馮志《敵后武工隊(duì)》第23章:“從面容上看,松田像是有了主心骨。” |
乞骸骨 | 東漢·班固《漢書·趙充國傳》:“充國乞骸骨,賜安車駟馬。” |
事預(yù)則立 | 《禮記·中庸》:“凡事預(yù)則立,不預(yù)則廢。” |
云垂海立 | 唐·杜甫《朝獻(xiàn)太清宮賦》:“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鳳凰威遲而不去,鯨魚屈矯以相吸。” |
云屯森立 | 清·侯方域《為司徒公贈(zèng)萬將軍序》:“以張公節(jié)制三方,其部下熊羆之士,云屯森立,而特屬望將軍,其必有以取之矣。” |
亡立錐之地 | 東漢·班固《漢書·食貨志》:“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 |
亭亭玉立 | 《北齊書 徐之才傳》:“白云初見空中有五色物,稍近,變成一美婦人,去地?cái)?shù)丈,亭亭而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