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階茅茨的成語故事
拼音tǔ jiē máo cí
基本解釋見“土階茅屋”。
出處《新唐書·薛收傳》:“土階茅茨,唐堯以昌。”
暫未找到成語土階茅茨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土階茅茨)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抔土 | 西漢·司馬遷《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
一抔黃土 | 司馬遷《史記 張釋之馮唐列傳》:“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
一掊土 | 《史記 張釋之列傳》:“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
一片焦土 | 唐·杜牧《阿房宮賦》:“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
一階半級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 勉學(xué)》:“或因家世余緒,得一階半級,便自為足,全忘修學(xué)。” |
一階半職 | 元·馬致遠(yuǎn)《陳摶高臥》第三折:“便博得一介半職,何足算,不堪題。” |
三顧茅廬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諸葛亮傳》:“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dāng)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 |
不習(xí)地土 | 《南史 王融傳》:“宋弁曰:‘當(dāng)是不習(xí)地土。’” |
不習(xí)水土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周瑜傳》:“驅(qū)中國士眾遠(yuǎn)涉江湖之間,不習(xí)水土,必生疾病。” |
不伏水土 | 唐·韓愈《黃家賊事宜狀》:“比者所發(fā)諸道南討兵馬,例皆不諳山川、不伏水土,遠(yuǎn)鄉(xiāng)羈旅,疾役殺傷。” |
不便水土 | |
不服水土 | 漢 荀悅《漢紀(jì) 武帝紀(jì)》:“中國之人,不知其地勢,不能服其水土。” |
不習(xí)水土 | 《通俗編 地理引南史 王融傳》:“上以魏所送馬不稱,使融問之,宋弁答曰:當(dāng)是不習(xí)水土。” |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 | 春秋·楚·李耳《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鄉(xiāng)土難離 | 戰(zhàn)國·鄭·列御寇《列子·天瑞》:“有人去鄉(xiāng)土,離六親。” |
云階月地 | 唐·杜牧《七夕》詩:“云階月地一相過,未抵經(jīng)年別恨多。” |
人非土木 | 宋 無名氏《張協(xié)狀元》第十二出:“謝荷公公!張協(xié)人非土木,必有報(bào)謝之期。” |
假階救火 | 《燕書》:“趙成陽堪,其宮火,欲滅之,無階可升。” |
入土為安 | 清 吳趼人《胡涂世界》:“舍妹已斷了氣,也該出殯了。在家雖好,但一則火燭當(dāng)心,二者死者亦可以早些入土為安。” |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48回:“西門慶道:‘常言‘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事到其間,道在人為。少不的你我打點(diǎn)禮物,早差人上東京,央及老爺那里去。’” |
兵來將敵,水來土堰 | 元 無名氏《云臺門》第一折:“兵來將敵,水來土堰,兄弟也,你領(lǐng)兵就隨著我來,不可延遲也。” |
兵來將迎,水來土堰 | 元 高文秀《澠池會》楔子:“自古道兵來將迎,水來土堰,他若領(lǐng)兵前來,俺這里領(lǐng)兵與他交鋒。” |
分茅列土 | 唐·張說《延州豆盧使君萬泉縣主薛氏神道碑》:“大圣大后,煉石補(bǔ)天,有王母之神器;分茅列土,啟弄孫之美色。” |
分茅胙土 | 明·劉若愚《酌中志·憂危議后紀(jì)》:“數(shù)公皆人杰,無不望分茅胙土如姚廣孝,豈止富貴終其身而已乎!” |
分茅裂土 | 元 高文秀《澠池會》第四折:“官封極品祿千鐘,分茅裂土人堪羨。腰金衣紫作朝臣,簫韶樂奏排筵宴。” |
分茅賜土 | 清·李漁《奪錦樓》:“不止分茅賜土,允宜并位于中宮。” |
分茅錫土 | 清·李漁《玉搔頭飛舸》:“只要你忙上緊趕得那人近至尊,便是分茅錫土也非吾吝。” |
列土分茅 | 元·鄭光祖《三戰(zhàn)呂布》第一折:“軍前累立功勞大,列土分茅受大封。” |