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業解惑的成語故事
拼音shòu yè jiě huò
基本解釋授:教,傳授。惑:疑難。傳授學業,解除疑難。
出處唐·韓愈《師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暫未找到成語授業解惑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授業解惑)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知半解 | 宋 嚴羽《滄浪詩話 詩辨》:“有分限之悟,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
一知片解 | 宋·吳泳《答趙茂實書》:“某閑居寖久,兀兀一經,今已窮年,粗有一知片解,更不復為言語詞章。” |
一解不如一解 | 明·沈德符《野獲編·釋道·禪林諸名宿》:“至近日,宗門諸名下,爭以壇坫自高,相駁相嘲,以至相妒相詈,真一解不如一解矣。” |
萬世之業 | 漢·賈誼《過秦論》:“子孫帝王萬世之業。” |
萬代之業 | 唐·王勃《三國論》:“不能恢崇萬代之業,創建七百之基。” |
下回分解 | |
不世之業 | 明 陳忱《水滸后傳》第四十回:“宗兄威行海外,文武忠良成救駕之功,建不世之業。” |
不務正業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這人不甚讀書,終日閑游浪蕩,一自父母亡后,分外不務正業。” |
不惑之年 |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四十而不惑。” |
不求甚解 | 晉 陶潛《五柳先生傳》:“不慕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
不解之仇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0卷:“又見張權買房開店,料道是丈人暗地與他的銀子,越加忿怒,成了個不解之仇。” |
不解之緣 | 南朝 梁 蕭統《古詩十九首》:“文采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 |
不解衣帶 | 東漢·班固《漢書·王莽傳》:“陽朔中,世父大將軍鳳病,莽侍疾,親嘗藥,亂首垢面,不解衣帶連月。” |
且聽下回分解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畢竟史進與三個頭領怎地脫身,且聽下回分解。” |
業業兢兢 | 《后漢書·明帝紀贊》:“顯宗不承,業業兢兢。危心恭德,政察奸勝。”《晉書·潘尼傳》:“左輔右弼,前疑后承。一日萬機,業業兢兢。” |
業業矜矜 | 《宋書·明帝紀》:“業業矜矜,若履冰谷,思與億兆,同此維新。” |
業峻鴻績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原道》:“夏后氏興,業峻鴻績,九序惟歌,勛德彌縟。”周振甫注:“業峻鴻績:即業峻績鴻,功業高,成績大。” |
業精于勤 | 唐 韓愈《進學解》:“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
業紹箕裘 |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序》:“竊伏自念,業紹箕裘,家藏墳索,插架之收儲,趨庭之問答,其于文獻蓋遮幾焉。” |
業荒于嬉 | 唐·韓愈《進學解》:“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
絲分縷解 | 宋·趙令疇《侯鯖錄》第五卷:“必須盡當時事理,如身履其間,絲分縷解,始終備盡,乃可以置議論。” |
絲析發解 | 明·宋濂《汪先生墓志銘》:“參以伊洛大儒傳注之說,絲析發解,日攻月較,不故求為異,而亦不茍為同。” |
豐功偉業 | 冰心《“無限之生”的界線》:“無論是驚才,絕艷,豐功,偉業,與你接觸之后,不過只留下一抔黃土!” |
臨危授命 | 先秦 孔子《論語 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
樂業安居 | 元·無名氏《延安府》第一折:“見如今四海無虞,八方黎庶皆豐富,樂業安居。” |
九行八業 | 顧笑言《你在想什么》:“礦山是除了神話中的仙境之外,最令人神往的去處,而三教九流,九行八業之中,礦工是最崇高的職業。” |
二缶鐘惑 | 戰國 宋 莊周《莊子 天地》:“以二缶鐘惑,而所適不得矣。” |
二缶鍾惑 | 《莊子·天地》:“以二缶鍾惑,而所適不得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